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一首詩|儒學辨義 論語 八佾篇第三 20
原文: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釋義:先生說:「關雎這首詩,快樂而不放縱,哀婉而不悲傷。」
《國風·周南·關雎》是《詩經》的首篇,也是中華古詩詞最經典的詩歌之一。孔子很喜愛這首詩,評價其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為何這樣評價呢?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首詩,就明白了。
《關雎》原文
關關雎鳩,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鐘鼓樂之。
《關雎》譯文
關關和鳴雎鳩鳥,相伴在河中小洲。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撈它。美麗賢淑的女子,醒來睡去渴求她。渴求她卻得不到,醒來睡去思念她。悠長悠長的思念,翻來覆去睡不著。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采它。美麗賢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親近她。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拔它。美麗賢淑的女子,敲起鐘鼓取悅她。這是一首美麗的情詩,表現了君子追求淑女時纏綿美好的過程。以和鳴的雎鳩鳥來開篇,使人從動物的相伴聯想到人的相戀。淑女與君子相配,可謂是郎才女貌。緊接著展現了人們打撈荇菜的勞動場面,想必是君子在河邊勞動時見到了美麗的心上人,於是他無論醒來還是在夢中都想得到她。可是想要卻得不到,於是他無論醒來還是在夢中都思念她。長長的思念,讓他翻來覆去睡不著。經歷了許多相思之苦,他終於開始行動了:奏起琴瑟親近她,敲起鐘鼓取悅她。
我們看到,詩以溫柔婉約的文字生動地描繪出男人痴情於女人時的情態和行為。但是君子在對淑女求之不得時,只是朝思暮想,並沒有傷心難過;在親近取悅淑女時,只是以彈琴奏樂的方式來示愛,也沒有放縱的行為。所以評價這首詩「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確是恰如其分。
孔子這段話雖然看似是文學評論,實際上也表達了他對愛情乃至人類情感的態度。人本是有請眾生,情感自然流露是人類的本能。尤其是愛情,更是人類生命中永恆的主題。孔子主張「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便是認同飲食和男女都是人類最基本的慾望。
情感是人在世界上最重要的體驗,無論悲喜都應該允許其自然流動、自在表達,這樣才能獲得生而為人最寶貴的經驗。情感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只有讓情感保持這種悲喜有度、不走極端的狀態,才是對己對人都有益處的。反之,大喜大悲、情緒偏激,則會害人害己。
比如同樣是追女孩子,沒追到的時候,不吃不睡、痛不欲生,豈不是作死的節奏嗎?追到手了,花天酒地、夜夜狂歡,也是在透支青春。相比這樣瘋狂的縱情,《關雎》那種優雅的柔情,是不是更美好、更健康呢?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