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中國》紐約映后座談

2月22日、23日,《塑料中國》在紐約MoMA展映,導演王久良出席現場,參與映後的座談。

此次MoMA Film上映的是81分鐘的紀錄片剪輯版,是去年11月份在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上參賽獲獎的版本。媒體版則是側重有所不同的26分鐘的版本。

這次的映后座談,與網上可以搜索到的其他對話和採訪相比,更側重紀錄片的製作和立場,而不是具體到環境問題或是社會問題上。這當然與場合和觀眾有關。以下摘選一些對話大意。

.

Q:拍這部紀錄片的契機是什麼?

A:在《垃圾圍城》之後,我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參加一個交流活動,結束之後受邀參觀Oakland的一個垃圾處理廠。本來是想學習外國高精尖的垃圾處理技術,但是我震驚地發現,垃圾在預處理之後都被打包等待運往中國。於是回到國內之後我立刻就開始著手調查這些進口垃圾的去向和產業。

.

Q: 你提到有很多很震撼的畫面在後期剪輯時決定不予採用,你是如何做選擇的?

A(由製片回答):我們做這個紀錄片的目的是為了與觀眾產生有效的對話,把我們的聲音傳遞出去。的確,我們捨棄掉了許多非常令人震驚甚至於難以接受的畫面,但是與其讓觀眾因為過度震驚而無法完成觀影、或是被某一畫面縈繞而忽視了整體語境,我們覺得還是應該採用稍微溫和一點(但也已經足夠震撼)的方式,來完成這個觀點的傳播。

.

Q: 我們看到影片里小孩兒在垃圾堆中生活,經常暴露在極不衛生、極為危險的環境中,作為紀錄片的導演,你會選擇去干涉還是做一個旁觀者去記錄這一切?

A:不管我是導演還是誰,我首先是人。如果我眼前的孩子暴露在極度危險中,我一定會先去幫助他,而事實上也是。有許多比你們現在在影片中看到的要令人震驚得多的鏡頭,我都沒能拍下來。像捕死魚、吃死魚的那一段,實際上是孩子們的父親帶著他們去做的,對於他們而言,這也的確是很普通的一件事甚至是開心地一件事,那麼這時候我就選擇記錄下來,當然我也和他們一起吃了魚。而後面冬天小孩兒要去結冰的河上滑冰的那一段,我就非常小心地看護他們。其實,你肯定得對孩子們好,不然爸媽也不會允許你這麼長時間拍攝孩子們的。

.

Q: 紀錄片中兩個家庭他們祖輩都是務農的,他們本可以繼續種田(作為一種更為環境友好的方式),卻選擇了處理垃圾塑料這種又臟又累又危險的活,是否可以理解為大環境下的工業化對農業社會結構的衝擊?

A:我去彭的老家四川涼山地區看過,是非常絕望的處境。你當然可以去種田,但那樣就真的是完完全全和這個社會脫節,被這個現代社會拋棄了。就像坤說的那樣,他們想「過得更好」。

.

Q:這部影片主要是圍繞一個家庭作坊的僱主和僱員兩家人展開的。在另一部導演關於艾滋的紀錄片中,由於當時一但離開拍攝對象的家庭就面臨攻擊或扣留的危險,於是拍攝全部圍繞這一家人展開。那你們的拍攝是有類似情況嗎?

A:我們其實拍攝了許多村鎮、許多家庭工坊。這裡只圍繞一個家庭作坊展開是紀錄片製作時的敘述需要。在媒體版中,我們闡述了整個產業的狀況,就採用了比較多村鎮上其他加工廠的畫面。至於你說的拍攝阻力,我們當然也有遇到。所以後期我們都拍攝得比較隱蔽和低調。

.

Q: 我注意到影片中除了對孩子們的記錄外,較多的鏡頭表現都給了坤和彭這兩個男人,而他們的妻子存在感都比較低。是否可以解釋一下這麼處理的原因?

A:非常好的問題,尤其是在特朗普時期(全場笑)。實際上我非常非常喜歡他們的妻子,她們非常的善良。比如說,當坤在跟我講這個產業是如何如何時,她的妻子會私下裡非常誠懇地跟我講這一行有多糟糕、自己非常希望早點轉行。這部片主要是在批判這樣一個社會現狀,所以主要拍攝了兩位男性;如果我要拍一部歌頌女性主題的紀錄片,那我的主角一定是這兩位妻子了。

.

Q:你和紀錄片中的兩家人還有聯繫嗎?

A:當然有。在我們的幫忙下,彭的大女兒回老家上學了,現在在讀三年級。坤在一年後關閉了家庭作坊,改行做了卡車司機,我問他現在頭還痛嗎,他說好多了。

.

Q: 你下一步的打算是什麼?

A: 一定不再拍垃圾了(笑)。我其實已經開始了新的準備,不只局限於垃圾,而是對更大層面上的環境問題的關注。而且我不想把它做成一個短期的項目,而是作為我個人的一個長期的事業。當然我還會繼續影片的拍攝製作,但是下次我希望是以故事片而不是紀錄片的形式。這麼多年紀錄片的經歷讓我也體會到了在中國拍攝紀錄片的局限性。為了能更好地表達我的聲音,我想能採用更自由的形式比如故事片。希望下次再來MoMA時我是帶著我的故事片來的。謝謝大家!

---------------

幾個打動的時刻:

影片中,坤和妻子帶著彭和他女兒去車展。有很長一段鏡頭只在拍小姑娘的眼神,東張西望,周遭太多東西,陌生、新奇、緊張、疏離。沒台詞沒情節都差點掉眼淚。

王久良談到在現場拍小孩兒時有時候實在看不下去,尤其是當時自己剛有小孩兒。說到這兒他自己激動得哽咽了,說不下去,擺擺手讓翻譯說了。

小孩子在垃圾里撿出寶來自得其樂。影片開場就是他們刨垃圾做房子。後來,車展回來就拿貼紙模擬車展,火車站沒錢沒買成票,回來就自己拿撿來衣服標籤當車票,過家家演買車票;報紙披在身上像超人一樣在垃圾山裡衝鋒陷陣;垃圾做手工糊了一個紙電腦出來玩。

.

這部紀錄片剪得藝術表現力比較強,人物性格突出。坤大男子主義、好面子,又特別吃苦、特別好心。彭有些神神道道。坤妻就是生活中常見的善良妻子,坤母始終在拍蒼蠅,彭妻幾乎一言不發。

影片中出乎意料地提到好幾次「毛主席」,荒謬得有種「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感覺。彭端著只牙缸唱了收歌頌毛主席的歌;大人問小孩知不知道毛主席是誰;坤笑說要什麼時候帶母親去一趟北京,去哭一哭毛主席。最後他們的確去了北京,看了升旗。大家都很高興,並不記得要「哭一哭」誰。

.

----------------------

原文發布在個人主頁

.

相關鏈接:

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官方預告片

《塑料中國》26分鐘媒體版

王久良另一部紀錄片《垃圾圍城》

【一席】王久良《有關中國大地的20張照片》

相關採訪

推薦閱讀:

很成問題的問題
有哪些因為名字而被我們錯過的好電影?
年末盤點 | 國產片上座率更高?可2/3的放映要求你達標了嗎?

TAG:电影 | 环境保护 | 纪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