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想】人類是一種吃信息的動物
在寫作本文的時刻,我是單身狀態。我的床上躺著的不是哪個姑娘,而是十幾本書。
為什麼呢?
因為我的書架都擺滿了,更多的書沒地方放,只能放床上。而且床是軟的,我會無意識地認為軟的東西不會傷害到書。
哦,原來你是問我為什麼當下是單身啊。
可能是因為我現在很忙,沒時間陪伴他人吧。
我的閱讀史
有一本書,我願意將它標記為我閱讀之旅的開頭,雖然它顯然不是自我出生起讀的第一本書。
可能絕大多數人都猜不到它是哪本書。其實不是什麼名著經典,而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04年出版的心理學教材,由彭聃齡主編的《普通心理學》。我是2009年買的,是第13次印刷的批次。
我很慶幸,自己了解心理學不是從弗洛伊德開始,而是從一本不錯的心理學教科書開始。
到2017年3月16日,我的書架上現在有600本左右的書。這個數字一直在穩定增加。
我的書架上絕大多數是中文書,是非虛構類讀物。有哲學原著,各個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的教材,各個領域學者的專著和論文集,各個領域的科普書。還有幾本人物傳記以及幾本科幻小說。雖然說是各個學科,不過估計哲學和心理學這兩個學科是最多的,加在一起或許至少佔了三分之二。
書架上這麼多書,自然還有一些是買來將讀未讀的。還有一些讀過的書也不在書架上。所以我很難估計自己實際上讀了多少書,而且沒人問起我這個問題時,這個問題的答案也並不重要。
我為什麼對自己更有信心?
一些人說我很固執,說我對人不友善,總愛批評別人,試圖糾正別人的錯誤。我想這是一個錯誤的印象,我的朋友大多認為我是一個熱情友善的人。我的確常常試圖糾正別人的錯誤,但這在我眼中是關心他人的表現。一個你不關心的人,你會去糾正他的錯誤嗎?
絕大多數人經常犯錯,我也經常犯錯。錯誤可以通過獲取掌握更多的優質信息以及提升自己的信息處理能力來減少。
不難理解,為什麼當我和他人有衝突時,我會認為是對方錯了而不是自己錯了。因為我會默認自己掌握了更多的優質信息,我也擁有更高的信息處理能力。這在很多人眼裡是一種自負的表現,但在我眼中只是對狀況的冷靜估計罷了。畢竟在不同的場合下,我有時的確會認為更可能是自己錯了。比如,當我的觀點和教授的觀點有衝突時,我默認自己正確的信心就沒那麼強。而當一個普通人和我有衝突時,我並沒有讀過那個普通人的博士論文。如此,我會對自己而不是那個普通人更有信心。
因為有收益,所以才讀書
如果和玩電腦遊戲相比,讀書自然是沒那麼有趣的。我很喜歡玩電腦遊戲,以前的CS、三國志、文明、無主之地等等。現在電腦里還有暴雪公司的爐石傳說和守望先鋒這兩款遊戲。
然而遊戲玩得久了,還是覺得讀書更有收益。一方面,雖然我爐石已經打到了傳說級,守望先鋒也快打到宗師級,但遊戲上的高成就並不能給我帶來現實生活中的高成就。我不準備做一個職業電子競技選手,我也不準備做遊戲主播或解說。
我愛讀書,不是因為讀書可以「陶冶情操」,「培養高尚的精神生活」,「使人開啟大智慧」等等空洞的原因。我經常讀書的原因很世俗,就是因為讀書讓我有收益。讀書讓我掌握了更多的優質信息,讓我具備了更高的信息處理能力。
小時候,我很喜歡看電視,經常看一些科普節目。小學作文里寫過這樣的話,因為爸媽還拿出來笑話過我,所以我現在還記得。「我離不開電視,就像魚兒離不開水」。那時我應該是小學低年級學生。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我並不是離不開電視。電視只是一種傳播信息的工具。我離不開的是電視所傳遞的信息。
我已經有好幾年沒看過電視了。現在離不開的是網路,準確地說,是網路上的信息。雖然書架上也有很多信息,圖書館裡也有很多信息。但網路上有更多可及性更高的多媒體信息。
人類是一種吃信息的生物
沒有水,人類的體液濃度會不平衡,最終導致器官損壞,然後死亡。
沒有食物,人類無法維持能量開支,最終也會導致器官損壞,然後死亡。
沒有信息,人類的大腦會感到空虛寂寞,會無聊到狂躁或抑鬱,會主動產生種種幻覺來使得自己不那麼無聊。
人類不僅僅要攝入水和營養物質,人類也需要攝入信息。信息讓大腦的發育得以可能,信息使得神經網路得以重構,信息讓人類的功能得以拓展。每個人剛出生時都只是一個除了生物本能之外,什麼新功能都沒有的嬰兒。而當這個人長大成人後,他可能是圍棋九段,可能是舉重冠軍,可能是職業電子競技選手,可能是大學教授,可能是公司高管。當然,他也可能是一個沒有太大社會成就的普通人。
在任何領域,高手和新手的水平差距,都可以視作是信息和信息處理能力的差距。圍棋九段高手比起新手來說,他讀過更多的棋譜,知道更多的棋局,掌握了更多的圍棋策略。圍棋九段高手在一個給定複雜程度的棋局之下,花32秒能想到的解決思路。對於一個圍棋新手來說,可能需要32個小時才能想到解決思路。於是,圍棋新手不去解決這個問題。這不是說他不能解決,只是對他來說,邊際成本大到不值得去解決。
如何提升自己吃信息的能力?
閱讀本身也是一種技能,它也有能力高下之分。對於同樣一本書,一個人也許能在8個小時達到75%的理解度,而對於另一個人,也許80個小時才達到25%的理解度。
閱讀技能和其他許多技能都有相關,首先就是語言能力。不懂英文,自然就讀不懂英文書。英文水平不夠高,閱讀英文材料的效果就要受限制。中文也是如此,雖然大家都以中文為母語,但是不同的母語者,其母語水平依然是有差異的。典型的例子,就是一般的成年人會比小孩子要高,專家學者要比低學歷者要高。
對於很多書的閱讀,語言能力倒不是最主要的,專業知識水平才是。同樣一本心理學的書,對我來說可能過於簡單,以至於我30分鐘就能讀完。對於另一個人來說可能過於複雜,也許要3個年才能完全理解。當然,這不是因為我一出生就如此,而是我在學心理學的過程中,已經花了那3個年,而那個人還沒有。
這就是比較優勢。一個人對於一個領域具備比較優勢,意思就是說這個人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實現同樣或者更高的成就。常常讀書的人,比起不常讀書的人,就具備閱讀的比較優勢。而常常讀心理學書的人,就比常常讀物理學書的人,具備心理學閱讀的比較優勢。
如此,大家就能看到一種正循環。一個人越是經常讀書,就越擅長讀書,也就越是會更加經常讀書,也就更加擅長讀書。
然而負循環也存在。一個人越是不讀書,就越不擅長讀書。那麼這個人發現自己沒有讀書的比較優勢,於是就選擇其他自己有比較優勢的項目去做,比如玩電腦遊戲或者看電視劇。如此,這個人就更加不擅長讀書,就更加不願意讀書。
當然,我這裡的讀書是泛指,你在網路上閱讀文章,你聽老師講課,和朋友們討論,也可以視作廣義的讀書。它們都是獲取信息的途徑。
磨刀與砍柴
我總是愛用「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個比喻來形容方法與努力的關係。我們所吸收的優質信息,就像是我們砍柴的總量。砍柴總量等於砍柴速度乘以砍柴時間。砍柴速度和柴刀的鋒利程度相關。這意味著我們需要磨刀。
如何磨刀呢?大致分為三個方面。一個是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二個是通識教育素養,三是專業技能(含學術和職業)。這些都是可以幫助我們磨刀的磨刀石。批判性思維能力可以通過幾個月的訓練而得以入門,通識教育素養的培養少說也要1年的時間,而專業技能的發展更是持續終生。
但是,砍柴這個比喻有個不恰當之處。柴刀會隨著砍柴總量的提升而被磨鈍,所以我們需要停下來磨刀。吃信息卻是隨著我們吃信息的總量提升,效率反而會上升。所以說,一旦走上吃優質信息的道路,我們就相當於走上了正循環的道路。
不過,很多人忽略了砍柴的重要性,片面地強調磨刀。他們總是拿著磨刀石反覆磨刀,卻實際上沒有去砍柴。他們總是如饑似渴地尋找那些「成功人士」的方法論,抱著成功學的書反覆品讀,想著學會一套思維方法之後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了。
正如我在課上強調的,對於任何方法論來說,其在多領域的應用廣度與在單一領域的應用深度是永遠不可能兼得的。而且,真正有價值的方法論往往對數學水平有一定要求,這恰恰是那些偏好於磨刀者所不具備的。
我們都承認,砍柴比起磨刀來說是要更辛苦的。磨刀會讓我們產生一種「我自己很厲害」的錯覺,畢竟刀確實變鋒利了。但麻煩在於,柴沒有變多。砍柴總量等於速度乘以時間。如果可以,我願意把時間的係數再加大一點,以凸顯時間的重要性。
最後,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我們是一家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的公司。
推薦閱讀:
※關於批判性思維本質的探討
※你與職場精英之間,只差一個邏輯思考力
※每個人的思維死角
※重讀《批判性思維指南》筆記三:論題、理由和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