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攝影,憑什麼比相機還酷

文/KKM

攝/韓松

前言。

(針對評論區的質疑,特意加了些手機攝影作品。加了一段「寫字」的論述)

1 /

2007,手機攝影元年

2007並不是平凡的一年。

這年,第一代iPhone問世,智能手機開始席捲全球。

這年,第一屆全球iPhone攝影大賽(IPPA)開始舉辦。

▲ 韓松,iPhone 7p。

▲ 韓松,iPhone 7p,布拉格。

十年間,人們已經逐漸習慣智能手機帶來的觸屏快感,交互體驗和移動互聯網參與感。於此同時,拍照也逐漸從手機的附屬功能,發展成了主要的性能指標。

手機攝影的興起,不僅僅是手機製造帶來的革新,而是一次由技術革命帶來的大眾藝術運動。「掛上沉重的相機架起腳架」的攝影方式已成不是唯一,幾乎人人都在拍照,人們隨時都在拍照,幾乎各種題材都有人拍。在街道、在地鐵、在家庭,拍人物、拍建築、拍身邊的事情……這像是一次像素爆炸的運動,波及每一個人。毫不誇張地說,手機已經逐漸進化成人身體上的「器官」,而手機攝影,竟也成了和吃飯、睡覺、走路一樣的,屬於每一個人的日常。

翻看全球iPhone攝影大賽歷屆獲獎作品,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手機攝影已經漸漸從最初的沙龍式的娛樂,漸漸向藝術靠攏。手機攝影,也已經開始從單純的圖像層面的「好看」向廣度和深度過渡了。

▲ 韓松,iPhone 7p,布拉迪斯拉發。

2/

人們突然發現,手機攝影足夠驚艷

最初,人們對手機攝影是有刻板印象的:拿著板兒機隨手一拍,畫面永遠是模糊粗糙的,加一些不合時宜的臟髒的濾鏡,或是磨個皮加點題字——這也能叫攝影?!好在,以IPPA為代表的幾大國際手機攝影賽事及時輸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讓人們的質疑戛然而止,人們突然意識到,手機拍出來的照片也能如此驚艷!

那時候,原畫冊工作室還是一個玩票性質的自發小組,自認為產出的作品不會比IPPA的獲獎作品差太多,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投稿了。沒想到,原畫冊的韓松獲得的第一個獎項便是全球iPhone攝影大賽人物類金獎。全球iPhone攝影大賽每年會收到來自全世界上百個國家和地區近百萬張投稿,大賽組委會會從中評選出三個最高獎和15個單項的前三名,說是萬里挑一毫不為過。而後,原畫冊的小夥伴一發不可收拾,光國際獎項就拿了近10項:

2015全球iPhone攝影大賽人物類金獎

2015全球iPhone攝影大賽旅行類優秀獎

2015全球iPhone攝影大賽建築類優秀獎

2016世界手機攝影大賽(MPA)優秀獎(2項)

2016世界手機攝影大賽(MPA)「光影故事」(2項)

2016葡萄牙MIRA 移動攝影大賽建築類優秀獎

2017世界手機攝影大賽(MPA)優秀獎

2015年世界建築節Arcaid Images 建築攝影大賽「使用中的建築」第1名

原畫冊的幾個小夥伴聚在一起的時候總會說起這個話題——是什麼打開了我們獲獎的命門?我們一致認為,並不是自己的攝影技術在某個階段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而是因為手機攝影徹底解放的了自己,讓自己的眼睛更愉悅,手腳更輕鬆,更全身心的發現了這個世界值得被記錄的東西。蘇珊·桑塔格說:「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攝影技術只是媒介,真正要表達的,實際上攝影只是用圖像是我們對生活、對事件和世界萬物的看法。普通大眾學習攝影常會囿於相機的光圈、快門、對焦、測光、曝光、暗房、布光等繁雜漫長技術積累,而失去了對觀察和攝影對象本身的興緻,對一部分人「學習攝影」幾乎成了「學習成為器材黨」。人們總是擔心,如果沒有足夠好的相機,沒有龐大的鏡頭群,沒有精細雕琢的攝影技術過程,是否足以讓我們產生好的作品?當你有這樣疑問的時候,打開IPPA、MPA、MIRA幾大國際手機攝影大賽的官網看看近幾年的獲獎作品吧,相信這些照片能打消疑慮。

▲ 韓松,iPhone 5c,伊斯坦布爾。全球iPhone攝影大賽人物類金獎(2015)

還記得拍芝加哥的劉辰嗎?還記得拍小學生的體育老師張內咸嗎?他們都只是用一部手機——你我都擁有的手機,甚至並不是最新款的手機——便把這個世界紀錄得惟妙惟肖。韓松獲得iPhone攝影大賽人物類金獎的那張照片,也是用的當時頗有些過時的iPhone5c拍攝的。現在的最新款手機拍照技術性能都遠遠好於5c。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好照片和好器材並不是互為因果的。

3/

手機憑什麼比相機拍得好?

那麼問題來了,優秀的手機攝影,憑什麼比用專業器材拍攝的平庸的照片更能打動人?我不認為手機拍照性能的提升起到了決定性因素。

真正的原因在於,手機攝影激發了每一個人的攝影的潛能,拍照變得即興、機動、隨時、隨地。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攝影中來,拍照不再是一間需要過多準備的事情。可以說,日常生活每時每刻發生的事情便是我們身邊流動著的素材,每一個有手機的人多多少少都隨時參與著構圖和取材,問題只在於是誰在什麼時候掏出手機按下快門。

細心的朋友也許會發現,優秀的手機攝影作品常常純真自然,還原了生活的本質。很大原因在於手機本身體量比較小,給被攝體的壓力自然小,「擺拍越來越少,真誠越來越多」。正因如此,拍照不需要太多儀式感了,紀實性增強了,題材也愈發生動。

而另一個因素還在於,手機鏡頭真的只有指甲蓋大小,人眼或相機所不能達到的位置和角度,手機都能輕鬆達到。你看那些手機攝影作品,他們或俯視,或仰望,或窺探,用盡所能記錄著我們的周遭。

無疑手機拍照的操作是簡單的,這意味著對雙手和思維的解放。特別是對於一些對審美和藝術有良好感知,但對操作比較遲鈍的人來說,手機幾乎是最大程度地將操作步驟壓縮,而將創作還原給了眼睛和大腦。

▲ 韓松,iPhone 7p,里斯本。

▲ 韓松,iPhone 7p,柏林。

▲ 韓松,iPhone 7p,柏林。

4/

手機是一套迷人的攝影生態系統

手機攝影之所以迷人,不在於照片本身,更是因為它建立起了一套完整有趣的攝影生態系統。

一名專業的攝影師(或是以攝影為表達方式的藝術家),往往需要經歷一套漫長的成長體系來進行技術積累和個人品牌的建立。他需要漫長的專業技術學習以獲得攝影的技術積累,需要精心選擇自己的拍攝項目,經過幾年甚至更長時間來耕耘自己的項目,這期間每次的拍攝、後期、暗房、輸出都是艱辛而孤獨的。這還不夠,最後需要遇上好的經紀公司或畫廊,自己的作品才會大放異彩。

▲ 韓松,iPhone 7p,柏林。

有趣的是,手機為我們提供了上述「藝術家成長體系」的全部環節。普羅大眾只需要簡單的操作學習便可以上手拍攝。拍攝後的幾乎同時,就可以在同一台機器上進行後期處理——手機就是自己的暗房。旅行、生活、工作就是自己的拍攝對象,拿著冰淇淋拍遍世界,每天做一頓美妙的早餐拍下來,我們拍遍世界上的倒影……這些都是屬於每個人的攝影項目,而自己就做自己的經紀人,社交網路就是自己的畫廊。我們收穫無數點贊、好評,作品發表在雜誌上,作品獲得國際攝影獎……一部手機就夠了。可以說手機形成了一套獨有的大眾攝影生態系統。與藝術攝影相關,又與之不同。

▲ 韓松,iPhone 7p,布達佩斯。

▲ 韓松,iPhone 7p,柏林。

現在主流的觀點還是認為手機不可能取代相機,甚至手機拍照能不能稱為攝影還需要另說。的確,如果我們進行大幅輸出列印,比不過大畫幅相機,想要拍攝夜景也不如高感光度相機,想要拍攝野生動物(打鳥)或田徑賽場比不過長焦鏡頭群,我們依然能夠明顯感覺到畫面質感和細膩程度手機還是不如相機。但對像素和成像質量的苛求只是攝影的一部分,手機攝影有它自己的吸引人之處——小屏閱覽、即興創作、即時後期、獨立傳播。因此在我們的觀點中,手機攝影是一種大眾攝影亞類,更像是一種圖像為媒介的生活表達方式。越來越多的專業攝影師也用手機拍照,而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也通過手機接觸到了攝影。真實的情況是,專業的界限被打破,被粗暴定義的職業角色變得模糊起來。與其說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手機拍照,不如說他們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了攝影社交和大眾藝術帶來的樂趣。

寫字曾經是文人專屬,於此同時也有寫字的藝術——書法。隨著造紙業、制筆業的發展帶來的「書寫的普及」,同時伴隨著以及社會文化水平的進步,寫字成了每個人必備的技能。雖不能說每個人寫的字都是書法藝術,但是也無妨每個人去追求寫一手漂亮的字。書法之於寫字,正如攝影之於手機拍照,雖不敢妄論手機攝影就是藝術,但無妨每個人去追求「用小機器拍出動人的圖像」。

當我們眼看著同樣型號的「別人家的手機」,在同樣的城市,同樣的場景下拍出的更精彩的照片,不禁會問「問題出在哪?」手機的拍照功能如此簡單,我們沒有理由去找「他器材更好」這樣的借口。是我們的觀察方式出了問題?是我們的後期操作除了問題?還是我們沒有學會構圖和色彩的要義?抑或我們不會用照片講故事?

我們就是來回答這些問題的。

▲ 韓松,iPhone 7p,巴黎。

▲ 韓松,iPhone 7P,華沙。

———————————

手機攝影:收集世界 - 知乎專欄

知乎 Live - 提高手機攝影水平的關鍵技巧

公眾號:原畫冊

————————

聲明:本文所有文字及照片為原畫冊工作室原創,版權歸韓松、譚凌飛、張薇所有,僅供知乎專欄、原畫冊微信公眾平台發布,若需轉載請後台聯繫。違者必究。

————————

歡迎關注公眾號:

全球iPhone攝影大賽金獎得主韓松的工作室。

原畫冊丨探場所

聯繫:songhankkm@gmail.com


推薦閱讀:

用「三分法」構圖本沒有錯,錯的是……
snapseed是手機攝影后期女王?濾鏡大師MIX表示不服!
用Snapseed快速調整手機拍攝的照片
手機攝影秘籍:從前期拍攝到後期思路
手機攝影分享12: 胡楊--戈壁有樹

TAG:摄影 | 手机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