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2】淺談我國的市縣同名現象
標題圖為最大城市鐵嶺市和鐵嶺縣
0 前言
這裡的「市」和「縣」指的是一般意義上的地級行政單位(地級市、自治州、地區)和其下轄的縣級行政單位(縣級市、縣、區)。不考慮非隸屬關係的例子。同名指的是名稱完全相同,不考慮近似相同。
1 什麼是市縣同名?
市縣同名就是指一個地級行政單位的名稱,會再次用於命名該行政單位下轄的縣級行政單位。
在我老家所在的省份,幾乎地級市的名字都不會再重複用於下轄的行政單位。所以當我第一次注意到有的地級市的名字與縣級單位重名時感覺挺有意思。因為根據我國的地名管理等的精神來看,地名應是盡量避免重複使用的。地名有一套自己的命名方式,當然《地名管理條例》里實際上並沒有規定市縣同名的問題,即不視為屬於重名。
首先請大家觀察下列一組市縣名,資料截止到本篇發表時間。ps:名單較長,可直接下拉到名單末尾:
黑龍江省:
伊春市,伊春區
吉林省:
通化市,通化縣
遼寧省:
撫順市,撫順縣
鐵嶺市,鐵嶺縣
朝陽市,朝陽縣
遼陽市,遼陽縣
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河北省:
承德市,承德縣
邢台市,邢台縣
河南省:
安陽市,安陽縣
新鄉市,新鄉縣
濮陽市,濮陽縣
山西省:
大同市,大同縣
長治市,長治縣
山東省:
東營市,東營區
江蘇省:
淮安市,淮安區
安徽省:
蕪湖市,蕪湖縣
黃山市,黃山區
湖北省:
荊州市,荊州區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
湖南省:
長沙市,長沙縣
株洲市,株洲縣
湘潭市,湘潭縣
邵陽市,邵陽縣
衡陽市,衡陽縣
岳陽市,岳陽縣
江西省:
南昌市,南昌縣
九江市,九江縣
吉安市,吉安縣
上饒市,上饒縣
甘肅省:
白銀市;白銀區
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臨夏縣
青海省:
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
四川省:
宜賓市,宜賓縣
廣安市,廣安區
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縣
雲南省: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縣
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區
阿克蘇地區,阿克蘇市
喀什地區,喀什市
和田地區,和田市,和田縣
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
塔城地區,塔城市
阿勒泰地區,阿勒泰市
西藏自治區:
那曲地區,那曲縣
台灣省:
略(兩者行政區劃不同)
(隨著行政區劃,可能有錯誤,歡迎指正)
2 為什麼會有市縣同名?
由歷史看來,市的出現是明顯落後於縣的。我國傳統上是只有縣沒有市的,秦始皇統一中國,推行郡縣制,郡下設縣,是縣制正式設置的開端,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直至清末民初,隨著出現自治運動,才漸漸出現了接近於現在「市」概念的行政單位。1921年的《廣州市暫行條例》標誌著我國第一個城市型政區的出現。同時,民國時期開始廢州存縣,從大的範圍來看,實際上地方行政區劃當時基本上是省縣兩級制。
建國後,我國基本延續了民國時期的行政區劃等級,並在其基礎上改動。由於當時城鄉分離二元結構思想的流行,在行政區划上開始區分「城市」和「農村」。設立地級市時,地級市城區的確定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了多種不同方法。其中有一種方法為「切塊設市」,指直接在縣裡切一塊發達地區設置為市區,地級市的命名即直接延續縣名,也就造成了日後的市縣同名。這種行政區劃也就是城市-附郭縣的模式(附郭縣制度同樣也是古代的一種區劃)。即城市和附郭縣都原同屬於一個縣,其中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劃為了城市,其餘部分成為了附郭縣。正是由於這樣的歷史淵源,早期實際中存在很多插花地,附郭縣的一些單位的實際地址是位於城市區域的。也是因為一些市把縣裡較為發達的地方單獨成立市轄區,因此出現了「空心縣」的版圖,或導致縣域「支離破碎」,呈現了縣域包圍市域,或縣域與市域犬牙交錯的現象。
幾個市縣同名的例子中,「支離破碎」的縣域
3 市縣同名是否合理?
市縣同城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限制了市的發展。目前我國仍處於城市化的進展過程中,尚沒有廣泛出現類似發達國家逆城市化等現象,城市的發展必是將來一段時間的主要方向。市縣同城使得城市在規劃建設等方面不易協調,影響資源整合,也會出現重複建設等浪費現象。縣域的「支離破碎」同樣也影響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市縣同名也帶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在不註明「市」或「縣」時,容易發生快遞分揀錯誤等問題。
目前我國對於市縣同城發展中遇到的矛盾,主要採取以下幾種解決方式:
一是 在縣域建立產業園區等區域,實行「類飛地管轄」、「園區經濟」,以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形成了獨特的「飛地經濟」。
二是 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漸將周邊的區域劃歸城市管轄。這種方法涉及戶籍調整等諸多方面,實際操作中有一定的麻煩。類似於北京蠶食河北……三是 撤縣設區,將市縣同城的縣設為區,納入市轄區。
安徽銅陵市銅陵縣(來源:澎湃新聞網)
以上三種方法中,前兩種都只能是一時的解決方法,第三種方法對於市縣同城應該是較為合適的解決方案。近幾年很多地方也是通過第三種方法解決了發展矛盾。一個典型的例子,安徽省銅陵市在較早發展時,不斷調整銅陵縣的行政區劃,「逐步蠶食」,但終究還是通過銅陵縣撤縣設義安區解決了這一問題。
撤縣設區一般情況下是很受當地政府和當地居民歡迎的,意味著城市獲得更多的建設用地,居民可以得到更高的福利。但從國家層面來看,我國一直是嚴格把控撤縣設區的,以防耕地大量佔用等問題的發生。
話說到最後,比市縣同名更厲害的是省市同名,嚴格意義上我國只有吉林省-吉林市這唯一的例子。重名的原因在於吉林市曾作為吉林省的省會。
參考文獻:
王際桐. 論我國地名的命名原則[J].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2001, 3(3):13-17.
胡樂偉,吳宏岐. 論中國市轄區形成的歷史過程[J].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5):50-56.
吉祥. 「城-鄉」交互視角下附郭縣的歷史審視——以《邗江縣誌(1988~2000)》為樣本的附郭縣政區志分析[J]. 中國地方志,2010,(08):45-49.
推薦閱讀:
※榆次和太原距離這麼近,為什麼會分屬於兩個地級市?
※福州新區的建立對福州有什麼意義?
※越南這麼小,為什麼劃分了那麼多的省?
※加格達奇為什麼地理位置在內蒙古行政管轄在黑龍江?歷史原因是什麼呢?
※身份證前兩位是根據什麼方式劃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