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長文解讀中國水果業:雙重夾擊之下,一場全產業鏈的硬仗!

撲克財經旗下品牌:最值得信任的大宗商品產業和金融服務業智庫。跨界、深度、專註——匯聚業內最值得分享、最有信息濃度的知識。歡迎移步微信公眾平台:puoketrader,網站:撲克投資家 大宗產業與金融智庫平台

作者:疆左煤郎 來源:撲克投資家 來源 : 生鮮內參,ID: FreshWeekly 編輯 : 撲克投資家,轉載請註明出處

導語:一文解讀中國果業的未來!

回顧2016年,無商不艱,果業尤甚。

果業從種植端到銷售端,大多數的商家都不賺錢。種植商豐產但不豐收,銷售商賣得越多虧得越多。與此同時,進口水果來勢洶洶,一路高歌,迅速佔據了不少國人的餐桌和胃。

幫幫他們!幫忙農民!2016年5月,湛江「菠蘿的海」告急,十萬畝菠蘿0.12元/斤賣不掉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徐聞菠蘿行情遭遇20年來歷史新低。

據了解,徐聞不僅生產了中國40%以上的菠蘿,還是中國最大的菠蘿生產基地。菠蘿的海的美麗風景下,難掩徐聞菠蘿豐盛的憂傷。

站在過去看現在。

其實,果業之艱難從前年就已開始。

2015年,陝西油桃全面滯銷,果農成車地倒進河道。在多家新聞媒體的關注報道後,不少網友通過微博等社會化平台,自發地幫助果農推廣義賣。網友們的熱心善舉固然值得讚賞;遺憾的是,未能幫到果農真正渡過這場危機。

事實上,國產水果的大量滯銷,也不是近兩年才有的事,只是從2015年開始表現的尤為明顯。從福建漳州數萬噸荔枝滯銷到一斤5毛錢都沒人要,到山西臨縣紅棗大量滯銷至無人採收只能喂牛羊,再到遼寧等多個地區蘋果無銷路只能爛在樹上等等;2015年可以說是國產水果的滯銷元年。多產地告急,多品種滯銷,似乎已成果業新常態。

果農生存,關係民生,各地政府也是著急。筆者了解到,在過去的2015年,某水果零售巨頭接到上百起各地政府的來電,紛紛希望能夠去當地收購他們的果子去賣。「價格很低,只盼能夠幫果農將這些果子銷售出去,不然大量果子很可能要潰爛在地里。」多地政府說。

除了受政府邀約,該巨頭也曾主動去一些水果滯銷的產地考察,嘗試幫助果農將這些滯銷的果子銷售出去。奔赴多地一線後,他們發現:這些滯銷的水果幾乎都沒有辦法去採購。

產量逐年增量,收入逐年下降。看到果農們那黝黑而又飽經風霜的臉,既是讓人心酸,但更多的是無奈。用該巨頭的話說。

除了上游種植處於困境;在中高端水果下游市場,國產水果也愈發的沒有優勢。泰國、智利、越南、菲律賓、美國、紐西蘭等國家的外來水果來勢洶洶,發展兇猛,已迅速佔據了不少國人的餐桌和胃。

從統計數據來看,2015年進口水果總貨值首次超過60億美元,同比上升17%,是近十年來水果進口數量最多的一年;而國產水果大多內銷,水果總產量達2.75億噸,但水果出口率僅為1%左右,水果貿易順差減少明顯。一方面,說明我國水果市場存量巨大,人均消費能力提升顯著;另一方面,則說明我國水果出口受阻明顯,面臨著嚴峻挑戰。

其實,不光是水果,在生鮮其他品類,如國內牛羊肉消費市場,進口肉佔據其中的三分之二,早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正全面喪失自己的生鮮領地。

伴隨著電商和資本的雙重夾擊下,果業巨頭們的日子似乎也不好過。2015年11月,百果園併購果多美。2015年12月,佳沃與鑫榮懋合併。試問,若不是市場嚴寒,哪家不願獨立發展?同時不得不注意的是,巨頭們尚需抱團取暖,況且後生小輩?

讓果業人記憶猶新的是,2015年12月,還發生了一件令業界蒙羞的事情。曾號稱要做水果界里的阿里巴巴某企業,伴隨著其董事長的出逃,一夜之間轟然倒塌。此事既讓廣大消費者心寒,也讓眾多果業人為之憤怒。同時,在無形之中,又給整個果業徒增了相當大的信任成本,對水果行業造成了相當大的破壞。

2015年是各種O的爆發年,愛鮮蜂、一米鮮、拼好貨、每日優鮮等水果O2O集中爆發。市場熱潮在哪裡,資本就跟往哪裡,大量的資金很快就湧入進來。

2015年3月,愛鮮蜂獲高瓴資本領投的2000萬美金B輪融資。2015年11月,每日優鮮獲騰訊領投的2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2015年12月,一米鮮獲上市公司崑崙萬維投資的1500萬美金Pre-B輪融資。2015年12月底,拼好貨完成高榕資本等投資的5000萬美金B輪融資……

但截至目前,大多數玩家基本都是在前端發力;燒錢博用戶、賠錢賺吆喝,似乎是水果O2O的常態。重電商輕生鮮,果業端仍是冷落一片。

生鮮電商雖更熱鬧,市場份額卻依舊寥寥。儘管生鮮電商2015年較2014年呈100%的增速進行發展,但從整體市場規模上來看,生鮮電商滲透率尚不足1%;實體經濟儘管一度被唱衰,但生鮮主要購買力仍是在線下,而且從行業整體來看,線下水果店的數量越來越多。

國內生鮮電商已超4000家,但其中僅有1%能夠盈利,絕大多數還處於虧損狀態。而前一段時間,曾作為亞馬遜全球戰略合作夥伴美味七七的倒下,及近日某某果園線下店的集中關閉,也讓生鮮電商不禁再次令人唏噓:生鮮電商看起來很美,但似乎從未真正站起來過?

(在筆者個人看來,比不盈利更可怕的,是眾生鮮電商的低價競爭,累死了自己,也坑了顧客。很難相信,在成本都沒有保障的情況下,還能保障產品及服務質量。而且,低價競爭還將破壞行業的競爭秩序,最終的結果難免是三敗俱傷)

相比生鮮電商不缺資本捧場;果業上游領域由於投資周期漫長、見效緩慢、風險巨大,歷來不怎麼受資本待見。

目前,也就佳沃鑫榮懋有所大動作,其近幾年主要在藍莓、獼猴桃這兩大品類進行布局,從育苗研發開始,到自有基地種植,再到成品銷售,全程都直接掌控。佳沃鑫榮懋還通過併購等方式,除了在山東、遼寧、四川、湖北等國內地區擁有規模化的種植基地,在智利、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外地區也有著數萬畝的種植基地,可謂南北半球季節互補。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4年間,聯想控股農業食品板塊分別虧損0.73億、2.01億、9.48億元(聯想控股為佳沃鑫榮懋母公司)。令人關注的是,在歷經長達5年的投入期後,據2015年聯想控股財報數據顯示,聯想控股農業(水果)板塊首度扭虧為盈。不過仍不能否認的是,由於果業(農業)的自身特性,在一定時期內,果業上游投資在中國仍鮮有重量級玩家。

縱觀國內外果業品牌現狀,呈兩極分化趨勢也越加明顯。在國內,以香梨產業為例,曾被譽為果業明珠的庫爾勒香梨,其近幾年來的市場表現每況愈下,甚至一度出現供大於求的情況。香梨國內市場較平淡,走貨很慢,銷售平緩;且銷量雖然增加,但銷售價格一路下降。危機之下,庫爾勒政府也正聯手優果聯(優質果品產業聯合會)積極謀求改變。

而令人驚嘆的是,獼猴桃本源自於中國,如今獼猴桃產業卻成為紐西蘭的支柱產業。據最新資料統計,紐西蘭佳沛公司的獼猴桃,產量雖只佔全世界產量的20%,卻佔有了全世界獼猴桃銷售額的70%。要知道,中國還是獼猴桃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

……

似乎,對於中國果業,筆者過於悲觀?

實際情況是,在參訪過不少企業和基地一線後,以筆者之見,當前果業的真實形勢,遠比我們在屏幕前所看到的嚴峻。

過去的一年裡,果業巨頭們憂心忡忡,借用某果業大佬的話來說,果業企業99%的都不賺錢,剩下的1%還在堅強地活著。甚至有聲音指出,大企業做生鮮不如一個小攤,果業企業做的越大,反而活得越艱難。

可見,即使身為巨頭,也過的並不輕鬆。在面臨物流、倉儲、人員、租金等成本高企的情況下,巨頭們不得不在整個產業鏈上進行發力,通過向產業鏈要效益的方式來提升企業的收益。

種植戶們,在面臨水果滯銷難題時,除了我們在屏幕前所看到的焦心和無助,更難的是一個家庭一年的主要經濟來源的失去。辛苦勞作了一年還賠錢,不少種植戶狠心刨了果樹當柴燒,甚至發誓這輩子再也不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逃離種植業。

(越是賺不到錢,就越種不出好果子。長期以往,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作為果業大軍的一份子,相信不少果業人同筆者一樣,對果業如今的狀況有過看不清的迷茫、彷徨。行走當中,不止一次,筆者也在嘗試思考,果業背後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變局:消費與競爭升級

從2016年中開始,筆者發覺:中國果業正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局,本就內憂外患、再加資本等因素的作用下,整個果品行業正在加速洗牌。資本的推動,也只是讓這場本就要來的危機早一點來而已,其主要原因是在於消費的升級和競爭的升級。

消費升級

1.1 消費水平升級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這幾年我國恩格爾係數都在下降,從2013年的31.2%降到2014年的31%,2015年進一步下降到30.6%,2016年還將進一步下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係數達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恩格爾係數持續下降的趨勢,表明我國開始進入相對富裕階段,與之而來的是人均消費能力的提升。

(2015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0萬億元,中國消費者的收入是10年前的3倍)

同時,據有關機構的調查數據測算,當前國內新中產人群約有1.8億人,佔總體人群的13%左右。而阿里創始人馬雲則更加樂觀,他在前年的一次演講中稱,中國在未來的15到20年,中產階級還將至少增加至5億。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的近期調查顯示,儘管中國經濟當前增速有所放緩,但75%的中國消費者將會維持或者提高消費水平,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仍然很強;收入增加以及消費者對未來收入增長的樂觀態度,將有力地推進著社會消費總額的持續增長。

1.2 消費需求升級

消費水平的不斷升級,必然帶來消費需求(結構)的升級。人們的消費觀念在發生巨大變化,消費正在向品質化、品牌化、個性化、多樣化轉變。消費者的健康意識增強,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並注重營養等附加價值。消費者對水果的訴求,不再是簡單的滿足於吃到、吃飽,而是要吃好、吃好吃的。

消費者開始對水果的新鮮程度、外觀、口感、內在品質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從在意水果的基本屬性到開始在意水果的附加屬性,消費者在購買水果時開始注重心理滿足、品牌等附加價值。其中,以進口中高端水果受市場追捧的表現可見一斑,消費者從過去關心低價水果逐步向關注高價值水果轉變。

1.3 消費方式升級

得益於物流、冷鏈、信息技術及保鮮技術的發展,生鮮農產品的流通效率較傳統上得到了革命性的提升,在物與人之間極大的提升了便利性和時效性。消費者在購買水果時,不再受限於區域、季節、距離、時間等因素。水果的消費場景,從集中化、計劃性購買,轉變到了碎片化、隨意性購買。對於水果,消費者想吃就吃,還能馬上吃到,一個電話、一條微信、一個按鈕,甚至是一念之間就完成了水果的消費。

水果銷售業態,由過去的路邊攤、夫妻店,士多店(雜貨店)、農貿市場,到超市、大賣場,再到連鎖專賣店,生鮮電商,以及水果微商,呈現出多元化發展勢態。其中,以百果園為代表的水果連鎖業態發展勢頭強勁,在生鮮電商哀鴻遍野的情況下,百果園卻開了近1600家店,且還在以每天新開2-3家店的速度擴張中。水果連鎖可謂生命力不俗,未來或為果業營銷主體。

如果說百果園是你樓下的水果店,那麼易果生鮮就是你口袋裡的百果園。易果生鮮和百果園都主要面向中高端消費人群,兩者在近年來的崛起也正是得益於消費的升級發展。從線上到線下,消費者既能馬上購買,又可選擇預約下單、定時送達,及好友拼團等;水果消費的決策成本也較過去大幅降低。

競爭升級

2.1 外來競爭

當波蘭蘋果成功叩響中國大門,很多人發現,在我們身邊,進口水果越來越多了。據國家質檢總局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准入的進口水果輸出國家和地區多達39個;水果採購可以說是已進入全球化、多元化時代。

一方面,更多的水果進口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另一方面,對於國內果業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以波蘭蘋果為例,據了解,即將出口到中國的波蘭蘋果價格約為每公斤2.5元,即1斤不到1.3元。此消息一經發出,就引起業界廣泛關注和熱議,「波蘭的蘋果這麼便宜,中國的果農怎麼辦?;從種植的角度來講,我們的果農種不出這樣的蘋果。」

(筆者在網上還經常看到一類聲音:「中國果農的水果滯銷,還進口那麼多國家的,不知道咋想的?」關於這個問題,本文後面會講到)

專業化競爭

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果業競爭也由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借用刷屏曾朋友圈的一句話來說:「表面上感覺生意越來越難做,其實是各行各業越來越專業化了,越來越精益求精了。」

專業化(專業化分工協作)是社會大生產的必然要求,也是產業(企業)做大做強的基礎。

以褚橙為例,褚時健老先生負責種(產品),本來生活負責銷(營和銷)。兩者既分工,又協作,各在自己所在的領域做到極致,這才有了名滿天下的「勵志橙」。

2.2 資本之戰

生鮮被視為電商領域的最後一片藍海,這也意味留存著成為行業第一的機會。所以生鮮企業,尤其是生鮮電商企業近年來頗受資本青睞。

據有關數據統計,2015年生鮮(含實體)領域公開的融資金額達50億元;而僅2016年上半年,生鮮(含實體)企業公開的融資金額就超48億元。果業發展可謂提前跨入資本競爭時代。

2.3 全產業鏈之爭

生鮮水果行業的核心競爭在於產業鏈的整合,這也是做好水果生鮮最難的地方。在當前同質化競爭嚴重及資本外力的作用下,水果行業的競爭已經由區域競爭到線上線下競爭,上升至產業鏈上下游之爭。

由於水果不同於工業品,無法靠人工合成等因素,在產業鏈上下游之爭中,上游(果品)的資源競爭往往顯得更為重要。所以,發力產業鏈上游也是近年來眾多果企競爭的重要手段。

不過,無論是發力產業鏈上游,還是產業鏈上下游之爭,全產業鏈整合大戰都將勢必上演。誠然,有能力做全產業鏈的企業少之又少;但是沒有產業鏈優勢的企業,將很可能被有能力做全產業鏈的企業整合,或是在競爭中淘汰出局。

憂傷的是,大變局下,消費升級了,競爭升級了,我們的果業卻沒有升級。

如,我們的一個核心,果品品質沒有升級,甚至是在倒退。

據筆者曾赴多產地一線及了解來看,大多數滯銷果品其實都是低價值果品。果品滯銷的背後通常和自身品質相關,如成熟度不夠、品質差異大、商品化程度低等,甚至是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的果品;這也是前面提到過的,很多滯銷果品為什麼無法採購的原因。

譬如某冬棗,以前個頭很大味道很甜,市場認可程度很高,但一旦需求量大了就出問題了——大的可能就不甜,因為加了膨大劑等激素,導致品牌美譽度迅速下滑。對於消費者而言,今年買的不好吃,明年就不會再買,或者會少買,那這個牌子慢慢就倒了。

還有其他不少品種果品,也存在著和某冬棗類似的問題,如某香梨不再香,已帶來了愈發明顯的負面效應。

究其原因——果業落後的生產力,即落後的產業觀念、落後的組織模式、落後的種植技術,是制約我國果業發展的根本;這也導致了我國果業鏈的升級速度跟不上消費和競爭升級的速度,整個果業鏈正面臨著效益在銳減,無法滿足消費者,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局面。

而單就水果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特性來看,僅是把水果經營好就絕非一件易事。何況,從種出好果子到送達消費者口中的是好果子,需要從育苗研發,種子培植,土壤施肥,到果樹管理,果實採收,采後商品化處理,再到貯藏保鮮,物流冷鏈等進行管控,而且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以說是全功盡棄。

想想,做好一顆水果這當中需要歷經多少的過程,以及還有果業自身不確定性的複雜因素等。果業門檻看似低,人人都可以進來,但做好的話難度相當高;畢竟果業即農業,是實實在在的高科技行業,也是一個瞬息萬變的行業,關於這一點,也被很多人忽視或誤解。不少生鮮水果創業者的失敗,往往在於把水果行業還是想得太簡單。

那麼,出路在哪兒?

面臨種種困境,如何更好地走下去?

上下游聯合才是出路

近幾年是全民創業年,在筆者看來,每一個果業人都是一個創業者,個個擁有著十八般武藝,如能搞IT能種地,能做經營能做數據分析等。

但正如全民創業潮給我們的啟示,創業者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各行各業之間,都在抱團、合作、融合,1+1>2的模式已成發展趨勢。

所謂,一個人干不過一個團隊,一個團隊干不過一個系統,一個系統干不過趨勢一樣。果業的發展也需抱團,需要集上下游之力,縱橫聯合應才是出路。

以佳沛為例,1988年,紐西蘭的奇異果產業遭遇寒冬,為了整合分散的力量,抱團取暖,紐西蘭2000多戶果農在政府的協助配合下,組建了一個統一的銷售窗口——「紐西蘭奇異果營銷局」。

最終,在這個統一組織的領導下,紐西蘭奇異果的生產很快走出了困境,並成功將奇異果銷售到了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值得注意的是,紐西蘭奇異果營銷局並非政府機構,也不是行業協會,實為紐西蘭奇異果產業的龍頭企業——紐西蘭奇異果國際行銷公司。

今天,紐西蘭的奇異果,一度出現比我們國產的獼猴桃貴10倍的局面;奇異果和獼猴桃本是同根生,卻命運大不相同,一個黃金價,一個黃銅價。數據顯示,2015-2016年度佳沛銷售總額高達20億新幣(約合93.22億元人民幣),果農收入逾11.43億新幣(約合53.27億元人民幣) 。真可謂,一顆奇異果打遍天下。

筆者剛才說到,果業出路是聯合,那麼該如何聯合?而更為重要的是,聯合起來後,該如何發力?即,往什麼方向去發力??

無論變局怎麼變,商業的本質永不會變。無論是實體(線下),還是電商(線上),無論是種植端,還是銷售端,以好產品為消費者創造價值不會變。

種植端,種出好果子來,才能有賣個好價的基礎;銷售端,賣的是好果子,才能有基礎賣個好價錢。不過銷售端這個好,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讓消費者能夠認知到你的好。

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好的產品還需要讓消費者知道、了解,甚至是喜歡、喜愛;而這些均離不開對產品的品牌打造。如果說產品是物理滿足,那麼品牌則是化學滿足,是消費者喜歡、喜愛產品背後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滿足。

但當前,產品都不樂觀,上游都不好過;而上游又決定著下游,下游的日子能好過嗎?

綜上種種,依筆者個人之見,我們或應從以下幾個方向進行發力。

3.1 果品標準化

做好水果生鮮最難的地方在於產業鏈的整合,其根本原因在於流通的標準化、經營的標準化、用戶體驗的標準化,與水果天生極不標準化的內在矛盾。水果是生鮮品類中唯一的生鮮商品,但又是所有商品中最不標準化的產品。(水果是有著生命的,而生命又是無常的)

水果,尤其是國產水果,由於標準化程度低或標準缺失,導致用戶體驗參差不齊,是出口遇阻的主要原因,也是當前水果電商發展的最大瓶頸。同一款產品,今天買到的是甜的,明天就是酸的,大小、口感、品質都不穩定,很難留住消費者。更有些消費者認為,口味不一致,就證明賣給他們產品的是黑心商家,作假售假。

所以,這也就出現了:在線上,生鮮水果電商的先行者易果生鮮,其平台主要銷售中高檔水果,其中進口水果的佔比現已達50%。在線下,開創了水果連鎖業態的百果園,2002年,其門店銷售的進口水果比例還僅為10%,高達90%的水果都產自國內。但現在,百果園的進口水果份額已直逼60%,產品組成出現明顯變化。

這背後的原因,一方面,如前面所說,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對水果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進口水果的標準化程度高,用戶體驗相對容易保證;這也是國內水果時有滯銷,為什麼還一直進口國外水果的一大原因。而且說實在的,外來水果打敗我們的,不光是優質,而且是優價。

(像在一些水果標準化程度高的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的超市水果很少有現稱的,基本都是論個賣的。對了,佳沛奇異果也基本是論個賣)

而水果標準化程度的關鍵,是在於生產環節的標準化。好果子是種出來的,從種植開始就需制定標準,種植過程中實施標準,並按照標準進行管控和驗收。

以百果園為例,其銷售的國產水果里,90%以上都是基地直供,原因在於百果園通過自有基地種植及契約種植模式,保證了基地直供的水果按照百果園的果品標準進行種植,水果標準化從種子落地那一刻就已開始,從而從源頭開始保障果品品質,最終保證用戶體驗。

在生鮮電商最近聲音不太平的情況下,百果園這個實體大環境下的奇葩頗受關注——別人都在關店,百果園卻要5年開10000家店。不過,筆者更為關注的是,百果園從開出第一家店到300家店,用了長達10年的時間,2012年的時候百果園的門店也不過才300家,從2012年後才開始快速擴張至現在的近1600家。

在筆者看來,百果園前十年的時間,主要是用在了解決水果標準化這一難題上,畢竟水果連鎖本身對水果標準化的要求就更高;在百果園之前這一難題也沒有人破解成功,這也是在百果園之前國內外為什麼沒有水果連鎖先例的原因。在2012年後,百果園能夠迅速發展擴張,相信也正是因為突破了水果標準化這一難題的緣故。

所以,筆者認為,果業聯合後的發力,應先從果品標準化開始,畢竟產品是一切的基礎,產品的標準化也是產品的品牌化基礎。通過種植的標準化及商品化處理,提升我國的果品標準化。同樣,生鮮電商,應先是生鮮,先是標準,而後才是電商;唯有標準的突破,生鮮電商方能破局。

3.2 品類品牌化

我國自古以來既是水果生產大國也是水果消費大國,國內水果市場規模至今已近萬億元,但規模這樣龐大且歷史悠久的市場中並沒出現一個大品牌。

據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水果行業註冊品牌超11萬個。若論品牌註冊數量,我國穩居世界第一;但若論起品牌商業價值,恐怕11萬個品牌加起來都不敵一個佳沛。

不說品牌大小,屬於消費者的果品品牌也幾乎沒有。放眼望去,大都是區域品牌、渠道品牌、流通品牌,及其他各種概念的品牌。這當中,較知名的也就煙台蘋果、贛南臍橙、庫爾勒香梨、阿克蘇蘋果等幾個區域性品牌。

不過,若要問起,什麼是煙台蘋果?相信大多數的消費者都缺乏認知。進一步來說,煙台蘋果和阿克蘇蘋果有什麼區別?不說普通消費者,就是很多從業者也未必能說出個不同來。

我們假設下,一個消費者同時知道煙台蘋果、佳沛、新奇士這三個品牌。想像下,當這個消費者在買蘋果時,他會想到買煙台蘋果嗎?恐怕很難,消費者很難將購買蘋果與煙台蘋果聯繫起來。但相對來講,買獼猴桃,他可能會想到買佳沛;買橙子,他可能會想到買新奇士。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煙台蘋果更多是一個產地概念,而佳沛、新奇士則均是品牌概念。

煙台蘋果與佳沛、新奇士的品牌區別在於,前者是區域品牌,後兩者是品類品牌。

由於區域品牌的自身特性,消費者對區域品牌的認知,其印象通常是模糊的,甚至是混淆、混亂的。而品類品牌則不同,由於其品牌的獨立特性(品類品牌通常都是商業品牌),通常有著較強的辨識度,消費者在選購某款產品時,較容易地將所在品類的品牌聯繫起來(尤其是該產品品類的第一品牌)——就像很多消費者在買涼茶時會想到王老吉,買鴨脖時會想到周黑鴨一樣;品類品牌更容易佔領消費者的心智,從而並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行為。

佳沛和周黑鴨一樣,搶佔了產品所在品類的第一,這是佳沛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紐西蘭奇異果與國產獼猴桃,本是同一品類不同品種的水果,但被佳沛打造成為了一個新的品類。依託於商業品牌的獨立特性,通過對獼猴桃的深度開發,創造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最終帶來了較高的市場認可度。現在,對於很多消費者而言,佳沛就是奇異果,甚至奇異果已經成為進口獼猴桃的代名詞。而國產獼猴桃由於品牌附加值低,消費者認知度缺乏,導致較低的市場認可度。這也是佳沛奇異果與國產獼猴桃,為什麼一個黃金價一個黃銅價的重要原因。

我們再試想下,佳沛不是佳沛,是紐西蘭獼猴桃、新奇士不是新奇士,是美國橙子,最終在品牌輸出環節,消費者會是什麼樣的印象?是否還能做到佳沛、新奇士如今的品牌價值?恐怕太難,或者說幾乎沒有可能。

(有趣的是,奇異果當初並不叫奇異果,它有各種各樣的名字,比如獼猴桃((Monkey peaches)、中國鵝莓(Chinese gooseberries)、甜瓜(Melonettes)等等)

3.3 品牌商業化

過去,由於物資匱乏等國情原因,區域品牌曾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但如今,面臨消費及競爭升級的局面下,區域品牌已經很難承載其價值。說到底,目前絕大多數的區域品牌,還停留在有名無牌的階段,有名字但沒有知名度,有知名度但品牌化程度低,沒有進行實際性的品牌化。

以煙台蘋果為例,當煙台蘋果滯銷的報道鋪天蓋地時,煙台地區的優質蘋果也將遭受影響。雖然滯銷的更多是低價值果品,但消費者會想,煙台蘋果都滯銷了,你怎麼還賣那麼貴?甚至,也將對阿克蘇等其他區域蘋果的銷售造成不利影響。對於消費者而言,蘋果或只有兩種,一種是國產蘋果,一種是非國產蘋果。(區域品牌辨識度較低,甚至不少嚴重同質化)

有數據顯示,煙台蘋果品牌價值105.86億元,贛南臍橙品牌價值57.69億元,周至獼猴桃品牌價值36.23億元,等等。對於這些區域品牌的價值,筆者在這裡不予置評。筆者更關注的是,這些品牌背後的受益者里,有多少人會去維繫這些品牌?又有多少人會為這些品牌的未來負責?

恐怕很難為之負責。根源在於,區域品牌的經營主體和受益主體都不明確。同時,由於「共有性」的特徵,區域品牌正在被「濫用」,不是該區域生產的果品也在打這個牌子進行銷售,這就造成了果品市場容易出現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的局面。

以生鮮其他品類為例,很多區域農產品還出現「株連」危機,一家的產品出現問題,整個區域品牌都會受到牽連。例如,五常大米個別摻假事件,使得消費者懷疑所有的五常大米都是假的。

不過,水果又好在於——水果它是快消品,也是生鮮品類中的唯一商品。一來,購買水果的用戶,容易形成重度購買用戶;二來,較之生鮮其他品類,水果也相對容易打造出品牌。

所以,結合前面的分析,以及從長遠價值和最大機會的角度來看,我們應在解決了果品標準化的前提下,通過打造果品品類品牌,並藉助商業的力量,實現有品類、有品牌,搶佔品類第一,創造高價值品牌,通過品牌實現果業的溢價,最終讓果業鏈各個環節受益。讓好產品可以賣個好價錢,從而持續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好的、安全的果品;也是保護生產優質果品的企業,不讓劣幣驅逐良幣一再上演。

之所以說要藉助或依靠商業的力量,是因為商業化的背後,是勢必有明確的主體為該品牌負責,為該品牌的未來負責。而且,也唯有商業品牌,才能有機會做成世界級的大品牌。放眼全球,無論是佳沛、還是新奇士、還是Dole、Driscolls 這些世界級的果品品牌,無一例外,莫不是商業品牌。

佳沛已經搶佔了獼猴桃第一,新奇士搶佔了橙子第一,Dole搶佔了香蕉第一,Driscolls搶佔了藍莓第一,但還有草莓、蘋果、櫻桃等第一尚空缺中,我們還是有機會的。

順便一提,讓筆者欣喜的是,繼褚橙後,柳桃、潘蘋果也嶄露頭角。不過,從品類品牌建設的角度來講,名人名企的品牌推送模式,並不或者說很難具有代表性。而且,這幾個都是產品品牌,並非是品類品牌。

3.4 果業信息化

果業是一個高科技行業,這一點被很多人忽視或誤解,還表現在,僅從源頭上來看,有太多人小看種植了。

春天,我把種子播在地里;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果實——這或許是行業外大多數人的認識。不過,即使是行業里的人,從整體情況來看,對種植的認識也還是不夠的。筆者個人在未深入了解水果行業之前,對種植也停留在過去的認識上,認為很簡單,沒什麼技術含量。

稍作深入後發現,在果品種植這個大環節里,無論是育苗研發,種子培植,土壤施肥,還是果樹管理等,這些不起眼的每個小環節都頗具高科技含量。以土壤施肥來說,並非簡單地撒在地里。不同土壤性質不同,施肥要求也不同。

如,要對土壤的三要素進行考量,即土壤的化學性、生物性、物理性。生物性上,則需對土壤的團粒化、對抗化、肥料化分別進行檢測。而且,即使是肥料的製造,也需要通過軟體計算原料的配比。

我們知道,任何品牌的打造,其前提都是產品;而影響果品質量的,關鍵就在於種植,好果子從種植開始。但當前,且不說我國的種植技術落後,我國已有的種植技術轉化上就很落後——我國種植技術的信息化建設相對美國、紐西蘭、波蘭等國家太過於落後,如農業商品率在我國只有50%左右,發達國家幾乎達到100%;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我國為40%左右,而發達國家達80%以上。

顯然,需要通過種植技術的信息化建設,提升我國整體的種植水平,從而提升我國的果品質量。從種植上幫助果農,從根上幫助果農,幫助果農種出「波蘭蘋果」這樣的產品,這也是真正幫助果農的有效方式。換而言之,種植一日不提升,這次滯銷之後,還會有下一次的滯銷。

除了果業種植技術的信息化,果業的產銷信息化也必不可少。國內水果時有滯銷,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產與銷脫節,即生產與市場脫節,種植沒有或是很難做到對真實的市場需求負責。

水果,現在好吃是關鍵,是市場的新興需求,好吃才能賣個好價錢。但我們很多生產者還停留在過去,還在片面追求個大、追求產量,追求好看等。(甚至有玩笑說,我國在個大、好看的種植技術上是世界領先的)

還有,盲目跟風種植現象依舊,一聽說紅富士好賣,全國都種,但沒考慮這塊土地適合不適合種?沒考慮種這麼多到底能不能消化?其結果通常是,種出來的要麼不好吃,要麼就產品過剩,價格肯定起不來。

水果是農產品,天生周期長,若無計劃的種植,一旦產品投入市場,即使得到不利反饋,也很難再做實質性的調整。而且,當產品過剩時,通常也只能過剩,市場的供需畢竟擺在那裡。

筆者認為,生產停留在過去、種植上盲目跟風,這類現象的背後是觀念的落後,是信息化的落後,是對市場的認識或把握不夠。所以,在筆者看來,產銷協同,甚至是產銷一體化,是改變這種局面更有效的方式。

(在這想說下,靠愛心是無法助農的,滯銷不應通過愛心來解決。很多愛心助農的公益活動,看似是幫了農民,但也可能讓農民認識不清真實的市場需求,讓農民再次錯下去)

3.5 果業規模化

從全世界範圍來看,能夠稱得上果品品牌公司的仍是個位數;原因在於,能攻破兩大世界性難題的依舊是少數,即果品的標準化和果業的規模化。

僅果品標準化就非常不易,佳沛解決了獼猴桃的標準化,都樂解決了香蕉的標準化,新奇士解決了橙子的標準化,這也才有了成為佳沛、成為都樂、成為新奇士品牌的基礎。

做到果品標準化還不夠;透過眾商業現象,我們不難看出,偉大的公司和品牌除了標準化,通常還意味著規模化。如果說標準化是基礎,那規模化則是保障,是落地的保障。佳沛、都樂、新奇士除了解決了標準化;他們一開始就具備著較強的規模化能力。

佳沛成立之初,就有2000多戶果農的加入。非簡單加入,2000多戶果農還紛紛註銷了各自經營了數十年的品牌,大家都共用一個品牌「佳沛(ZESPRI)」,實行統一的規模化管理。新奇士也是,最開始是1000多戶果農共用的品牌,發展至今已成擁有6000多成員的跨國企業。

然而,規模化是我國果業長期存在的一大痛點,也是我國果業發展目前最難突破的地方。中國務農數量世界最多,但一直以來都是各自為戰,仍處於分散的初級階段。縱觀整個果業鏈,都是小而散的存在,可以說是非常的散,上下游較割裂。

過於分散帶來的不利是,種植、生產等環節很難做到專業化、工業化、標準化。往往,所產出的品質難以保障——每一批次的產品都不太一樣,同樣果品的標準也不一樣,今年與明年也不一樣;消費者的信任度就很難建立起來。銷售環節上,到處是小體量、不成規模的銷售,影響力自然也很難談起;即使是有牌子,也很難形成記憶,無法有效形成品牌。

試想下,當初佳沛的2000多戶果農不是集中生產,不是統一化管理、規模化發展,而是分散在各地。佳沛還能做到如今的品質,如今的品牌價值,如今的銷售利潤嗎?

顯而易見,沒有規模化,很難做到果品的品質化和標準化,也很難建立起品牌應有的信任度、影響力;中國果業品牌缺失,所以常常出現價格戰,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其結果——中國的果業走勢舉步維艱。

因此,規模化是果業做大,甚至是做強的保障。規模化還有兩個好處:一方面,打破集中上市,做結構性調整,通過改變頂層的供需關係,從而改善果賤傷農的局面;也是打通果業的上中下游,符合國家供給側改革戰略。另一方面,規模化也是對自我的約束,可起到凈化行業的作用,也是對行業的自我保護。

而且,從品牌建設的角度來講,規模化就是要達成——既要讓品牌留在消費者的嘴裡,同時也存於消費者的心裡。

(寫到這裡,筆者倒能理解百果園為什麼要5年開10000家店。由於生鮮的經營特性,可通過規模化,提升邊際效益,規模做的越大,不僅意味著成本最小化,還意味著品質可最優化)

規模化這個又長又大的痛點,在筆者看來,是我們力量不夠所致,是集中力量的力不夠。我國果業的建設及突圍應是一件抱團發展的事情,全產業鏈布局,產業化分工,利益一體化,統一標準,統一品牌,密切合作,協調發展。需要產業鏈的各環節齊心協力,傾全力共同做好一件事。

同時,還需要有較強大的龍頭企業,以及強勁的投資實力,和各環節優質要素一起去帶動這個行業,讓我們的果業可以更快的進步。如通過規模化的聯合,共同組建社會型企業,即先是企業,同時肩負起解決社會問題的責任。

像日本的大地宅配,原本是NGO組織(非營利組織)——日本守護大地協會,為了讓NGO健康長遠地發展下去;通過眾農戶、協會成員等共同出資,建立起利益共同體的方式,現已做成為日本守護大地協會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企業的商業屬性和NGO的非營利公益屬性的社會型企業。

作為企業,大地宅配下設分公司,分別經營宅配、網購、批售、餐廳和生態住宅業務;作為NGO,做推廣有機農業,改善校園膳食等公益活動。整個企業是一個團隊,但是做兩套事情。據了解,截止2015年底,大地宅配已有2500名生產者會員,宅配及網購會員241000人,員工198人。2015年總銷售額約10億元人民幣。

可以說,大地宅配就是一個利益一體化、規模化聯合,建立社會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運用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讓社會受益的同時也讓企業獲得商業收益的典型案例。

同樣,佳沛(紐西蘭奇異果國際行銷公司)、新奇士(美國新奇士種植者公司),也都是規模化聯合下的社會型企業,實現了社會受益+企業收益,利益共同體的各個環節均得以更佳收益。

果業聯合後如何發力,筆者就講到這裡,一句話來說就是:果品標準化+品類品牌化+品牌商業化+果業信息化+果業規模化。

而關於果業人的未來在哪裡,筆者認為像日本的大地宅配、紐西蘭的佳沛、美國的新奇士,這種利益一體化、規模化聯合下共同組建的社會型果業企業應是我們的未來。

在這個共同聯合下的社會型果企里,每個果業人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從而在相應環節里獲得更好的收益。畢竟,產業強大,企業才能強大,個人才能強大;整個行業都不行,個人也很難好到哪裡。

那麼,我們有類似大地宅配、或是佳沛、新奇士這樣的果企嗎?

目前沒有。不過,未來可能會有,且或有可能做成。——「優果聯」,就是這樣一個雛形的存在。

較之而言,優果聯也是更符合中國果業的存在——優果聯所提出的「3+2+2」模式,即三大板塊+兩個平台+兩個支撐,筆者認為符合我國果業發展特情。筆者也是在得知優果聯的存在後,引發了筆者對果業的進一步思考。

三個板塊——種植服務、商品化服務、品牌營銷板塊。兩個平台——種植基地、銷售渠道平台。兩個支撐——金融資本、信息科技支撐。

優果聯,即優質果品產業聯合會,是由百果園牽頭髮起,和中國優農協會聯合了中國果品流通協會、佳沃鑫榮懋、本來生活、北京正大果業、山東佳農集團、海南天地人、海陽津成泰等共同發起組建的果業聯合組織。

作為協會,優果聯對行業內全產業鏈的,相關的生產要素,如種植技術、銷售渠道、金融資本等進行整合,形成產業聯合體,促使整個行業的提升。

作為企業,優果聯下設優果聯品牌管理有限公司,通過提供技術服務,營銷支持、資本投入給到第三方(如種植基地),與第三方共同來孵化品類品牌,從而提升與該品類品牌相關的各個企業,各個環節。

用某位業內人士的話來說,「百果園除了前端門店,還在後端布局了100多個種植基地,可謂是既懂下游,又懂上游,其創始人余惠勇對果業也具備足夠的感情,作為優果聯的核心發起方,優果聯還是讓人有所期待的。」

筆者不敢絕對地說優果聯就是中國果業的未來,但至少優果聯在大方向上應該是沒有錯的。而且,中國果業的發展,也確實需要像百果園、佳沃鑫榮懋、本來生活等這樣的果企,余惠勇、廖懋華、喻華峰等這樣的果業人的參與。

但有一點,還是忍不住吐槽下——當筆者得知,優果聯要在20年內打造100個品類品牌(100個果業上市公司)時還是甚為詫異。雖然,無論是從成員企業的規模,還是從全產業鏈的角度,優果聯的初創陣容都非常強大。也雖然馬雲說過,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可是,20年內打造100個上市公司,即使是集全產業鏈之力共同來打造,這樣的夢想還是未免太大了點吧?

不過,看衰也好,觀望也好;最難的,還是國人幾千年來各自為戰的傳統觀念。而且,重要的是,在果業的聯合發展上,終於有組織(企業)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有許多心存良知的果業人,他們奮戰在果業一線,致力於改善果業生態,讓果業往更好的方向發展。消費升級,水果市場開始火熱,水果行業得以重視,正進入高速發展期,高速競爭期。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中國果業正危機四伏——種植環境的惡化,國產水果的頹勢,日益激烈的價格戰,眾多外來水果的衝擊等,果業形勢比任何時候都更為嚴峻,拯救果業已刻不容緩。

優果聯,做優質的果業聯合,這相當難。但再難的事情,總要有人去做,總有人會去做。筆者相信,果業是一個值得做的事兒,也是一個偉大的市場,勢必誕生出偉大的企業來。

而且,無論結局怎樣,至少余惠勇這個水果老炮兒為行業指了一個方向。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心一意做水果,從百果園,到優果聯,余惠勇也在果業的道路上踐行漸遠。


推薦閱讀:

1300元/斤買的「臨滄班章」,是真貨嗎?
互聯網時代,「中心城市」的規模會縮小嗎?為什麼?
如何看高盛預測:2050年世界前七大經濟體將是中國、美國、印度、巴西、墨西哥、俄羅斯和印尼?
為什麼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兩個島中,爪哇島成為了印尼的中心?
沙烏地阿拉伯為什麼要建造一個 2.65 萬平方公里的 NEOM 新城?前景如何?

TAG:水果 | 经济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