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雲計算改變了什麼

雲計算跟很多概念一樣,一開始屬於不接地氣型。中國人對於新的概念非常敏感,能夠在第一時間就接受下來,比如進化論,其實在中國社會的接受過程要普遍早於美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是如此。但是結合到實際工作中,往往因為技術支撐、人材儲備等原因,無法形成產業生產力,最終影響到行業的持續發展。

人們對於雲計算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它改變了數據存儲的方式,計算平台和工具也更新了,大家談起了GPU,談到系統架構、帶寬,IO效率、算力調度,等等等等。這些東西有了,世界就被改變了,用理論方法計算,原來一年才能做完的處理, 現在24小時就做出來了。但是,處理還是那些處理,在信息爆炸和知識匱乏並存的時代,我們對信息需求的方式也不一樣了。原來倫敦交易所的股票價格,只要早一天傳回西班牙,整個王國垂手可得;現在你24小時能做完以前一天的活,whats the difference?

我在中科院剛進所的時候,做的就是類似的工作:想方設法搭起一個workflow,把組裡的幾台機器利用起來,在區域網里用程序做調度(當時還不知道什麼cluster),把數據飛快地處理完,然後就向甲方報到:我們現在極大地提高了處理速度,原來n天的工作,現在數小時就能搞完,結果還特別好,如何如何。搞了一段時間以後,我就沒有了絲毫的成就感。福特工廠里的工人,如果在流水線上發現一個環節改進後可以提高效率,其成就感想必遠高於我。因為在智能時代,數據是處理不完的,以極高的效率以原來的流程處理完處理,只是耗費了一些電能而已,我們的生產目的、產品的形態本身都在發生變化。

如果讓我來說雲計算對於人類的改變,就是改變了人類協作工作的方式。有人會說,你這說的不就是互聯網嗎?雲計算是互聯網的一個miniature,微雕模型。有人會說,你這說得太空,什麼人類協作的方式。這其實非常具體地發生在我們的行業里,以前,大家是以研究組為單位寫code,最多我寫的code你也拿去用好,你的workflow到底怎麼做,我只有看paper,十有八九是重複不出來的;後來,有了開源軟體、開源庫,github這種東西,但是五年前我們還在花海量的時間攢機器,配環境;後來docker出來,大家環境也可以是一樣的。到了現在,數據從網上去取,你在瀏覽器里寫個code去跑,跑完了post在網上,跟在朋友圈裡曬個自拍一樣:各位看看,我這個數據跑得屌嗎?然後大家紛紛開噴,因為數據和代碼都是透明的。

我再不用發email、套交道去問人要代碼;也不用對著paper瞎猜;也不用花大量的時間去下載、預處理數據。還有比這更美好的時代嗎?作為一個數據分析者,我們已經部分地成為了劉慈欣在小說里所描述的那種三體人:思想,只有透明的思想。

再比如:我在屋裡坐著,想到一個事,然後就用我的筆記本,描述了一下這個想法,提交到伺服器;伺服器呻吟著,權衡著,無奈地調度著各種資源,讀取各種數據來完成對我想法的證明或證偽。更重要的是,我把它post到論壇里,大量跟我一樣的人,又產生了別的想法,於是把我的code拿過去,再跑下一個想法;此時,我在幹什麼?我不但在調度各種存儲和運算資源,我甚至能調度世界上最寶貴的一種智力資源:集體學習中的大腦。無聊的想法會迅速沉底,有趣的想法則得到重視,有人出來給你捉蟲,有人出來給你提個速,等等。

雲計算和互聯網一樣,它向我們證明:只要認真地設計各種界面,我們完全可以被納入一個巨型體系中,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運行。有人擔心人工智慧的發展,有人則拿出人類有情感等老調陳腔來打岔。我的看法是,人機分工完成,人機融合勢不可擋,這是一個超級強大的聯合體,單獨的生物人沒有任何優勢,只有想法融入這個體系,否則真的沒有工作給你做。

當然,雲計算會有各種不同的計算實例。但從我的觀點出發,那些僅僅只是提高了運算效率的實例,與提高了開發效率的實例相比,後者更接近雲計算的本意,更有超乎預料的發展前景,只因為——它在調度計算資源的同時,也更有效地利用了人類的智能資源。


推薦閱讀:

雲計算的未來暢想(一)
玩客雲、鏈克(原玩客幣)進軍海外,區塊鏈到國外要如何玩兒?
與 Serverless 的一次近距離接觸

TAG:遥感 | 云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