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的正確打開方式 之一 武人之心

這個系列醞釀了很久,起因是現在很多朋友對傳統武術開始有了些許興趣,而社會上對傳統武術誤解、曲解甚多,想寫一套系列的東西,盡量把真正的傳統武術的面貌展現給大家。但是醞釀很久,一直沒個入手處。也就耽擱下來。

但這次,在「蹲起」功法的介紹之後,意外地有了個由頭。就從這裡談起吧。

事情是這樣的:在「蹲起」功法中,我介紹了自己的恩師,張烈先生。本意是通過先生的示範照片,讓大家看看原始形意拳訓練程序產生的人體改造效果。沒想到這卻引起了更多的質疑。

這類質疑倒也不新鮮——自從恩師的博客傳播孫氏形意拳伊始,對恩師的所傳播的理念的質疑和非議從來不絕於耳,這次確實也沒有出現什麼新鮮論調。

無非以下言論:

1. n張烈老師的演示的拳姿怎麼是這個樣子的;

2. n張烈老師的對形意拳的解讀和要求怎麼是這個樣子的;

3. n張烈老師的所要求的形意拳基本功怎麼是這個樣子的:

其實,我覺得,以上這些質疑,本質也就是來源於以下三個問題:

1、 n真正經受過傳統內家拳正規訓練出來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

2、 n真正傳統內家拳訓練內容到底是什麼樣的?

3、 n真正的傳統內家拳的訓練標準是到底什麼樣的?

就是對上面三個問題不清楚不明白,沒個準譜。

所以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大多是以「我覺得應該是什麼什麼樣」或者是「我老師是這個樣/不是那個樣」來回答。

而這樣的話,不該是真正明白的人說出來的。

所以,本文就從這個話題入手,給大家講述一番傳統內家拳到底是怎麼回事——不局限於技術上的,而是把整個傳統內家拳的方方面面、林林總總,前身過往,都談一談吧。

因為這個問題暴露出來的,其實不僅僅是技術理論的缺失,還有對整個傳統武術界的誤讀和曲解。

所以,針對張烈老師的質疑的具體技術理論解讀也就不細談了,也沒有這個必要。

「虛領頂勁」解讀成「衣領」與頭部調形的關係;挺胸收腹的身形要求與「燕式弓」的身弓法;再引申出身弓的說法到底是怎麼回事,身體是否該成弓;再引申出脊椎到底該成什麼樣等等——不多說了,只列幾個思路,點明一些東西。意思到了就得了。

言歸正傳。下面講給大家講講關於傳統武術的故事,故事內容可能有點多,大家耐心看。

就以蹲起引出我們的故事吧。

「蹲起」,不像一些人誤解的那樣,說是張烈老師自己編的,而是師爺教的——孫存周先生訓練學生,都是從這個功法練起。

因為這實在是傳統武術界——不僅僅是內家拳里很基礎、很重要的一個功法。

故而,「蹲」之一字,在孫氏武學的「十三字訣」里排在頭一位。

這個「十三字訣」不是什麼神奇的秘訣,但卻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秘訣。因為它是一套標準,是打造合格武者的一套指標——它是孫祿堂老先生總結的、傳統武術練習者在身體素質的各個關鍵方面,應當努力達到的程度。

舉幾個例子,大家體會下:

1、「蹲」,就是要一蹲到地,這個八極、太極,還有不少老拳里都有這個要求;

2、「開」,是做擴胸運動時,兩臂在水平高度向後伸展,兩手背在背後能碰上,這個要求通背門、劈掛門特彆強調;

3、「合」是兩肩前抱,兩肩頭在胸前能碰上,這個要求八卦門、通背門都有;

4、「貼」,是仰躺在床上,腳掌心能向下貼到床板上,這是對彈跳能力的要求;

……

這十三字標準絕非一拍腦袋想出來的。眾所周知,孫祿堂老先生曾執教於國術館(先是中央國術館,後理念不合,離開中央國術館,又執教於江蘇國術館),又有合形意八卦太極等拳法於一門的想法(曾取經於太極門楊澄甫不成,得遇郝為真先生後,才終於合三家於孫家拳,完成心愿),所以一直在認真總結規律、構建理論體系。這十三個字,可以視為孫老先生的一種總結——把各門各派關於身體素質的要求匯總整理成一套統一標準,這樣中國武術(至少在筋骨層面)就有一套可以量化的訓練考核標準了。有了標準,各拳種的功法、招式、套路再有差異,也不怕了。

這樣,一是能保證傳統拳法在大範圍教學時技藝不失真。能達到或者接近這些標準的學生,從身體素質上就已經達標,不管接下來學習哪個拳種的打法,都能在擂台上把該拳種應有的風采體現出來。

二是保證國術館在同時開設多門拳種課程的情況下,不至於互相衝突。能儘快幫助學員達到這些標準的功法,自然是優秀的,能配合和發揮這種身體素質的招式打法,自然會被學員接受和廣泛應用。

如此,再加上國術大賽的實踐考校,這麼經過幾代人的篩選和總結,可能就真能形成一種相對統一的「中國拳」。

可惜,千古江山,英雄無覓……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說這些,是想讓對傳武感興趣的朋友,能理解一下當時武者的真正境界和所思所想,人家真正在幹什麼,在追求些什麼。也就是我在另一個問答中所提到過的「武人之心」。

民國時期,真正的武術家,其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絕非是像最近的所謂「硬派武俠電影」里表現的那樣,開個小武館騙點零錢,把真東西眯起來用假東西逗徒弟們玩,弄點奇門兵器在家敝帚自珍等等……人家可沒有那麼大的閑功夫。

當時的國術屆精英或說是職業武人,在國家體系里是有比較顯著的位置的。那時「武」之一字,在國家崛起、國民自強的時期,很受國家重視,而武人,是「武」之一字的代表,其在社會上的活躍程度自不待言——人家真沒那個心思去搞那些蠅營狗苟之事。

他們之中,有專門服務于軍隊和警察的格鬥教官,有校級甚至將級軍官的待遇(中央國術館國考之後的畢業人員,很多走了這條路);有受聘於各個大、中、小學任職的武術教師;有的成為各地國術館的負責人或是教員;有受達官顯貴、社會名流聘請的私人保鏢或是私人教練(說個偏門的例子:李濟深的保鏢是詠春拳手)……當時習武之人的出路比較廣泛,可說是很好的融入於整個社會,是整個社會體系的一部分。並非某些電影里表現或是某些人自己腦子裡所設想的的那樣,處於社會邊緣,只是抱殘守缺,守著沒落和幾個不知所謂的規矩過日子。

但凡是個正經人,不僅不會混成那樣,更壓根兒不會往那個方向混。

那時真正的武人在幹什麼?

那時真正的武人,只要有真本事,不僅僅是日子過得好,更可以說日子過得非常充實。

那時的真正的武人,其思想是活躍的,態度是積極的。

那時有大量的國術精英,是把武術作為一門學術去研究的,這點有當時留下的大批的武術書籍,以及國術研究文章、資料可供學習、研究、參考——順便提醒很多臆測各個拳種是怎麼回事的朋友,不必你們在那裡胡編了(例如某個很著名的什麼八卦是義士之拳,太極是刀盾兵的帖子),有在那裡胡說的功夫,老老實實先看看前人成果資料是正經。

那時的研究發展成果,已經把中國武術經營得很像現在的西方搏擊教學體系了。大致構成了一套以官辦國術館為核心,各地地方拳會為輔助,研究武術,並為社會各階層需求輸送人才的體系。那時真正的武人,大多在這個體系內活躍,盡著自己的一份心力。

這個體系取得的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姑且不論幾次國考和打擂湧現出來的、後來的國術界中堅人物——這些都有當時的資料可查。

僅試舉一例這個體系培養出來的某位前輩的心得總結:

「一踐也,走也。

一機也,動靜交變之時也。

三訣也,聚神、從彼、盡性。

五法也,截、順、閃、進、脫。

十能也,應(反應動作速度)、速(連續打擊速度)、受(抗擊打能力)、發(爆發力)、拍(技擊節奏感)、諧(自身協調性)、沛(連續爆發能力)、耐(體能)、神(意志力)、膽(膽量)。

二十八技也,兩指(點、抓兩種指法,點穴法和抓筋脈法)、兩拿(墊、摘拿法,斷筋之法和卸骨之法)、三拳(崩、鑽、勾拳法也)、三掌(劈、穿、裹手法也)、三膝(沖、頂、磕,彼滯則沖、彼來則頂、彼倒則磕)、五肘(研、纏、定、擠、挎)、 五腿(踹、掃、抹、踢、釘)。五摔(抖、掛、牽、背、別)。」

以上是「朱國楨」前輩提煉總結的技擊要訣。諸位看了,是否或有所思呢?

那時那些武人所做所為,就是發展、進步、傳承。

另外,還有一脈重要傳承研究武術的支流,就是當時的社會上層人士、世家子弟。他們雖然不是職業武人,但是卻是學真功夫、真下功夫。說句實在話,經過幾番社會變革,現在傳武里的很多真東西其實就是靠他們保留下來了。

為什麼呢?

首先他們有足夠的物質基礎。過去的大戶人家的孩子習武,一般是把老師請到家裡,專門培養自己的孩子。一個老師幾年的時間,就教一個,最多兩個徒弟,眼盯著,手把著,有錯就調,出來的功夫自然純正。而且,師徒朝夕共處,老師自己日常練功的方法和細節,徒弟天天看在眼裡,這個最做不得假。

其次,他們不但養得起老師,還養得起陪練,置辦得起訓練器具,所以很多實戰方面的訓練方法,他們能練習。過去大戶人家的少爺學拳,老師會從家僕佃農的子弟中選一、兩個身體強壯的同齡人,跟著自己的少爺徒弟一起練,類似於「武書童」。少爺學全盤功夫,陪練子弟只學抗擊打功夫和防禦性手法,有活人當靶子、當陪練,進步自然快。在訓練器具方面,單操,有狗皮樁、有樹樁(狗皮是要常換的,樹種也有講究);雙人對打,既要安全,又要能發揮出透勁殺招,就得披上熟牛皮鎧;練完以後還要用養護筋骨的藥水擦身子、泡葯浴,這個沒有相當的家資,是置辦不起的。

最關鍵一點,這些習武的世家子弟,往往都是有武術基礎的,你沒有過硬的功夫,都鎮不住人家,更別說還想騙人家了。

那麼是否這一路的武人情況,就充滿了赤果果的金錢交換,別無其它積極的意義了呢?

不然。

要這麼想,你們就太不了解所謂的「師徒」教導了。

話題這就又回到家師張烈身上了,他習拳的情況,某種程度來說,可算是趕上了那個時期的尾巴,算是世家子弟習拳,是被孫存周師祖,按照那個時代的程序,按照真正的訓練內容、真正的訓練標準、正規訓練出來的人——在這裡,完全不存在什麼真假對錯的問題,只有練。

這可能是為何他的拳,跟很多人所認知的不太一樣。

家師習拳的情況是這樣的:他可算是個標準的「矮富帥」。(矮,他身高只有一米五幾;帥,老師吹拉彈唱無一不精,年輕的時候英俊,上年紀了瀟洒;富,一次談起文革,他隨口說了一句:「其實文革之前,我們家就已經破落了,在北京就剩三十套四合院了」)家傳的是少林功夫,練的已經很不錯了,街頭茬架就沒輸過。他父親怕他墮落成社會混混,抓住他好武這一點,把他送到自己的朋友孫存周先生那裡了。剛開學學拳的時候,孫存周先生根本不怎麼跟張烈老師說話,來了就站三體式,反覆校正。這麼忍了半年,張烈老師實在不明白這個樁是幹啥的,就直接問孫先生,你讓我站這個到底有用不?孫先生也不含糊:「你試試不?」說著就擺了個三體式。張烈老師直接一上步縮身,就吃住了老先生的前腿,準備來個挑襠把老先生甩出去。老先生前面就一直笑眯眯看著他,等他覺得已經得機得勢,準備來下狠的時候,老先生手腕一翻,用大拇指一按他肩井穴,他一下就癱在地上了,半邊身子像過了電,動不了了。這才發自內心認了孫存周先生做師父,埋頭苦練。

關鍵的在這裡:

後來存周先生專門跟張烈老師談心,希望他能夠做「文能素手發科(科舉得中),武能捨身臨陣(決盪疆場)」的雙全之才,不要變成一個只在市閭好勇鬥狠的武混子。張烈老師聽從了老師的教導,認真習拳的同時,也認真讀書,考上了大學,當上了工程師。

所以,張烈老師教育我們,也是強調練拳要真練,要有標準,並且不斷向高標準發起挑戰,不要當「拳迷」(意同球迷,評論頭頭是道,自己不下場踢)、「網練」(看看網上的文章,自己不真練)。同時,不光是學技術,更要掌握其中的思想論和方法論,不要變成頭腦簡單的一勇之夫。

所以我嘗試在知乎介紹傳武中健身、強身的理論和方法,一方面是想讓更多的朋友,能夠了解和感受先賢留下的真東西,另一方面是想通過大家給我的反饋,幫助我把傳武中「練功」的部分提純出來,形成一個相對完備的體系。這種自我修鍊、自我完善的內容,可能才是更具普適性的。至於技擊術,可以傳授給確實有這方面需要的人,這應該是個很小的群體。這條路是不是走得通,我也不敢說,但是總要去試一試。就像孫祿堂祖師,傾其一生把形意、八卦、太極一脈貫通一樣,在當時,那也被視作一個不可能的工作。

附上幾條張烈老師的語錄,讓大家對「武人之心」有些直觀感受:

1、中國武術是在中國文化底蘊下生成的鍛煉力量、速度、反應的方法,它裡邊有著豐富的科學內涵。挖,是挖科學的內涵,找到精髓,用頭腦去分析。

2、武術給人信心:武在打過徎中隨機性很強,目的是勝,拳也有各種變化。在各領域中能以此思想,靈活運用、變化多端,招多、反應快,勢必能更快更好的突破一些他人難以攻克的難關。

3、我是學電的,如歐姆定律,巧妙的利用歐姆定律形成了很多產品,每個設計者對定律是靈活運用,決不是新派歐姆定律。學電還是得從基礎學起,不能學產品。拳中的各派是不是像產品一樣?外型、性能千變萬化,仔細分析原理只不過是歐姆定律。可能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就是這個道理。

4、教武術目的不是培養武術冠軍,而是把固有的中國武術的魂還給學生,使他們產生一種內在力量。當一個人自感到有自衛能力和攻擊能力時,生活在世間才感到穩定安全,這就是自信的源泉。有自信,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5、常有「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之說,即都要有根基、基礎。對武術來說,即基本功。真正打好基礎,再學什麼都那麼輕鬆。任何事物都是相通的,如很多人看無線電雜誌,沒有基礎的人只能照貓畫虎當個裝配工試著做些東西,而對有基礎的人卻真正領會了作者的思想方法,找出優缺點,並移植到所需之處。形意拳有幾個基礎:五行最重要,若真做對了,有了體會,再學十二形、學八卦、學太極則很容易做好,就像用建築的標準件可造出各種式樣的房屋一樣。

6、我要求我的學生干一切事情必須知道自己是怎麼輸的、怎麼贏的,決不可以用買彩票的心態去對待一切。幹什麼都碰碰運氣,決不可取。幹事兒都要盡心儘力,願望總是什麼都做到最好。

7、毛主席曾說凡事要問一個為什麼。故聽到、看到離奇的事不要眼見為實,先要持懷疑態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科學的東西一定是可以重複的;入門並不難,深造也是可以的,凡事都要堅持。我講的你先別信,也可以一開始就反對,但你可以先認真的試試,叫實踐去檢驗一下。

這裡再補一句我個人所思的心得,供方家一笑:人心之所思,即是目之所見。內心積極向上,所見則無不積極向上;內心消極陰暗,則所見無不消極陰暗。而習武之人,當以積極向上為習武第一所得。

推薦閱讀:

春日清爽沙拉,新鮮又美味
想放屁既不臭又不響,有沒有什麼技巧?
小小「預防針」 健康守護神
愛運動的小姐姐的目錄
百年減肥簡史:沒必要跟胖過不去(下)

TAG:健康 | 运动康复 | 传统武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