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嚴何謂?——評電影《摔跤吧!爸爸》

今天凌晨才看完這部片子,看完後,連我這看電影從來不多話的人都突然覺得有很多話想說,於是熬著夜寫完了影評初稿,一早起來修正,迫不及待想和大家分享。我要說,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看,寶萊塢演員阿米爾·汗的這部《摔跤吧!爸爸》都是一部有故事有擔當的好電影,我向所有的專欄讀者、關注者鄭重並誠心地推薦它。以下有輕微劇透,但是我並不認為有礙親自觀影。

我想促動我寫影評的原因除了個人觀影感覺之外,還有豆瓣電影上為數不少的低分評價(何況竟然還有很多「贊」支持它們)。常常聽說,1000個讀者心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其中999個看到了王子復仇記,但是總會有那麼1個看到了媽的前朝王子活膩了造反竟然!我要說,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文本/畫面的解構能力。

我想我的評價就從分析「打低分」開始。豆瓣上低分評論者集中抨擊的是,《摔跤吧!爸爸》是一部依附於父權的偽女權電影,兩位印度女孩被爸爸的私人慾望「逼迫」著學習摔跤,雖然最後獲得了金牌,但是這金牌難道是女孩們自己得來的?不還是被爸爸為代表的男權社會所逼迫而得到的么?這不是女孩自己想要的,這是對「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田園女權的一種褻瀆,所以電影本身宣傳的是一種父權壓迫下的流於形式的「女權」觀呢!

這種批評看上去似乎有那麼點道理,但是我認為它們漏洞百出,沒有反駁價值,即便如此,我個性不容蠢,所以還是要說一說,我當然無意無力去回答」女權是什麼」這樣高深的問題,學識不夠,難免貽笑大方,我只想表達,恐怕女性解放(女權)並非是「作為一個女性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那麼膚淺,按此種邏輯的話,試想,如果電影是媽媽「逼迫」男孩子訓練,恐怕男孩子的境遇和女孩子也會差不多,也會不願意也會茫然,那麼低分評價者——田園女權者們——是不是也應該幫男孩子們變造一個「男權」的概念來呢?

廣義上,不存在所謂的割裂開的女權或男權,只有人的尊嚴——我定義為追尋「自由」並行實踐的意志。不要因為「尊嚴」和「自由」放到了女性身上,就變了味道,這才是田園女權,自己先矮了三分。自由並非想幹啥就幹啥,它肯定是有條件的,否則豈不是我們將生活在快意恩仇、無法無紀的世界了?!

回到影片本身,其中實在是有很多細節和情節值得品味,我非電影專業人士,但是堅決認為它們都是」故意」安排的,非率性所致,試舉幾例。比如,在大女兒Geeta參加國際大賽最後的勝負時刻,電影安排了情節閃回,Geeta回想起小時候訓練時被爸爸扔到水裡時爸爸說的話:爸爸不可能一直幫你,要靠自己;再比如,爸爸現場觀看了Geeta決賽前的所有比賽,決賽時卻安排他被鎖了起來,這一情節比較突兀,前因後果的交代很弱,但是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有必要的情節,是Geeta最終依靠自己成為自己的一種隱喻;又比如,賽後Geeta將金牌給爸爸,這個場景當然是回應最初是爸爸想「要」金牌然後「逼迫」女兒們去練習摔跤,結果是爸爸拿起金牌看了看後又給女兒帶上並說她們是他的驕傲,這當然暗示女兒是自己「贏得了「金牌,她是靠自己贏得了自己的尊嚴,對比那位未露面的強迫女兒嫁給不認識男人的爸爸,是有多大的對比衝突?以上等等你能說是率性而為?看上去是故事的情節,其實是高超的符合邏輯的社會價值論證,田園女權者怎麼會懂呢?——他們原本只會喊喊口號罷了。

不過,因為情節安排是「故意」的,所以在我看來,還不太順滑(我比較敏感),米叔承認親自剪了24分鐘情節,我認為如果不剪可能會更好一些。

正是上述散布在電影中的情節告訴我們:雖然女兒們起初是被父親「強迫」學習摔跤,而最後卻是在這項活動中找到了真實的自由的有尊嚴的自己,並且讓其他女孩子們看到了榜樣,電影中安排小販的女兒強烈要來看「姐姐」的比賽又是一個隱喻。

大女兒Geeta最終依靠父親的「幫助」以及更重要的是依靠自我意識的覺醒(這裡有一個反對教練戰術布置的橋段,同樣是隱喻,下述)獲得了金牌,這一刻她還是那個可憐的新娘么?

牛津大學教授,著名的女權主義者瑪格麗特·沃特斯寫過一本通識小書《女權主義簡史》,其中有一段論述我特別認可並視之為源自女權卻遠超女權本身的箴言,她說:女權是指女性自由而不失規範,如果所謂的規範是來自社會的某種特指要求,那就有構成歧視的可疑。本片中的那個新娘幾乎像物一樣被「給了」陌生男人,她當然是無權利的;但是如果規範是來自(女性)自我的約束和覺悟或者更高的追求,則是自由,比如一開始女兒們不理解爸爸,認為他自私,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強迫女兒們,但是隨著影片展開,Geeta被選入國家隊,形式上確實是「自由」了——可以隨便吃隨便玩留長發,這不就是田園女權者們以為的完美自由和完美尊嚴嘛!可是實際上呢?Geeta有自由嗎?有尊嚴嗎?答案是沒有!在訓練中、在比賽中,她不是必須受制於外界的不合理要求么,即便這種要求具有形式上的合理性,但是這讓她收貨什麼呢?——失敗和恥辱!這裡有必要說說教練這個角色,是他要求Geeta必須減重、必須防守、必須進攻,必須…教練難道不是暗示社會對女性的真實態度么,是一種藉助「規則」的輕視,它比輕視更可怕?所謂自由和尊嚴,真的是這樣的么?

Geeta從最初的得意到對爸爸的不屑再到又一次迷茫,不是一次對自由和尊嚴的反思之旅嗎?在Geeta最需要支持的時候,是爸爸——而不是給他吃喝玩樂「自由」的教練——毅然來到她身邊,雖然電影展示的是摔跤技藝上的傳道解惑,實際上卻隱喻「女兒啊,你必須找回自己,做自己才會找回自己」。所以最後安排爸爸被關起來就順理成章了,實際上就是讓爸爸退出Geeta的世界,女兒要成長、要自己成為有尊嚴的人必須靠自己(請回想角色閃回畫面)。Geeta從殷切希望爸爸在身邊,到最後爸爸不可能出現在身邊而認定「自己幫自己才能獲得勝利」,這難道不是明示Geeta找到了自己,獲得了更高意義上的女性解放?

面對自己才能成就自己,決賽「獨立」獲勝之後,Geeta就不再是依附於爸爸的女兒了,她現在成了一個獨立的自由的人,然後才是女人,這難道不是真正的女權主義,所謂的平權么?

所以,我認為《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有故事更有深度的好電影。阿米爾·汗確實是一個令人敬佩的演員,他過去的幾部片子都將直指當下的社會意義和流暢的故事進行了無縫整合,市場認可的同時社會更加認可,所以他被譽為印度國寶級演員,無愧!如果說影片有遺憾的話,那就是我很想看看被刪減的那24分鐘,是不是它會讓影片細節更加豐滿,情節更合理呢?

再給大家推薦《摔跤吧!爸爸》,你們一定會喜歡上它的。

推薦閱讀:

見縫插針的屁股
你絕對想不到,為什麼星巴克總是橫著排隊,而麥當勞卻要豎著排隊?
想來演出?先把手裡的票賣掉!
開倒車系列一:你以為你是在選妃么?

TAG:社会现象 | 电影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