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讀書筆記
現代父母是焦慮的,擔心孩子學得不夠多,擔心孩子跟不上成長曲線,更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輸掉人生……
人生究竟該是一場馬拉松長跑,還是一場只在乎贏在起跑點的百米衝刺?
芬蘭教育一心想的,是儘力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適當的位置,讓行行都能出狀元。而且她做到了。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作者 陳之華眾所周知,現代的互聯網很多技術都來自開源軟體社區,而最有名的開源軟體操作系統Linux幾乎成為了壟斷性的伺服器操作系統,大量的台式機也開始使用ubuntu等Linux系統了。
這個Linux系統的設計者,就是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畢業的Linus Torvalds。
Linux系統的Logo是一隻小企鵝。你可能已經猜到了,企鵝帝國騰訊的Logo也是借鑒了Linux系統的logo。
十二年前,Linux 內核開發社區正面臨嚴峻的挑戰:他們不能繼續使用 BitKeeper 了(原因是當時Bitkeeper 著作權所有者決定收回授權,內核開發團隊與其協商無果),而又沒有其他的 SCM (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可滿足他們的分散式系統的需求。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接受了這個挑戰,決定開發一個新的版本控制系統。周末他消失了,一周後,Git 問世了。今天,Git 已經成為上千萬個項目的版本控制系統,基於Git系統的Github並且在程序員中引發了開源熱潮。造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開源生態系統。
這樣偉大的成績靠個人做出來,讓全球的教育專家們都感到好奇,芬蘭是怎麼培養出這樣的軟體技術天才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紮實的基礎教育改革
列強環伺,僅有530萬人口的小國——芬蘭,選擇堅持紮實的基礎教育改革,堅持以一個真正「以人為本,不求躁進、不講形式、不以贏為目標」的教育本質厚實國力、耀眼國際!
北歐的孩子,和你我的小孩相同,毫無差異地擁有所有人性中的各個方面;而所有從兒童到青少年的青澀成長曆程,也都一樣。唯一差別的是,整個社會和教育體制對於人的關懷、對於人的信任、對於人的尊重,以及對於人生到底是不是一場要贏在起跑線的競賽的想法,是以更健康、更人文的深度,去釐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教育「概念」的不同,造就出不同社會與文化的真正區別。當然,芬蘭人對於自己的社會與教育,也多有抱怨與批判。只是所有的爭議,總是希望能找出未來更好的道路,穩健邁向美好的未來。我知道,教育是進行時,所有的數據與統計都會隨時代的演進而不斷更新,所有的細微之處,也總會隨時間的流逝而不斷修正。但這一項進行時就如同個人的生命一樣,必須在變與不變之中,找到最重要、最值得珍視的精神與價值;而唯有回歸根本,才能檢驗價值與精神的可貴之處。
芬蘭的教育成就,就是把所有的「根本」與「偶然」,都去一步一個腳印落實之後,所產生的種種「必然」。芬蘭教育體制真心把每個別人家的孩子,都珍視為自己的寶貝,去拉拔撫育、用心灌溉,給予時間、空間,找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協助鼓勵養成學習動力,從不刻意強調精英、先進、競爭、比較,從不要求學生和老師具備超人能耐,從不獎勵全勤與整齊劃一,而將人人視為有著喜怒哀樂的平凡人性,然後從人性的根本上,去尋思如何陪著他們健康、正常地走完成長中的教育。如此而已。
芬蘭人總是不斷地跟我說:「我們尊重每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因為我們非常需要各種不同的人才。」芬蘭建立了水準一致、免學費、提供溫熱午餐,以及配屬特殊輔導的教育體制。這些平等、均衡、高品質、城鄉差距小、學校不排名、好老師分散全國各地等林林總總因素,一起構成了芬蘭各級學校之間差距小的關鍵。
取消督學與教師績效考評,教師自主權至上
當然,取消督學與教師績效考評,讓地方政府自治、教師自主權至上,中小學教師具備碩士學位、幼兒園教師具有學士學位,中小學生養成獨立自主人格,中長短期的特殊學生教育輔導,強化身心障礙人士撫育教育,為特別的學生安排個別輔導課程甚至量身定做,高度尊重多元文化,強調重視母語與閱讀等等,都成為全球各國日漸耳熟能詳的芬蘭教育特質。芬蘭的教育專家同時一再強調,凸顯優秀學生和精英教育,並不會對整體教育帶來最好的結果,反而只要善加鼓勵、運用資質優異的學生來幫助一般或落後的學生,使資優生了解人與人間的差異,這不僅不會影響資優生的學習,反而有助於群體社會的平等發展。同時也認為,當學校老師覺得自己擁有改變社會的能力與參與感,整個教育體系就會有向上提升的動力。因此,老師的養成訓練,必須包括了解各個學生的差別,與這些差別所產生的學習需求;這樣才能讓教師了解到教育責任不是照本宣科上完課就好,而是以同理心愛護照顧到個別學生,如此一來,整體社會才能有消弭學習落差的機會。
芬蘭這麼少的課時,成果還能如此平均而優質,為何?
芬蘭憲法規定了人民有受教育的權利,而政府則有提供教育的義務。因此芬蘭教育體制內非常尊重每一個孩子,也認知到學生的理解進程本來就不盡然相同,所以希望在正常教學時程之中,讓同一課程但學習進度不同的學生,另外彈性編成不同授課班組,以因材施教的方式鼓勵學生按照自身學習能力,一起邁向最終學習成果的目標。而學校內的輔導教學,就是為了老師能在最快時間內,找出學生的問題,或是最有效改善問題的方法。但芬蘭這麼少的課時,學校也不舉辦、不提倡課外補習、輔導的情況下,為什麼芬蘭教育的成果還能如此平均而優質?
歸根究底,教師的訓練紮實,在小學到中學階段,把學生應該建立起來的閱讀習慣、數理解析能力、日常生活技能等等,在課堂和各種多元的課程里,有系統、讓學生有興趣地了解與認識。不用靠著不斷考試、反覆練習而產生的填鴨式教學與壓迫環境,讓多數認為非優秀的學生與家長們心生畏懼而苦苦念書。並且,芬蘭教育著重理解,著重探索原理,希望孩子們透過教育,知道大部分知識的源起,學會知道要問「為什麼」。他們鼓勵孩子多問、多了解事物的所以然,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反覆訓練,更從不教導任何快速成功的訣竅。芬蘭人深信,「基礎」最重要,只有基礎穩固,日後建構更高的樓層才會穩固。因此,芬蘭願意花費許多人力精神在基礎教育上,盡量讓跟不上進度的孩子或一時學習緩慢的學生,都能有額外的輔導、關懷和資源挹注。
芬蘭中小學生的上課時數,是OECD評比成員中相當少的。當義大利、荷蘭兩國7至14歲間的學生,一年的平均上課時數超過8000個小時,而芬蘭學生竟只有5400個小時,不到他們的7成。此外,芬蘭中學生平均每周會花上超過4小時以上讀書的是20.4%,而美國學生則是50.8%。芬蘭中學生每周在下課後平均會花時間練習4小時以上數學的只有2%,而美國這一數據卻是芬蘭的7倍,高達14%。但成果顯示,芬蘭中學生的數學平均表現並不比亞洲國家差,更不用說超越美國了。
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能夠追求快樂又有效率的生活與學習方式。先不論芬蘭的教育制度如何優質,但有個不爭的事實,是她的教育預算與別的國家相較之下,不是相對最高的,她的上課時數是相對最少的,但卻能以平衡、平等、學生壓力小、教育不扭曲基本理念的成就等,在國際社會教育評比上,表現突出、亮眼。
在芬蘭,基礎教育中學的授課時數,最少為每周30個小時,最多不能超過35個小時,從來沒有必要留到晚上七八點,也沒有周末要去上學的私立學校。他們沒有三天一大考、兩天一小考,暑假一放就是兩個半月,而且少有暑假作業。我曾以為這大概是最長的暑假,但後來在芬蘭小學四年級數學課本的習題中發現,有些南歐國家的暑假可是長達三個月之久呢。
在芬蘭,中小學生放兩個半月的暑假,大學生放三四個月不等的暑假,各機關人員放一個月,許多公司行號也多少會休上一個月多,不少餐館更在夏日期間完全不開門。整個赫爾辛基市的街頭人潮,有好幾成是外國觀光客。到底這些假期放得多不多,長不長?他們是不是在浪費生命呢?還是芬蘭人真正體會到也實踐了,休息就是在充實生命能量之後再出發呢?如果大家都能夠體會到,北歐人在漫長的冬季之後,對於美好夏日的重視,所以渴望卯起勁來放空心靈、吸收陽光與清新空氣,就能真正產生同理心,了解為什麼需要放假、休息。畢竟人無法與大自然搏鬥,也無法和長期積累的疲憊、黑暗抗衡,只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與步調,為自己和群體做更完善的規劃,如此,大家都能安心地去休假。
中學採取科目制
芬蘭孩子上了中學後,就沒有固定上課的教室,而是採取科目制,讓大家在不同的科目時間,前往不同學科老師上課的教室去學習。一整年間,還會有五到六次不同課表的變動時間,以配合不同科目老師的教學時間,以及分組上課的學習。
「賦予自由,就是責任的開始。」信任,是芬蘭教育的核心價值。芬蘭社會與教育不採用「防制」的管理法則,而是選擇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為教育的開始。信任起於自我管理,這是芬蘭教育體制中一項基本概念。這項概念的基礎,在於芬蘭的教育體制與學校、機構都不斷思索,我們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是要求學會書本的信息就好,還是要學會獨立與發展出自我想法,更能進一步發展出自主搜尋、彙整信息、研討運用的能力呢?芬蘭教育體制專註於培養孩子們終生學習的能力,而唯有一個與生活教育充分結合的學校教育,才能達到讓孩子永續學習(Education for Life)的基礎。
教導,同時尊重孩子與個人的獨立性,就能在教學中賦予孩童責任。今天教育讓學生有獨立發揮的空間,教育孩子能獨立思考,自然也就希望學生能在日後展現出自我學習的能力。芬蘭一再強調,只有發展出持續學習的動力與熱情,學習成果才會強大、豐碩,而且無止盡地延伸。芬蘭教育在這幾十年與時俱進的不斷自我改革中,被證實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人文瑰寶。而國家競爭力也就這麼自然地建構在優質的教育理念上。制定教育方針與核心課程綱要的教育委員會認為,所有的學習動力,來自於個人的成就感,這其中當然包括老師!芬蘭教育制度在1994年歷經了重大變革之後,老師獲得充分的教學自由度與課程自主權,可以自行決定教材與教學內容和進度。希望讓老師有參與感、決定權,讓從事教學多年的實際經驗與專業足以發揮,增加他們為社會或學生改變些什麼的參與感,激發出更好的教學動力與熱忱。
這樣的模式也貫徹在孩子們的身上。學生經由實作、參與、討論、找數據、互相分組與學習,不知不覺就啟動了學習的動力與尋找事物本質的興趣。如此,孩子們的數學作業等,大多不會由老師批改,而是讓學生們在課堂上相互核對答案,或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解之後,由學生自行訂正。
這點或許讓自小就習慣每天由老師批改作業的我們,感到困惑與不解。比起亞洲的學校,芬蘭的班級人數顯然不多,但老師不批改作業,反而花更多時間準備課程、思考、休息、充實教學內容和自我研習、進修。幾年下來,女兒們的習作本老師批改得少,對於這些教學文化與方式的差異,我一直相當好奇,除了想多方了解外,也反思不同思維所帶來的影響。
其實不光是免掉了這些批改與簽字的工作,我想,芬蘭老師還可以更「輕鬆」,因為他們說聯絡本是讓孩子自己做記錄的,裡面可以自行記載功課、學習進度、近來重要的校方活動等等;但這不是統一規定。家長有任何想要詢問的,都可以運用聯絡本、電子郵件、簡訊,但真的不用老師和家長每天都做形式上的簽字!但也或許如此,家長的簽字在通知單、測驗單和每學期的成績報告單上,反而顯得重要而謹慎多了。將事情交由孩子主動來動手,他們就會不自覺地養成自我學習的意願和動力。這是芬蘭教育理念非常具有啟發性的特色。老師一樣好:不用評比芬蘭教育中另一項最可貴之處,就是儘可能地不比較、不評分,對學生和老師都一樣。在學校不給教師做無謂的評比與評分,不給老師打考核,沒有督察,也沒有評鑒報告。
平等、品質、公平
教育機構的官員們回答說:「我們的老師,都是一樣好!」所謂的老師一樣好,就是在其養成教育中,擁有完整的教學能力訓練。芬蘭基礎教育體系的教師,不僅擁有碩士學位,更在其教育領域學習中,發展出研究、教學與思考的多軌能力。他們相信評比與評分會造成不必要的影響、扭曲與競爭,反而喪失了鼓勵老師們自我充實、進修的本質與意義。而且,每個班級、每個孩子的狀況都不盡相同,老師既然不能選擇學生,就不需要強力去凸顯自己的「教學成果」,再說,成果又如何能具體地被評估呢?芬蘭人還會反問:「請問,對老師作評比的意義何在?」這樣的逆向思考,從芬蘭講求平實、平等、高品質的教育師資培養角度來說,也的確是。因為如果真的要把老師們都拉去作比較,那還真是連起跑點都不一樣的「不公平」!
「平等、品質、公平」是芬蘭教育中不斷強調的。人人都應賦予相同的機會,但從不強調要贏在起跑點上!因為那只是跑百米的衝刺,而不是真實人生的馬拉松;況且,誰要是在馬拉松的起跑點上就爭先要贏,那通常是最後的輸家。拉普蘭大學教育系附屬實驗學校校長瓦拉能博士跟我說,我不需要去管老師,老師的教學如有任何的問題,最後一定都會反映到我這裡來。如果我們去管老師,所有的表面功夫,又有誰不會做呢?你要什麼數據,人家就給什麼。你一來,人家就做個標準模樣給你看。可是那有意義嗎?對學生有益處嗎?對整體教育進展有幫助嗎?當主管教育行政的機關,不作起跑點不公平的評鑒,而給予參與教育的校長、老師、學生同等的學習成長機會與動力養成,一起依照全國教育核心課程綱要,自行訂立自己的教學目標與希望達成的效果,無形中反而更符合人性的平衡價值。
這個想法確實很芬蘭,讓習慣評比的亞洲社會乃至美國教育體制,對於芬蘭的表現和基本理念都相當驚艷。也為習慣於從小到大要求品學兼優、當第一名的社會,提供了不一樣的北歐思維模式。當整個社會從小到大都在「比」,從學業成績、工作績效、職場成就等等無所不比,不管資源與人員配置是否不同,就大家攪在一起地去比成效、打考核,喪失的不再只是人心的良善與互助,更讓長期社會發展趨向狹窄的功利與惡性競爭。乍看之下看似公平的能力表現評核制度,仔細推敲其實處處有著明顯的不公平。而芬蘭的想法是,資源、對象、起跑點都不同,為什麼要比?如何去比?放下起跑點不公平與評鑒制度的不平等,人性尊嚴和自我實踐才會自然浮現!可是,難道芬蘭老師的教學成果和是否適任等等疑問,就沒有任何的評估方式嗎?有的,當然有!
老師一年之中會與校長一起討論個好幾回,老師不僅自行制定出一整年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還要規划下一階段或明年的教學計劃要如何達成,總結去年之中最令自己滿意的教學成績是什麼,為什麼會讓自己滿意或不滿意。校長和老師一起以每個人不同的條件與情況去評估,這就是一種對自我期許的鼓勵。老師們從實際教學狀況對現在與未來有所構思與規劃,再加上回顧過去教學的討論方式,讓老師自己找到生涯規劃的真諦,找到自我成長、策勵的動力。每隔一陣子,老師會收到不同意見與滿意度數據,這些是讓老師們對於校方、家長、學生等各方反應有全盤的了解與省思,也知道自己教學方法和內容會引起怎麼樣的效果與迴響。而不是以單一的「甲等」、「乙等」來打考績,或依照人數比例分配下的績效考核,而出現總是被當做犧牲品的菜鳥,或總是輪到考績墊底的倒霉鬼。
顯然,芬蘭體制評比老師的方式與評估孩子的模式,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我們評比孩子的模式是考試和分數制,對老師的評比也是績效挂帥;最後,總是有老師和學生為了分數和考核不擇手段,扭曲了多少原先對這份工作與學習有熱情、有理想、有抱負的老師和孩子們。幾年來,我曾經好幾次詢問各級政府官員的考核體制,一樣的是以自我肯定、自定目標與標準的評估模式。標榜從起跑點去衡量的分數至上評判法,真是不經意間拿了同一把尺,去衡量每個不同的孩子、老師與人員。
「因此,從青少年對這份職業的選擇來看,教師會如此的受歡迎,多少反映出我們整體社會對於教師的尊敬。」他再度強調說。雖然在芬蘭社會裡,基礎教育的教師薪資水準遠遠比不上律師和醫生,但芬蘭普遍社會觀感和我所訪談過的多數芬蘭男女老少,仍然認為教師是一份有尊嚴、有自主權,而且很有人生價值的工作。對芬蘭人來說,薪資的高低,顯然不是職業選擇中的首要考慮。
不讓一人落後
「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這千百年來對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教育基本理念,卻在北歐國家扎紮實實地付諸實現!芬蘭只有一句「不讓一人落後」,而真實去執行之後,卻總一直還覺得仍有許多不足之處的自我激勵。
它在芬蘭,真的不是一句口號。
從獨立之初的內戰到「二戰」,讓芬蘭人相信了社會和族群不能自我區隔,只有充分落實教育與生活上的平等精神,小國才得以生存和長期發展。就是這麼執著於這個道理,才長期地在全國各地各校,對於需要特殊輔導教育的學習緩慢學生,投入不間斷的關心和教育資源。芬蘭著重起跑點式的公平,以及對「後進」和「弱勢」學生投入更多的心力,這與我們一向只注重、看好「優等生」的心態截然不同。但芬蘭實實在在地不放棄相對弱勢的孩子,卻成為芬蘭教育被全球評鑒為最平衡,以及受測學生通過比例最高國家的最關鍵因素。這種不斷強化教育、輔導學習能力比較低落孩子們的教學,是一項耗時費力,並且需要龐大教育資源的工作,芬蘭政府在各地學校中,從零年級到九年級,都是不斷地投入與深耕。
既然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一分子,就沒有人可以自我放棄,更沒有人有權利去決定哪一些人是可以被放棄的,尤其是還在成長中的脆弱孩子。國家與孩子的未來,唯有重視人本價值的「眾生平等」教育觀念,與長時間實實在在、點點滴滴的用心紮根,才會真的成長茁壯。如此而已。
上小學晚一年,「推遲」孩子的學習光陰
芬蘭孩子滿七歲才入小學,比起大多數國家都來得晚。就讀小學六年級的大女兒多數同學的年齡,在台灣已經是中學一年級了。芬蘭的研究與教育單位認為,七歲的孩子,就心智與情緒各方面的發展相較成熟,所以比較適合開始進入小學。但如果孩子尚未準備好,學校和相關的學前幼兒園(Preschool)老師,會與社會福祉人員一起鼓勵父母讓孩子多預備一年,就是以三年時間讀完低年級,不然就是向政府申請將孩子讀幼兒園提早一年,成為兩年的學前教育。
為什麼會有這種看似「延緩」、「推遲」或是「籌備」孩子學習光陰的教學觀念呢?因為,芬蘭教育者認為,孩子在10歲前是一切學習態度養成與閱讀習慣建立的基礎階段。如果能及早在各方面多加察覺到需要特別協助的孩子們,並配合他們的特別情況設計出適合發展學習能力的課程,即使是多了一兩年時間,但日後整體教育所需要再為這些孩子付出的額外輔導與附加挹注的資源,就會相對降低。
這些需要多一兩年學習的孩子,有的不外乎是過動兒,有的則是在語言發展、手腦肌肉協調運作、群體互動、情緒管理等學習能力上,需要多加關注與輔導。總體說來,就是這群小朋友在某些層面上尚未發展妥當,而不足以適應小學一年級的所有課程。芬蘭學校附設這樣的班級,通常會稱之為開啟班或預備班。這樣的方式在不同的郡市鎮里,會以稍有不同的模式進行,無非就是希望能讓基礎教育在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群當中,打下良好的根基,實實在在地去協助、輔導每一個需要特別照顧的孩子,將我們認為的不必要、不可能,努力去轉化為無限寬廣的學習能力發展,為每一位孩子搭起人生橋樑。
為何芬蘭學生讀書事半功倍
韓國國家教育評估機構洪博士語重心長地跟我說:「韓國學生的成績,是靠著持續不斷的私人教學與補習。」然而依我這些年的採訪及觀察,芬蘭中學生每周花在數學的時間,只有不到韓國學生的一半。芬蘭學校提供的數學教育,卻已然達到與亞洲國家旗鼓相當的成果。這種標準的事半功倍法則,令日韓美英德等各國人士,嘖嘖稱奇。
芬蘭基礎教育的數學學習時數,是從小學一、二年級的每學年6節課,到三至五年級的平均上滿12節課,其後則在六到九年級時平均上滿14節課。
明確各學科的教學目的,形成網狀知識結構
芬蘭核心教育課程綱領界定各科的教學目的:
數學
數學教學目的,主要在發展學生運用數學所啟發的思考、概念與解決問題能力。
環境與自然
環境與自然課涵括了生物、地理、物理、化學和健康教育等領域的初步介紹,從小一開始認識自然界、生態、環保等概念。希望建立學生對於自己與他人,乃至全人類生物的多樣性,對衛生健康以及疾病醫護都能有所認識與了解。
小學一到四年級,概括式地先對於「環境與自然」這整片樹林做介紹,五、六兩年間,就開始分為「物理與化學」和「生物與地理」兩門課。隨後初中三年,再分科為「物理」、「化學」、「生物」、「地理」。
生物
五年級開始的生物課,是為了探索生物之生命歷程及活動現象,協助發展孩子們對自然科學的基本思考。老師也藉由實地觀察自然的學習與認識,讓學生對生態環境的發展、保護,與生命各階段的成長都有所認識。
地理
芬蘭教育理念里,十分強調「跨學科」之間的關聯與國際化的概念。小學五年級開始上地理課,不僅認識芬蘭,也擴及整個歐洲到世界各地;小學五、六年級,地理課程內容注重了解整個世界地理。孩子們不僅因此認識到自然界的豐富多元,以及世界各地的地緣環境,還要學會去欣賞多元地理區位的差異,更開始對於跨文化間有所尊重與包容,並對國際化有所了解。初中開始的地理課程,則是希望能為自然與社會搭起通識基礎的橋樑。學生從相互配搭的課程,認識全球自然生態、文化、社會和經濟現象之間的關聯,以及對這些關聯的起因有所了解。
所以地理教育不再只是記憶哪條河有多長、哪座山有多高,而是希望學生日後能成為一位活躍的全球公民。學生除了對自己的國家與環境能有深厚的認識外,還要使學生了解並致力於推動人類與環境的永續生存。一旦學生從小就了解世界上有哪些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就會自然培養出持續關懷自然與人類活動的胸襟。
物理與化學
芬蘭孩子們從五、六年級開始上初級的《物理與化學》課。課程設計是希望鼓勵孩子們了解美好環境和安全環境的重要性,讓他們對於環境有責任感,以及學會如何處理與環保有關的物理和化學知識。初中階段,課程重心在發展學生的實驗能力與相互合作習慣,並鼓勵學生對於物理學科產生興趣,了解物理與科技在每日生活居住環境和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物理課是幫助學生髮展理性思維與客觀認知的科學人格特質,希望發展學生對於環境保護與能源、資源使用的抉擇力與評斷力。
化學課的終極目的,則是希望學生能在不同的生活情況中運用化學知識,不僅去了解化學在社會、居家環境和每日生活科技中的重要性,也有能力去做決定與討論。課程運用大量做實驗來觀察、研究物體所產生的現象與日常居住環境的關聯。
健康教育
這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老師會從孩子或青少年的生活各個層面開始,和學生一起了解人類生命周期每階段的現象與如何面對。學生更從生活方式、健康養成、疾病認識、個人社會責任等,綜合認知如何對自身與周遭環境的健康負責。
大女兒開心地對我說,健康教育課讓她們學到很多生理知識。也讓我了解到這堂看似一般個人衛生的冷門課,實際上成為學生探索自己的身體、心理以及社會相處能力的「通識型」課程。自從老大的學校教導成長中孩子每天所需之卡路里後,兩個女兒便每天吱吱喳喳地討論所吃食物的營養值是否足夠。
尊重多元的開始
小學一到四年級間,健康教育主要是「環境和自然」課的一部分,而小五、六則成為「生物地理」與「物理化學」的一部分。整個「通識教育」概念,就是藉由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相互貫穿、連通,讓理化與身心衛生,都可以融合在基礎教育裡面。孩子們先在小學六年之內,先看到了整體基礎知識的一座「森林」,到了初中三年,這些學科才逐漸分成為獨立的課程。
其實芬蘭學生們從基礎教育中,不只整體了解了生物、地理、物理、化學等等之間的整合式概念,連家庭經濟課(家事教育)、體育、社會倫理學科,都逐步建構相互關連,而成為網路狀的通達式學習環境。
學生不會只知其一,而是自然而然地在一門課程之中,被導引連結到其它學科的學習。所以芬蘭基礎教育,是著重實際、實用、整合各個面向,而知識與教育更必須結合日常生活、成長環境、生命經驗、所在地與全球關聯性等等;再配合對實作、實驗的重視,讓學生既均等又平衡地學習各種學科。
「宗教」或「倫理」
芬蘭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修「宗教」或「倫理」課;沒有選宗教的,就會去上倫理課。宗教課程的內容很多元,倫理教育更會引導學生認識宗教與人生。但無論是宗教,還是倫理,都不是狹義地只介紹宗教或倫理,而是廣泛地探討與認識各類宗教的核心價值和人類的心靈需要。
開闊與內外兼具的視野
歷史課
小學五年級時,學生會開始上歷史課,從史前開始探索各個古文明的興衰起落,也逐漸涉及到北歐地區的民族遷徙與歷史沿革,循序漸進地讓學生了解東西方文明遞嬗的軌跡。這種同時教導世界史與本國史,以及本國所處地區與周邊文化的課程設計,是希望以長遠眼光、開闊心胸的教育理念,讓學生了解,人無法自外於世界,國家公民也必須是全球社群的一分子。社會初中開始上社會課,課程會從個人與社會人文層面,把社會科的基礎概念和學科範疇,以全貌式的教學引領學生逐步去認知。
學生會從中了解公民的社會責任、社會各階層、各層面的生態,學習相互尊重的重要性,以及實際生活會運用到的各類常識。
體育課
體育課通常為一周兩節、一次兩節課,所以學生會有充足的運動時間。芬蘭學校一般都有室內體育場,依照學校的規模大小,有些學校或許會有足球場,但不見得都會有我們習以為常的露天操場,畢竟芬蘭最好的季節是暑假,一放就是兩個半月。所以漫長的嚴寒秋冬學期之中,反而需要裝設有暖氣的室內運動空間,讓學生們在五六個月的嚴冬,仍有適合的運動場地去保證有規律的課程。依課程計劃,除了利用室內體育場外,隨處可見的森林綠野與公園都能成為體能課的腹地。而短暫的春夏之交,就是師生戶外教學和踏青的最佳時機,冬天則成了滑雪和溜冰課的天然體育場。
體育課除了各種球類運動的接觸練習之外,其它跑、跳、擲、律動、舞蹈等等全都設計在課程內。而戶外進行的溜冰、下坡滑雪、越野滑雪、冰上曲棍球等,以及鄰近社區室內游泳池進行的游泳、跳水、水上救援等課程,都讓學生樂此不疲。更奇特的是芬蘭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會教導學生使用地圖和指南針,讓學生從樹林區域里,尋覓辨識方向與路徑走回學校的識圖課。其實,冬季運動對芬蘭和北歐孩子們來說,是基本功。芬蘭人熱愛運動,各類運動都會去嘗試,並從中找到終生合適的興趣。
教育與職業輔導課
這項課程,是希望學生逐漸了解個人的學習能力,也認識社會中的各行各業,為往後的人生髮展出必要的自我充實技能。
這門課程在小學間,依照不同學校與當地政府的課程表,逐步為學生介紹各種不同的職業類別,而課程內容的設計,是讓學生儘早明白自己和家人所處身的社會,不僅有著各行各業,也鼓勵他們觀察、了解周邊環境所出現的各種行業。
初中時期的兩年教育與職業輔導課,是讓學生了解教育和人生的相關性,並認識各職業的工作概況與技能需求,對於初中後的人生選擇,究竟是要進入普通高中還是職技教育,就能有基本而廣泛的認識。
精彩平衡的人生路
音樂課
曾經,芬蘭的音樂課不過是「唱遊課」,經過幾個世代以來的教育改革,芬蘭才回歸到最基礎的「音樂課」定位。課程中協助學生熟悉各類型的音樂,從不同的學習與欣賞經驗過程中,找到自身對音樂的興趣。讓學生廣泛接觸各類型樂器和歌唱,鼓勵學生在了解音樂之餘,想一想自己將來是不是有從事音樂活動的興趣或特質。並且啟發他們試著以音樂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輔助學生了解如何借著音樂與自己相處,協助他們在音樂世界裡,讓心靈健康地成長。
希望學生可以學會對音樂的欣賞,無論是古典、流行、搖滾、重金屬等都好,所以不僅是器物或技術層面的教導,而是在接觸各式音樂的探索過程里,學會尊重與欣賞多母音樂表達形式,探索自我興趣,養成人生在音樂藝術上的開放態度。音樂課里,從古典音樂到流行吉他彈奏,從爵士鼓到鋼琴、電子吉他、芬蘭民俗Kantele琴等等,都一一有接觸到。
視覺藝術發展
孩子們的視覺與藝術思考,是這門有關視覺、藝術、設計概念課程的著眼點。它不只是美術課程的繪畫或雕塑手藝等等,還包含視覺表現思考、藝術與文化認知以及環境美感與建築設計、媒體與視覺傳達等更深層的人文意涵。
這樣豐沛的學習模式,就是希望培養學生廣博、平衡的視覺概念與思考習慣,以及對於美感與道德觀的概念認知。學生除了能夠動手創作表達自己想法與觀點的平面或立體作品,還能體驗視覺藝術在社會中的文藝、傳媒、建築與人類環境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屬於自己、了解群體的藝術賞析關係,讓孩子能自我創造視覺表達的能力,並能同時賞識世界與芬蘭的文化藝術,從而愛惜本國與國外文化,更知道如何從現代視覺觀點去看過往與未來的世界。
工藝課
芬蘭的男女生,從小就開始一起學著打毛線、踩縫紉機、運用鋸錘砂磨、拼制電路,這成為芬蘭教育中最注重基本與實用,且最具有兩性平等意義的象徵。這些課程讓孩子們一一從實作中,完成一項接著一項的工藝品,還真正學會生活里最需要的DIY技能,讓原本就沒有階級的平民眾家子女,學會最生活化、一生受益無窮的自我照料本事。
一代接一代的芬蘭孩子,在基礎教育的各個階段,實實在在走過這些無分男女、不貼性別標籤、摒除貴賤貧富的工藝課程,不僅在往後的人生年歲里,可以運用學校里真刀實槍學到的技巧,打理自身生活與居住環境里的大小雜事,也帶動職業技術教育的學生,通過更專業的學習,把原本已經在基礎教育就學到的技能概念,進一步發揮出來。這種同時了解技藝、文化、素材、環境和各項因素相互依賴性的訓練,讓孩子們有系統、持續性地藉由各類工具與材料,獨立或合作完成學校的工藝作業,更開展了學生的創意啟迪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增進手腦協調和肌肉動能的強化。
芬蘭學校一直都有自由選修各類藝文與工藝課程的彈性;八年級的學生可以從音樂與藝術課程中任選其一,七年級的學生則在木工與手工藝課程中選擇。因為從初一開始,課程中增加了家庭經濟課,孩子們在小學期間木工與手工技能已有一定水準,所以課程中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髮展出因應挑戰性作品的能力。家庭經濟這門包羅萬向的家庭經濟課,從初一開始。這堂課中,學生會逐漸認識各類食物與食材,以及各種食物的營養價值,當然也包括舞動鏟刀瓢鍋、烘焙製作、煮飯炒菜等實際動手做。
課程還包括認識一個家庭的基本經濟與預算概念,如何計劃性地購買物品、如何處理與分類洗滌一般衣物、如何照料和清洗特殊材質的衣服、如何正確使用洗衣機和洗衣劑、如何整理家裡和房間、垃圾的分類處理與丟棄等等。當然,最重要的,還有教導學生如何正確使用金錢的觀念與儲蓄、理財,是一堂相當具有實用性的課程。
真槍實彈的生活教育
我在芬蘭不同的城鎮,無論是大或是小的學校,所看到配置給家庭經濟與工藝課的教學設備和器材,一點都不含糊!不僅完善俱全、整潔新穎,還非常重視學生安全防護的配備。這些課程,絲毫無虛晃一招之意,樣樣都是玩真的。
老師們總是腳踏實地地在教,學生們也實實在在地動手體驗,一點都不造假,或由他人代勞!一群學生共同炊煮飯餚,就看他們興高采烈地男女生一起洗手做羹湯;而該去踩縫紉機織布縫衣,或拿起兩根長針織毛線時,一樣不分男女地「打」成一片!或是在用電氣鋸子切割木頭時,平常外人看起來有點嬌柔的小女生們,可一點也不比男生們生澀、懼怕,護目鏡和耳罩一戴,儼然一副木工師傅的架勢,又鋸又釘又刨的。當男生打毛線、烤麵包之際,也沒人會說這是女生的事,在當今廚師成為全球熱門行業的今日,許多芬蘭男生深感慶幸,真心愛上這門課!
工藝與編織、家事與廚藝,一切生活與生命中最真實的事情,就在孩子們雙手親自去學習的幾年之中,點點滴滴地灌注在他們的血液和基因里,沒有家長們的操心、代勞、干預,既不會馬馬虎虎交差了事,又不會自欺欺人地由親友偷偷代為動手。
下課之後
2004年8月,芬蘭在基礎教育法中增加了低年級生與任何特殊教育生的課前與課後活動法規,規定由學校或學校附近的機構,每天上午7點到下午5點,全年提供570~580小時的課前與課後活動,平均每天3~4小時,每月的收費約在60~80歐元。這是減少或避免低年級孩子下課後,必須面臨獨自回家的危險,也是為了讓父母親能放心工作。此項計劃已經推動,在全國實行。
活動的設計,主要是讓孩子們玩樂、休息、從事創造性與啟發性的活動,並提供舒適的環境給孩子做功課,與學校共同合作的機構則會提供相關的體育、繪畫、語言、音樂活動或課程。至於其他年級的芬蘭孩子,多數不是自己回家,就是會在課後去上一些自己有興趣的課,其中有舞蹈、藝術、音樂、體育、育樂等。這些大多不是由學校提供,而是交由當地政府或私人活動機構長期規劃配合的。
這聽來有點像我們俗稱的「才藝班」,但在芬蘭或西方的說法是「興趣」,也就是人生的興趣與嗜好,像是一種可以讓孩子終生受用或熱愛的事。
芬蘭孩子的「興趣」不少,因為芬蘭人相信,孩子總應該要有一兩項感興趣的事情或活動,那是對於生命與生活周遭事物探索的基礎,也是能度過漫漫冬日的潤滑劑。
因此,下課後,大多數的孩子會離校去從事不同的活動,或去上不同的課程,不論是音樂、運動、藝文類等等。
芬蘭教育體系的語言教學
芬蘭教育體系的語言教學之所以成功,不是速食麵式的一蹴可就,而是經歷過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重大演進與長期變革。
曾經,芬蘭的英語教學,是以語法、辭彙和翻譯為主,學生學習的東西不符合日常生活需求,不僅過於著重讀與寫,還忽略了一般最常需要使用到的口語演練,也未著重於學生對整體外語生活環境的認識與聽力訓練,無法以耳濡目染的方式達到接觸語言信息的效果。
芬蘭的教育改革,對於語言教學與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絕對是最值得關注的重點之一。改革的方向打破了以往過於著重語法、辭彙的記誦方式,而改以充分地讓學生進行聽說的演練,再配合讀與寫。
當然,師資培訓的方式與教育改變老師的教學模式與心態,持續的師資在職訓練,另外再配合教科書出版商隨之調整取材與編輯方向。從教育政策、教學概念、教學方法、教學材料、教師訓練等,整體共同良善循環的改變,花上不少時間與精力;但確定方向後,努力走下去,就走出芬蘭在英文及其外語運用能力上的一片天。
此外,芬蘭不論最大的國營電視台YLE還是民營電視台,播出各種外國電視影片時,都不會專門配上芬蘭發音,而是原音播出,同時打上芬蘭文字幕;不僅讓芬蘭的孩童與青少年可以在觀賞電視時,聽到地道的外國語音,更能看到與學到芬蘭文字。
這項外國影片不配音的決策曾經引起廣泛的討論,但最後決定性因素是考慮國家人口少,配音的成本實在太高,不符影視經營成本效益。
所以除了少數針對幼兒和兒童趣味性的影片外,各類進口的外國電視節目都維持原音,再配上芬蘭字幕。來芬蘭考察、採訪的專家學者與媒體,都認為這項決策對於芬蘭近幾十年來的外語學習輔助效果非常大。
當然,更多人認為網路與電玩的興起,以及國際化的因素,加上英語使用已遍及全球,對於芬蘭這幾年新生代的語言學習,也提供了相當程度的啟發。多次參訪中,我看到現階段芬蘭學校的英語上課方式,綜合了CD或錄音帶的使用、聆聽故事、齊聲朗讀、遊戲設計、話劇演出、唱歌練習、分組討論與相互對話等。
芬蘭人多半不認為自己教學方法有什麼了不起的秘密,因為教學理念本來就是很符合人性的自然學習,而不是記誦式的壓力
芬蘭或許還真不清楚為什麼平實的教書,也會被視為擁有什麼驚世絕學咧?很多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事,通常不會是日常必須思考的範疇或是認為別人會感興趣的問題;對芬蘭老師或甚至一般學生來說,日常上學、上課間都已經再習慣不過的教學與互動模式,或許壓根都沒去深入想過其中隱含了哪一些大道理。
多語言的芬蘭人
我深深覺得,一個國家的大小,確實會影響人民的心態和教育決策;住在芬蘭這幾年,比較能體會出為什麼自稱是「小國」的芬蘭,也能踏實耕耘出一片屬於自己高水平的教育天地。
芬蘭的國土幅員遼闊,與德國的領土面積相當,卻只有530萬的人口,絲毫沒有任何一點足以自大的條件。的確,小國家沒有說大話的時間與空間,所有的想法與心思,只能轉化為務實的建設、人才的培育、長遠的規劃,這才是最根本之道。
如何將教育與多語言、多元文化結合,再確切落實在基礎教育上,一直是芬蘭教育體系相當重視的一環。
時至今日,學習多元語言的成果隨處可見,除了基本母語(芬蘭語或瑞典語)之外,能流利使用幾種國際語言的比比皆是,大城小鎮、各行各業,都遇得上實實在在能夠運用外語的男女老少。
在一次「瑞典芬蘭文化中心」所舉辦的多語言國家國際研討會中,一位約瓦斯曲萊大學的語言學者,他提出一項正在全國進行的研究初步結果顯示,芬蘭新生代學生已經視英文為一項與世界接軌的重要工具。但學生也普遍認為英文的通行,並不會影響他們對母語的認同與學習,反而會讓他們覺得視野更開闊。他們認為英語的使用,如同瑞士的多功能小刀,讓他們得以在網路、報刊、電視電影、網遊的多樣世界裡,和國際上各個相同年齡族群,進行更多元、更有趣、更實際的交流。
因此,雷帕能教授認為,芬蘭孩子喜歡也認同,母語就是與朋友和家人溝通的最基本生活層面。母語是本,外語是工具,從不認為英文或其它外文會對自身本土文化與家園構成一種威脅,反而認為是多元文化的觸媒與基礎。
而我更誠心地認為,現代芬蘭人普遍接受並十分喜好學習外文的主要因素,在於只要是外語,不論是英文還是其它語言,都能讓芬蘭與世界快速、廣泛接軌,並在思想空間上可以暫且超越地域的限制,拋棄過往沉重的小國孤立歷史與悲情,而直接與歐洲和世界同步對話。
然而,英語的學習只是芬蘭教育的一種語言選擇。芬蘭和其它歐洲小國一樣,除了母語加上第一外語課程外,還必須多選修一至兩種其它語言專長課程。在芬蘭基礎教育中,提供了學生選修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不同的語言學習機會。
此外,芬蘭官方語言除了芬蘭文之外,還有瑞典文,這兩種是差異極大的語系與語法結構,所以學生的語言課業負擔本來就不輕,但他們還是能在語言學習上,展現相當令人驚喜的運用能力。這是會念書、考試的結果呢,還是芬蘭語言教育上,有一些讓學生能真正獲益、真正能實際用到的教學特質呢?家長會一窩蜂去選學校嗎?
芬蘭的家長們並不會一窩蜂地搶著為子女們去爭取進入雙語或外語學校等等,追根究底說來,實在是因為芬蘭的基礎教育和外語教育本身就足夠好。因為基礎教育的平等、均衡,以及各地方投注的教學資源相當,大家才不需要「被迫」額外花錢去補習許多學科和外語,而可以放心地在一般學校和外、雙語學校之間,進行理性而平實的選擇。
芬蘭的好老師是怎麼樣的?
目前芬蘭教育體系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先要找到真正具有「好老師」特質的學生。教師培養和招考教育系所學生的方法,必須徹底翻新,而翻新之道,卻又必須是極為科學、理性,同時注重「人性」思維。
教育系學生的全新評選法
長久以來,往往許多適合當老師的人才,卻連進教育學院的第二關面試機會都沒有!一些只會考試拿高分,以及懂得面試技巧的學生,反而進了教師培育體系,更在日後成為不適任的老師。
約瓦斯曲萊大學這座最資深、古老的師資培訓搖籃學府,一再強調,從2008學年度開始,不再看任何會考的成績了!要考核的是這群未來老師的理解力、包容心和潛能。
她們提到了,那些高中時期考試分數高、學業優異的孩子,多半念書成績一向很好,但在校期間通常不見得能了解書念不好時的困窘。所以當了老師以後,也不見得對學習能力和成績較為落後的學生們,能給予更多的同情、包容,或是能以同理心循循善誘,或是期盼這些老師能真正發揮「有教無類」的精神。
第一關:基本功和思想成熟度
根據多年與多方的研究與觀察,以及為了因應未來世界潮流、尋找更合適成為老師的學生,芬蘭最新擬訂出來的政策,是全國所有教育學系招生,一改過去沿用的方式,而鼓勵更多成績中等的學生、更多男性(芬蘭女生普遍比男生會考試)都能參加教育系所的初選,而不要先以高中畢業會考成績高低來加以評斷。而在教育系所的招生,改成先舉行一項聯合會考。這項會考的目的是了解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思想觀念,且考試的內容會先行在網站上公布,比如,會列出幾本書名或是好幾篇文章,請考生大家先自行去讀,再來參加考試。
考試內容當然不是問一些是非、選擇、年代、人名、事迹等等無關緊要的細節問題,而是經由心理和性向學家設計過,能測出跨科界常識,以及教育與人際關係潛能的申述性題型。比較會背書答題,或只知道考好試的乖乖牌學生,或是性格不一定適合長期投身教育工作的,就不見得通得過這項測試。所以,不考量高中畢業生的會考成績,而是以整合式測試方法,先評估學生是否具有廣泛閱讀與常識的能力,而且能夠具體表達自我觀點和思想成熟度,這就是芬蘭全國教育系招生的新方法。
第二關:心理測驗(Psychology Test)
在心理測驗中,會測試一個教育系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否合適接受培育,此位學生的人格,能否勝任未來教學需求,以及在學校能否解決各項學生學習和學生群體中各項人際衝突與融合問題等。這些都需要先在這批未來教師們進入教育系所之前很實際地被測量出來。
芬蘭目前已悄悄地全面推行,但就像所有的時代轉換一般,有不少保守派還是有著不同的質疑、反對聲浪。
不過,這兩位教育系所的專家,提起2007年11月初所發生的高中校園槍擊案,不禁唏噓感嘆了起來。她們說,在前幾年,芬蘭教育體系就已經覺醒現在的師資情況,不足以因應快速變化的青少年文化。
舊有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老師,有時候並不清楚如何面對新生代在學習、心理、交友和同儕團體壓力的問題,更不知該以何種方式去化解、疏導進而找到可行的紓解之道。但借著這場令全國傷慟不已、錯愕不解的血案,反而更堅定了芬蘭教育學者「走對的路」的改革信念。她們又強調,以約瓦斯曲萊大學教育系來說,新體制招生第一試之後所舉行的心理測驗,還會加上面試,這讓高中在校成績或第一試結果再優秀的學生,只要「心理測驗」不通過,就不會被繫上錄取。而任何說出自小就認為將來志向非要當老師不可的孩子,其實也讓教育系所師長們很害怕,因為這些學生已經在心中築了一道牆,把自己和現實生活框架分成里外兩個世界,這樣反而容易被日後教學環境中的各項實際狀況和問題所打敗。
她們說:「經過多年來研究觀察和實際測量所得的結果,我們認為教育系所最需要的,是可以塑造的學生。未來,芬蘭是要能處理各類『衝突』的老師,有同理心、能和他人合作分享、會面對與處理危機、以孩子為中心、協助創造輔導不同學習能力等的學生。」
隨後,我又問,今年招進來的第一批新體制學生,在繫上就讀的情況如何?她們想了想,回答說,這批新生似乎比較符合「未來教師」的塑造培育,不過,這還需要觀察。
芬蘭學生的成績
芬蘭學生不見得在單一科目的測試里是最為傑出的,但他們卻是綜合評量結果中,受測成績最平均,上課時數也是最少的。原因在於,多數的老師會平實地儘力去帶好大多數的學生,而不會逼著少數學生去沖高單一科目的成績。
行政、教育研究單位的專業教授、學者、教師、校長、人員、官員們再三強調:「我們不需要創造出一個無法融入社會的天才,我們要的是能與大家相處的人才。」「我們不會一直去凸顯或強調優秀的孩子,因為,孩子的心底,或多或少都心知肚明。」「競爭會帶來什麼好處?你可以證明給我看,過度競爭的優點在哪裡?其結果又是什麼?」「天資聰明固然好,但是只有一味地追求智力,卻缺乏與朋友、同儕互動能力的孩子,其實是失敗的教育。」
「每個人都有其價值。」「聰明的孩子可以選擇跳級,可是,他的社會適應能力準備好了嗎?他的情緒管理能力夠成熟了嗎?」「只有智力領先,但卻不夠全方位成長,那是不對的。」這些論述,好與不好,見仁見智。
在芬蘭,這麼一個小眾人口的社會,實在無法承受得起超過15%處於學習劣勢的新生代民眾,所以教育學界、官員與研究機構一再強調,即便是全國中學生中只有兩三百人的落差,他們都無法承受。
整個社會花下巨額心力在教育上,為的就是對於學習能力與環境弱勢者的悉心照顧,所求的無非是把我們可能視為「差生」的學生人數比例降到最低,以避免這些在學校的弱勢者變成日後社會上的潛在問題與犯罪製造者,屆時整個國家就得付出更大的成本去拼治安了。但讓我好奇的是,如果不強調「精英」式教學,資質優秀或甚至課業成績突出的學生,要如何出頭?這項課題,在芬蘭當然會有人操心,但是國家提供基礎教育的義務,是為最廣大的人民提供「平等」而優質的教育資源。而擁有特殊才能與興趣的孩子,普遍可以從初中起,選擇以數學、運動、藝術、音樂等額外加重的學校去就讀。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自己的思想和選擇意願
芬蘭式的教學目的,是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自己的思想,而讀書的動機和學習方向的選取,是依照孩子的意願,而不是採用揠苗助長的方式從師長教導出「終生職志」。希望父母能陪著孩子一起,找出孩子心中的興趣與志向,從而能自動自發地去學習。
從尊重人性、自然養成的某些角度來看,這是相當獨立自由,也比較「人本、人性」的教育哲學。老師逼不得,家長也干預不了太多,許多事物由學生來做主。讓孩子們慢慢養成具有獨立自主的個體。
作者Sting發起了樂讀創業社(樂讀創業社 | 樂讀創業社 - 快樂讀書、快樂創業),從2015年4月開始進行的「一周讀一本書」活動,已經持續112周,歡迎參加,並閱讀800多人提交的4000多篇讀書筆記,如Sting的書摘筆記匯總。你也可以加Sting的微信號「1025792036」申請加入社群,一起成長。
也歡迎關注「樂讀創業社」微信公眾號看大家的精選書摘書評。
推薦閱讀:
※強扭的瓜不會甜,強扭的娃很可憐
※校園欺凌為什麼會在全世界普遍存在?
※適合7、8歲的男孩女孩閱讀的書有哪些?幫兩個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問一下。請大家推薦。拜謝。
※樹葉手工製作指南,再也不怕寶寶的手工作業啦
※小孩子學圍棋有些什麼好處和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