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論:平安好醫生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最近負責招聘,收到了無數簡歷,結果發現一個奇怪現象:簡歷中竟然超過一大半來自「平安健康互聯」。這讓我覺得很是蹊蹺,如果市場中的一個職位由大量來自同一公司的人員在爭奪,那多多少少會反映一些問題,要麼公司倒閉、要麼公司管理不善、要麼戰略失當…但這些好像都不適合平安好醫生——這家估值接近50億的醫療健康獨角獸公司的背後是財大氣粗的世界500強平安集團、是來自於大公司的完善流程、是由頂尖人才構成的運營線…

我覺得這樣的大規模流出,不可能不對應招聘,於是我檢索了下平安好醫生的招聘信息流。結果很好很強大,從去年6月份或更早些開始,平安好醫生就沒有停止過招人,招的是誰呢?——健康管理師或者醫生助手,而我現在招的恰恰也是健康管理師。

所謂健康管理師是從事個體和群體健康檢測、分析、評估和健康諮詢,指導和危險因素干預等工作的專業人員。我們假設人總有多多少少的健康問題,那麼這樣一個職位就會有存在的價值,在我看來,這個職位本質上是一種具有傳播屬性的職位,目的是解決有需求者的認知問題,認知之外的問題需轉介給醫療機構或者其他服務機構來解決。

無論年度數據報告多麼好看,平安好醫生當然是一家依附於諮詢者認知差異的平台,所以它的何在?解決認知問題,導向解決方案

這是個很好的切入點,問題在於,對這個點的理解大概會有不同的層次。拋開最高層次的健康傳播改善健康(認知)環境不談,一般層次則是修正認知差異導向正確的解決方案,要達成這一點,需要依靠健管師們本身的硬素質,但是從我獲得的簡歷來看,基本上都不能算合格(當然「合格」是個很難界定的單詞,應當是學歷、經驗、溝通技巧的綜合),所以需要大量的投入對人員的硬素質進行提升,從目前健康行業的山頭林立和預防醫學就業方向的式微,可以確定這基本是mission impossible的。

所以來到最低層次,這就是一定程度上修正認知差異導向可能的解決方案。雖然只是差了幾個單詞,但是因為放寬了硬素質,加上管理人員本身對健康管理理解的失當(可以參見正確的健康管理該怎麼進行)和資本的無情,很容易變成來者全部導向解決方案,可見,在這種意識灌輸下,健康健管師的職業導向發生了變化。

所以,不如回過來看看平安好醫生是怎麼做的呢?現在請你們打開手機,諮詢好醫生健康問題,幾乎毫無意外,你將在收到回復的同時收到推送的解決方案——藥品、保險、服務等等…我們說,平安健管師的導向是銷售性質的,和健管師本身的定義是有衝突的。

因為沒有人知道健康管理到底是做什麼,或者如果健康管理是修正認知差異那麼商業模式是什麼,但是所有人都會有這樣的邏輯:如果有人存在健康問題而諮詢,那麼一定會有對應的解決方案給他,至於解決方案是否合適,那不過是銷售策略的問題。

銷售策略而言,只有一種,叫做人海戰術。來看平安的年報好了。

年報說,平安好醫生日均諮詢數量是40萬次人,對應健康管理師大約1000人左右,也就是每位健管師實際上每天回應諮詢400次,基於個人經驗,一般客戶單向和健管師的諮詢不會超過4次,所以基本上認定每天每位健管師大約負責100人的諮詢;實際上,另一數字也驗證了這個結論,平安好醫生說它的客戶平均諮詢時間是15分鐘,這樣的話,一天24小時最多諮詢人數確實接近100。

每個人對接100人,強度如何?我認為一般般。如果預測正確(基於面試信息也二流產品狗思維),平均15分鐘必然會被進一步壓縮。

這說明什麼?我以為是諮詢者和平安好醫生之間缺乏深度互動,往往是一問一答最多幾個來回結束戰鬥,在目前大型醫院平均每人次10分鐘左右問診時間仍然被抱怨不能解決困惑的大環境下,以上數字實際上是很糟糕的,試想電腦打字本身效率慢,且溝通體驗也差!但是另一方面,在這個糟糕數字下,平安好醫生去年的營收卻達到了10億,這裡是什麼故事呢?計算一下,不難得出平安好醫生的月均營收是9000萬,日均營收300萬,對應剛才的日均諮詢40萬人次,所以每人次諮詢對應7塊5毛錢(每人30元)。這個客單價並不高,從平安好醫生主要銷售產品——慢病卡,體檢卡、基因檢測,健康險——的高價格來看,可以推論,其實是少部分客戶的高價買單促成了這一數字的達成。

個人認為,逢諮詢必推送商品+一定的銷售技巧,這條策略完全可以貢獻這一數據,畢竟為人所詬病的詐騙簡訊也是千億級市場,不是么?總有人會購買的!而對於同樣屬於賺認知差異的醫療健康領域,稍微給點導向性KPI,是完全可以達成的,10億並不過分。大意猜測下,這難道不是平安好醫生年報規避買單人數的原因么?

平安從來都是一家利用認知差異導向銷售的公司,這一老派的沒有任何創新的策略傳達給了平安好醫生無異(雖然這一策略確實有用,把平安抬入了世界500強),事實上我們早就知道該策略導致了極高的一線員工周轉率,這一幕再次發生在健管師身上,有什麼好奇怪的?難道不是似曾相識?所謂的健康管理師,在平安好醫生的定位中,不過是健康產品銷售而已。

從平安好醫生接入客戶諮詢後的措施也能看到這一定位的影子。平安要求諮詢在15分鐘內完成,不完成則miss。為什麼一家醫療服務公司會講究響應時間?會要求24小時輪班?晚上的諮詢真的是有意義的諮詢么?難道這些人不應該被推薦去醫院緊急處置么?不是的,因為對平安好醫生而言,時間就是生產力,它對應的當然可以冠冕堂皇的被認為是服務的一環(還真有不少人認為是,傻!),更核心的觀念則是:對一個(不購買的)人少一點服務時間,就是給後面可能購買服務的一種權利讓渡。我們學醫的都知道,不是多麼急切的表現出對患者的關懷,而是要給到患者真切的解決方案。

為什麼離開平安好醫生這個大平台?因為經濟考核指標讓人難以承受。面試的人中有不少如此回應的。這已經說明一切。

談不上作惡,雖然確實可能存在作惡的事實,這其實更像是資本的慣性吧。

最後引用平安好醫生CEO接受訪談時說的話:(平安好醫生要)「拓寬醫療產業服務半徑」,連接用戶、保險公司、醫保、醫院、診所、檢驗檢測機構、新興智能設備及各類健康服務提供商,構建互聯網健康管理+醫療生態圈,打通疾病預防、疾病醫療、疾病支付、病後療養的各個環節…

這個思路其實不錯,但是有必要提醒的是,是什麼促成了平安好醫生目前健康領域的獨角獸地位,當然不可否認很重要的一點是品牌背書,平安的原罪早就本人所遺忘,大家現在認可平安是因為它幾十年逐漸洗白的品牌積累,是這一品牌帶來了第一波紅利,有沒有第二波紅利?也許有吧,但是對於體驗過平安好醫生服務和從事諮詢工作的基層員工而言,應該是另外一種滋味吧?(當然你可以使用免費使用平安好醫生獲取醫學常識)

平安好醫生踏准了認知差異這一核心痛點,但是走歪了路子,缺乏社會責任感的醫療健康類公司並不會走太遠,也許未來賺錢是可期的,但是平安好醫生終究不會是一家偉大的健康互聯網公司,頂多是一家聚焦於business的成功商業公司。市場需要谷歌,但百度也不會沒飯吃,大概是我今晚想到的最貼切形容了吧?

新的一年,平安好醫生將帶來更多服務和產品,用戶們,你們準備好了么?


推薦閱讀:

回學生關於「入世影響」
誰能幫忙羅列下移動醫療APP,要所有的,做個競品分析,謝謝?
杏仁醫生為什麼轉向「陌生醫患」模式?
醫療的「互聯網化」和互聯網醫療,誰會勝出?
淺談移動醫療+慢性病管理的黏性?

TAG:移动医疗 | 健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