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構》崇德、修慝、辨惑
《論語解構》崇德、修慝、辨惑
攀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
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解構:攀遲,孔子的弟子,名須,字子遲,通稱樊遲。春秋齊國人,一說魯國人。舞雩(yú),舞雩台,又稱雩台。魯國求雨的壇,位於現在曲阜市東。攀遲跟從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時,向孔子請教了三個問題。
1.怎樣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2.怎樣修正自己的邪念?
3.怎樣辨別、解除迷惑?
孔子首先稱讚了攀遲,他所問的這三個問題非常好。然後,再一一予以解釋。
第一個問題:如何崇德?崇,提高、增長的意思;德,不能簡單理解為我們通常所說的思想品德之「德」,而是自己的德性,這個德性,和「修道」有關,可以說是道的作用的結果,是人「修道」後的內在能量的外在自然流露(或說氣場)。孔子說「先事後德,非崇德與?」這裡所「事」的東西,就是道、德。就如老子所說的「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幾句話的道理一樣,從事於道的就同於道;從事於德的就同於德;失道、失德的就是暴戾恣肆。同於道的人,道也樂於幫助他;同於德的人,德也樂於幫助他;失道、失德的人,就會承受失道、失德的後果。因此,孔子告訴攀遲說應該先事於道、同於道,謹慎奉行,然後德性自然就會慢慢修養出來了。
第二個問題:如何修慝?修,指修行;慝,指邪念;修慝,就是通過修道、修德去除自己錯誤的思想或行為。孔子說要通過「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這樣由己及人的方法去修。攻其惡之「其」就是指「慝」,即自己心中的邪念,「攻其惡」就是要通過三省吾身,反覆的反省自己的邪念,直至認識到它的「惡」的一面為止;無攻人之惡,就是對待別人,不要有「總想著抓住人家的過錯不放、老想著要把人家過錯的『惡』的一面揭露出來不可」的念頭。
第三個問題:如何辨惑?孔子說:「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一朝,強調時間之快,一念之間生起來的憤怒,會讓你喪失理智,忘記了自己是誰,甚至用惡語惡行傷害到自己的親人,這不就是迷惑嗎?所以,孔子這裡強調是修道之人應學會時刻修正自己的錯誤的思想和行為,這和《中庸》開篇所言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的道理一樣。否則,一念之間,心就會迷惑、背道而馳了。(譚清風)
推薦閱讀:
※40、為什麼孔子不能受到衛靈公的重用:諸侯在其位而不謀其政
※33、論科舉——孔乙己人生悲劇的根源不是科舉
※68、君子固窮:為什麼孔子在陳國快要餓死了還要罵子路是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