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生長

回廈門已兩周。

前幾天聽到朋友聊起公司IPO前後的心態變化和自我審視,頗有感觸。相比於兩年來在北京遇到的紛繁複雜的事和形形色色的人,更有趣的莫過於一點點關於成長的思考,也是時候整理一下得失,權當是給自己交一份無需評分的總結作業。

簡單說,就是孤獨地 生長著。

孤獨的價值

剛畢業那會總是很難面對「孤獨」這個字眼,畢竟這是個被負面情緒填充的辭彙。但時間久了,除了被動忍受之外,孤獨開始慢慢地釋放出它難以被輕易發現的價值。正視孤獨是成長的基點,畢竟大部分人的大部分生活都要沉浸在這兩個字中。

1.推遲滿足感和恐懼感

進入社會之後我們大部分時間做的兩件是就是選擇和等待結果,正面的結果會帶來或大或小的對自我的認可,即滿足感。而在那個時刻,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幾乎沒有事情會簡單到只要作對了一個道題,滿足感來的太快會讓我們陷入一種虛妄的自我認可,一個點的好壞幾乎總是無關大局。滿足感過快的到來還回讓我忽略了後續隨之而來的風險,也無形之中將對長期的結果預期提到過高。

世界變化速度快到好與壞的判斷甚至規則本身都很難以持久,同樣也不會留給我們太多時間去享受對過去一點點成績的滿足。而孤獨的價值在面臨恐懼時亦是如此。

每當夜深人靜一個人跑步、游泳、關掉手機與世界沒有任何交互的時候,就能擺脫嘈雜、找到一個更清醒且沒有打擾視角,來判斷眼下這份滿足或恐懼究竟來自何處,接納或是拋棄又會將我們帶向何方。

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也無需為僥倖完好的奶瓶歡笑。

2.活在當下的核心,在於心中踏實的遠方

總會有聲音告訴我們「活在當下」,而這個詞反覆的出現也恰恰體現了這件事對大多數人的困難程度。其實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間裡,生活的狀態是相似的,人生的發展軌跡也無太大差異,沒辦法真正活在當下是因為我們因為我們對未來的未知部分感到不安和恐懼。

作為自然選擇保留下來、具有充分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的人類,做到放下未來難上加難。因此在「妄圖」活在當下之前,既然沒辦法放下未來,只能更好地面對它並和它共存。而恰好一個人的時候容易讓我們不受當下的影響,充分地、不加界限地思考未來。

因為未來的樣子如此模糊,以至於我們連它具體的形狀和方向都難以描述。就像是一條沒有賽道也沒有明確終點的賽跑,我們需要不斷地跑,更需要不斷地停下來想想終點到底在哪,而對於個人經驗而言,一個人的時候,恰恰是好好抬頭看路的時候。

3.孤獨是獨立思考的最佳土壤

我們會因為自己是個社會動物,而無形之中授權朋友的看法對自己的影響;

琳琅滿目且帶著種種目的的媒體會讓我們的想法與所謂「主流意見」想左而左右彷徨;

還有很多時候我們根本就懶得去想,因為經驗告訴我們事物就是如此。

社交、媒體和自身經驗很容易成為限制獨立思考的囹圄。我們需要用盡最大力量刨除了噪音,讓個人的意識佔據最大比重,而這種違背群居動物天性的自我意識狀態很難自然進入。甚至像《人間失格》里的葉藏在絕望中走向毀滅,主動隔絕可能相對簡單可行的辦法。

每個試圖保留和忠於自我的人,都會真切地體會到群體的冷漠孤立和個體的彷徨無依。

習慣就好。

所謂的成長

1.成長的最佳定義是認知能力的提升

前輩的文章《認知三部曲之一: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很理性有邏輯地詮釋了這一點,而我對這個觀點的產生感性得多。

不用說成功或失敗這些大的節點,往往一件很小的事,不同的人的觀點差距能大到讓人瞠目結舌。同樣一個項目立項的時候:執行人員看到的是個人的工作量和得失,管理者看到的是目標和資源分配,CEO看到的是成本、風險和戰略意圖。往小處說,當有人指著鼻子指責你的時候,有些人看到的是他人的否定,有些人看到的是自身的不足。

視角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的態度,而對事物的認知決定了看問題的角度。

我們都應時刻努力保持對事物認知的渴望,並不知疲倦地產生洞察。

2.成長需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氣,和開放自己的心態

剛接觸互聯網的時候,獵豹還叫金山網路,當時團隊特彆強調「空杯心態」。所謂空杯心態就是如果想學到更多,先要把自己想像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而非驕傲自滿。因此成長的重點並非是不斷吸取,而先在於有勇氣把自己的半杯水放掉,努力保持歸零的心態,才能給未知的世界留出更大的空間

在努力開放自己之後,就需要努力積累和學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和身邊的人學習,這種方式最容易獲取也最高效。這聽起來似乎有些功利主義色彩但實則不然,努力和身邊的人學習並尋求建議本身就是與人相處的本質之一。試想一下你和哪個人成為朋友的理由不是你對他/她某種特質的認可,並且在相處過程中不自覺地模仿和學習?

另外也不要太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所謂的「別人的看法」就是他人對你的認知,別人永遠無法真正理解你正如你也無法真正走進另外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就如第1點所說,每個人的認知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局限,「別人的看法」終究只是個看法,和你沒有太多的必然關聯,自然也不必太過在意。

3.榨乾每一段時間和經歷

莫羅說,每個人都是自身經歷的囚徒。

尼采說,我們的眼睛就是監獄,目光所到之處就是監獄的圍牆。

所謂經歷即是「你花的時間」x「你經歷的事情」。

先賢既然說如此,我們想要乘積最大,途徑只有兩條:一是把時間花在自身「經歷」的增長上,二是將自身「經歷」提煉出經驗讓「經歷」的價值密度更高。榨乾每一段時間和經歷,讓成長最大化。

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以「內心強大」為目標,但現實往往往往南轅北轍,以為「內心強大」無法成為目標只能為結果。目標和結果的差別在於:目標是終點,而結果是終點線上生活對我們的額外嘉獎。「內心強大」無法作為一個目標的原因在於,他太過於寬泛且難以定義。我們無法判斷我們是不是內心強大了或者是否比昨天的自己強大了,但成長這件事卻容易量化得多。

內心強大是自我成長帶來的結果之一,足夠的積澱帶來的篤定自然抵抗外界的壓力,自而強大。前輩說,

「自強自萬強,而後愛憎分明。」

孤獨地生長,與君共勉。

Ending

  • 孤獨的價值:推遲滿足和恐懼 / 心有遠方而自在當下 / 孤獨是獨立思考的最佳土壤
  • 所謂的成長:成長是認知能力提升 / 否定自己的勇氣和開放的心態 / 榨乾時間和經驗
  • 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自強自萬強,而後愛憎分明」

本文為原創,轉載和打賞無需告知請肆意妄為:),轉載請註明出處

題圖來自:unsplash.com

推薦閱讀:

「原生家庭」為什麼會成為流行病?
你連自己都容不下,何以容下世界?
戀愛關係,三歲定終生? | 童年經歷與依戀模式

TAG:个人成长 | 孤独感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