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散散,鬱郁匆匆
好久沒有動筆,腦子都銹了。一直說要更要更,卻總是放大家鴿子。在這裡先放下話了,以後怎麼的一周要有一篇拿得出手的稿子。各位監督。
說到寫東西,每當別人問我工作之餘做些什麼的時候,我總是會把寫作加上去。彷彿生怕別人不知道我也是會動動筆的。然而人總有高估自己的時候,真是懶下來了,再想動筆就難了。要麼為了吃飯,要麼為了快樂。顯然,靠爬格子吃飯我還是沒有那個本事的,所以自然寫東西就是為了快樂了。
寫東西這個事兒吧需要靈感,需要題材。我不是很善於抓社會熱點。和一些網路大V比較起來,這方面的敏感度可能差了一些。加上有的時候我一動筆就總想著寫個三五千字,慢慢的寫之前如果覺得寫不了三五千字就不想動筆了。所以其實內心 一直很害怕自己有朝一日憋不出什麼東西來。
害怕也不是辦法啊,總不能告別文壇啊,那怎麼辦呢?多讀點書唄,還能怎麼辦?
說到讀書這個問題,我一直很慚愧。大學四年把圖書館全當自習室了,天天進寶山而空手回。現在想想,真是暴殄天物。每每之後遇到上學的朋友,都會多嘮叨一句切莫浪費圖書館的大好寶藏。
當然大學也不是什麼都沒看,金庸的書從頭到尾又都看了一遍。畢竟不多。古龍和溫瑞安的就挑了幾本了。除此外,其他書堆一塊兒可能都沒有金庸的書堆那裡高。
小時候看書慢,看的時候心裡總有個小人在聲情並茂的朗誦,搞得我還不好打斷他。慢慢大了,那個小人的語速也快了,但往往看的時候起勁,卻總是不往腦子裡記。經常回頭看。哪怕現在也是如此,總渴望看書可以過目不忘,看過內容可以如數家珍。然而遺忘是大多數,不反覆看反覆回憶的內容,遲早有一天會忘的。
所以後來總想著記讀書筆記。然後就陷入到一種編輯效應的死循環。慢慢的看書成了次要的了,做筆記反客為主,時間人物事件記得不要太清楚,偶爾自己再聲情並茂的批註兩下。遇到一些自己能上手的再畫兩筆,尤其是看歷史和軍事方面書的時候。到最後書還沒讀兩章,筆記比書要厚了,時間過了很多,實際內容反倒沒看多少,筆記倒跟高考大綱一樣。
之後對筆記的熱情就淡忘了很多,睡前會努力回憶一下今天看了些什麼內容。而真是具體到一些細枝末節的我就不去記了,知道哪本書里的就好,實在想去找了也不難。
扯遠了,還是說回小時候,想想那時看的一些書,內容已然忘了七七八八了。
尤其是俄國的書,是我心中永遠的痛。
記得讀高爾基的《童年》,《大學》,《在人間》,後來也就記得個《童年》,後面兩本如果不翻書,回憶起來內容甚少;讀沃斯克列先斯卡婭(這名兒真變態)的《母親的心》到頭來記住的都是零零散散列寧一家子的趣事,因為俄國人名字都很長很多塊,所以我是書都快讀完了才知道原來主角是列寧的;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書我前前後後讀了一年多,因為我老是翻回去找人名,然後感嘆一句「卧槽,這貨之前出現過的?」……
畢竟少不更事,那時候看書更多還是憑興趣,比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種書,更愛看《愛麗絲漫遊仙境》和《魯濱孫漂流記》這種。而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以及其他世界童話自然也看了很多。歷史題材的書是我永遠不會抗拒的。那時候最喜歡的就是春秋戰國和三國時期,雖然可以看得東西並不多,但還是很開心的。大多數的日子就是回家寫作業,吃飯,練琴,看書,睡覺。最值得我懷念的時光也就是睡前看書那半個鐘頭了。
現在回想起來,學生時代的閱讀量實在少的可憐。一年的閱讀量可能也就那麼十來本書左右。我記得有陣子特別迷RL斯坦的《雞皮疙瘩系列叢書》,後來覺得不過癮又去圖書館借了很多這種類似的過來看。還有的書小時候不定期就會看看。什麼《說岳全傳》,《楊家將》以及四大名著里除了《紅樓夢》外的三本。
不過我始終覺得那時候獲取信息的渠道太過貧瘠,看書的時間成本太高。我是大學才用的電腦,所以之前看書都是去書店蹭書看又或者去圖書館看。想想後來大學畢業一年後用Kindle後,覺得時間成本得到解放,想看什麼直接網上買來看就好了,也不用去書店,隨身攜帶千本書也沒有覺得有什麼累的。
所以每每這樣想來,現在的孩子真的太幸福了。
會有朋友說,其實手機看電子書也是可以的。可能是個人習慣吧,我一直是堅持看紙質書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眼睛看屏幕久了我會很不舒服。看紙質書會好很多。於我而言倒不存在什麼看紙質書就一定比看電子書優越的感覺。在我看來,看書看得是書中的內容,不在於看書的媒介和形式。不過很顯然kindle解決了我這個問題,至少於我而言看起來和紙質書無異。自然而然,我越來越傾向於紙質書用於收藏,電子書用於閱讀的分工了。
最主要是在15年聖誕節我有kindle以後到16年11月份前,我每天上下班+外勤+工作間隙的時間是絕對大於3小時的。忙的時候多於5小時(因為外勤要到處跑,我一般就在地鐵里滿上海的溜達了)。那一年我在地鐵里看了60多本書。勉強達到網路盛傳的猶太人年平均閱讀量。不誇張的說,近乎我大學四年看書的總和了。
當然閱讀量並不能說明很多問題。主要是有多少收穫,不論是記住的內容還是由書中內容引發的聯想,又或是給生活中帶來的改變等等。這才是讀書最快樂的地方。而這一年也是我接觸知乎的一年,和kindle一樣,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花花世界。原來自己是那麼渺小,原來世界可以如此不同。
說人話就是,TMD為什麼我學生時代沒有這兩個玩意兒?艹。。。
而亞馬遜之後推出了借書的功能。印象中我是在16年3月開始使用這個功能的。你可能感受不到我對這事兒的感覺。真打個比方就如同喜歡購物的人安裝了淘寶,喜歡YP的人發現了陌陌。
然而我又開始記讀書筆記了。比小時候更貪心。這份貪心的根源是不希望自己遺漏任何看過的內容。所以為了省時間,把描寫同一段歷史的五六本書混在一起記一本讀書筆記。時間,事件,人物,以及評價等再幾本放一起比較。而這個工作量其實並不比分別做五六本讀書筆記輕鬆,所以後來又放棄了。因為太辛苦,書沒讀多少,筆記記了一大溜,合上筆記,大腦又是空白。這筆記除了心理安慰告訴自己,「這書我讀過」以外,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該記不住的還是記不住,時間還都寫字寫了。
另外我有一陣子用excel表格做讀書筆記,當然,也不了了之了。讀書還是要靠腦子記,靠時間積累。不能迷信筆記,也不能貪多。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因人而異,自己讀的有收穫就好。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畢業快三年了,那麼多回憶,那麼多故事。我總是會去回憶之前發生的事情,再記錄下來。喜歡寫作的人大多喜歡錶達情感,情感豐富之人大多多愁善感,多愁善感之人內心大多有萬千世界。重情到極致,文字都是帶著回憶的。有些事會再來,有些人已不在。你能做的就是把想到的都記下來。
說了那麼多,還是要感慨一句,有書讀真好,哪怕早上看了晚上忘,但看的過程就像嗑藥一樣。今年的讀書分享會也會落實下去,不定期開展,肯定是周末,地址的話可能會有變動。希望之後的讀書分享會,大家能盡量多的參加和更多的書友擦出不一樣的火花來。
好久不碼字水平下降太多,各位勿怪。之前沒有完稿的系列都會慢慢更新,時不時再插科打諢寫點其他的。希望各位依舊喜歡。
推薦閱讀:
※買書不讀是一種什麼病?
※看完這本書,我向誠懇的奧格威先生致敬
※大家是怎麼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的,尤其是開始的時候?
※表面上都是在看書,但「閑看」、「應試」、「查閱」三種看法效果是不同的
※讀書毀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