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的訃告

上周我在文章《你不是時間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里立了一個flag,預告本周會分享尋找人生終極價值的方法。

首先開門見山地回答這個問題,就是提前替自己寫一份訃告。

訃告也叫做凶訊,是告知人去世的喪葬應用文體,一般是在某人過世後由其親屬或所在單位對外發布,是對死者一生所為的蓋棺定論。

當我們還非常年輕、還有無限可能的時候,替自己寫下一份訃告卻可以幫助我們明確人生的終極選擇。這就好像別人給你取的綽號一般都會比較慫,但如果你提前會給自己取一個不傷大雅甚至有些萌的綽號,就不會給人留下壞印象,甚至成為一個重要的加分項。

因為中國人對於訃告的還停留在非常官方刻板的形式中,不太具有借鑒意義,所以我這周其實就是在看《先上訃告,再上天堂》。在這本書裡面作者就介紹了很多精彩的訃告,我節選了兩則。

一位訃告作者的訃告:

一位sm界專家的訃告:

訃告的一般格式就是先寫1~2句高度概括當事人一生的話,這句話叫做墓志銘或者喪主定義語。再是2~3件當事人生平中最精彩,最突出,最值得稱道的事。

在正式的訃告中也會有亡故報告(告知因何故去世),通知告別儀式的時間地點,其他在世者對當事人的評價。還有一些訃告會列出當事人一生的大事件年表。(本文重點討論的是墓志銘和標誌性事件)

為什麼說替自己寫訃告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人生價值?

我們大部分人會受到營銷的誘惑,背負沉重的社會壓力,其根源在於自我認同的缺失,所以很輕易的接受別人灌輸的理念和價值觀,也禁不起誘惑。今天看著跑步很好,明天覺著學英語跟重要,永遠被別人的觀點所左右。

而要實現自我認同需要分化出「主體我」和「客體我」,用「主體我」來觀察、分析、認同「客體我」,通過不斷的自我接納和自我排斥來達到自我認識的統一。

當我們嘗試提前替自己寫訃告,就把原本轉交給社會眼光和同伴評價的權力搶奪回自己的手中,站在人生的終點站,以一個旁觀者的眼光給自己一個終極的交待和評判。

哪些事情是這輩子一定要乾的?

哪些事如果沒幹成就算「白活了」?

每個人的選擇會非常的不一樣,有些人會希望他的訃告里寫的是某某國家(或地區)首富才不虛此行,所以他會把怎麼樣賺錢放在第一位;有些人會希望他的訃告里寫的是某某領域的專家(領軍者),一生致力於某某的研究/倡導某種理念,他會致力於去積累自己的名聲;有些人希望能夠寫上曾經環遊世界/玩轉某種極限挑戰才最酷炫,那麼他就會去嘗試各式各樣新奇的事物樂此不疲;有些人會希望寫著「這是一位好丈夫,好父親」才最重要,那他就會去善待身邊人。

這個時代的美好就在於對多元文化的認同。我們不再認為擁有大量的財富是成功的唯一標準,也不認為名望是唯一的標準。我們會覺得那些一生當中窮游過兩百多個國家的人很精彩。我們也會覺得那些堅守在小眾領域中的人很幸福。

而正像我上篇文章中所寫的那樣,這個世界上最遺憾的是永遠活在別人替你設定的人生里,最可怕的是不敢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永遠因為旁人的成績而焦慮,時刻被各種誘惑所吸引,又想賺大錢,又想出名,還想著體驗人生的美好,時不時還想去修行。最終,可能只是疲於奔命由碌碌無為。

並不是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我們當然有權利選擇全面發展,只是在大概率上,想要面面俱到的結果一般都是碌碌無為。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成為例外,請小心烏比岡湖的陷阱(98%的司機都覺得自己的駕駛水平高於平均值)。

只有當我們找到了屬於自己人生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事情,我們的選擇才會更堅定,我們的堅持才會有意義。

比如說同樣是演員,有些演員希望寫在他訃告當中的第一句話是寫:某某某,傑出的演藝藝術家,曾獲得某某某藝術大獎,某某電影節最佳男主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那麼在他就會不斷提高自己的演藝技能,而不是圈粉技能,不會因為別人擁有大票的粉絲而羨慕,也不會因為某些出場費高昂的真人秀節目而心動。因為他非常明確自己的目標是在藝術的殿堂當中獲得更高的成就。有的演員希望在他死後,他的墓志銘是這樣寫的:某某,身前是當紅的小生,打破過某某某的人氣紀錄榜。那麼在他的一生當中,他就不會再被一些非常藝術和小眾的通告所耽誤時間,因為他知道那些太小眾的作品根本對他的目標沒有幫助,反而會耽誤他的時間,他要做的就是去通過各種形式展現出自己美好的那一面,來吸引更多人的關注。這兩種人只有當他們明確自己要的是什麼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而這個答案,只在每個人自己的心裡。

而你若要把你所選擇的人生踐行到底,重要的不是你怎麼想,而是你做了什麼。沒有人會在訃告中寫某人打算做什麼(因為他的人生已經沒有明天),你留給世界的一朵小花,比你內心虛擬的花園更美好。如果你要讀書,只是讀不算,讀的結果才值得嘉獎,不管是簡單的書評還是付出實踐。如果你要學英語,背再多單詞也只是過程,重要的是你用這些單詞做了什麼?

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點結果思維,過去我們總是強調「過程重於結果」,但這種過程思維恰恰會讓人陷入自我懷疑的境地。只有完整地完成了一件事情,才是一個人價值觀的體現。永遠在準備,永遠在等待,看不到付出努力後的結果,就很容易動搖甚至自我否定。

結果思維要求你立即去做,而非停留在想像,畢竟人生苦短,所有沒來得及做的事都是過眼雲煙。這樣的事情不必多,2~3件足以,從簡單的事情開始,用結果帶來的成就感給自己挑戰下一個自己的勇氣,逐漸走向人生的大圓滿。

花一點時間去找到那句可以定義你一生的話,再從這句話拓展出最值得完成的2~3件事情,並逐漸實現它們。有了這份給自己的訃告,你就可以輕鬆刪選掉很多可有可無的事項,抵禦住很多看上去很美的誘惑。

臨終訃告,不是年度目標,體現的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不是頻繁變動的事情,只要每隔三五年對這份訃告做一次檢視,結合不同年齡,際遇和心態做出合理的調整。花的時間不多,卻能幫我們剩下很多時間。

題圖Photo by @hannes_becker


推薦閱讀:

青春期的叛逆行為,理論上能否避免?
權力現形記:你是暴君還是公僕?
什麼是負啟動效應?如何通俗解釋負啟動現象的實驗?
如果明天就死去,你還有什麼遺憾?
除了心理諮詢,自學心理學可以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嗎?若可以,除了弗洛伊德的著作還可讀什麼有關心理學的書?

TAG:心理学 | 时间管理 | 人生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