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眼中的管仲|儒學辨義 論語 八佾篇第三 22
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釋義:先生說:「管仲的才能很小啊!」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先生說:「管仲有三處家,各官職理事互不兼攝,哪裡節儉?」又問:「那麼管仲知禮嗎?」先生說:「國君把屏設在大門口,管仲也把屏設在大門口。國君為兩國之君的友好在堂上設有安放酒杯的土幾,管仲也有那樣的土幾。若說管仲知禮,誰不知禮呀?」
管仲比孔子早出生173年,是輔佐齊桓公的一代名相,是法家的先驅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依法治國的人。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其在位時被周襄王封為了諸侯長,取得了霸主地位。齊桓公之所以能夠成就霸業,離不開管仲的鼎力相助。管仲在任時大興改革、富國強兵,採取「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使得齊桓公稱霸諸侯顯得合理合法,同時也推動了中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管仲被譽為「華夏第一相」,是中國良相賢臣的楷模。
管仲建立了如此的豐功偉業,然而孔子卻說「管仲之器小哉」,為何?這個「器小」的「器」與大器晚成的「器」是一個意思,也就是才能之意。孔子竟然是在嘲笑管仲的才能小!孔子對治國功績遠超自己的管仲如此輕蔑,讓人難以理解。
聽到孔子這樣評價管仲,就有人提了兩個問題:管仲儉乎?管仲知禮乎?孔子都給予了否定的答案。難道孔子認為管仲才能小就是因為他覺得管仲不儉和不知禮嗎?應該不是,儉與禮都屬於德的範疇,與才能大小無關。從本段來看,實際上孔子即看不上管仲的才能,又瞧不起管仲的德行,完全不把管仲放在眼裡。
孔子之所以這樣說,應該是另有原因。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為的是齊國的強盛。而孔子的志向是恢復周禮,重新樹立周天子的權威,反對諸侯爭霸。因此孔子認為管仲的心中只有齊國而不是整個周朝天下,故說其「器小」。
不論管仲助齊稱霸是不是動搖了周朝天下,說他才能小是不合適的。而且孔子對管仲不儉與無禮的抨擊也比較牽強。齊桓公尊稱管仲為仲父,對其言聽計從、厚待有加。管仲平時生活奢華一些、人事編製富餘一些也無可厚非。再者,拿「樹塞門」(「樹」即門前的影壁)和「反坫」(互相敬酒時放酒杯的土幾)這種居家用具來說事兒,也是很無聊。人家齊桓公敬重管仲,樂意讓他這麼搞,你看不慣有用嗎?孔子的這些評論只能讓人覺得他太吹毛求疵了。
不過孔子總算在《論語》後面的《憲問篇》中兩次對管仲給予了高度評價:「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對於這些褒獎之詞,本篇先不細說,不過還是能看出孔子對於管仲的「仁」和對人民的貢獻還是很讚賞的,但是對於那些觀念不一致的地方,孔子就無法接受了。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美國真的是一個建立在一個核心價值觀上的國家嗎?何以見得?
※論文大燜鍋:NBER「制度與文化的經濟學會議(2015)」論文速遞
※(韓影推薦001)《釜山行》:人沒有想像中那麼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