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戰爭中戰地醫療和急救有哪些改變?有哪些更加有效的發明?
可和二戰進行對比。不限於器材,技術,體系和思想。
其實有一個非常關鍵的醫療措施:更乾淨預防疾病傳播的廁所。
曾經戰爭中疾病導致傷亡的士兵數量遠高子彈和火炮(diseases which would kill many more soldiers than those killed via bullets and artillery used in pre-1940 warfare)。這其實是保證戰鬥人員戰鬥力的最重要的措施。看看在2007著名的英國醫學雜誌上評選出的百年來最偉大的醫學進展是什麼,也許會出乎你的意料。
環境衛生改善 甚至超過青黴素的發現,DNA雙螺旋的發現,疫苗的使用,麻醉等等,位列第一名。也許沒有什麼發現會比諸如糞便處理,飲用水消毒,污水處理等措施拯救了如此多的生命。當年像霍亂流行的年代,糞口途徑的傳染病擁有極高的致死率。要知道,即便時至今日,感染性腹瀉依然造成超過70萬兒童死亡大多數美軍異動單位廁所屬於Pit latrine,沒有沖水系統或極少量的沖水系統,最基本的構造像這樣:首先是單間,需要將人與排泄物隔離一定距離,同時保證對排泄物的一定封閉作用,
這種設計也是隔離糞便最經濟可行的辦法。當然移動部隊的廁所有時不會挖這麼深的坑,而採用收集糞便,壓縮後集中焚燒。這種單間廁所一般配有通風系統,可以減少蒼蠅對病原體的傳播,再者改善廁所氣味。可以對比一下美軍廁所的變化TCCC (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戰術戰鬥醫療醫護系統),是美軍近十多年來建立起來的戰場急救原則和方法,主要是指救護人員和傷員都仍處於敵方火力下對傷員進行救治。包含戰術,策略,器材,醫學等內容,接下來就說說在TCCC指導下的交火下的醫療支持原則 。
TCCC 的階段劃分與技術範圍:
1.火力下救護:
即在敵方有效火力威脅下對傷員實施的救援。(1) 對敵戰鬥。即要求尚能戰鬥的傷員進行火力反擊; 如有必要, 身邊或附近戰友則要提醒傷員繼續戰鬥。出於對自身武器裝備的自信與依賴, 美軍非常注重以優勢火力壓制敵人, 並將其視為火力下救護最重要的信條, 即所謂「以優勢火力反擊敵人,就是最好的醫藥」。(2)傷員避險。即傷員自行隱蔽或提醒其隱蔽, 或者將傷員轉移隱蔽。如果傷員身處燃燒的汽車或建築物內, 戰友將其解救出來,立即撲滅身上火焰。(3) 止血技術。單純從技術層面看,火力下救護能夠採取的急救技術幾乎僅有一項救命技術———止血。也就是說在戰術上可行的情況下, 對致命性外出血給予止血, 包括提醒傷員自救止血, 對肢體大出血以自救或互救形式扎止血帶止血。值得注意的是, 在火力下救護階段, 扎止血帶方法十分簡捷, 即隔衣袖或褲腿在傷口近心端快速紮上止血帶即可, 不必直接扎在皮膚上及追求紮上止血帶位置精準。火力下傷員的救護會因幾個戰術因素而變得複雜。首先,可用的救治醫療設備局限於每個士兵和救護人員所攜帶的設備。其次,作戰單位人員要參與到與敵方的戰鬥中,特別是在小規模單位作戰中,他們不能協助傷員治療和撤退。第三,戰鬥形勢妨礙軍醫或醫護人員對傷員進行詳細的檢查和正確的治療。而且,這些情況在夜間行動中經常發生,救治傷員時的光照條件受到了嚴重限制。
在火力下救治階段移動傷員時,可能沒有可用的標準擔架撤運病人。可考慮採用其他撤運的辦法,如使用SKED擔架或TalonⅡ型擔架(摺疊便攜型),或抓住傷員的戰術腰帶、雨披或帶扣環的短繩把他拉離戰場。有很多拖帶或拖拉擔架可供使用,有助於加快行動。我們不推薦使用由一到兩個人運送的傳統擔架,因為這類傷員移轉的方式會因為一般作戰員的重量而變得極為困難。此外,可考慮使用如煙霧或CS催淚性毒氣(刺激性製劑)等掩護器材,協助救回傷員。在救回傷員時也可利用車輛掩護。在伊拉克戰爭中,也有很多利用坦克掩護協助傷員後送(CASEVAC)的例子。
(2)置入鼻咽通氣管;
(3)恢復體位或有利於維持通氣的任何體位( 例如前傾坐位);(4)環甲膜切開( 美軍一般選擇縱向切口) 。一般來說, 在解除氣道阻塞與防止窒息方面, 高級氣道( 例如氣管插管) 難以普遍採用。其原因在於: (1)只有高級醫護兵( 技術等級≥3 級) 掌握氣管插管技術;(2)氣管內如有血液則很難進行氣管插管;(3)氣管插管需要喉鏡光源, 夜間容易成為狙擊目標。4.抗休克:抗休克基本措施有: 止血、 解除氣道阻塞與防止窒息、 建立靜脈通道與液體復甦。最早救治都是靠近戰場實施,水平非常有限
後來近代時期把傷員當成損壞的大炮,拖到後方救治,當然重傷員往往挺不到後方就掛了
最後一戰之後才提出的分級後送救治,在二戰中發揚光大,傷員在前線先緊急止血包紮,送到中間上液體,送到野戰醫院緊急手術止血,送到後方康復和分期手術等
分級救治的提出與實施,是近現代戰爭醫學最大的進步
孟德爾說得對
念小學時在雜誌《世界軍事》(憋問我為什麼看這種雜誌,我可是兩年級打紅警三年級打魔獸的男人)上看到過相關內容,講的是美軍單兵急救裝備和美軍醫護兵的相關培訓。對一款叫「蝦皮繃帶」的醫療裝備印象深刻,也就是孟德爾說的生物材料繃帶。相關文章我已經查閱不到了,但是找到了「蝦皮繃帶」信息。美軍的一項調查發現:陣亡將士中有90%死在被送到醫院之前,其中一半死於大出血,1/4在負傷5—10分鐘之內就送了命。阿富汗反恐戰爭中第一位犧牲的士兵就死於失血過多,其實他只不過受了小小的槍傷。如果能夠找到一種迅速止血的方法,許多官兵的生命就可以挽救。2001年,美國陸軍「醫療研究與材料部」委託一家名為「海姆康」的公司研製一種新型繃帶,當時陸軍對「海姆康」提出的要求是:新繃帶必須簡單易用,輕便,保質期較長,能適應惡劣戰場環境和氣溫,但關鍵是止血效果好。
「海姆康」公司的研究小組花了一年時間來試驗各種止血材料,期間試驗了「許多稀奇古怪的東西」,結果一位名叫錢瑞慶(音)的華裔研究人員回憶起曾在一篇論文上看到過蝦殼中的某種成份與紅血球細胞相遇時可以使其凝結,而且還能殺死細菌。經過多次嘗試,研究小組終於在蝦殼中成功提取出一種名為「脫乙醯殼多糖」的蛋白質,其實它在許多甲殼類動物(如甲蟲、龍蝦等)的殼中都存在。研究小組以這種蛋白質為填料製成繃帶,並拿它在豬的身上進行了止血試驗,結果發現它雖然能夠很快止血,卻很不穩定,在活動過程中很容易脫落,並把結好的痂撕下來。一位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又加了醋和其它幾種化學物質,終於使它穩定下來。
在陸軍隨後進行的測試中,「蝦皮繃帶」的表現讓他們喜出望外。它一接觸到血或液體就變得極有附著力,使傷口表面迅速封閉而且不會形成血栓。陸軍先後用這種繃帶在豬身上進行了脾裂、肝裂、主動脈切開等多種出血試驗,結果它的表現令人十分滿意。在主動脈切開試驗中,所有使用新式繃帶的豬都快速止血,而且活了下來,但那些使用常規紗布繃帶的豬則都死於大出血;在嚴重外傷試驗中,新繃帶在1—5分鐘之內即可止血。「蝦皮繃帶」使用起來也非常方便,像「邦迪」創可貼一樣簡單,只需從密封的消毒袋裡把它拿出,壓在傷口上即可。由於「脫乙醯殼多糖」提取過程並不複雜,因此新型繃帶的成本也不高,只有幾十美元。
功能強大,真是士兵救星。生體材料的膠帶,直接貼上去止血。拉到醫院再縫合。
代替繃帶。最大的區別是直升機的使用。二戰時美軍有最高效的醫療,實現了戰地醫院人工輸血,讓東條英機大呼不可思議。但是前線轉送到戰地醫院這個過程非常麻煩,道路條件,運輸速度都影響了傷員救治。越戰時期直升機可以從所有場所起飛,快速後送,重傷員生還率極大提高。
野戰醫院的問題請參照評論。其實可以看一些阿富汗戰爭或者伊拉克戰爭的紀錄片,裡面的關於戰地救援的細節更多。根據美國陸軍2012年的報告,阿富汗92%的戰地救援生存率。後期隨著任務強度的降低,生存率可能會更高。這是基於美軍高效的戰地救護直升機使用,出勤率相當高。以及美軍面對的都是治安戰,因此高等級戰地醫院距離戰爭的距離並不遠,而且美軍基地幾乎都建在機場邊。(直升機飛行員水平同樣重要,阿富汗那麼複雜的山地照樣隨便找塊地兒就能直接起降)
訂書機一樣的傷口快速縫合。。。。。
很遺憾告訴題主,目前我軍沒有應用看起來高大上的技術裝備。目前最重要的還是主要依靠加壓止血,基本大動脈出血靠凝血材料補不上的。不過最近第三軍醫大學那邊有人研究了新型止血繃帶,能更方便更快的止血。戰場轉移方面,據說我軍目前正準備建立完整信息化衛勤體系,很有可能學習黴菌戰地及時轉運。也就是直接呼叫直升機現場轉運。。不過目前難度有點大。要說的話,還是我軍對於戰傷急救方面認識不夠,大部分在追趕世界前沿(就是黴菌),原來一直堅持的後送轉移,三級救治什麼的逐漸向黴菌靠攏。具體東西不方便講,但是電子化,信息化一定是未來發展方向,說不定哪天你坐在指揮部里就能開著無人機去救人。 夏津吧吹,看看就好
如果把近代也算上戰地醫療體系本身就是一項奇蹟想想一戰前的戰場傷員,那簡直是地獄
南丁格爾之前的戰地護理簡直是人道主義災難,後來才逐漸改善。
太好了戰地才是戰爭遊戲的救命稻草希望這個完了出一個南北戰爭怎麼樣不過希望能把聯機伺服器做好點要不然我又要去買摩登狗加速器的季票了呢
求戰地-1鴉片戰爭
可用於戰地醫療
推薦閱讀:
※泰和誠醫療(CCM)私有化,滿滿的都是套路
※甲亢可以運動嗎?
※別再拿道德大山壓著我們,我只想單純地做一個好醫生
※乙肝什麼時候做抗病毒治療?治療期間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