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_優秀筆記_《菊與刀》_唐小糖
菊與刀都是日本形象的一部分,是作者描寫日本的基礎,「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徵,這些矛盾真實地存在於日本這個國家:極度好戰又極度溫和;極度黷武又極度愛美;極度粗魯傲慢又極度彬彬有禮;極度死板又極度靈活;極度恭順又極度討厭被使喚;極度忠誠又極度反叛;極度勇敢而又極度膽小;極度保守而又極度喜歡新事物。作者由此為切入點,展開對日本的調查研究。
(一)作者及寫作背景、研究方法
作者魯絲﹒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生於紐約中產家庭,大學主修英國文學,曾以多個筆名發表大量詩歌。在34歲時,即1921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人類學,師從人類學之父法蘭茲·鮑亞士。1931年留校,歷任講師、副教授和教授,是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在59歲時,即1946年,被推舉為美國人類學學會會長,並於同年出版《菊與刀》,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作者1948年9月病逝,享年61歲。
1944年初夏,二戰戰場上,美國對日本展開大規模進攻;6月,美軍登錄塞班島,預告日本將最終敗亡,此時,美國迫切需要了解日本。同年6月,本尼迪克特受命研究日本人的國民性格、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及其行動和觀念背後的制約力,其研究成果將幫助美國政府預測日本人的行動並制定針對性的政策,成果中的非加密部分在日本投降後加以補充後出版成為該書。
《菊與刀》主要採用心理分析式的方法研究文化模式和性格的關係,鑒於當時美日交戰的事實,對研究非常不利,作者不得不放棄文化人類學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實地研究,而是通過和研究對象當面接觸、閱讀文獻、觀看影視素材(政治宣傳片、歷史片、東京當代生活片和農村生活片)、關注和比較文化差異性、研究日常事物等對「日本何以成為日本民族」進行研究。作者不僅關注整體的系統,也關注日本的宗教、經濟生活、政治和家庭等各方面在日常中的瑣碎和細節體現。
(二)「各就其位」的生活觀
日本人的「各就其位」,即對秩序等級的依賴。對等級制度的信奉,遵循這個制度,就像呼吸一樣自然,這奠定了日本人和他們的同胞,以及和政權之間的關係。本尼迪克特通過分析日本人在家庭、政權、宗教和經濟生活等方面的民族習俗,解釋日本人「各就其位」的生活觀,每個領域都有十分仔細的等級劃分,以確保無論是上層還是下層,一旦越權,就會受到懲罰。只要「各就其位」得以維持,日本人就能感到安全,不會抗議。
1、家庭
日本人首先從家庭中學會尊重並嚴守規則。當嬰兒還在襁褓之中,母親就會把他的頭往下按,學會鞠躬,幼兒第一門課就是學會向父兄表達尊敬。在家庭等級秩序中,性別、輩分和子嗣繼承的等級關係,是一個家庭生活的核心部分,排序大致為祖父母-父親-母親-長子-弟弟-妹妹,下一等級需向上一等級鞠躬。這意味著行禮者認可對方有權干涉自己的私人事務,而受禮者則認可他對行禮者肩負地位與相應的責任。所屬的階層地位越高,肩負的家族責任就越重,家族的需求高於個人需求。
在日本人的家庭中,由輩分、性別和年齡帶來的特權雖然很大,但行使特權的人通常不是專職的獨裁者,而是受託者,因此,日本人並沒有在家庭生活中學習怎樣尊重專制權威,也沒有被培養出輕易服從專制的習慣。日本人所服從的家庭意志代表了關係到所有成員得失的最高價值,是以共同忠誠的名義要求當事人服從的,必須基於對家族榮譽的維護。
2、政權
國際層面,在日本人認為的國際等級體系中,只要每個國家擁有絕對的主權,找到各自的位置,世界就不會動亂,因而需要在日本的領導下,通過戰鬥來建立一個等級體系。依照這個等級體系,日本應該去幫助落後的兄弟之邦——中國,一起把美國從大東亞這個區域中驅逐出去,其次是應該和俄國「各就其位」。但這些只是日本創造出來符合其文化的幻想,被侵佔的國家並不這麼認為。
國家社會層面,日本人階層和階層之間的等級關係就和家庭中一樣森嚴。在漫長的歷史中,日本一直是一個世襲階級社會,被授予的世襲的貴族和封建領主,他們成了日本等級制度的一部分。
日本封建社會有著複雜的分層,並且每個人的地位都是從上一代繼承而來,德川家族鞏固了這個系統,並規定了各階層日常行為的具體內容。排在皇室和宮廷貴族之下有四個世襲階層,根據順序依次為:士(武士)、農、工、商、賤民,在賤民中「穢多」數量最多甚至不被當作人,被排斥在正式的社會結構之外;武士和農、工、商之間有巨大的鴻溝,後三者是普通百姓,武士可佩刀,是特權和地位的象徵;農民雖然賦稅重但可擁有土地,也是威望的象徵,且地位可以世襲。德川政權在17世紀實行了極為嚴厲的鎖國政策,進一步摧毀了商人的立足之本,並鞏固有利於封建制度穩定的階層——武士和農民。
但等級制又具有一定的變通性,如有錢人可以利用典押和出租的方式成為「地主」,或「購買」武士地位,這最終使得商人、金融階層和下等武士走到一起,完成了推翻幕府的任務,使日本進入明治維新的代。
3、宗教
明治政治家在宗教領域制定了古怪的正式規定,但依然只遵照同一個模式,政府管轄象徵國家統一和強盛的信仰,即國家神道,而聽任其他的信仰自由發展。國家神道受內務省神祗局管理,它的神官、祭祀儀式和神社等開支都由國家提供財力支持。而一般的民俗神道、佛教和基督教部門則由文部省下面的宗教局管理,並靠信徒們的自願捐贈來存活。
神道作為日本的國家象徵收到人們尊重,日本人便說它「不是宗教」,因此可以要求所有公民信仰神道,表現對國家的忠誠而不違反西方宗教自由理念。
在國家神道之外的自由領域,,佛教是大部分民眾信仰的宗教,日本百姓開展各種與心靈吻合的教派和祭祀活動,除了極少數專業現身宗教、嚴於律己的人,宗教對大部分日本人而言並非那麼嚴峻,而是放鬆享受。
4、經濟生活
在工業發展領域,日本一開始就興辦了關鍵的重工業,大部分軍工業被政府機構控制,並由特殊的政府賬戶提供資助。在政府優先重視的工業領域,小商人和非官僚經營者是沒有「恰當地位」的。只有獲取國家信任且政治上得寵的大財閥和國家自身能經營這些產業,他們獲得和其他等級體系關聯的「合適地位」,儘可能扶持這些階層,同時不可避免地遭到民眾的攻擊。
但最大的不滿卻不是這些財閥,而是「成金」,即暴發戶,日本人相信「成金」是通過詐騙或剝削獲取財富,這是在等級體系之外獲得的,因此給予猛烈抨擊。此外,和其他領域一樣,工業領域也有自由區,即廉價勞動產業。
(三)恩或債?
作者用五個章節的篇幅,對日本的社會生活進行具體的論述,引用大量的案例,涉及「恩」、「忠」、「誠」、「義理」「仁義」「人情」等概念,這些都是對日本在等級制度意識下形成的道德倫理體系的深入描述,揭示日本人生活方式極端的原因。
(四)本何以成為日本民族」
日本人對於孩子的訓練謹慎而又堅忍,給予兩頭的幼兒和老人最大限度的自由,壯年期大的日本人依靠加大對個人的約束,步入另一套嚴密的社會規則、等級制度之中。但在童年時期,父母便灌輸嚴肅生活的觀念,如被同伴接納的重要性、「不知羞恥的自我」、「義理」的傳統、等等,在壯年時期,同年是滲入的各種理念便佔據了主導地位,到老年時期淡出,即作者所說的U型人生曲線。
日本人不斷向自己提出更多要求,為了避免被世人排斥和非議,必須放棄剛剛懂得享受的個人樂趣,並為了人生正事壓抑這些情感衝動,他們為自己的生活方式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但作者認為這是一種「偽裝的自由意志」,幾乎整個日本都充滿了這種偽裝。但不必悲觀地認為日本人無法形成更自由、寬容的倫理觀,新時代的中,日本人同樣可以開啟一種無須個人束縛的新生活方式,就如同每個花瓣都受人擺弄的的盆栽菊花,一旦回歸自然,就會感受到純粹的喜悅,即便脫離了金屬細圈和人工擺弄,一樣可以綻放美麗。
在向更大的心理自由度轉變的過程中,日本人「自我負責」的態度可以幫助他們平穩度過。身體即是「刀」,「自我負責」即對「身體的銹跡」負責,每個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刀不再象徵攻擊性,而是代表一個敢於自我負責的理想的人,是一種可以在更自由、更和平的世界中延續下去的象徵。菊與刀,或許已不是一開始是作者提出的種種矛盾,而是結合,即卸下「偽裝的自由意志」與「自我負責」的結合。
(五)前方的路
本尼迪克特認為,國民性格以及該國的傳統社會秩序,對於選擇哪種方式對待對戰後的日本頗為關鍵,沒有外來者可以強迫一個有自己習俗和觀點的民族按照外來的方式去生活。在戰後對日問題上,美國決定讓日本人對本國的行政管理和重建負責,在內政事務上行使正常的職能,美國的職責是替日本政府指明努力的目標。
在日本人看來,戰敗固然殘酷,但這個政策促使日本實行新的國策,使他們不感到那麼羞恥。日本賴以重建一個和平國家的真正力量在於,它能夠在一個行動方針失敗後立刻投身於其他方針,具有靈活應變的品質。「改變」是日本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一個道德觀順勢而變的民族。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本尼迪克特認為,如果情況許可,它會在和平的世界中尋求自己的位置;否則,他會成為武裝陣營的一員。
後記:本篇筆記大量引用作者原話,是個人對作者觀點的梳理,也是本人了解日本這個國家、民族特性的第一步。鑒於本人才疏學淺,未對作者觀點進行評述。
-------------------------------------------------------
還有更多精彩的書評和推薦,現在就申請加入Amos閱讀群:
- 完整的瀏覽從開始到如今的所有書單和讀書筆記
- 與眾多領域的高手直接交流和討論問題
- 在大家的幫助下養成閱讀寫作的習慣、掌握更深刻的閱讀技巧
- 以主題小組的形式共同閱讀同一本書,以書目為單元交流
- 與你一樣熱愛閱讀,熱愛生活,認真活著的人們成為朋友
閱讀群的規則和申請鏈接請看:
我建的微信讀書群,愛閱讀人的聚居地~ - 閱讀X思考 - 知乎專欄
作者:Amos鏈接:知乎專欄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推薦閱讀:
※摺疊空間,放大人性
※2017.3-囈人李-人間有味是清歡
※正如每個人都會囿於自己的皮囊,每個人也同樣囿於自己的意識。
※《論中國》基辛格
TAG: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