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探尋(五):接納不是一個動詞
註:「心智探尋」這個系列取材於通過微信進行的1v1對話(回復「對話」或「心智探尋」閱讀整個系列,回復「提問」向我提問)。
為什麼叫「心智探尋」而不叫「諮詢」、「問答」,是因為我覺得心智探尋更能夠表達這樣一種微妙的含義:沒有主客關係,通過平等對話的形式,漸次看見和觸摸心智結構的深層機理。一切深層改變,都需要首先建立在看見和覺察的前提之下。
這個系列的文章一般都較長,建議微信收藏之後再看。
這篇文章是和另一位朋友基於微信的非同步對話,因為原文很長,分成相對獨立的三部分,這是第一部分。
序
我們常常聽到「接納」這個詞,接納自己,接納孩子,全然接納。固然,從一個層面來說,提倡接納並沒有問題,但如果把接納當成一個動詞和目標,就會帶來我稱之為「接納的悖論」,因為「要自己執行接納這個動作」這個心態本身就是對自己的不接納。
只要仍然停留在行為的淺層面,就永遠擺脫不了接納的悖論。
真正的接納,源自於對真相、完整的真相的深層認知(關於深層認知和淺層認知的區別,回復「改變」),觸摸到屬於我們的個人真相(personal truth)之後,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接納的狀態,這個時候接納只不過是一種「自然的結果」,而不是某種被執行的行為。
而且,更重要的是,到了這一步,接納與否,其實已經並不那麼重要了。當我們能夠穿透行為,穿透情緒,真正看見內心時,根本無需去談論要不要接納,真相併不因為你不接納就成為假相,而假相也不因為你接納就成為真相。
但「看見真相」(尤其是完整的真相)是一個漫漫長路,我們常常會迷失在心智的迷宮當中,這個時候就需要利用一些探索性的思維工具、技術和原則,去幫助我們導航,並最終看見這個迷宮的出口。
這個系列,來源於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對話,但我更希望呈現給你的,除了「魚」之外,還有「漁」,如果你注意看,會看到我在對話過程中所運用到的一些屬於心理諮詢領域的重要的方法、原則和技術,心理諮詢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領域,因為歷史等其他原因,這個領域基本一直在服務有較重大困難的人群,以致於因為其典型受眾群體而產生了標籤效應,西方的心理諮詢行業基本擺脫了這種污名,但國內應該還有一段路要走(但這兩年因為心理方向的內容創業的風潮,已經大有好轉)。
實際上,心理諮詢的方法和技術卻對於平常人的心智成長也大有裨益,如果大家對這個系列有興趣,以後我可以從「普通人的心智成長/成熟如何從心理諮詢技術中受益」寫一寫,其中的認知行為療法,心理動力療法、正念、精神分析、團體動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分支,對於我們對自我形成深刻的元認知,從而達成自然而然的(而不是自我譴責和強行擰轉的)改變很有幫助。
Lucy
先說簡單的案例,早上孩子醒得太早,5:30一定要起來讓我講書,我太困了,實在沒有心情起來給他講書,我也不想虛假接納,就一直在發我信息:現在5:30 太早了,媽媽睡不醒啊,講不了書。孩子沒有被滿足就哭,(剛開始我也不怕他哭的),哭得越來越厲害,我就說:寶寶傷心了,媽媽起不來不能講書,寶寶好傷心。孩子自顧自地哭,然後再要求我講書,就這樣拉鋸半個多小時,我也沒睡成,他也一直哭,好傷心的樣子。然後,我心裡開始煩躁,一邊覺得孩子可憐,一邊憤慨有了孩子我的生活經常這樣,怎麼不能好好休息一會兒呢,一邊就是自責,責備自己為什麼不好好安排一下,想個辦法避免這種雙輸的局面,還是自己無能的表現
也擔心,孩子哭得時候,會不會責怪到他自己,媽媽是不是不要他了之類
其實,我也能意識到這件事兒不大,但是我會像幽靈一樣時不時責備自己的無能,擔心著可能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同時也堅持著自己的感受(真的不想起來敷衍著講書)。哎,這樣的小事已經很體現我的問題了。
也有人跟我說過,放輕鬆,要不然你的焦慮會讓孩子覺得不安全。但是經常也忘了這句話,哈哈
劉未鵬
Lucy: 早上孩子醒得太早,5:30一定要起來讓我講書,我太困了,實在沒有心情起來給他講書,我也不想虛假接納,就一直在發我信息:現在5:30 太早了,媽媽睡不醒啊,講不了書。
假設你(在那個時候)並沒有說「講不了」,而是給孩子講書,你內心會有什麼感覺?
Lucy
如果我給孩子講書,我的感覺會是:我好睏,好想多睡一會兒,我的聲音聽起來真是不情願,這個孩子怎麼這麼早醒,會不會以後也養成這麼早醒的習慣。劉未鵬
「我好睏,好想多睡一會兒,我的聲音聽起來真是不情願」和「怎麼這麼早醒,會不會以後也養成這麼早醒的習慣」是兩個不同的擔心嗎?Lucy
對的,第一個擔心其實是:我還會擔心,我這是虛假接納,孩子是不是也感覺到了,我會不會以後變成一個虛偽的媽媽
劉未鵬
對了,我的問題,如果你感覺內心沒有自然升起的答案,就簡單的告訴我沒有就好了,這並不是預設答案的引導,而是幫助你去探尋自己的內心。之所以說一下是因為之前有過這樣的經驗,可能是文字溝通的限制,我的連續問題讓對方覺得我在期望答案。
Lucy
恩恩,好文字問答,確實容易有誤解,謝謝澄清和及時告知
劉未鵬
劉未鵬
接下來請用第一人稱閱讀一下這句話,然後覺察內心有什麼感覺:(註:任何自然升起的感受,都是重要的,都是你的個人真相(personal truth)的一部分,試著和這些聲音保持覺察)
「孩子想要我給她讀繪本,我還很困,如果我在困的時候給她讀了,她會認為我是一個虛偽的媽媽」
Lucy
我覺得這句話不太成立,太早下結論了。劉未鵬
如果你是孩子,在你的要求下你的困的媽媽給你講了書,你會有什麼感受?Lucy
我覺得,孩子可能會認為,媽媽這麼困還是給我讀書了,我有需求,媽媽回應我了,媽媽困得時候也會回應我。劉未鵬
「媽媽愛我,才願意在困的時候也回應我」是這樣嗎?
Lucy
對,如果我是孩子,我會這樣覺得,媽媽愛我Lucy
天呢,我早上做了什麼,因為害怕自己虛假接納,就沒有理會孩子,讓孩子哭,怪不得孩子越哭越厲害越傷心[Sob]劉未鵬
Lucy: 我好睏,好想多睡一會兒,我的聲音聽起來真是不情願」第一個擔心:我還會擔心,我這是虛假接納,孩子是不是也感覺到了,我會不會以後變成一個虛偽的媽媽
現在回到剛才的第一個擔心,試著再次回到當時這個擔心的感受中,有沒有不同的感覺呢
Lucy
現在覺得我有些太教條了,確實是困,但也不至於這麼嚴重地抵抗孩子的需求Lucy
以前有人說過我教條,我是不承認的。劉未鵬
那麼,對於第一個擔心,現在你的內心有了答案了嗎?(註:溝通過程當中有任何「哪裡不對」的感覺,都可以表達,包括對溝通方式本身的感受。感受往往是通往我們對自身的深層認知的入口。)
Lucy
對於第一個擔心,我現在覺得,要分清感受的輕重緩急,我很困是一個比較輕量級的感受;我對虛假接納的擔心有些教條、太早下定論、或者是恐懼自己搞砸了(親密的路沒走好,反倒走向虛偽),這樣的擔心對於一個剛兩歲孩子好像真的太早了。但是孩子的需求沒有媽媽回應,長時間(半小時)沒有回應,真的是很重大的感受,他的感受會更嚴重一些。劉未鵬
所以你會「願意寧困一點,也適當理解一下孩子的需要」Lucy
現在我是這樣認為,我是個大人,寧願困一點兒,其他時候再補覺或者早睡都可以,孩子的需求應該多理解一些,孩子需求沒有得到回應,哭得很傷心的時候,不要較勁了,不要再想虛假接納,或者擔心自己出爾反爾,孩子感覺到媽媽看見他傷心,回應他,會讓孩子更好受一些
當時,孩子哭得越來越厲害的時候,我也擔心自己現在答應他是不是出爾反爾,之前說不能講起不來,孩子哭得厲害,就給他講書,擔心會不會讓孩子覺得以後可以用哭達到目的。 [Awkward]
劉未鵬
這段話如果把開頭「我是這樣認為的:」換成「我是這樣感受的:」再讀一下看看有什麼感覺Lucy
感覺有些矛盾,並不完全契合,心裡有些「憑什麼」的感覺[Awkward]
我覺得我自己還是個沒長大的小孩兒,意識上很多道理挺懂的,但很多時候都扳不過來啊
我覺得,我也挺委屈的,兩年照顧孩子,下班的所有時間都在陪孩子啊。你看,這還是我自己沒有安排好自我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積累下不滿。
劉未鵬
在這段話中,「兩年照顧孩子,下班的所有時間都在陪孩子啊」是事實。「我也挺委屈的」是事實和期望之間的距離產生的感受。「這還是我自己沒有安排好自我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積累下不滿」這是對以上感受的「歸因」。
你覺得,是這樣嗎。
Lucy
是這樣的。劉未鵬
那麼,兩年照顧孩子,下班的所有時間都在陪孩子啊——但我期望「不要這樣,對我的時間和精力佔用太多了。」
你覺得,這是一個合情合理的期望嗎?
Lucy
是個合情合理的期望,我是個普通人啊劉未鵬
恩,我也覺得這是個合情合理的期望。Lucy
有其他條件限制,比如白天老人幫忙,已經累了,下班時間和周末肯定都是我和老公自己帶孩子,老公已經很給力了,所以我也比較難去安排自己的活動時間劉未鵬
Lucy: 這還是我自己沒有安排好自我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
——假設你內心對自己沒有這個責怪,會有什麼感覺升起來嗎
Lucy
如果沒有這樣的責怪,我會覺得我也挺可憐的,需要關懷一下我對自己的責備還有呢:我不應該埋怨孩子讓我累,是我自己沒有安排好自己的需求,現在對孩子積攢下不滿,對孩子很不公平,但同時我好像還是對著孩子表達不滿,有時候忍不住就沖孩子吼了[Awkward]。
劉未鵬
如果接受了自己的期望是合理的,就覺得孩子不懂事,不體貼我。如果接受了孩子的需要是合理的,又感覺自己的合理期望就被壓抑了。是這樣嗎
Lucy
意識上,我不怪孩子的。應該是,如果接受了自己的期望是合理的,就覺得 「我自己沒安排好」。如果接受了孩子的需要是合理的,又感覺自己的合理期望就被壓抑了不過有時候,偶爾的會覺得,沒有孩子該多爽啊,像以前一樣瀟洒地旅行、健身、想熬夜看片就熬夜啊,因為有這個孩子,現在這些自由都沒有了。——其實這也是在怨恨孩子,覺得那麼可愛的孩子來給我當孩子真是可憐。
劉未鵬
「我想要滿足我自己的需要,同時也因為愛孩子所以自然想要滿足孩子的需要,當兩者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就會陷入內心的痛苦衝突」「因為我感到太痛苦了,所以就想要為這個痛苦找到責任人,有時候我會怪自己安排時間不好,但我也知道自己只是普通人啊。有時候我又怪孩子不懂事,但我也知道孩子也不是故意的,ta的需要也只是一個孩子的普通需要。」
「以上這種無法突破的痛苦尤其當孩子不停的向我發出要求的時候,我左右為難,拒絕的話怕對孩子不公平,不拒絕我自己內心又覺得對自己不公平。這加劇了當下的痛苦,於是我忍不住吼了孩子,因為她讓我陷入這個痛苦,如果她不發出要求我也不會這樣為難和痛苦」
你覺得上面這段能夠契合你的感受嗎?(如果哪裡不契合你可以修改,直到得到一段完整契合你的感受的文字。)
Lucy
非常契合,看哭了Lucy
在他兩歲的階段,經常不停不停地發出要求,這個我真的受不了,不斷地聽到「媽媽講、媽媽講」 或者「媽媽來、媽媽來」,我會很煩躁。Lucy
夾在中間的痛苦劉未鵬
設想一下,自己穿越時光,回到過去的日子中的某一天中的某一個時刻,看見孩子正在一旁不停的對當時的自己發出要求,而媽媽在一邊內心兩難、痛苦,你內心有什麼感受想對她說的嗎。Lucy
想說:你很不容易啊,孩子還小,支持的資源又不多,真的很不容易啊(想摸摸後背、甚至摸摸頭、關切看一看)Lucy
[Sob]Lucy
想說:你需要一些自己的時間,但不要埋怨自己了,你已經很努力了。[Sob]劉未鵬
恩,如果還有新的感受升起來都可以隨之自然流動,並寫下來。和這個完整的,帶著矛盾、痛苦、慈悲的五味陳雜的真相連接Lucy
感覺:你極力想做個好媽媽,想要讓孩子避免自己童年遭受的不良養育模式,每天學習育兒知識,聽微課,聽講座,這些是不是太著急了,逼得太緊了,你也需要緩一緩,孩子還小,有時間慢慢來現在這樣的局面,著急學習,壓抑自己,又沖孩子發泄不滿,不是你故意的,只是你承受不了那麼多,你也是個普通人
Lucy
剛才這樣的轉換,讓我很感動,被理解的感覺。然而我還不想說move on,因為我還是害怕自己過幾天又開始這樣的惡性循環了。(你不會評判我吧,頑疾很深的樣子)
劉未鵬
沒有關係,不想move on,和害怕又開始,和害怕被評判,也都是真相的一部分。我沒有立場,也沒有預設,所以談不上評判不評判
Lucy
是啊,感覺沒完沒了,看上去問題和癥結已經很清楚了呀,改變起來就好了嘛,為什麼還在害怕、猶豫,還不是自己不自律、在問題面前懶惰,找借口(比如支持條件確實有限)劉未鵬
如果過兩天重入了這樣的模式,也是完全正常的,不同的是,過兩天當你重入的時候你會多帶著一份今天的覺察,是嗎。試著不要去抗拒,讓一切感受(包括今天的覺察)流經你。包括自責,自我評判,包括抗拒,也都讓它們流經你。Lucy
謝謝你告訴我那是正常的,要不然我還會責怪自己劉未鵬
那是正常的,資源有限時,眾生皆苦。Lucy
抗拒,說在點兒上了,我確實有抗拒,為什麼要自律,如果沒有孩子我的能自由的事情很多啊,比如熬夜,但為了孩子我要自律,要刻意安排時間空間去照顧自己的需求我和老公都沒有做好要孩子的準備,但是孩子意外就來了,要這個孩子的決定是我做的,現在又在埋怨孩子帶給我的不自由,同時也覺得孩子很可憐啊,他的父母其實並不那麼歡迎他,尤其在兩個人都很累的時候,都在懷念以前的自由生活
天呢,我的負性信息好多呀,萬一我的真相就是非常自私自我的人,那該怎麼面對啊
Lucy
我覺得我沒有那麼糟糕,應該不是的,我只是自我要求高,從小爸媽唯一誇我的就是認真,很多事情上我要求自己很高,感覺在育兒這件事上太認真了,導致自己踹不過氣來Lucy
跟你說完這些,感覺心裡好像不堵了,輕快多了劉未鵬
Lucy: 就是當時,孩子哭得越來越厲害的時候,我也擔心自己現在答應他是不是出爾反爾,之前說不能講起不來,孩子哭得厲害,就給他講書,擔心會不會讓孩子覺得以後可以用哭達到目的。
設想一下,如果孩子真的已經學會了通過哭達到目的,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例如就拿講書來說。
Lucy
那下次我不能講書的時候,孩子會激烈地哭,我也會煩躁。劉未鵬
假設這個時候,內心並沒有煩躁感,會是一種什麼體驗?Lucy
會覺得孩子很可憐,有需求的時候,媽媽沒有滿足,以前就沒有及時滿足,這次媽媽仍然在審視將來會不會很糟劉未鵬
試著重複一下這句話看看是不是契合你的內心感受:「孩子5點半醒了,要我讀書,我很困,講不動,這個時候孩子好可憐,因為媽媽沒有及時滿足他」
Lucy
對的,契合劉未鵬
那麼,「這個時候的孩子很可憐」
——這是真的嗎
Lucy
呃,問住我了,好像也不是真的,其他時間段高質量陪伴也挺多的,那麼早,媽媽是普通人,起不來講書,不能否認媽媽其他時間段的積極關注Lucy
現實就是這樣,有時候需求得到滿足,但沒辦法無時無刻都在被滿足,孩子真的很可憐嗎,每個人面對的環境都是這樣啊。但是對於一個剛兩歲的孩子去面對這種需求不能時刻滿足的現實是不是太早了?然而媽媽也真不是全能的超人[撇嘴]
從昨天開始討論,我開始有些覺得:我是不是經常在給孩子他很可憐的投射,如果放鬆一些,更多相信孩子一些,其實孩子很有彈性去面對我和他爸給他的這個環境吧
Lucy
突然發現,我這好像是不自責了[驚訝]Lucy
你知道嗎,我自責多的時候會明顯有低自尊感,而且在根本不相關的人面前也覺得低人一等,會想別人是不是評判我不好。這個現象是從有了孩子以後明顯起來的,有了孩子以後跟我媽媽關係惡化,自責導致的自卑也明顯起來。很好奇以前我挺有些驕傲的一個人(主要憑著學習好、其他條件都不錯、也不糾纏小事,有些清高),怎麼現在變得這麼敏感,經常自責,低自尊這種感覺很不舒服,但又改不過來。想努力做好媽媽,對挫敗敏感。我當媽媽以來,沒有任何人批評我做得不好,只有我自己不放過自己Lucy
但從昨天你跟我梳理了以後,我在同事面前的自信又回來了,能夠挺起胸膛輕鬆地說話,而且不再認為低人一等。Lucy
好希望這樣的感覺多一些,陷入自責的時候少一些劉未鵬
Lucy: 下次我不能講書的時候,孩子會激烈的哭,我也會煩躁」
——如果當孩子激烈的哭的時候,我並不是煩躁,而是溫和的陪伴著孩子,也沒有去阻止她哭,也沒有進一步一定要安慰到她不哭。
仔細設想一下這樣一種狀態,心中會有什麼感覺升起來呢?
Lucy
這種情景很難想像,以前倒是沒有從言語上阻止哭(內心姿態上抵觸還是有的),會說些共情公式的話:媽媽不能講書寶寶好傷心之類。如果連這些安慰都沒有,確實從未想過,試著安靜地想,感覺很平和,看著孩子體驗自己的各種情緒(可能沮喪、生氣、挫敗、傷心),感覺我像個柔軟的海綿,看著他,我沒有給他反彈負性情緒,最後看到孩子自己平靜下來,發泄了那些情緒他會舒服起來,我也會為孩子從負性情緒中平靜下來而高興。
Lucy
上面是第一次想,之後我又認真想像了一次,感覺不太一樣。如果看到孩子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我會害怕,會想是不是我錯了,讓他這麼痛苦都是因為我吧,我為什麼就不滿足他呢,不要讓他那麼痛苦了。[尷尬]劉未鵬
劉未鵬
那麼,「這個時候的孩子很可憐」——這是真的嗎 Lucy呃,問住我了,好像也不是真的,其他時間段高質量陪伴也挺多的,那麼早,媽媽是普通人,起不來講書,不能否認媽媽其他時間段的積極關注現實就是這樣,有時候需求得到滿足,但沒辦法無時無刻都在被滿足,孩子真的很可憐嗎,每個人面對的環境都是這樣啊。
帶著上面這個覺察,假想孩子正在因為你太累(註:是實際上身體太累了,而不是其他執念)不能講書而激烈哭鬧,內心會有什麼感受?
Lucy
感覺到平等,媽媽也有機會為自己的需求發聲,感覺媽媽和孩子是平等的,這好像比把孩子捧得高更尊重孩子。感覺到自信有底氣,媽媽有積極回應孩子的一面,也有累了需要休息或者脆弱的一面,但這一面並不減低我的價值。其實,我做得還不賴。劉未鵬
Lucy: 但是對於一個剛兩歲的孩子去面對這種需求不能時刻滿足的現實是不是太早了?
「兩歲的孩子需求需要時刻滿足」——這是真的嗎?
Lucy
不是真的,雖然兩歲是個小朋友,但是也不是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的嬰兒,現在能理解很多東西,會說很多話,自己能做很多事情,自主意識也很明顯,他明確知道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洗了手可以吃飯但臟手就不能拿食物),那麼牽涉到媽媽什麼時間段可以陪伴、什麼時間段需要休息,也是可以讓孩子去明白,不用時刻逼迫自己去滿足孩子。感覺媽媽這個界限不清楚,先忍耐自己滿足孩子,然後積累怨氣再發泄到孩子身上,對孩子來說真是個危險的媽媽。
劉未鵬
對這件事情,這幾天有什麼新的感受,或者反饋嗎?Lucy
上面倒數第二個問題「帶著上面這個覺察,孩子哭……」,非常提醒到我,現在我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比以前平靜多了。我感到有你的幫助,我自己思考和看見另外一些觀點和事實,我很受益,這幾天明顯得內心開闊一些,對自己苛責少一些了。
Lucy
有個疑問,就是上次你說過,下次再有自責的時候,讓自責、評判,包括抗拒,都讓他們流經我,這個能再說得詳細一些嗎?劉未鵬
當你感到這些情緒的時候,試著不要抵抗和評判它們,而是和這些情緒在一起,帶著好奇心,去感受它們背後的消息,聽聽它們在對你說什麼。Lucy
好的,明白多了,我試一試。以前頭腦里一有自責好像立馬就在反抗,如此循環,然後我自己就糾結著炸了,去攻擊別人或者攻擊自己。那個開頭髮生得太快,從沒看到過那個過程和程序。版權聲明:本文來自劉未鵬的微信公眾號「思維改變生活」(pongba_mindhacks)及同名博客 http://mindhacks.cn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演繹或摘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