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52年(清順治九年,明永曆六年)李定國的北伐之路

  去雲貴川桂等西南各省旅遊的時候,發現當地有不少關於李漢王的傳說。同時,很多地方都還保留著晉王祠,或者漢王祠。中華民族未曾忘記我們的民族英雄,川中被通古斯人屠光了,貴州繼續抗清;貴州被佔了,雲南依舊抗清;雲南淪陷了,川東還在堅持;大陸淪陷了,東寧(台灣)依然飄揚著大明的旗幟;東寧被占,天地會、蘭芳會、光復會、興中會等抗清團體依舊在進行抗爭…

  1902年章太炎、孫中山等領導的全國反清復明同盟會議在日本東京召開,會名「支那(中國)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所寫的《宣言書》也有「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的宣言。並題詩紀念這位民族英雄,詩曰:胡風南渡盡草偃,大義捐嫌王出滇。一身轉戰千里路,只手曾擎半壁天。諸葛無命延漢祚,武穆何甘止朱仙。板蕩膻腥忠貞顯,江山代代頌英賢。凜凜孤忠志獨堅,手持一木欲撐天。磨盤戰地人猶識,磷火常同日色鮮。老草坡前草樹香,磨盤諸將墓堂堂。殘碑讀罷呼雄鬼,生死都從李晉王。

  李定國,字寧宇,陝西榆林人,十歲從軍,四十二歲逝世,前後在軍中凡三十二年之久,可謂長曆戎行。他本人相貌英俊、身材奇偉,以寬厚溫和著稱,每次臨陣必披堅執銳、勇不可當。十七歲的時候,已經成為張獻忠手下第二號大將。統帥20000精兵追隨張獻忠進入四川、湖北,一度射殺明軍上將張令。崇禎十七年,張獻忠稱制,定國受封安西將軍,位僅次於孫可望,是大西政權的第三號人物。時年不過二十四歲。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順治三年)張獻忠戰死後,與孫可望等率部聯明抗清。永曆六年(1652年),入廣西,克桂林,乘勝北上,連克永州、衡陽,「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令清廷一度準備放棄西南七省。遭孫可望嫉忌,退入廣西,再屯雲南。十年,密迎永曆帝入滇,先後被明廷封為西寧郡王、晉王(西南人稱其為漢王,意為漢人之王)。後孫可望降清,西南防務機密盡失,清軍大舉攻黔。永曆皇帝轉戰不利,退入緬甸。

  永曆十六年(1662年,康熙元年),吳三桂勾結緬王弟莽白詛殺緬王莽達,永曆帝被俘,黔國公沐天波當場被殺,不久皇帝被大漢奸吳三桂絞殺,轉戰西南的晉王李定國聞訊憂憤病作,吐血而亡;消息傳到東寧,延平郡王朱成功(隆武皇帝義子,又名鄭成功、鄭森、鄭大木)撕破自己臉皮,哭喊:無顏見先皇帝,狂吐鮮血兩日而亡,時年三十九歲;舟山.浙江明軍大營,明兵部尚書張煌言聞皇帝被絞殺,嘆反清無望,解散軍隊,慷慨就義;雲南.鞏昌王白文選大營,看著殘破的雲南和萬餘殘軍,痛下決心,暫降清,獲得物資補充,不久再度起兵,由於叛徒告密,被滿清擒殺。大明中興四大名將全部凋零在1662年。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返回十年前,那正是帝國中興時。

一.清軍南下

  公元1652年(明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清軍南下,清廷命定南王孔有德由桂林出河池,進攻貴州,命吳三桂由嘉定(四川樂山)出敘州(四川宜昌)進攻川南。清廷的目的是要用兩路夾擊之策,實現對明西南抗清基地的包圍。

  面對緊迫局勢,李定國給孫可望寫信,要求出兵北伐,進軍湖廣,粉碎清兵圍剿。孫可望表示同意,決定明軍兵分兩路出擊,北路軍以劉文秀為主將,白文選、王復臣為副將,進攻四川;東路軍以李定國為主將,馬進忠、馮雙禮為副將,進攻湖南。孫可望則統率「駕前軍」留守滇黔,西南明軍從此開始與清軍主力正面交鋒。

  李定國請纓抗戰,率軍出全州,約法五條:不殺人、不姦淫、不搶財貨、不宰耕牛、不放火。有力地保證了軍紀和部隊戰鬥力。

二.桂林大捷

  五月,北路軍連克沅(湖南芷江)、靖(湖南靖縣)、武崗諸州。鎮守寶慶(湖南邵陽)的清將沈永忠急忙向清定南王孔有德告急,孔有德從桂林分兵救援。李定國搶在援敵之前,從楓木嶺渡江直取寶慶,消滅清軍五千。

  六月,李定國出兵祁陽,準備奪取廣西的門戶全州,消滅桂林孔有德。他兵分三路,由馮雙禮率左路取全州,張勝率右路攻嚴關(廣西興安縣嚴關鄉),自己親率一路攻桂林外圍據點,然後三路合攻桂林。在桂林之役中,大西軍勇猛頑強,採取速戰速決的傳統戰術。左路出奇制勝,很快攻克全州,李定國當機立斷,命令部隊勿入全州,與自己合兵推進,直趨嚴關。這個決策為取得桂林大捷打下了基礎。 

  六月三十日,清軍來奪嚴關,明軍奮勇抵抗,「象亦突陣,韃靼人大奔,死亡不可勝計,橫屍遍野」。(義大利.衛匡國《韃靼戰紀》)

  七月初一,孔有德又率精銳來攻,只見「兵未交而象陣前列,勁卒山擁,塵沙蔽日,馬聞象鳴皆顛厥,有德眾遂奔,掩殺大敗」(義大利.衛匡國《韃靼戰紀》),只有孔有德一人逃回桂林城。明軍乘勝追至桂林,將城包圍。七月初四,明軍登雲梯攻城,孔有德額頭已中一箭,他自知走投無路,便「聚其寶玩於一室,手刃愛姬,遂閉戶,自焚死」(《清史稿》)。僅有一女孔四貞(被順治封為格格,數百年後一作家瓊瑤看到孔四貞墓地後,寫書《還珠格格》,紫微或小燕子原型)逃脫。

  孔有德自從航海歸順滿清,從山海關一路殺到廣西,其間多次大敗明軍,明著名督師何騰蛟即死於他手,最終竟被年僅三十歲的李定國逼得無路可走,孔有德死前表示要兒子將來千萬不要從軍、從政。

  桂林大捷後,廣西全境很快被收復,有些地區的百姓,不等明軍到,便自動將清軍驅逐,李定國「下令無妄殺,撫安孑遺之黎庶」(《南明史》),兩廣明將胡一青、趙印選、馬寶等相繼歸順李定國。為此,李定國在桂林七星岩擺下酒宴,慶祝勝利。他對時任明兵部尚書劉遠生說:「文、張諸公(指文天祥、張世傑)其精忠浩氣,固足以光昭青史,為天地生色,然吾儕之對於國家,竊不願有此結果也。」(《南明史》)表達了他決心收復被清軍佔領的土地,恢復中華的志向。

  八月,李定國以明巡撫徐天佑守桂林,又率軍北上直搗湖南,連取全州、永州(湖南零陵)。九月,李定國進攻衡州(湖南衡陽),守將沈永忠再次棄城逃跑,長沙巡撫金廷獻沿長沙逃至郫州,監司以下官員都逃遁一空,「兵鋒未至,千里無人」。李定國在衡州安設官員,休整部隊,準備繼續北進。

  同時,李定國又命令馬寶率廣西明軍東取陽山、連州,佔領廣東西北部,派馬進忠、馮雙禮北取長沙,攻佔常德、岳州,命高文貴東進江西,連下永新、安福、永寧、龍泉,圍攻贛西重鎮吉安。李定國「兵出凡七月,復郡十六,州二,闢地將三千里」(《南明史》)。取得了史稱湘桂大捷的勝利。

  李定國的部隊不僅戰鬥力強,而且紀律嚴明。歷史描述說:「定國兵律極嚴,駐師半載(指在長沙),居民不知有兵,入市輸買。定國所將半為羅倮傜佬,雖其士官極難鈐束,何定國御之有法也。」(《清史稿》)

三.手刃尼堪

  九月,李定國兵發湖南,取衡州、進攻長沙,出兵七個月、拓地三千里,滿清震動不已,急忙命洪承疇經略湖廣、雲貴、兩廣,趨長沙。十一月,清廷又派敬謹親王尼堪任定遠大將軍,率領三貝勒、八固山共十五萬精兵朝長沙撲來。面對強敵,李定國進行了周密的布署:明軍暫退出長沙,引誘清兵渡湘江,將馮雙禮、馬進忠部埋伏白杲市,待清兵過衡山,李定國從蒸水(衡山西南)正面攻擊,馮、馬二將背後出擊,兩軍相夾,合殲尼堪。但這一計劃卻被馮雙禮透露給孫可望,孫可望「不欲定國之成功,而思陷之敗死」(《清史稿》)。密令馮雙禮退出伏擊,馬進忠見狀也撤離了戰場。

  十一月十九日,尼堪進抵衡州,李定國在蒸水率軍出擊,接著轉戰到城北香草庵、草街,不分勝負,為此李定國準備採用伏擊戰術。二十四日,雙方再戰,李定國佯裝敗退,尼堪緊追不捨,追至演武亭,一聲炮響,明軍伏兵四起,團團圍住尼堪,李定國手舉大刀,將尼堪一劈兩半。

  清軍失去主帥,大敗而逃。李定國繳獲了尼堪的鎧甲、綉旗,正準備乘勝追擊,才發現馮雙禮、馬進忠未到,派人偵察說已走湘鄉。李定國才知自己是孤軍作戰,無法擴大戰果,只得收兵向武崗轉移。衡州戰役後,李定國叫人繪製孔有德、尼堪畫像,刊布粵楚,「露布告捷」(《清史稿》)。取得衡陽大捷,光復湖南。

四.大明短暫中興

  李定國收復桂、湘。前後敗敵數十萬人,縱橫數省。桂林、衡州兩次大捷,使「清君臣聞警,上下震動,聞李定國名,股慄戰懼,有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明帝媾和之議」(《清史稿》)。順治聽說尼堪陣亡,大驚失色。尼堪屍體運回北京,和碩親王以下均出城迎接。湖南軍務只好委於洪承疇了,李定國行軍作戰九個月,秋毫不犯,紀律肅然。以致於百姓不知有兵,連少數民族的百姓都對李定國約束軍旅表示由衷的欽佩。

  李定國的北伐戰役不足一年,縱橫數省,收復湘、桂,擊敗清軍數十萬,面對的全是滿清統治核心女真八旗主力,兩蹶名王,天下震動。這是自從明朝萬曆年間以來,明清作戰清軍的最大損失!掀起了繼1647年第一次抗清高潮後的第二次抗清高潮。黃宗羲贊道:「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此時,另外幾路明軍也取得了空前的勝利,東南張煌言光復浙江大部分地區,朱成功光復福建、廣東潮州等地,白文選光復兩川之地,李來亨收復襄陽等重鎮。大明中興在望,清順治言自己乃「夷狄之君,非中國之主」(《清史稿》),稱要「哪裡來,回哪裡去」。滿清統治接近崩潰,再無可用之軍,全國女真壯丁數目據統計已不足四萬,再無軍隊可以南征。(《清史稿》,金庸《鹿鼎記》描述的哪裡來,回哪裡去之出處)。此時,李定國與白文選、張煌言、朱成功三人一起被時人稱為大明中興四大名將。

五.後記

  明軍基本統一西南、東南之後,李定國與孫可望的矛盾日益加重,無力再度北伐。公元1654年(明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李定國再度東征,意圖消滅依舊盤踞廣州的尚、耿兩路清軍殘部,可是,成功失期不至,以致於功敗垂成。這時,永曆被孫可望逼迫不已,無奈以血書召李定國救駕,李定國將兵6000人,救出永曆,永曆封李定國為晉王、白文選為鞏國公。李定國、孫可望都是張獻忠義子,他寫信給孫可望以大義感召,但是,孫可望一意孤行,於公元1657年(明永曆十一年、清順治十四年)八月調兵十四萬進攻李定國,李定國時兵不滿三萬,然而,孫可望的可恥行為已經受到全軍將士的一致唾棄,所以,戰役不到十天,孫可望大敗,僅以身免!

  孫可望兵敗以後,向洪承疇投降。他把雲貴川的虛實都告訴了清軍,滿清這才決定大舉進攻雲貴。公元1658年(明永曆十二年、清順治十五年),清軍三路大軍進逼雲貴,這時,李定國中了敵人的緩兵之計,不聽從慶陽王馮雙禮的建議,消極防禦,而且,惑於馬吉翔等人的吹捧,於當年十一月連續兵敗,清軍直撲昆明。

  李定國本來主張進取湖南,不料卻被馬吉翔、沐天波等人所阻,採取下策,退守滇西。另外,其他幾處戰場,大明也全線潰敗。兩川戰場,1660年,成都淪陷;1663年,重慶淪陷;1665年,川東戰役失利,慶陽王馮雙禮被俘,全川淪陷。湖北戰場,1664年,茅麓山戰役爆發,明東安王朱盛蒗、臨國公李來亨等先後戰敗被殺,大明基本翻盤無望。雖後有延平王朱錦(成功之子,又名鄭經)的六年北伐,但始終未能取得決定性的戰果,朱錦、朱欽(又名鄭克藏)父子先後身亡後,朱秦(又名鄭克爽)降清,大明滅亡!

  李定國一生出生入死,為了抵抗滿清,浴血奮戰,直至最後。其人與百姓息息相通,在鎮守西南之時,愛民如子,西南人仍然視李定國為西南的脊樑!(西南各地人最為崇拜的就是諸葛武侯和李晉王--史書語)李定國的忠義節烈知道近現代依然被人們稱讚不絕,清末,天地會紅棍、同盟會總舵主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以「驅除韃靼,恢復中華」為口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雲南同盟會領導人蔡鍔等仍以李定國為榜樣,章太炎說:「願吾滇人,勿忘李定國!」,晉王千古!!

參考資料:《南明史》、《清史稿》、義大利.衛匡國《韃靼戰紀》等

【作者簡介】周華景,常用筆名:周逸帆、蕭登。廣東梅縣區人,中共黨員,文學愛好者。


推薦閱讀:

浙江省會裡的人都是浙江人么?地球知識局
文化拯救中國
知乎用戶「三種不同的紅色」是否剽竊了甲午戰爭專家戚其章的研究觀點?
大宋第一船王勾結蒙元,害死宋室,據泉州自立

TAG:中国历史 | 明朝 | 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