一、我眼裡的交互設計師
01-29
過年期間,家裡親戚問起我:「你工作到底是幹啥的?」「IT」
這一切的問題都繞不開兩點:溝通和信任,而這恰恰就是交互設計師存在的意義。大部分互聯網企業的產品管理人員由於各種原因,沒有時間畫別人能看懂的產品原型,也沒有精力把產品文檔精簡到別人願意看懂的程度,除非是小改動,正常一點的項目如果沒有設計師的參與討論,產品經理是無法將訴求準確傳達給工程師的。如果你的身邊有能寫會畫的全才型產品經理,以及喜歡和產品溝通能聽得進去產品意見願意隨時改需求的工程師,請不要吝嗇,果斷介紹給我認識。在團隊每個人都成為大牛之前,為了降低信息丟失,需要交互設計師將不同人的語言「信、達、雅」的翻譯給對方。和把大象裝進冰箱一樣,交互設計的工作一般分為三部分。1. 打開冰箱——理解並分析需求最耳熟能詳的例子,用戶告訴你要一匹更快的馬,實際上你應該給他一輛車,用戶告訴你要一個更強力的抽油煙機,或許你可以通過改進鍋來減少油煙。設計師每天和產品經理的討論都是圍繞著用戶到底是要馬還是要鍋,真實需求到底是什麼而展開。諾曼博士的《設計心理學》非常適合這個階段。2. 把大象裝進冰箱——定義信息架構、任務流程、組織內容,製作原型
1. 活兒是否專業即便我們乾的是半個產品經理的活兒,歸根結底還是設計師,最終是拿作品集說話的,即便產品失敗交互做得好一樣能找到好工作。就像一個產品文檔,交互稿排版是否整齊說明是否詳盡並不是普通設計師和優秀設計師的分水嶺,不論用什麼方式完成,清晰易懂是最基本的要求,只不過在相同或更短的時間內,優秀的設計師會把交互稿打扮的像視覺稿一樣賞心悅目,用更豐富的動畫、甚至是開發一套演示用demo將設計提升檔次。除此之外,在介紹設計結果的方式方法上,普通設計師在念完產品目標之後就直接進入了設計結果,或者是郵件里只有個項目標題加附件,而優秀設計師熟練掌握見人說人話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話術技巧,給老闆演示時,既有宏觀的信息架構,也要有實際的動效演示,給工程師講解時,既要面對面的詳細介紹,又有像素級的說明文檔,良好的習慣讓每個人都願意合作。2. 思路是否清晰普通設計師拿到產品需求就開始動手畫了,除了一點無傷大雅的微創新,基本上和產品文檔保持一致,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有兩種,其一是產品文檔真的很牛逼已經排除掉各種可能性,其二是都沒有想清楚到底要什麼。優秀設計師能隨時從用戶體驗的細節中跳出來不忘初心,逐漸被合作夥伴所信任願意一起討論,這種能力通常被認為是有產品 Sense。現在做的事情對用戶有多大價值,增加這個功能是否能帶來體驗提升,簡化某個任務是否能為用戶節省時間減少思考,用戶在真實使用時候的場景及干擾因素,甚至在考慮這些問題的同時了解相關業務,產品上線早一個月帶來的價值是否大過在某些細節上的反覆優化,增加或減少一個廣告位帶來的結果是用戶流失還是長期利益。了解的信息越多,對決策的判斷越有底氣,個人的成長越快,也會有更多的合作夥伴願意一起討論。反倒是和產品經理爭執的全程都是在糾結某些極具個人好惡色彩的體驗細節上,會讓事情效率低下,降低信任感。3. 成為項目核心
「那你會修電腦吧?」
「不會,我做的是網頁和你們電腦或手機上那些軟體的設計」「那你畫畫一定很好吧,你們那些東西還挺好看的」「其實我不太會畫畫…我只負責其中一部分工作」「哦,那你們公司有上百人了吧」「我們公司…有兩萬多人…」「就這麼幾個破軟體要那麼多人???」「呃…我覺得你們家小孩很有奧數天賦,要不給他找個家教試試看?」
儘管世界末日已經過去一年多,到了人人都用智能機人人都發朋友圈的時代,對於邊城小鎮的人來說,互聯網企業的運作原理完全是黑盒,他們只知道活動有人策劃,內容有人生產,界面有人畫,編碼部分跟修電腦一樣高深之外,交互設計師的工作是他們並不在意,在努力解釋清楚之後通常只會給出一個「你們這個東西不好用,什麼都找不到」這樣的評價。那麼在我們自己眼中,交互設計是什麼?交互設計師的價值在哪兒?交互設計的歷史並不長久,從早些年的工業設計轉型到現在的互聯網產品原型設計,隨著web2.0時代的「用戶體驗設計」風潮衍生而來,一群視極致用戶體驗為目標的人將這些話題捧到了風口浪尖,帶來了體驗經濟的同時,也帶來了「用戶體驗設計師」這個崗位,將原本屬於產品經理和視覺設計師之間的模糊地帶工作交給專人處理。但隨著大家意識到提升產品體驗的問題不是一個增加工種就能解決之後,就給這些沒有轉型去做產品經理或者開咖啡館,還在繼續討論用戶體驗、用線框圖來展示結果的人起了個新名字——交互設計師。早年的傳統行業,產品版本迭代較慢,人機交互的研發周期很長,服務單價導致用戶遷移成本較高,要麼讓工具變得越來越聰明,要麼訓練人來使用更複雜的工具,一個產品只要不是難用到逆天,慢慢來多用幾次也就習慣了(比如各種電視機遙控器或大型商用軟體),而在服務就是一切,體驗就是經濟的互聯網時代,用戶很容易就能實現一場說走就走的流失,才真正實現了對任務流程的深入挖掘,設計師的價值得到了極大體現,讓更多的人不看說明書就能夠通過滑鼠點擊、手指觸摸來完成曾經複雜無比的任務。現如今,每天都有新的想法湧現,產品的開發周期越來越短,以周為單位的快速迭代取代了一年一次的版本升級,從需求發現到產品上線,時間成了最大的衡量指標,為了減少協作過程中浪費掉的時間,將想法轉換為可演示的demo需要更為專業的人用更快速的方式來實現,將有用、好用、感人的理念貫穿始終。在理想中互聯網公司流程中,產品經理提供需求,用戶研究驗證需求,交互設計提供產品原型,視覺設計提供界面預覽,工程師則負責將以上所有理想變成現實,一切運轉就像工廠里的流水線。現實情況是,產品經理在把假設當需求,用戶研究在驗證大家早已知道的結論,交互設計拿著粗糙的方案和產品PK一堆不是重點的細節,最後把希望全都寄托在視覺設計師身上,工程師只能實現不到一半的預期還無法保證和設計稿完全一致沒bug,一個產品能做到上線已是歷經坎坷,先期任何小疏漏都能導致結果差之千里,即便成功上線,在錯誤的時間給了錯誤的用戶一個錯誤的產品,產品一樣會失敗。在討論完需求之後,靠譜的產品經理會把信息架構整理好,不靠譜的會給一堆自以為已經整理好但實際上除了他沒人能看懂的產品文檔,設計師需要將所有給出的信息,結合自身經驗和用戶研究結果整理出的用戶模型、真實用例、任務流程,抽象出共同點,設計一套符合大多數場景的解決方案,並且隨時在設計稿和信息架構圖之間切換,保持大局觀,避免過快進入細節討論而忽略目標。
在激動人心的畫交互稿環節,每個設計師有自己的習慣和節奏,對於交互設計師來說,不論用什麼工具畫成什麼樣,要求只有兩個:快速和清晰,用最短的時間準確的表達出設計思路,不停的討論修改找到更合適的方案。行業聖經《About Face》對做交互設計的各種方式方法有清晰詳細的闡述,另外,本人最近剛剛寫過一篇《加速原型設計》,說不定可以幫到大家。3. 關上冰箱——賦予設計稿生命交互稿畫完交給視覺設計師就完事了么?大部分人心中,是的。在區分交互設計和視覺設計的公司,這兩個職業存在上下游關係,一個項目做完交互之後,另一個需求緊接著就排過來了,根本沒有留給交互設計師跟進的時間。但如果交互設計師自己也是這麼想的可就大錯特錯了。交互設計師關心的是一個產品 How it works,畫出來只是第一步,跟進開發實現預期效果是第二步,投放市場接受用戶考驗是第三步,到這裡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設計。那麼,普通的交互設計師和優秀交互設計師區別在哪兒?在一個項目中,交互設計的初始存在感是最弱的,所做的大部分努力都是助攻性質,普通設計師有心改變這個現狀但無從下手,日後的簡歷里也只能寫道參與過XX項目,優化過某個設計細節。
優秀的交互設計師在團隊中承擔的角色是平衡,幫助產品經理找到核心需求,平衡開發周期和各方利益,快速找到共同目標,減少不必要的爭論。用自己能力和經驗贏得信任,珍惜每一個人的勞動,承擔更多跨界的工作,在項目可控範圍內堅持提升用戶體驗,用更小的成本實現更好的結果。4. 和團隊一起成長交互設計師永遠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協作是最常見工作狀態,只有同小夥伴們同呼吸共命運才能切身體會對方的出發點,一起了解更先進的理念,一起使用更便捷的工具,溝通成本才會下降。普通設計師做著重複的工作,不敢去挑戰新的平台新的樣式,能被記錄下來的只有一個又一個項目和一個又一個類似的源文件。而優秀的設計師會去嘗試各種新鮮軟體,將業界最新最酷的想法帶給大家,運用在日常工作中。隨著能力的進步,交互設計會逐漸成為一項基本技能被所有人掌握,「交互設計師」這個崗位也會逐漸消亡,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得到的跨界能力,會遠超自己想像。從今天起,做一個好學的人,做視覺,學開發,成為全棧設計師。從今天起,關心行業和跨界,我有一個夢想,面朝大海,買得起房。轉載自我的豆瓣專欄,三年前發布
推薦閱讀:
※交互入門書單
※產品有多種用戶角色,在前期設計過程中,該如何系統的去分析?
※Android vs iOS—大多數PM忽視的幾個交互細節
※設計規範官網匯總:IOS、Material Design、IBM、Fluent……(持續更新)
※Twitter的設計主管給年輕設計師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