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天弓導彈研發始末

大家好,有希最近很忙,希望大家能理解拖稿(真~生病了的說....)

首先我們從一則新聞開始:

中新網12月3日電 據台灣《中國時報》報道,台灣最高軍事科研機構「中山科學研究院」2日舉辦成果展,首度公開「天弓三型」與「雄風三型」兩種導彈的試射視頻與照片。據報道,台灣軍方已編列748億台幣採購12套弓三導彈。據中山科學研究院官員透露,性能媲美愛國者導彈並通過極嚴作戰測評的弓三導彈,有攔截隱形戰機能力。據了解,台灣軍方規劃弓三導彈朝海陸通用、兩彈合一部署,還可配備在海軍軍艦上,搭配標準一型導彈,亦可和目前的愛國者二、三型導彈混合部署。

提到這裡有很多看官可能就不明白了,台灣以愛國者為主怎麼又冒出來了個「天弓」呢?這吹得神乎其技的天弓又是什麼來頭?有希接下來就為您解讀的說。

開端

這一切得從中美蜜月講起,1979年隨著中美建交公報的簽署,中國這個在東方佔有重要戰略地位的核大國正式加入美國「橄欖」蘇聯的包圍網,令美國再次在對抗蘇聯的布局中佔據了不可動搖的優勢。作為中國加入美國陣營對抗蘇聯的懷抱,美國及其盟友幾乎在一夜之間打開了對中國塵封了30年的軍火庫。

鄧公訪美時期與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把酒言歡。

就這樣,美國在和中國的接近中進一步收緊了套在蘇聯頭上的絞索,而中國也從冷戰初期同時對抗美蘇的窘境解脫,變為聯美抗蘇頓時壓力驟減,為改革開放爭取到了及其有利的時間和空間。同時中美蜜月期從西方獲得先進技術也使得當時中國落後的工業和科技躍上了一個前所未有未有的台階。

中美各取所需,喜笑顏開的時候自然有人是不高興的。誰呢?答案是台灣啦!

退縮於台灣的某光頭黨此刻已經被美國拋棄。他們在研判中美關係後認為,美國和西方極有可能將當時先進的F-16和幻影-2000等世界先進戰鬥機賣給中國。而自己的老對手在獲得這些武器之後極有可能用來「橄欖」自己,台灣陸軍的主力防空導彈當時主要是美製霍克改進型,在應對F-16等戰鬥機時會顯得力不從心。

美國為了應對外貿真搞了一架將發動機閹割成j-79渦噴的f-16(f-16/79),不過這飛機並沒有賣出去。(買不起啦!中國當時窮的叮噹響的說)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因此1⑨82年台口灣中山科學研究院就開始著手研製天弓地空導彈系統。不過在當時研製一款性能優越的中遠程防空導彈可以說是美蘇的專利(即使在在今天,拿得出手也就中口國的紅旗9,美國的愛口國者-2,俄羅斯的S-300,歐洲的阿斯特導彈等屈指可數的幾款),台口灣既沒有技術也沒有時間來獨自發展一款導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灣灣利用米國「小夥伴」的身份,找到了美國著名的雷神公口司要求共同開發導彈。

總所周知雷神公司(Raytheon Company)是著名的愛國者導彈系統的研發者,不過在當時雷神公口司也有自己的擔憂。新研製的愛國者導彈耗去了覺得成本,而美軍對是否採用這款導彈仍然保持觀望的態度。雷神迫切的需要有一個買家來先行分擔經費。正巧,台口灣正好送上門來,於是雙方當即一拍即合由雷神公司來幫助台灣發展新一代的防空導彈。

雷神當時正在發展愛口國者導彈,為台口灣研製的新型導彈就不可避免要使用愛口國者的技術。不過美國對當時最新的TVM技術諱莫如深,絕不願意讓台口灣介面觸。所謂TVM技術指的就是當導彈在 發射後即被引入雷達控制波束,彈上的引導頭開始接受目標反射的信號,不過彈上雷達並不處理接收到的信號,而是通口過下行鏈路傳給地面的指揮中心,指揮中心分析數據並根據地面制導雷達和搜索雷達獲得目標信號進行比對處理之後,形成控制指令,通過一個上行鏈路再傳給導彈,由此控制導彈攻擊目標。TVM由於有地面的高性能計算機負責解算數據並且可以與地面雷達測得的數據相比較,可以對地方的電子干擾進行識別。同時由於tvm技術發展時恰逢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得普及,大多不必再設置多個照射雷達,而是以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取而代之實現對多枚導彈的操縱。

著名的俄羅斯s-300導彈系統就不設置多部照射雷達,其照射工作交由30N6火控系列雷達完成(圖中黑圈所示,30N6能操縱12枚導彈攻擊6個目標)

TVM技術最大的優點就是節約了彈上空間——雷達信號系統位於地面,不必再集成在導彈上;同時這一套系統抗干擾能力較強,導彈接受的數據和地面雷達測得數據會被地面指揮中心進行比較,大大提高抗干擾能力。即使不測量目標距離,也可以通過導彈,地面雷達和目標形成的三角形進行解算,這使得系統的接戰能力有很大提高。

TVM技術最大的有點就是節約了彈上空間——雷達信號系統位於地面,不必再集成在導彈上;同時這一套系統抗干擾能力較強,導彈接受的數據和地面雷達測得數據會被地面指揮中心進行比較,大大提高抗干擾能力。即使不測量目標距離,也可以通過導彈,地面雷達和目標形成的三角形進行解算,這使得系統的接戰能力有很大提高。

而台灣主要使用的霍克導彈則是老舊的半主動雷達制導——這種制導體系中,導彈依然配有一個雷達尋的頭,不過有意思的是這個雷達本身並不發射電波來搜索目標,發射信號的是地面的照射雷達。照射雷達會一直跟蹤目標像手電筒一樣使目標「發亮」。導彈在發射出去之前會透過射控系統與信號發射裝置交聯,發射之後尋的頭的雷達會搜索目標反射回來的訊號,在比對這個訊號之後,透過修正姿態與航向的方式持續的追蹤目標的動向。因此半主動雷達技術在多目標接戰能力上受制於照射雷達——這個雷達必須一直保證像手電筒一樣持續跟蹤並照射目標才能令導彈不至於失去准心。如果要使防空導彈能夠同時攻擊多個目標就必須配備多個照射雷達。

這裡舉一個栗子:

注意宙斯盾這兩個「大鍋」這就是SPG-62照射雷達。由於宙斯盾的標準-2防空導彈採用這種技術,不得不配備三面這樣的照射雷達(還有一面在艦首),即使採用分時(將發射的導彈分成批次,導彈進入末端的時候再展開照射,這樣多餘出來的時間可以照射別的目標),分批次制導其最大的接戰目標仍然受到了還很大限制,一般認為宙斯盾級驅逐艦三個照射雷達最多可以處理12個目標。

安裝俄羅斯艦載里夫(s-300艦載型)系統的中國051c導彈驅逐艦。注意船尾的30n6系列火控雷達,俄羅斯的里夫系統不需要在船體上設置多部照射雷達來達到引導的目的(30n6雷達也能夠獨立完成搜索跟蹤的工作),一部雷達就能同時接戰6個目標

這裡有希醬再插播一個小科普:由上文可以知道,半主動制導技術受制於照射雷達,TVM還受數據鏈通道的限制其最大接戰目標數量也並不住盡如人意(要對付更多的目標對地面指揮中心計算速度和精度要求就更高)。那麼有沒有辦法能夠既增強對抗多目標能力,又不增加地面壓力的辦法嗎?

答案:有

將能主動發射信號追蹤目標的雷達和和相應的計算機直接布置於導彈上面,由導彈在發射後自行跟口蹤目標,以實現「射後不理」——這就是日後火爆異常的主動雷達制導技術

所謂主動雷達制導技術雖然導彈在末端彈載雷達開機之前為了確保命中率依然需要引入地面雷達進行引導(但傳輸數據量比起TVM大大減少,畢竟導彈攜帶有計算機)但地面站壓力會大大減輕,使得整個系統可以同時對抗更大量目標。

主動制導雷達技術目前已經應用於多款導彈:

比如中國的FD-2000系統(HQ-9防空導彈出口型)

歐洲的紫菀-30系統等都採用了這種先進的制導模式,這種模式也成為了台灣最夢寐以求之物。

回到當時,美國既然不願意交出TVM技術,那台灣就不得不選擇半主動雷達制導體制。於是很「自然」的,雷神公司同意用同樣採用半主動制導的宙斯盾做一個「閹割」來和台灣共同開發新型導彈。

於是台灣將天弓導彈分為甲乙兩種型號,「天弓」甲型遠程防空導彈 (即天弓2,將在稍後講到)和天弓乙型防空導彈 (即天弓1)。台/軍給「天弓」1防空導彈設定的假想目標為米格-21(殲-7)戰鬥機,要求其最大射程 65公里最小射程3公里,最大射高23公里,最小射高30米,最大速度3.2馬赫,單發命中率82%,導引方式為慣性導航及半主動雷達制導 (或紅外製導)。

天弓1導彈整流罩在接受測試

天弓1導彈的半主動尋的頭

天弓1導彈的外形借鑒了美國的愛國者導彈,導彈彈體尾部成「X」形配置位於彈體尾部的4片梯形全動式控制翼是它的標誌。

立項一年之後,1983年3月天弓導彈首次發射成功,1989年9月正式移交台灣陸軍地空導彈部隊測試,訓練。1993年9月30日首套天弓導彈系統開始在台北縣三藝鄉部署,1994年底第二套在大岡山擔負戰備,以後又在澎湖、金門和東引等地部署。

繼續

天弓1的動力裝置由發動機,外部隔熱罩和兩條向尾翼傳送控制信號的外部導管組成 。發動機殼體是導彈結構的一部分,外部有隔熱防護罩。和愛國者導彈一樣 ,天弓1的固體火箭發動機 也採用了先進的HTPB氫氧基聚丁烯混合推進劑。整個推進系統質量約490公斤 。推力約134.8千牛,發動機工作時間12秒。

天弓-1導彈的側面有導管

天弓-1發射架諸元

灣灣是一個彈丸之地,研製一款先進的相控陣雷達自然困難重重,天弓系統的雷達也不得不求助於美國。一開始他們希望引進由4面小型陣列天線組成的可機動的ADAR-T(Air defense Array Radar-Tactical)戰術防空相控陣雷達技術,但考慮到這種小型雷達探測距離只有240公里,而要偵測台海對面大陸解放軍機場起飛戰機動態。至少需有300公里的偵測距離 ,只好轉而改採用美國通用電氣航太公司研發的探測距離較遠,可擔負區域防空任務的高功能防空相控陣雷達ADAR-HP。

台灣將這種由ADAR-HP衍生出來的雷達命名為長白雷達(長白雷達和SPY-1的關係並沒有此前人們猜測的那麼密切,相反美國當時禁止SPY-1雷達技術外泄)。長白雷達為單面的被動式相控陣雷 達,採用了美國提供的固態收發單元 、電子掃描技術(但米國不允許台灣製造這些元件,只讓其負責裝配) 。整個天線陣面由6000個移項器收發單元構成,採用S波段,具有10個搜索和導控軸段 ,可覆蓋方位120度 、高低70度的範圍,由於沒有機械轉動裝置,掃描時沒有機械慣性,波束可在 瞬間改變在空間的位置,台口灣宣稱可同時追蹤104個目標並指揮攔截其中24個目標,以自動化管製為為主,人工管製為輔。

同時美國雖然交出了相控陣雷達卻遲遲不願意交付後端的軟體系統逼得台灣不得不自行研製後端軟體系統。有一點有希不得不指出的是防空導彈最關鍵的不是雷達也不是彈,而是後端射控系統。

現代防空作戰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作戰形式,由於擔負空襲任務的飛行器及其進攻手段,防禦手段的不斷進步,讓防空系統的反應時間越來越短,發現、追蹤目標越來越難。這就逼迫現代防空系統必須高度整合集約,能夠最短的時間捕獲摧毀目標,高度自動化並且最大限度減少信息傳遞的過程。除了這些,信息化條件下的立體作戰更是對防空系統的指揮體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現代的遠程防空系統,不僅要求高度自動化和強悍的打擊能力,還要考慮通口過網路和數據共享為周圍其他型號中近程防空導彈提供目標數據,組成立體防禦網並融合各種來源的數據,在數據量海量倍增的時候還要能夠以儘可能直觀和簡單的方式告知戰場指揮官,使戰場指揮官對對抗態勢能夠準確把握,同時能夠容易的貫徹自己的意識,指揮導彈等武口器執行防空作戰。

對於從來沒有玩過導彈後端系統的台灣來說,這個難度自然是不小。不少不專業的「軍事媒體」輕描淡寫的說台口灣中山科學院自行解決了後端系統,但實際上台口灣在這上面走得極其費勁。

由於天弓1導彈來自於雷神公司,雷達卻來自於來自於通用電氣,雙方都不肯交出最底層介面,迫使台灣不得不選擇在霍克導彈的指揮射控系統動腦筋。霍克導彈系統在台口灣服役多年,由於已經過時,美軍放任台灣掌握了源代碼。台灣就根據霍克導彈的系統加以改進擴展,研發了自己的指揮射控系統——代號天合界面。

由於系統整個是「拉郎配」導致穩定性不夠,主要是系統的平均故障間隔太短,再加上台口灣是台口灣是ADAR-HP雷達的唯一使用者,因此發生困難時,也沒有並沒有經驗可參考,只能靠中山科研院和原廠自行解決。天弓導彈的雷達射控系統的整合曾經多次發生重大故障,在試驗中計算機甚至頻頻死機了事,1991年時任中山科研院院長劉曙唏還透露說,長白雷達的可靠度只有60%,這使得天弓系統在可靠性上還未出世就先天不足。

台灣原本希望將長白雷達裝載於可以移動車輛上

但最後他們發現這面雷達實在過於笨重,並不適合四處移動,於是就設計成了固定式的裝載於加強堡壘上,防止解放軍打擊。

安裝在拖車上的天弓導彈

天弓1 系統以連為獨立作戰單元,1個連配有1一部戰術指揮中心/長白相控陣雷達車(實際為固定) 、兩輛照射雷達車和至少4輛天弓1型發射車、1 輛電源車和若干導彈運輸車。

按照設想,布置於台灣西岸的長白雷達能偵測福建前線

稍後出現的是具有反導能力,採用主動雷達制導的天弓-2系統。

天弓2系統原本設計用來對付米格-25級別目標(大陸的j-8戰鬥機)因此計劃採用衝壓發動機併購買了,美國Vought公司的STM衝壓發動機導彈技術,此後 「擎天」載具和 「雄三 」反艦導 彈也都使用了這一技術,不過隨著研發台灣發現衝壓發動機技術並不能使得天弓2擁有理想的的性能,不得不中途放棄改用固體發動機。

最後的方案是天弓-2在天弓1上增加了一個艙段來達成目標,這使得天弓2導彈計劃延宕到1995年才正式成軍。由於長度增加,天弓2隻有把導彈部署於地下發射井,移動更加不可能。

部署於固定發射井的天弓-2導彈陣地(233.....你等著挨打吧)

衛星圖片中得天弓導彈陣地

尾聲

新世紀台灣又啟動天弓-3導彈的研發,新的天弓3號稱引入了台灣自製的機動式相控陣雷達能夠實現快速機動。

天弓-3型導彈彈體於前輩並沒有太大差距

天弓-3導彈發射車

天弓3導彈可以垂直發射

由於天弓3相控陣雷達較小,而且是機動雷達,因此雷達功率不如陣地型的長白雷達,即偵測距離比長白雷達的480公里要短,水平偵搜範圍應和 「愛國者 」導彈系統的MPQ-53雷達一樣為90度,而非 長白雷達的120度;底座也與MPQ-53雷達一樣為旋轉式,接戰目標數也從長白雷達的24個降為9個 ,不過由於20年中電子科技的進步,在辨別目標精度,鎖定目標能力和抗電子干擾能力,可能超過長白雷達 。

不過有意思的是,台灣曾多次吹噓希望能夠將這款新的天弓-3導彈整合上艦,打造台灣的宙斯盾系統。

2016年台灣聯合報報道,台灣中科院就計劃在九鵬基地試射代號「海弓三」的艦射型弓3防空導彈,但宥於射擊通報發布後,表定試射日巴士海峽分別出現大陸軍方與美軍電偵機,加上天候因素,試射一再延遲,終於當年2月自九鵬基地岸際完成試射。

同時台灣也謀求美國出售宙斯盾的mk-41垂髮裝置

不過到目前為止一切都是鏡花水月,最新一批的台灣引進戰艦中,台灣只獲得了美軍退役的佩里級護衛艦。佩里級只有老舊的mk-13單臂發射裝置,且只能發射標準-1導彈

而在對岸天弓系統的作戰對象殲-7,殲-8早已退役,取而代之的是更先進的第三代彈第四代戰鬥機,而對岸的導彈在這二十年里也突飛猛進。天弓系統早就不敷使用,由於天弓-1/2沒有移動能力,面對有先進末端突防能力對岸新式導彈,定會不堪重負。

某型隱身戰鬥機如果攜帶反輻射導彈逼近天弓陣地並摧毀天弓的長白雷達將易如反掌

裝載了高超音速再入彈頭的東風-15導彈,這種導彈即使美國最先進的薩德系統都不能保證能夠攔截,何況天弓?

作為故事的結局,由於美國已經出售給台灣先進的愛國者導彈系統,天弓系統在可預見的將來會被台口灣拋棄。故事仍將繼續,台口灣和對岸的對抗不會結束,不過其結果有希堅信,正義必勝,人口民必勝。

後記:四月份之後為了備戰某型考試,有希醬可能要神隱一段時間,還是老規矩打字匆忙有討論內容和錯別字的話麻煩評論交流,謝謝

順便第一篇文章因為幾個關鍵字被你呼屏蔽,改了幾個字如果還是沒有辦法,我們過幾天再說吧

ㄟ(▔=▔)ㄏ


推薦閱讀:

波蘭王國的羽翼:翼騎兵的武備與戰史
國產大飛機又有好消息:運20再次試飛,發動機是亮點!
烏克蘭的神器中國造:時速110公里,可載3輛國產坦克
如果復仇者聯盟或者正義聯盟全面進攻現實國家(比如米國),人類的國家能否對抗這種人形大小的超級武器?
中國的武器裝備是抗戰的時候與日本的差距大,還是朝鮮戰爭時與美國差距大?

TAG:导弹 | 武器装备 | 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