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和蓮花 Go

北京的便利店三年前還只是7-11一家獨大,競爭者快客和好鄰居不知為何散發著一股陳舊的國企味兒。之後北京就陸續開了全家和羅森,只是店鋪數量少得可憐。後來全時逐漸多了起來,同時一位從7-11辭職創業的高管創辦了鄰家便利店,競爭格局就豐富了一點。

再然後,創辦鄰家的這位高管又出來了,再次組團創業,結果還是開便利店。這回的創業項目,就上了2017年各大科技媒體的頭條。這就是便利蜂。

大家「驚為天人」的除了便當超級便宜之外,就是用App掃碼跳過收銀台排隊,直接手機買單的做法。而在國土另一頭,廣州的卜蜂蓮花超市有實現同樣功能的手機App「蓮花Go」,已經正式開通了至少半年。我第一次使用這個功能就非常驚訝於其構思的巧妙,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去過常規的收銀台。

這種自助收款的方式其實並沒有給蓮花的業績增添太多的光彩。蓮花Go從2015年底就開始小規模的對外測試,現在已經開始批量應用了。但是除了大家感受到節省排隊時間之外,影響普通人消費決策的最大因素,其實還是在於價格是否便宜,路程是否足夠近。這兩個影響零售業的根本因素毫無變動。

自助收銀到底是不是一個便利店或線下商超的革命性競爭力?我覺得不是。

便利店使用自助收銀更節省效率的時間,也僅限於在中午大家都排隊領盒飯這個非常短暫的時段。到了兩三點鐘就沒人了,還不如直接把貨品交給收銀員更方便。

反倒是特大型超市,大家可能都是開車來一次採購一大堆東西,而且客流分布比較平均,白天大爺大媽也會過來。所以在超市當中排隊的規模效應越強,自助收銀所帶來的便利也就越明顯。

收銀台前的排長隊可能恰好是寸土寸金的中關村店鋪,在中午時段要承載周邊好幾棟大樓的工蜂白領們傾巢出動排隊領餐,所要應對的「痛點」。所以,為便利蜂激動的人恰好擁有在移動互聯網更高的話語權,所以他們的聲音可能會放大對中關村樣板店鋪的想像空間。

比較理智的旁觀者就會冷靜的提醒,這些單店的成功,可能從時間和空間上都不一定能複製。放到年輕人沒那麼多的小區會怎樣?便當優惠期過了會怎樣?這都是未知數。

早幾年開始就關注科技業界的人,可能會覺得這兩年科技行業的投資越來越不科技范兒了,會更多的投到一些基礎設施和傳統行業當中。但這也是自然的,不然還怎麼叫互聯網+呢。

已經拿到庄辰超等帶有「互聯網思維」的錢的便利蜂,會不會像喜茶般穩住陣腳,慢工出細活的擴展,這個我可就很懷疑了。

動點科技

推薦閱讀:

為什麼北京沒有全家這樣的便利店呢?
大家怎麼看待便利店選址問題?
便利店和小超市中貨架高還是貨架低好?
店面轉讓的這些坑你都知道么?交接時這幾點不得不注意!
NATURAL LAWSON 能否在中國流行起來?理由是什麼?

TAG:便利店 | POS机 | 零售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