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的真相》書摘
01-29
作為一本普及讀物,書中對於「風投-信息/互聯網產業」模式的講解,很具有啟發性。但是作者遮掩不住地親中貶美、追捧硬科技、貶低高度信息化的互聯網產業、鼓吹「一帶一路」,這些傾向性未必可取。
個人覺得有用的信息,摘錄如下:
- 如今的移動互聯網產業及其背後的風投的哲學邏輯,與人類科技發展史的經驗截然不同,它追求的是指數型增長。風投界投資標準的一個形象比喻是:風投只會投資預期 3 年成長 100 倍(只是某種經營指標而非利潤增長 100 倍)但成功率只有 25% 的項目。不會投資預期 3 年成長 3 倍(假設這 3 倍是最實在的凈利潤指標)且成功率達 80% 的項目。……要實現後一種投資思維要求的爆炸性增長,就必須擺脫兩個束縛:其一,儘可能地擺脫物質,因為現代社會的物質世界通常受制於某種系統,很少有系統能承受內部某個點一下子增長几百倍帶來的衝擊,能增長几百倍的只能是某種純信息的東西;其二,擺脫凈利潤的要求,因為只有不計成本地投入才可能帶來某種指標短時間內幾百倍的成長,而這種投入甚至不一定能實現收入的同比增長(至少在早期如此),更不可能實現利潤的同比增長。
- 互聯網公司在美國上市的普遍規律是,上市時虧損,談不上市盈率(PE),上市估值只能按照市凈率(PB)計算。可以概括為「10-25」法則,其中的 10 指的是美國互聯網公司 IPO 時真正為公司融資所發的新股數量大多為 IPO 前總股數量的 10% 以下,屬於小比例融資,而 25 指的是 IPO 定價對應的上市前市凈率,即一上市原有股東的持股價值就翻 25 倍。
- 討論公司 IPO 定價高市盈率是否「過貴」,可以從幾個方面看:一是看公司是否真的具有成長潛力,如果現在不盈利但以後能盈利,而且隨著盈利的增加,市盈率逐漸降低,回到合理的水平(比如 15-20 倍),那麼定價的確不能算貴;二是看公司是否有獨到的技術,雖然公司業務模式確實很難盈利,但對於形成未來的高科技生態網路有重要意義,所以可以給予高估值,支持其發展,這也算合理。
- 未來將證明,美國 2009 年起實施的連續 3 期量化寬鬆政策,將是深刻影響世界經濟、金融、科技體系的舉措。量化寬鬆本質上是創造基礎貨幣。到目前為止,它雖然沒有對美國實體經濟領域中 M2(廣義貨幣)意義上的日常貨幣(通過商業銀行信貸創造普通意義,即 M2 意義上的貨幣最終會發生)產生太大影響,但是極大地影響力資本市場和債券市場,具體體現為這些金融市場上流動性增加。……在股市上表現為美國股指一路上揚,其中最被追捧的就是時下最熱門的移動互聯網。
- 雖然互聯網在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創造新的邊疆,但在「人的時間」這個大路上不斷加入新想法將使得互聯網世界越來越擁擠,因此對單個互聯網公司來說,「資源」是有限的甚至是在萎縮的。所以從內心來說,互聯網人和 19 世紀後期以來的那些創業資本家的心態有很大不同,後者相信邊疆無限,資源可以不斷地被發現並轉換成可利用的形態,是樂觀派,前者則認為資源有限,必須先下手為強,而且要主動攻擊置對手於死地,在對手處於萌芽狀態時就消滅它,這是一種消沉的悲觀派,中國互聯網圈內風靡《三體》這部科幻小說就是這種心態的極好反映。而這種基於資源有限的深沉悲觀正在和資本市場上互聯網公司被撐得極大的市值(反映了資本的高期望)形成巨大的張力。
- 根據內容質量的高低,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網路。第一種網路是高質量的異質網路。互聯網思維的本質是「用戶創造內容」,內容的高質量是因為網路參與者素質高,而素質高的人往往有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往往不同。這樣的網路促發高素質人群之間積極討論、互相啟迪,內容(知識剩餘)得以快速傳播,使得新事物(啟迪後的創新)的出現呈現指數型增長。第二種網路是低質量的同質網路,由於參與者素質不高,缺乏成熟的觀點,所以同質,而且這種意見往往是粗俗的、包含偏見的,這樣網路提供的「接觸」最大化機會就成了民粹意見快速蔓延、泛濫的工具,而且越是「一致意見」就越往往是那種最簡單粗暴,最符合民粹口味的東西。
- 一個簡單的識別方法是,如果一個打著互聯網旗號的公司主要靠的是「地推」,並且除此之外和傳統行業區別不大,沒有根本性的成本優勢,那麼它的玩法就只是想借著互聯網的名義炒出高估值、融到錢。這樣的人往往對於它到底怎麼賺錢裝出神秘的樣子,但多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反過來,真正有價值的公司往往是高度依靠互聯網的網路結構的。一個識別標準是它是否依靠網路彙集信息再分發,自動實現信息的處理和反饋。
- 中國互聯網公司一般在其實體經營接近巔峰時上市,上市後兩三年就會出現老的核心業務瓶頸,甚至下降,需要轉型。如果轉型無明確結果,就得退市,比如盛大網路和盛大遊戲。
- 美國矽谷資本圈出現的最新型操作方式是「不上市」,只靠一輪一輪私募來融資,每輪融資都給個估值,這個估值越來越高,高到讓人跌破眼鏡的地步——已經估值幾十億、上百億美元的公司,一年翻兩番的事情頻頻發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可能是為了保證投資的「安全性」。因為一旦真的上市,價格是多少就由不得這些風投了,還不如留在手裡,每隔一年開個內部會議,估值每年都上升,多則 100%,少則 30%,反正不虧。
- 這兩年的移動互聯網熱潮還催生了一類「悶聲發大財」的互聯網公司,多為中間廣告分發平台,而其中最主要的廣告投放客戶恰恰是各種手機 App。……這幾年,互聯網流量購買成本上升較快,原因正是垂直電商、移動互聯網方面的投資很熱,這些接收了投資的互聯網公司「砸錢」買廣告、吸引用戶,推起了價格。互聯網風投早中期只看用戶數不看營業收入的規矩,助長了這種風氣。所以各種走在前面的介面軟體(豌豆莢、91 助手)和看不見的廣告中間分銷平台獲得了生存空間,這些平台賺的就是這些移動互聯網 App 買用戶花的錢,實際上是「擊鼓傳花」的受益者。
- 互聯網往往聚焦的是人們生活領域的各種需要。可以認為互聯網產業是把人的生活切割成若干個部分,各公司搶佔其中一個細分領域並實現壟斷。……但細分領域的產生其實是由人的行動能力決定的,而人的行動能力和基礎設施的發達程度密切相關。基礎設施不升級,行動能力就有天花板。
- 簡單地說,科學乃至科技產業有著一套內在的精神,即理性,從設計到生產推崇的是不斷提高效率,讓有限的資源能夠服務於人類更高水平的行動能力。而宗教式的崇拜的內核是非理性,它遲早要和效率要求發生衝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蘋果是反科技的。
- 人類進步建立在研發上,而不是建立在消費上。有人認為,降價也能製造壓力「倒逼」上游技術進步。但科技製造業有一定的成本剛性,即便是通過產品內部結構大變革在降低成本上實現「跨越式發展」,其「摸索-成熟」過程也需要相當的時間。在短時間內打壓價格只能拖垮產業,導致技術幾十年的「大停滯」。樂視等公司能夠這樣瘋狂降價,基礎是日韓液晶面板工業產能布局達到頂點,樂視從中漁利,但這種格局必然使得面板工業難以進行利潤積累為下一輪技術升級投資。要知道目前的液晶顯示技術是 40 年積累的結果,如果全行業乏力,那麼新一代顯示技術,比如無屏顯示的革命,如何啟動?
- 美國的股市主要靠的是市值創造,市值財富形成的基礎是「認同感」,只要持股的股東認同這個股票值那麼多錢,它們就值那麼多錢。而債券能成為一種財富載體則在於對它的信心,只要人們相信它會被償還,雖然這種歸還只是通過債券的滾動來實現,即用新一輪債券來償還舊債,所以美國政府越赤字,積累的債券反而成為財富的載體。
推薦閱讀:
※跟女友一起讀《紅樓夢》:關於閱讀習慣的思考
※我們為什麼會沉迷於虛構?
※第二代 iPad Mini 上的讀與寫
※如何評價東野圭吾的作品?讀他的作品最大的收穫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