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受辱,子女何為?

小時候,我故鄉發生了一件事,兩家鄰居吵架,最後升級到打架的地步,一家父親不敵,處於下風,他的兒子見狀,便抄起一根手臂粗的木棒,上去就對著打他父親的那個男人猛打,那個男人被打得渾身是血,旁邊的人看出不對勁,連忙把他們分開,那被打的男人傷得不輕,直接送去了醫院,而打人那家也承擔了醫藥費。

此後那個兒子就成為了我們那裡的一個談資,談笑之餘,多是褒獎,那些討論此事的父母,似乎有點擔心自己的兒子也會這麼衝動暴虐,但是又隱隱地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在這種時候肯為自己站出來,或許他們也不明白自己這樣的矛盾心理。有次我母親便這樣開玩笑似地問我說,要是你爸和人打架你會這麼做嗎?母親不待我回答,便趕緊岔開了這個話題,她發現她問的這個問題是不宜的。

母親雖沒說完,但是我卻感覺到了沉重,因為我實在也沒想清楚我會不會這麼做,我坦誠我性格懦弱的部分,這點我母親是看得很清楚的,但是我又想,我或許還是有點付之一炬的勇氣的,但是不到那種關鍵時刻我實在是不知道。

後來我想過很多遍這個問題,把自己套入各種場景里想自己會怎麼做。比如父母和人爭執,我是否要站出來為他們吶喊助威;比如父母和人打架,我是否要挽袖子動手打架;比如父母被侮辱或者有危險,我是否要去拚命;再比如,父母之仇,事過之後是否要去報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是否依舊要報仇呢?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叫作《報仇的保質期》,裡面討論了一個事情,那就是關於報仇的:《公羊傳》說齊襄公不但可以復九世之讎,百世之仇亦可復也,但《左傳》反對,後來孔子與漢武帝卻又贊同,由此可見,就是那些聰明的先賢,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仇恨問題,而今,我又如何能清楚呢?

況且第一點做到了,第二點沒做到,算盡到了為人子的責任嗎?其中幾點都做到了,唯有一點沒做到,那又算盡到了為人子的責任嗎?

這些問題看著很好回答,但是仔細想下去之後,你會發現並不是那麼好回答的。說這些並不想以此來掩蓋我是怯弱的人,因為我現在終於敢承認了我的怯弱,這是我花了許久的時間才使自己承認的。

那我怯弱到什麼地步呢?我怯弱到就是在想像中,我也不敢這麼果斷地去回答這個問題,不敢說我要怎麼樣怎麼樣,因為事情不到那個緊要關頭,我就會一直和那個怯弱可笑的自己鬥爭,我必須要先鬥爭贏自己才可能去鬥爭別人。

而這並不是我不愛我的父母,而是我被什麼莫名的東西裹挾住了,我要去怎麼幫助父母呢?我少年時,是真有那種想法的,甚至極端到在心裡告誡自己說,誰要是說我父母的一句不好,我都要去打死他,當面打不贏,就偷偷報仇,後來隨著年紀增大,便越來越怯弱了,就是這樣的想法也不敢有。我現在偶爾會在心裡想像一下「辱我父母者,殺無赦」的痛快想法,但是想像之後,便發覺很幼稚,就像我小時候幻想自己成為楊過,斷掉一條手臂也是極其願意付出的代價。

後來讀史,知道黃宗羲父親黃尊素被魏忠賢的閹黨害死,在魏忠賢勢力被剷除後,會審同黨時,黃宗羲獨自北上,出袖中錐刺許顯純,當眾痛擊崔應元,拔其須歸祭父靈,人稱「姚江黃孝子」,崇禎皇帝稱其為「忠臣孤子」。這應該是大快人心的,可是你再仔細看,就是偉大耿直如黃宗羲,在父親被冤殺時亦是無能為力的,只能在壞人倒台時,上去踢一兩腳。

所以一個普通人在父母受辱時,究竟有多少力量呢?假如對方是個平凡人,你或許能夠如王公袞那樣去手刃仇人,但是如果對方是魏忠賢這樣有勢力的,難以抵抗的,那又該如何呢?在孝子和怯弱之間,該如何自處呢?

我們的力量很微小,並不是為人子後就有突然壯大力量的可能。所以我覺得怯弱並不是不可原諒的事情,只有徹底徹尾的怯弱才不可原諒。

我高中時極其愛刀,去超市看到有賣刀的地方,總是在那裡一刻不閑地看,試試鋒刃,試試重量,悄悄揮舞一下。幾次之後,父親發現了我的這個習慣,有一天他憂心忡忡地問我說,你是不是遇到什麼問題了,我說沒有啊,父親說我看你每次都去看刀,說到這裡他就沒說下去了,他也許害怕問出什麼可怕的事情來,我說我就是看著好玩,父親說你以後不要去看刀了,刀不能解決任何事情,於是我點點頭。以後我就果真不去看刀了,但是父親肯定不知道,我曾經在看刀的時候,想過要是有誰欺負他和母親,我就會把這把刀往那個人身上招呼。

我父親只希望我做一個普通人,而我卻希望為父母保駕護航,甚至英勇死去,但是我現在聽從了父親的勸告,努力做一個普通人了,我在以後的生命里越來越怯弱,直至成為現在的自己,直至在這裡寫下這些不明所以的文字。

可是我們又知道,人之所以為普通人,是因為我們生活在普通的環境中,有一天環境不普通了,也許我們就不再是普通人了。野夫怒見不平事,磨損胸中萬古刀。別人的事尚且要磨萬古刀,自己父母的事,又怎麼能不磨呢?我雖然怯弱至此,但是真有那時候,我必定也是會站出來用僅有的一點勇氣付之一炬的。

可是誰又想遇到這樣的事情呢?

——————————————

噹噹:《我知道你會來,所以我等(預售期間可得簽名本,先到先得)》(駱瑞生)【簡介_書評_在線閱讀】 - 噹噹圖書


推薦閱讀:

那個姓於的,那個殺人的,那個母親被侮辱的
從葯家鑫到於歡案,我只看到了輿論的勝利
不思人之錯,先糾己之過。
如何看待於歡案的二審判決?
如何從金融角度分析因高利貸而發生的山東涉黑「辱母案」?

TAG:于欢案 | 父母 | 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