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科學研究及科研人員的素養之我見 | 科學研究的方法 (八)

圖片來自Pixabay

撰文 | 蔣百川(美國諾瓦東南大學教授)

● ● ●

9.

科學研究及科研人員的素養之我見

(1、2節請見本系列第一篇)

(3節請見本系列第二篇)

(4節請見本系列第三篇)

(5節請見本系列第四篇)

(6節請見本系列第五篇)

(7節請見本系列第六篇)

(8節請見本系列第七篇)

我從事科學研究一輩子,現在退休下來,想寫一點自己的經驗和體會與年青人分享。大多數人讀了以後,表示欣賞。也有個別人,乘機嘆嘆苦經:無權無勢,拿不到科研經費,拿的一點工資,還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買房子,等等等等。這些我都可以理解,我希望國家對科研人員多關心一點,研究工作不像生產工人,毎天都會出產品,有時候二、三年沒有成績,但說不定五、六年,七、八年後便會有驚人的成就。國家富了,有條件養這樣一批人。在美國,拿國家科研經費的人員中留傳一個笑話:「什麼是國家科研基金?其實就是政府拿了納稅人的錢,去滿足一小撮(得到經費的)人的好奇心而已」。

科學研究作為一項事業是崇高的。它代表了人類的理想與探索的精神,作科研工作的人應該掌握他所研究的領域人類已積累起來的知識,他的工作應致力增進人類對這個領域的認識,並且應該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服務於全人類。這些話說起來是很激動人心的,但真正實行起來是很累的。所以做科研工作的人,既要有遠大的抱負,又要有腳踏實地的精神。

選擇科學研究作為自己終生的職業的人,主要應該是出於他的個人興趣。這一點在許多文章中經常被提到,但是仍有不少大學畢業生,因為還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還有因為其他原因去考研,其實是浪費了國家的資源,也害苦了自己。沒有興趣,便作不出好的研究工作,周而復始,只會每況越下。我勸這些年輕人,早早看破 「研究生」 「碩士」 「博士」 之類的光環,脫離苦海,尋覓適合自己的幸福工作與生活。只有興趣作科研的人,才會感覺每天做的事情有意義,越做越有勁,有了一個發現和突破,更有一陣狂喜,這樣地周而復始,便會形成一種正反饋式的循環。因此,喜歡做科研的人會感到科學研究是一種享受,不喜歡做科研的人,則感到一生關在實驗室里實在會很無聊。尤其是還沒有做出一點名堂的時候,看見別人在金融行業或者產品銷售上已經賺了大錢,尤其是老同學中有拿到大筆科研經費或者升為教授、院士而名利雙收時,要問一下自己,我能否永遠甘心清苦、耐受寂寞?

做科研工作的人必須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心,遇到隨便什麼東西都要問個為什麼。如果對各種事情漠不關心的人,好像也不大適合做科研。科學研究就是對知識的探索。科學研究通常是通過科學的方法,以開放的思維,經過有系統的調查,發現新的事實和規律。這裡所說的科學方法,主要是實證的方法,它包括歸納、分析、比較、觀察和實驗。這種對知識的探索,大致應符合三個特點:1)求真 - 是為獲取對一件事物的性質的真知灼見。2)求規律 - 是為獲取事物的普遍性和事物的因果關係。3)科學研究的成果必須是可以總結和傳播的。為了符合這些特點,我以為科研工作者必須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粗心大意、丟三拉四的人,恐怕不適合做科研工作。有人會說,愛因斯坦有忘記自己的住址的故事,陳景潤有走路撞到電線杆的故事,為什麼他們都是大科學家?其實我上面所講的粗心大意是指在科研的時候。在進行實驗或觀測時候,要能注意細節,保持整潔詳細的工作記錄,這些都是科研人員必備的素質。曾有人說過,科學家的工作有點像偵探,在工作時,要能留意每一個細節,並且有很強的聯想與分析能力。特別是有些現象與結果不是事先預料到的,能否抓住並去作進一步研究與分析,還是以為僅是一個意外或誤差而加以忽略,這完全取決於他的科學素養。有許許多多故事會提到某科學家 「碰巧」 發現了什麼,其實所有這些巧合,完全在於他的頭腦已經有所準備,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沒有長時間的冥思苦想,他是不會有 「碰巧」 的發現的。所以年青人、特別是研究生,不要期望會碰到這樣的事情,認真學習科研工作的每一步,打好基礎才是最重要的。

我不認為做科研工作必須是最聰明的人,科研工作與其他事情一樣,它的工作方式是有規律可循的。所謂聰明就是能早日學習並掌握這種工作方式,其實這並不是很難的事情,關鍵在於有心去學習,做學生時向老師學,獨立工作後向同事或同行學,向書本學。與 「聰明」 相比較,我倒認為 「認真」 的品質對做科研工作的人最重要,只有對研究的問題真正認真的人,才會勤于思考,深入鑽研。在我的領域工作久了,認識不少國外同行,其實人都一樣,許多人都是在湊熱鬧。在年會上誰報告了一個新的進展,大家都會跟一陣子,過幾年這件事沒戲了,又會冒出另一個 「新」 東西來繼續熱鬧一番。有一次我在國內訪問,就有一位博士後問我,今年我們學科的國際年會上的 「熱點」 是什麼。我就問她,她現在的研究方向是什麼?她說還在找。我告訴她,自己要有一個明確的研究領域和方向,不要去跟 「熱點」,年會上毎年都會選擇幾個方向作專題報告和討論,年年在變,你怎麼跟得過來?後來也不知道她聽進去沒有。這種跟風的人,是自己不想認真鑽研和思考,因此永遠沒有出色的發現和成就。

最後,現在許多年青人用寫文章或在人家文章後面留言的方式,抱怨他們的處境,抱怨目前沒有多少人在真正做科研,做出來的都是垃圾、抄襲等等。其實我要告訴這些同學,你們現在的環境比我們當時要好得多了。我在1966年5月下旬參加過研究生考試,過了沒幾天,6月1日全國文化大革命開始。次年我被分配到一家工廠當工人,直到1978年再考研,才進了中科院。在大約12年當工人時,每日要完成一定的產量指標。文革以前,大學生分配進工廠勞動一年後,便進技術科當技術員,或者是研發新產品或者是管理日常生產。但是我勞動一年到期後去廠里問詢此事,回答說現在是文革,你是知識分子,就是要接受工人的再教育,以前那是修正主義。去大學找原來的老師,說想做點科研,實驗做不了,理論題目也行。老師對我講,你還是回去好好上班,不要還想著做科研了。就是在這種沒有時間、沒有指導,再加更無額外報酬的情況下,我還是憑著自己的興趣做出過一些工作,而且還為以後的科研打下了基礎。我現在說這段歷史不是為了標榜自己,而是想說你越是認為是低潮的時候,越是要堅持,好像做投資買股票,要買跌。當然這個比方也不很恰當,因為科學無國界,你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在國外,人家那裡沒有那麼多問題。我們現在不努力,只能越來越落後。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更准、更快、更低耗:顯微新技術瞄準活細胞「小世界」

癌症最少國家|陳天橋|諾獎圖集|西湖|琥珀恐龍

三院士談科研|學術辯|CUSPEA|羅德學者|突破獎

屠呦呦 | 王曉東 | 白岩松 | 何江 | 張鋒 | 楊振寧

大隅良典 | 科學隊長 | 冬蟲夏草 | 艾滋 | 疫苗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授權:copyright@zhishifenzi.com長按二維碼,關注知識分子


推薦閱讀:

丘成桐談幾何:從黎曼、愛因斯坦到弦論
新春特獻|誰是「唯一值得全世界知曉的數學家」?
觀察 | 哪國學生在美獲博士學位數量最多?
404公里!量子密鑰分發的最遠光纖傳輸距離

TAG:知识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