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畢加索有什麼心得?(「觀看之道」觀後感一)

趁著春節休息在家,把從圖書館借來的畢加索和馬蒂斯的傳記、畫傳翻了一遍。也是因參加渡口書店線上組織的「觀看之道」讀書會,想藉此機會把「如何觀看?如何欣賞?」這個問題弄得更明白一點。

對於「現代藝術」,甚或是「藝術」,這個概念在我們的學校教育里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是不會輕易讓學生接觸到的(似乎在人類對藝術最敏感的年紀,我們用這些時光去感受了知識的堅硬和乏味)。而對於我這個早已從學生轉變為老師的小市民而言,想要從審美的視角去引導孩子們認識這個世界,特別是認識那些非自然的人造物,要用怎樣的途徑去觀察?去發現?去認識?去探究?這恐怕是我在教給他們之前,自己就得深識熟知,並且確信無疑的吧。當然這個問題要得到解決,不是一兩本書、一兩天的抱佛腳就能成就的。一個人觀看世界的方式,不是天生賦予的,如同人類對文明積澱的掌握和改造,需要在教養和學習中去獲得。

這一想法不僅是我想要認識畢加索,想要認識和欣賞「藝術」的動機,也是我一直對「觀看」、「探索」和「發現」保有好奇心的原因之一吧。

那麼對於一個只知道「畢加索」盛名的藝術白痴而言,如何去認識畢加索,如何去觀看畢加索呢?在此,我只提供我個人的一點心得(並不是說,我已經能夠很好地認識和觀看、欣賞了)和路徑供來者參考。

1、傳記視角接觸,十字縱深打開。

想要了解、認識一個人物或者一個事件,最方便的辦法就是找來描述相關人、事的書或資料來閱讀。然而,任何一個橫切面、縱斷面的圖景,都不足以讓你對這人、這件事有一個初步輪廓的印象。傳記式的資料(包括且不止於傳記、畫傳、年譜、年鑒等),是最便捷的路徑。它可以將一個人、一件事錨定在由時間和空間划出的網格之間,尋跡移動。我們也可以循跡去捕捉前人已提供的毫釐信息。

除了針對某人、某事的專著之外,還可以此問題為中心,十字打開。在時間上前溯半世紀、後推五十年,了解此前前後後的「因緣際會」;在空間上由此及彼,從某一地方到某一地區,再到大一級區域,最後站在國際的風雲變幻中來認識,視野就會更加開闊許多。(這一方法在嚴耕望的《治史三書》中似乎有詳細論述)

2、利用工具,找對資料。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可以憑藉的工具太多了,多到你都懶得扒一扒你感興趣的那些人和事,大概都是想著「它就在那裡,等到有用的時候我再去關心」。那些登山者也是因為「山就在那裡」,他們就去爬了。

通過看書,特別是傳記類的書,你只能從傳記作者的單一視角來認識這個人。如何日趨豐富、完整地去描繪、填補這個人物形象,可以通過在傳記中捕捉的線索順藤摸索下去。比如在認識畢加索時,從傳記中知道了初到巴黎後,畢加索認識了馬克思·雅各布和紀堯姆·阿波利奈爾,這兩人對畢加索早期的創作和生活影響極大。由此,可以通過了解這兩個人的藝術生活、經歷和創作思想,來進一步了解畢加索何以能成為「畢加索」。

藉助各個時期的關係網路、人物關係,可以對你想要探究的問題有更廣闊的想像和理解空間,也會有種與歷史擦身交匯真實感(也有可能只是錯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充分利用手邊的有效工具,以批判性態度來審慎對待所有信息。前人存留的資料並不一定真的可靠,如果能利用相對官方、正式、直接的網路資源來對有關資料信息進行比對,至少可以讓你對之前確信無疑的事實產生適當的懷疑。讓批判性思維形成習慣。

3、及時梳理,感知融合

在閱讀畢加索的傳記時,我是先大略把書翻完了一遍之後,再開始做筆記梳理的。這樣,自我感覺會有一種「生命進度條」的意識在腦海中浮現,此後,每進入一個時間階段就能與普通人的生命歷程有個大致對比(以此來感嘆他的生命利用率真是高!)。似乎帶著這樣一個「進度條」來旁觀畢加索的一生,可以更強烈地感受到他生命力的強韌和對藝術(在他看來也許僅僅只是他的工作,他的才華的自然流露而已)絲毫不鬆懈的追求。

在整個梳理過程中,我多次在傳記、畫傳和維基等網路資源來來回回尋找有關他某一年的蹤跡。比如1906-1907年是畢加索從早期風格轉向立體主義的關鍵點,這個時間節點上到底發生了些什麼,讓「立體主義」從0到1地產生了。當你發現1906年塞尚去世,馬蒂斯展出了《生之喜悅》並且和畢加索開始認識,等等事件都對畢加索有所影響之後,會有一種奇妙的欣喜。

不僅從知識層面認識了這一人物和他所經歷的事情,也從情感上對這個人有了相對多角度的理解。

4、知行互補,提高敏感性

對於藝術創作本身,沒有創作體驗的欣賞從來只能是旁觀者,我現在就還只是這樣旁觀者。不過,從這一次的整理中,我開始有了想要嘗試繪畫的衝動。想要跟著前人的腳步,在線條和色彩之間尋找自己的突破口。很多人都沒有發現是自己的成見(這成見多半是自幼以來的自我否定)堵塞自己朝前探索的道路。

更加有效而深入的欣賞,一定是掌握了藝術門道之後細緻入微、條分縷析地觀看吧。如果有繪畫的基礎,我會從作品本身,一系列作品的差異性,作品的主題和材料的呈現等等方面更細緻地去觀察和發現。也許,觀看和欣賞本身並不是目的,發現美和創造美才是目的。

5、保持饑渴多交流,同伴切磋能提高

對畢加索的興趣,其實直接來源於渡口書店組織的「觀看之道」讀書會。這個讀書會通過微信群的形式聯絡了幾個共同志趣的好友,在平時和固定的周日晚,對固定的人物和作品進行交流討論。基本針對的是20世紀在藝術界影響較大的人物。對於我這個藝術白痴,對不了解的人和事還是保有一份熱心的,所以能堅持參與討論和思考。

想要探究「他到底在做些什麼?他畫的都是什麼?」這類問題的答案,我才開始探尋畢加索的藝術人生。在探尋的過程中,「觀看之道」讀書會的小夥伴們提供了很多我沒有關注到的線索,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工具,都成為我進一步了解畢加索的石階和拐杖。積極的討論和細心的聆聽,是在交流中最重要的參與方式。眾人摸象,也是能摸出個大致輪廓的。

在碎片化閱讀的現今,真的還需要去蕪取精的判斷力和積極有效的執行力,才能從漫天漫地的信息中發現和創造真正的美。

(題圖與文末貼圖都為:《三角帽》Le Tricorne,Pablo Picasso,1920,26.6 x 19.7 cm,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藏。是畢加索為科克托的芭蕾舞劇《遊行》設計的舞台布景和服裝,這兩幅應該是32幅膠體複製品中的兩幅。更多圖片資料可以在MoMA網站中搜索Picasso)

-------------------------------------------------------------------------------------------------

觀看之道|欣賞入門_西方近現代-繪畫雕塑

針對人群:

初一及以上人群;

特別建議符合以下特徵人士參與:

對美術、視覺形象欣賞及藝術發展史有興趣並有進一步學習願望者;

大中小幼教育工作者;

年輕的父母親。

一年之計在於春,從重新理解觀看開始有養分的2017年,快來加入吧!


推薦閱讀:

Carlo Crivelli|美是藏於術里那根細微不可測的弦
這麼多人在教兒童美術,可多少人真懂這事
「設計」 不是 「美術」
藝術界的一帶一路

TAG:艺术欣赏 | 绘画 | 美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