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入門學》第二十三課,專題:健康怎麼吃——多樣化膳食基本要求
最近家裡的事比較忙,新書在最後衝刺,紀錄片腳本也在創作當中,同時還要顧及我的本職工作,所以課程內容更新進度稍慢了一些。
這次的專題,我們主要講一些健康飲食怎麼吃,其中多樣化飲食的一些最基本的建議和要求。具體實施方案,參考了咱們的2016膳食指南。之後我還有個想法,想針對單身犬群,做一個「單身食譜」,怎麼讓懶得做飯的單身者能吃得健康,營養全面。細緻的工作要投入大量的經歷,食譜出來之後可能會以知乎Live的形式跟大家見面,內測期間知乎一直叫我我也躲著沒講,這次算還帳吧。
健康飲食基本原則——多樣化
健康飲食的第一個原則,就是多樣化膳食。簡單說,就是什麼東西都要吃一點,平時飲食,食物的種類越多越好。人體是迄今為止宇宙中最複雜的有機體,人體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人體內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各種複雜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的數以萬計,僅僅是催化這些化學反應的酶,在人體內就有幾千種。
人體需要營養,就好像汽車維護和維修,需要各種複雜的材料和零件。有些營養,我們的身體自己能生產,這些營養素,就叫非必需營養素。但有些營養素,我們的身體不能自己生產,或者生產的量跟不上使用,這些營養素,就必須要從食物中獲得,要靠吃。
我們身體必需的營養素,目前明確的就有幾十種。比如我們最主要的三種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還有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都屬於必需營養素。人想要活著,這些營養素,別說缺的多,哪怕缺其中一種也不行。如果缺乏不嚴重,或者這些營養素攝入的不均衡,那麼人勉強也能活,但健康就可能會出問題。
但我們這裡要注意,還有一些「營養素」(打引號是因為這類東西是否能被稱作營養還有爭論),雖然不是保證人類生存所必需的,但是對健康非常重要,很可能可以降低各種慢性病的發病風險。比如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物,比如什麼番茄紅素、花青素、葉黃素、大豆異黃酮等等。這些東西,雖然缺了,人不見得活不了,但是可能活不好。想要身體健康,這些東西也是非常必要的。
拿上面說的可能降低慢性病發病風險的植物化學物來說,種類非常龐雜。這些「營養素」,我們都要通過食物來獲取,可想而知,食物的種類吃的太少肯定不行。所以,吃是個大學問。我們千萬別覺得,吃僅僅是口味和食慾的問題,或者吃僅僅是為了攝取那麼幾十種營養素,這幾十種營養素滿足了,人就什麼都不缺了,其實人體沒那麼簡單。
複合營養素膠囊能解決一切問題嗎?
所以有些人認為吃維生素膠囊,或者某些代餐可以代替正常飲食,答案是根本不可以。哪怕是再好的人工營養,想代替食物也還差得遠。首先我們現代營養學發展就很有限,我們從認識第一種維生素——維生素A到現在,也只有一百年出頭。1939年,人類才分離出維生素K。1957年,我們才知道硒是一種必需營養素。
另外我們剛才說了,食物中還有數以千計的對我們有益的其它「營養素」,而不僅僅是這幾十種維生素礦物質。這其中很多「營養素」我們乾脆還不非常了解。什麼功能,每天該吃多少,營養學界都沒有結論。我們更不可能每一樣都人工製備出來。所以目前來說,想要營養均衡足量,也只能靠吃天然食物。
當然,也不能說補充劑完全沒用。有些營養,有的情況下我們可能吃不夠,這樣的話吃點補充劑,也是有好處的。比如水果,很早以前人們可能是樹上摘下來就吃。現代人就很難接觸到特別新鮮的水果,往往吃到我們肚子里的時候,水果已經摘下來不知道多長時間了。這對其中的一部分營養素必然會產生一些破壞。但是不管怎樣,人工營養仍然最多只能作為我們輔助的營養。
一般來說,均衡的,足量的,多樣化的飲食,基本都可以滿足營養素的需要。減肥人群、運動量特別大的、壓力特別大的、胃腸道功能不良的、飲食無法做到均衡的、飲食熱量攝入非常低的、有某些基礎病的、酗酒、吸煙人群,老年人或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可以考慮使用點膳食營養補充劑。
怎麼選擇營養素補充劑?
咱們剛才說了,營養素補充劑也不是不能用,作為食物的補充,某些特定人群也可以使用。那麼我們現在就簡單說一下怎麼挑選營養素補充劑。從大的方面來講,挑選補充劑,我們起碼要看五樣東西。
第一,看品牌。品牌就不用說了,大品牌相對來說可能更值得信任一些。這可以詳細查詢一下該品牌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第二,看瓶身產品信息。這類產品信息要越詳細越好。有些產品,只標記了這一瓶補充劑有多重,裡面一共含有多大劑量的某種營養素,這本身就不夠規範。一般這類產品的標籤上,至少應該有每種營養素的劑量,還有這種營養素的來源。比如鈣,是來源於碳酸鈣,還是氨基酸螯合鈣。
另外,每種營養素的化學名稱必須有,而不是只有一個「代號」。還要有每種營養素的配料。
化學名稱是什麼意思?比如維生素A,這就只是一個「代號」。維生素A實際上是指一類具有全反性視黃醇活性的物質,化學名稱有好幾種。大多數維生素,實際上都是這種情況。
所以,維生素A、B、C,只是個代號。補充劑產品里具體有什麼,還要明確標註出來。比如上圖,維生素A,後面括弧里是「β-胡蘿蔔素」,就說明裡面沒有預先形成的維生素A,而是用β-胡蘿蔔素作為維生素A的來源。
第三,看劑型。劑型通俗講就是補充劑是什麼形式的,是膠囊、片劑、丸劑,還是液體等等。劑型大多數人不重視,實際上也很重要,直接影響著裡面營養素的吸收率和保存期限等等。
比如片劑,有包衣的更好。包衣能隔絕氧氣和濕氣,阻止或者減緩裡面活性成分的降解。那有人問怎麼看有沒有包衣呢?一般看有沒有包衣,可以看配料,配料裡面有棕櫚蠟、羥甲基丙基纖維素等,一般都有包衣。另外,營養素片劑如果表面光滑堅硬,顏色均勻統一,一般都是有包衣的。沒有包衣的表面比較粗糙,有時候還掉粉,而且顏色不一定均勻統一。
包衣太厚,有時候影響這種營養素片劑的消化,胃酸不足的人,甚至都無法分解它的包衣。所以,簡單的辦法,可以拿醋泡一下這種營養素片劑。半小時內能很好溶解的,我們的胃消化它一般就沒問題。
補充脂溶性營養素,比如維生素A、E、D、β-胡蘿蔔素、番茄紅素等,最好選軟膠囊。因為脂溶性營養素,油狀的一般比粉狀的好吸收,利用率也高。甚至對於維生素A來說,有些研究還發現,油基的維生素A,毒性還遠遠小於粉狀維生素A。選擇泡騰片的時候,尤其要注意選擇大品牌。因為泡騰片的加工工藝要比普通片劑高的多,尤其是對生產線濕度的要求。所以,生產工藝不過關,做出來的泡騰片,往往存在質量問題。
第四,看劑量。也就是裡面的各種營養素都提供了多少,這就非常重要。這類東西常見的問題是劑量太大,太小的情況也有,但劑量太小,大不了吃了白吃,危險性起碼非常低,但劑量大了就有一定的過量風險了。看劑量的時候,要注意劑量表裡標註的是1片的劑量,還是1份的劑量。有些補充劑標註的是1份的劑量,但一份是2-3片,所以想知道一片的劑量就要計算一下。
劑量太大的補充劑不要隨便吃,除非有醫療目的。咱們減肥增肌,一般吃營養補充劑的話,查一下官方的推薦量數據,補充劑的劑量基本上達到這個推薦量就可以了,不要劑量太大,因為我們畢竟還要吃食物。
第五,看配料。營養素的配料很重要。比如維生素A,最好選擇來源於β-胡蘿蔔素的,好處是安全。因為β-胡蘿蔔素可以在人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而且潛在的毒性比維生素A要低很多。當然,穩妥起見大劑量補充β-胡蘿蔔素也不建議,尤其是吸煙人群(這件事目前也不是特別說得清,穩妥起見先這麼做吧)。
維生素E呢,選擇天然形式的維生素E比較好,活性比較高。當然人工的也不是不可以,無非是活性低一點。怎麼區分天然形式還是人工的維生素E,我們看補充劑的瓶子,寫著d-α-生育酚,就是天然的維生素E。dl-α-生育酚,是人工合成的維生素E。有的維生素E補充劑里寫的是「生育酚酯」,這種形式的一般來說也不錯,都比較穩定,也好吸收。
補鈣的話,溶解度最好的,一般是氯化鈣和醋酸鈣。葡萄糖酸鈣、甘油磷酸鈣雖然低得多,但也不錯。碳酸鈣溶解性就比較低了。但鈣利用的問題比較複雜,有些研究認為,溶解度對鈣吸收率的影響不是特別主要,所以倒也不能輕易受溶解度不好的鈣源就不好。不過有條件的話,選擇溶解度高的鈣至少沒壞處。吸收率方面,氨基酸螯合鈣非常好。有些鈣產品時牡蠣粉為原料,雖然看著很天然,吸收率一般很差。所以哪種鈣比較好還真是比較複雜。我個人建議也不要太糾結,有條件的用螯合鈣,但一般碳酸鈣也並不是就一無是處。
怎麼做到多樣化膳食?
下面說說,保持健康我們具體該怎麼做到多樣化膳食。這主要是針對健康人的,當然減脂人群、增肌人群也最好是能按著這個原則去做。
要做到多樣化膳食,首先每天的食物中,都應該包括以下五大類食物:穀物和薯類、蔬菜菌藻和水果、禽畜魚蛋奶、豆類和堅果、植物油(其實就是我模塊化飲食的九大類,我分的更細緻一點)。這五大類食物,就像是房子的四面牆和屋頂一樣,是健康飲食的基礎。如果缺了其中一類,飲食就好像房子缺了一面牆,不完整也不安全。
我們平常的飲食,至少要保證這五大類食物,每一類每天都能吃一些。在這個基礎上,建議平均每天吃12種以上的食物,每周25種以上。其中,穀物薯類,平均每天2種以上,每周4種以上;蔬菜菌藻和水果,平均每天4種以上,每周10種以上;禽畜魚蛋奶,平均每天4種以上,每周6種以上;豆類堅果,平均每天2種以上,每周5種以上;植物油,也不應該長期只吃一兩種,其中還應該包括亞麻籽油用來涼拌菜時冷吃。
一日三餐的食物種類分配上面,早餐至少4-5個品種,午餐吃5-6個食物品種,晚餐4-5個食物品種,再加上1-2個品種作為零食。
然後我們來看看穀物和薯類、蔬菜菌藻和水果、禽畜魚蛋奶、豆類和堅果、植物油這五大類食物,具體應該怎麼搭配,才能做到營養均衡
穀物和薯類怎麼吃?
穀物可以認為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糧食,其中全穀物食品是最好的。全穀物指沒有經過精細加工的穀物,比如小米、玉米、燕麥、糙米、全麥麵粉等等。全穀物食品應該作為主食的基礎,精米精面當然是可以吃,但應該適當少吃,多吃全穀物食品。因為精細糧食在加工過程中丟失了大量的營養,比如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損失能達到60%-80%。同時精細糧食吸收快,吃下去之後血糖會迅速上升,這對穩定血糖沒好處,也容易讓人過早感到飢餓感,進而過量飲食。
薯類主要有土豆、紅薯、芋頭、山藥、木薯等。我們平時喜歡吧土豆當成蔬菜,實際上土豆屬於薯類,應該作為主食的一部分。薯類作為主食,可以成為全穀物食品的有益補充。比如紅薯不但能提供澱粉,而且胡蘿蔔素含量比較高,還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果膠,可以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普通健康人,穀物和薯類每天建議5兩到8兩,其中全穀物1兩到3兩,薯類1兩到2兩,其餘的可以是精細糧食。
蔬菜、菌藻和水果怎麼吃?
蔬菜水果是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尤其是植物營養素的重要來源。不同品種的蔬菜水果營養價值差異比較大,選擇的時候,首先要新鮮。越新鮮的蔬菜水果,營養價值越高。放得時間長,營養素會有所損失。如果放得時間太長,蔬菜發生腐爛,還會導致其中亞硝酸鹽含量增加,常吃這種蔬菜對健康很不利。腌菜、醬菜,也盡量少吃。
其次,深色蔬菜,營養價值一般比淺色蔬菜高。深色蔬菜指深綠色、橘色、紅色、黃色蔬菜,比如菠菜、空心菜、韭菜、西藍花、西紅柿、胡蘿蔔、彩椒、紅莧菜、紫甘藍等等。水果最好生吃,榨果汁的話,應該連渣子一起喝掉。加工蔬菜,應該極火快炒,先煮湯晚下菜。蔬菜加工好之後,應該儘快吃完。
普通健康人,每天建議吃蔬菜6兩到1斤,其中深色蔬菜佔一半,還應包括適量菌藻和蔥蒜。水果每天吃4兩到7兩。
禽畜魚蛋奶怎麼吃?
肉蛋奶類食品是優質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吃肉,建議以「白肉」為主,白肉也就是禽類和魚蝦蟹貝類的肉。與之相對的是「紅肉」,就是哺乳動物的肉,比如豬牛羊肉、鹿肉、兔肉等。
白肉的好處首先是脂肪普遍比較低,多吃白肉,少吃紅肉,有助於控制動物油的攝入量。另外有一定的研究證據能說明,紅肉吃的太多,可能會增加2型糖尿病、結直腸癌、肥胖的發病風險。紅肉的優勢在於有利於補鐵,所以尤其是閉經前的女性,可以適當多吃一些紅肉。平時應該經常吃魚肉,尤其是海魚,這對降低心血管疾病、腦卒中的發病風險有好處。
吃海魚有益健康,但要謹防汞污染。較大型的,生命周期較長的食肉魚類體內可能含有更多的汞,這類魚有:鯊魚、旗魚、鯖魚、狗魚、馬頭魚、海鱸魚等。每周吃兩次,每次150克左右含汞較低的海魚,對健康就有好處,而且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容易因為汞污染造成健康威脅。但孕婦、乳母和幼兒仍然需要小心。肉類的加工,應該注意多蒸煮,少炸烤,這樣對營養素損失較小,還不容易在加工過程中產生有毒化合物。
每天的膳食中應該有蛋類,並且健康人應該吃全蛋。每天應該有奶類或奶製品,奶類食品是膳食鈣最好的來源。中國人鈣攝入往往不足,多吃奶類食物非常重要。酸奶、牛奶、乳酪、奶皮,甚至奶粉,都是很好的奶類食品。如果有乳糖不耐受的情況,吃奶製品容易拉肚子的話,可以吃酸奶或者低乳糖的牛奶。少量多次也有助於減輕喝奶鬧肚子的問題。
普通健康人,建議每天平均吃水產40-75克,禽畜肉類40-75克,1個雞蛋,牛奶或酸奶300毫升。每個月吃動物肝臟2-3次,每次半兩左右。
豆類和堅果怎麼吃?
豆類包括黃豆、黑豆、青豆、大豆製品,和比如紅豆、綠豆、豌豆、鷹嘴豆等各種雜豆。大豆和雜豆是非常好的植物蛋白質來源,植物中的蛋白質「質量」雖然不如肉蛋奶類高,但是如果幾種植物性食品蛋白質一搭配,營養價值就能接近肉類,這個問題我們的課程以前講過。
吃豆製品,比如大豆,必須要煮熟。生大豆裡面有抑制蛋白質消化的物質,叫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會對蛋白質的消化有一定影響。生大豆里還有植物紅細胞凝集素,吃生豆或者沒煮開的豆漿,可能會引起中毒。所以,豆漿必須徹底煮熟才能喝。吃大豆,也是加工的越深入越好。
堅果也是日常飲食裡面必須有的一類東西。堅果是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很好的來源。尤其是核桃和松子,亞麻酸含量比較高,亞麻酸屬於n-3系列脂肪酸,現代人的飲食裡面往往缺乏這種脂肪酸。經常適量吃堅果,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改善血脂問題。但堅果熱量很高,每天吃一點就行,不能多吃。如果吃多的話,容易引起肥胖,這反而對健康有害。普通健康人,大豆或雜豆,建議每天15-25克,或者2兩到3兩豆腐。堅果,建議每天10克。
植物油怎麼吃?
植物油也是我們日常必不可少的一類食物,比如植物油是我們維生素E的重要來源。當然,現代人植物油往往是吃得過多,而不是不夠。普通健康人,不考慮減脂的話,每天烹調植物油建議不超過25-30克。
植物油的選擇,首先也應該多樣化,而不要長期只吃一種植物油。買油的時候,也不建議買太大瓶的,因為植物油容易酸敗,存放時間越長越不健康,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幾種小包裝植物油輪換著吃。
因為大多數植物油飽和程度都比較低,加熱容易導致脂肪酸氧化,產生一些有害的化合物,所以植物油最好冷吃。我們平時的習慣,炒菜或者炸東西,大都是用什麼大豆油、花生油,這種習慣其實並不好。
平時我們炒菜該用什麼油?網上一直有種說法,說橄欖油不能加熱,這實際上是個誤區,權衡利弊來看,其實橄欖油炒菜還是比較好。橄欖油的好處是,主要由少量飽和脂肪酸和大量單不飽和脂肪酸構成,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很小。這樣,相對來說比較耐熱加工。但是,炒菜給油加溫,不管什麼油,都不建議燒的過熱。
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這些植物油,尤其是亞麻籽油,平時最好涼著吃,做沙拉,做冷盤的時候用。另外,不管是橄欖油,還是其它常見植物油,儲存的時候,最好是低溫、避光、避氧,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油的氧化。最好的辦法,就是擰緊蓋子放在冰箱冷藏室裡面。
以上的多樣化飲食建議,可以作為咱們平常制定飲食的基礎。雖然粗糙一點,但是比較簡單實用。另外「吃」這東西想做到非常精細,掰著指頭數營養素也確實不可能。能做到基本的多樣化膳食,我們在吃這方面就一般不存在太大的問題了。
推薦閱讀:
※喜愛每天運動的女生,經期都會選擇什麼運動或者不運動?
※穿少一點是會讓肌體消耗更多能量還是會讓身體產生更多脂肪來保暖呢?
※睾酮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