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鬧鐘的歲月,古人如何起床?

文/花吃愛麗絲(歷史研習社社員,山東大學)

寒冷的冬天,節後的早晨,唯一能將人們從溫暖的夢鄉里召喚出來的只怕只有鬧鐘了。只是在古代是不存在鬧鐘這種神器的,那麼古人該靠什麼起床呢?

首先出場的當然是雞,「雄雞一聲天下白」,自古以來都是如此。不過除了雞,古人還善於利用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來報時。宋詩有「山中無傳漏,猿鳴知既夕」,乃是靠著猿猴的鳴叫來判斷時間。再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才引進中原的驢,有著應更長鳴的習性,還被宋人羅願撰文誇獎這一功能「毫分不忒」。與更漏有著神秘默契的不僅有驢,鳥蟲亦有此感,「宿鳥司更漏,黃蜂集晚衙」,正是生動寫照。

▲西漢時期的漏壺

上面提到的更漏,是比雞等一干動物更靠譜的報時方式,雄霸我國計時史已逾千年之久。更為更鼓,漏即漏刻。所謂更鼓者,古代夜分五更,每更分五點,改更擊鼓,改點擊鐘或鉦,五更正是破曉時分。所謂漏刻者,「孔壺為漏,浮箭為刻」,即將漏壺繫繩懸於上,容器立箭接於下,滴水注入容器逐漸將箭淹沒,以箭被淹沒的刻度來計算時間。漏刻分晨漏與夜漏,共一百刻,夜漏盡,晨漏起,也便是天明之時了。

▲這玩意怎麼用?

在宮廷之中,起床可不僅僅是起床,而是重重禮法中嚴密的一環。在《周禮》中有挈壺氏掌漏刻以計時,司寤氏觀星辰以知夜,雞人聽雞鳴而呼旦,三者分屬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和春官宗伯等不同系統。雞人正是古人的活體鬧鈴,一方面承擔著執掌雞牲的祭祀之責,一方面每逢國家之大賓客、會同、軍旅、喪紀之時,都要在夜漏未盡、雞鳴時分報時告警,督促百官及時起床。雞人高聲呼旦之時,彼此之間遞相傳達,巾車鳴鈴相和,好不熱鬧。

不僅如此,雞人報時的方式也非常獨特,最初是直接模仿雞叫,西漢汝南地區還專門培養一種長鳴雞衛士為宮廷雞唱報時,到東漢,開始向歌曲轉化,拿雞鳴歌端的是婉轉悠長,聽起來「連聲長歌,了不成詞」,想必在叫人起床的作用上比學雞叫更加有效。漢時將夜裡的時間分為甲、乙、丙、丁、戊五段,等到戊夜也就是五更,雞鳴衛士就可以高歌一曲了,還要配上鐘鼓伴奏,「鼓鳴則起,鐘鳴則息」。唐代時「更以擊鼓為節,點以擊鐘為節」,等到止鼓契發出,先鼓打五更,打過一圈後,雞人按更唱時,可以起到雙重鬧鐘的奇效。

到了宋代就煩人了,一天十二時辰每個時辰都有雞唱,夜裡每更初都要唱一遍,宋時宮廷內五更比宮外要更短促,五更之後還要在相當於外界方交五更的時辰再擊鼓一通。明時宮城的東北角設有更鼓房,負責北面玄武門處的報時更鼓,自一更三點起至五更三點止,改更用藤條擊鼓,改點則用檀木榔頭擊銅鑄之大雲板,值更時還不許攜燈,絕對是個苦活,所以在更鼓房工作的都是有罪的內臣。同樣的,凡是宮人有罪,也要罰其在夜晚更次之交提鈴巡夜,隨行正步,無論風雨。清代在交泰殿內設有銅壺刻漏和自鳴鐘,有太監負責核驗,神武門設有鐘鼓負責夜晚報時,由欽天監博士輪班值日以指示更點。

宮廷內鐘鼓雖響,只怕也驚不醒全城的老百姓,怎麼辦呢?不必擔心,古人自有妙招。唐代初始,也是靠專人在街上傳呼報時的,後來有位山東大漢馬周十分看不過去,奏請太宗,在長安城中最重要的六條大街上設置了街鼓,以宮城內鐘鼓聲為準報時,號曰鼕鼕鼓。宋代則以內設有漏刻更鼓等報時工具的譙樓為中心,夜間更夫打更巡邏,清晨四更時分奏角作為小引,四更三點再次吹角直至五更以警晨,正所謂「角韻喚醒晨過客,鼓聲催動夜巡兵」。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寺院也有報時的功能,且不提每天要定時敲鐘了,寺院里的行者頭陀還會在自己劃分的「片兒區」內打鐵板兒、敲木魚,沿街報曉。元以後鐘鼓樓則取代一干報時器獨領風騷——元大都專在居民區中設了鐘鼓樓,每日五更三點敲鐘報曉,以此掌控全城臣民的生活節奏。自元大都開設先例後,明清全國各府州縣都興建了鐘鼓樓,與巡夜的更夫相結合,共同為沉睡的民眾們守衛著將至的拂曉。

▲鳳陽鼓樓

古人雖沒有鬧鐘,卻從未輕視過這清晨的時光。不管是在田間野外始終高亢的雞鳴,還是高高的宮牆內象徵著敬畏天時的報時體系,或是警戒地竊聽著黑夜的鏘鏘鐘聲、咚咚鼓聲、疊疊角聲,都共同守望了帝國漫長的良夜與黎明。

參考文獻:

楊聯陞:《帝制中國的作息時間表》,《國史探微》,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劉永連:《雞人考述》,《寧夏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夏玉潤:《中國古代都城「鐘鼓樓」沿革制度考述》,《中國會議》,故宮出版社,2012年。

劉振生:《宋代更鼓制度研究》,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搜索微信公眾號【歷史研習社】

回復關鍵詞「電子書」

免費領書一百本!


推薦閱讀:

戰拖第一問:起床氣是怎麼回事?
如何治理起床困難?
如何讓一個喜歡賴床的人快速起床?

TAG:历史 | 起床 | 闹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