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Melbourne,咖啡之都,新夢想開始。

很久之前,雖然一無所知,但就會幻想著自己一定會來到墨爾本這座城市,因為高中最好的朋友的大學就是在這,也約定好畢業之前的旅行於墨爾本相見。於是Melbourne對我來說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單詞。

然而串聯了大半個中國,卻沒去到這座陌生而熟悉的城市。我似乎是一個需要體驗而不能憑想像就知道自己喜不喜歡某個事物或者某種生活的人。所以畢業之後在大學所在城市花了兩年時間去工作,互聯網產品策劃向,然後發現自己並不喜歡北京這樣的城市,而工作的激情也在減弱,因為在公司,特別是一定規模的公司之中,更多的是身不由己的集體意志,和太多啥也不懂,一拍腦門,二話不說的主管。於是四年前,我辭職,騎車,去西藏,去旅行,我走上了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因為相信詩和遠方,相信看過更廣闊的世界,才會有更廣闊的世界觀。一直不太願意和別人提起這一段,因為更多的時候,別人在聽你這樣的經歷的時候,表面是羨慕但內心把你貼上「裝B文藝青年」的標籤,而我也不認為這樣的經歷有何了不起和高大,或者城市忙忙碌碌生活的人的經歷有多不堪和渺小,兩者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只要是認真努力的去活著,追尋自己心之所想,就是值得欽佩和羨慕的生活。一個努力在城市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的人,或許在別人看來碌碌無為,但比起一個頹廢在旅行的路上,不知道自己下一個目標的人高尚太多,無論在旁人眼裡他多麼的瀟洒自由,說走就走。

而這一路,我也曾迷失,一站一站的旅行,卻不知道自己下一步人生邁出去應該朝向哪,但我又是幸運的,遇見喜歡茶,生活和旅行的她。我們都喜歡旅行,所以決定了WorkingHoliday的計劃;而她喜歡茶,我在不確定之下,選擇咖啡去嘗試,心想中西合璧,何其美哉。

而嘗試咖啡之後,我也發現自己沉迷其中,而學習的越多,知道的越多,卻也發現自己越無知,不過這種不斷學習的感覺確是美妙的,我甚至可以確定我在高中之後就沒再有過這樣的感覺——雖不知前程,但努力向前。有時候覺得自己無比懷念的學生時代,不就是懷念這種有個模糊的方向和嚮往而執著著努力著的日子么?

記得第一份在Lennox head這座衝浪小鎮的咖啡工作,每天騎車45分鐘到店裡,既是服務員,又是烘培,還是廚師,同時還要刷盤子,因為出品不穩定,每天在咖啡機上工作的時間段其實並不長,但在那時卻是進步最快的,知道了菜單制定不能一味追求大和全,更重要的是要針對單種原料設計多樣化的產品,如果只為某種原料只有一種對應的產品,可以想像到的是,原料消耗速率會變得極不穩定,有時太快原料供應不及,而有時太慢原料變的不新鮮,無論以上哪種情況,對客戶的體驗都是極不友好的——想點的東西沒有;吃到不新鮮的陳味。一個簡單的栗子,Michelle(老闆,一個胖胖的可愛的中年女人)在設計關於藍莓的產品的時候,既有藍莓muffin,也會有一兩種有藍莓在其中的飲品。而在Lime這間咖啡館工作的體驗也可以明顯感覺到國內咖啡館和國外咖啡館的區別,在國內,咖啡店似乎成了一種展示自我精英階層身份的道具,咖啡師不會和客人交流太多;而在國外,咖啡師更像是社區的江湖百曉生……和客人的關係也更像是朋友,很多獨自來咖啡店的客人點單的時候幾乎都會和咖啡師聊上半天,咖啡師對於熟客的咖啡也是做到熟稔於胸,「extra hot」-「extra shot」-「1 sugar」這類細節的要求自不必再多說。雖然英文口語並不是很好,但敢聊的性格還是讓我認識了不少的老客,隔壁的隔壁Art workshop的Mark幾年前腦癌剛動過手術,每天下午一定會來點一杯大杯的latte,偶爾會加一份糖;衣帽店的大爺一般下午會來點一杯熱巧克力,但是也經常換花樣。熟悉了以後,Mark免費借給我他的衝浪板衝浪,衣帽店大爺下午不忙的時候會過來幫忙收外場的杯盤,可以不誇張的說,咖啡店在國外是深入當地社區生活的絕佳場所。

Melbourne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因為數量頗多的義大利移民,也逐漸成了咖啡之都,雖然第三波咖啡浪潮並沒有全面佔領這座城市,意式濃縮咖啡依然還是主流,但也湧現出了Campos/Seven Seeds這樣的名店,不斷地在推動澳洲咖啡業的革新的同時,也在向大眾傳播咖啡的新文化潮流。

下一步的計劃是我會在墨爾本找一間獨立咖啡館工作,最好是能夠有手沖體系的咖啡館,最近讀了一些手沖咖啡相關的書籍之後,深深的被第三波咖啡浪潮的精髓所吸引,我覺得比起產地產品的高度透明化,更讓我著迷的是這一波咖啡浪潮是有著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及無私分享的精神的內核。

或許,以後我會開一間店,但在這之前,我會享受在墨爾本的每一杯咖啡,記錄每一件我去過的咖啡館。共勉。

推薦閱讀:

憑什麼這個藍瓶子咖啡碾壓了其他品牌,成了讓整個矽谷都瘋狂愛上的咖啡店?
金杯的前世今生
抹茶拿鐵、茶布奇諾
我喜歡的兩家南京咖啡館 | Fishtank & Saerdna

TAG:咖啡 | 咖啡馆 | 咖啡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