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申請進入Waiting List轉正幾率有多大?

從語言考試、準備申請材料到提交材料,如今終於到了offer發放季。不少同學已經拿到錄取,但也有人還在焦急等待。錄不錄取能否給個准信?其實,美國院校申請結果往往不是乾脆的Yes 或No,除了錄取和拒信,還有等待(Waiting List)。等待的過程如同熱鍋上的螞蟻,非常煎熬;而無謂的等待就相當於拒信,將對申請起反作用。

同學們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申請狀態。

  一般來講,美國院校大多數專業會在2-4月份向學生髮放錄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AD(Admission)。先解釋一下和錄取相關的幾個名詞:

  ? AD(Admission):常指代沒有獎學金的錄取信

  ? OFFER:常指代有一定獎學金的錄取信

  ? Rej(Rejection):拒信

  ? WL(Waiting List):學校的等待名單。當學生提供的申請材料無法發放錄取、但又不足以發拒信的時候,學校會將這個學生放入等待名單。當已獲得錄取的學生選擇不來學校讀書的時候,可以以補位性質進行補錄。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Waiting List審核政策,一般來講Waiting List中的學生將按照背景強弱進行排序。

  ? Interview Invitation:需要參加學校的面試,一般面試會有多種形式可供選擇:

  Phone Interview:最原始的面試方法,逐漸被Skype面試所取代。

  Skype Interview:通過網路進行面試,面試官一般是教授、錄取委員會、高年級在讀學生等。

  Face-to-Face Interview:在學生所在城市進行固定時間、固定場次的面試。

  同學們可以逐一檢查自己的申請狀態。如果申請狀態發生了改變,一般在申請郵箱中會收到提示郵件。不過有些學校並不通過郵件通知,因此大家要定期在自己的網申賬戶中查詢狀態——一般會標記為以下三種狀態:

  ? Incomplete——學校檢查後發現你的材料還不齊全,無法審核。大家不要對這個狀態過於敏感,一般托福、GRE、GMAT等考試的送分時間比較久,如果還沒有到達學校,就會標記為材料不全。對於有郵寄需求的學校,一般紙質材料到達後,需要3天至一周的信息錄入時間,請大家安心等待。

  ? Complete——材料已經齊全,等待學校處理。

  ? Pending to Review——等待學校審核。

  ? Under Review——材料正在審核中。

  ? Decision Made——錄取結果已公布,點擊相應的鏈接就可以看到具體結果。

  在這裡要告訴各位同學,所有的申請中,往往拒信發得比較早,錄取發得比較晚,所以如果先收到了一些拒信,不要氣餒,只要選校科學、材料過硬,總會有心儀的院校發放錄取的。

那麼,如果你被拒了,還有爭取的可能性嗎?

  首先,判斷是否有「掙扎」的必要。申請就像求職,是雙向選擇的過程。一方面,評審委員會挑選適合的申請人和確定招錄的人數;另一方面,申請人選取不同層次的院校來保證錄取,多方比較錄取的院校最後確定入讀哪所。評審委員會需要根據發放錄取的數量和實際入學的數量,來確定等待名單裡面招錄多少個。不到最後一刻,可能他們也無法確定到底等待名單裡面有多少學生可以錄取。

  同時,也會有學生因為心儀的錄取而隨時放棄等待,這就導致等待名單隨時都會產生變化。因此,指望院校能明確告知自己在等待名單裡面排名多少,或者轉正幾率有多少,幾乎是不可能的。申請人能做的,就是確定處在等待名單的這所院校是否值得去爭取。

  如果暫時無任何錄取結果或者收到的都是拒信,那麼這所處在等待名單的院校是必須爭取的,否則很可能導致申請全部失敗。如果已經有錄取,則需要判斷這所等待的院校是否更吸引你。若是不如現有的錄取,不如直接給評審委員會發信放棄,三心二意往往會起反作用;反之,如果沒有等待的院校好,那就有必要表現出自己想進該等待入讀院校的決心。

其次,如何爭取?在我看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當發現自己在等待名單的時候,第一時間聯繫學校,告知評審委員會自己願意等待,並且期待能被錄取。如果在等待過程中聯繫方式發生變化,也需要第一時間通知校方;

  第二,和學校溝通,問清楚學校期待看到什麼補充材料,也就是說,等待轉錄取的標準是什麼;

  第三,重新刷考試分數,比如GMAT或者GRE。如果覺得申請時的分數並沒有體現自己最高的考試水平,完全可以重新考。定好考試時間後,記得通知申請院校的評審委員會。

  第四,如有必要,評審委員會會發放一小部分的面試給等待名單的學生。這時需要提前準備一下可能問到的問題,並再次熟悉自己的申請材料,以免出現不一致。如果對自己的英文水平和溝通能力特別自信,也可以主動要求面試機會。

  第五,在等待的日子裡,可以增補你覺得有價值的信息。提交的時候一定要想好,補充材料要簡潔,要與申請關聯性大。盡量不要選擇郵寄。如果是複製粘貼已經提交過的材料,則完全沒有必要,評審委員會看得到的。所有更新材料,需要通過郵件確認是否已經歸檔到申請人材料裡面。可更新的內容包括:

  ? 職業和社區活動的最新成就

  ? 額外的推薦信

  ? 最近完成的課程和成績單

  ? 對未來的展望。比如,進入大學後會選什麼課程,做些什麼研究,參加什麼活動等。

  ? 解釋為什麼這個大學是和你非常匹配的大學,比如向評審委員會顯示你對這所大學的熱情和渴望,或者花時間去調查學校的網站和學生報紙(包括官方和非官方的),檢查學生的網頁,並挑選一些可能的候選人去接觸。

  需要提醒的是,既不要給學校補充過多資料,也不要頻繁聯絡招生官,這會給招生官留下不成熟的印象。一般2-3周聯繫一次已經足夠了。事實上,不停追問學校錄取結果,往往會導致直接收到拒信;即使學校決定最終錄取你,也會非常晚。部分院校甚至會到每年的4月中旬才給出轉正與否的決定。如果有其他錄取的院校,建議還是優先選擇已經到碗里的食物,對於鍋里的還是不要太心急。最後,如果努力爭取了且成功由等待轉錄取,則建議選擇入讀該所院校,否則,不僅影響了其他等待名單的申請人,學校對你也不會有好印象,最糟糕的是會因此影射到所有校友、中國申請者甚至是中國留學生。

  總之,被放在候補名單時不要放棄希望,要積極爭取轉正的機會。一旦已經錄取的學生中有放棄的,同時接受錄取的學生總數低於學校預計招收並報到的人數,候補的學生就有機會被考慮是否發放錄取。當然,爭取的過程一定不要心急,要合理地展示自己。

本文為天道首席顧問鄒凌老師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推薦閱讀:

【Live預告】在歐盟瑪麗居里項目德國海德堡大學讀數據科學博士
獎學金和錄取真的不可兼得嗎?美國留學獎學金申請全攻略
Essay寫作中,如何向學校解釋你的「轉學動機」?
美國|藝術留學生們,除了各種燒錢,你還可以這樣機智的省錢

TAG:留学美国 | 留学 | 美国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