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法最終追求的無二元對立世界?

佛學小白,原諒我還無法很專業的闡述問題。就我個人理解,例如形容人的美醜好壞高矮胖瘦等,這些形容詞都是人為定義的,屬於名相,但其形容的本質都是人,是無差別的。但像虛實這樣的概念不是很懂(或者說我不知道虛實的本質是什麼),按現實來講,有虛就有實,於我而言能夠理解虛實相互轉換的情況,但即便轉換,虛實(這種二元對立概念所對應的背後現象)也並沒有消失。而佛家所言的證悟空性,是不存在二元對立的,但虛實所對應的現象(不是概念)還是存在的,那麼空性是指的內心的無分別心的這種感覺么?或者說即便某些現象存在,但由於已經修到了無漏,內心面對各種變化已經再不起漣漪?這時候可以將空性或涅槃理解成某人恰好活在了二元概念的臨界點了么?


無論怎麼理解。所理解出來的結果都是二元對立的。

安立任何一個概念A,自然都對應生成另一個概念——非A。

這就是所謂的分別妄想執著……

無二元不是用理解的,

因為壓根就不是意識境界。

就像不能用眼睛聽音樂,不能用嘴巴看電影……

無二元的境界不在思想中,

在智慧里……

智慧從禪定來,禪定從功夫來,功夫從行持來,行持要綿密……


二元對立的是你的觀念,打破二元對立,就是打破一直以來的觀念,用不同眼光看問題。比如最讓普通的善惡問題,一個標準的二元對立。殺人是不對的,是惡。看似簡單的問題,實際看法有很不同。一個劊子手殺人是善還是惡。野外獅子殺人是善還是惡。夢遊者是殺人是善還是惡。為救人殺而殺人是善還是惡。等等,可以延伸出許多善惡的二元對立。無數人可能有無數答案,但看起來都是有理有據實際存在,強行抹殺,思想不知道何處。這就是你的疑惑點。

實際所有答案都是來自於自身的認識和 道德價值觀,如果沒有自身的道德價值觀,這只是一個行為。由此可見,善惡的根源來自於自身的道德價值觀。當我們回到產生道德價值觀的本源,還沒產生道德價值觀時,一切都沒有善惡之分,既然沒有善惡之分,就不存在二元對立,這就是空性。到達這裡時所有疑惑點都是不存在了。(美醜好壞高矮胖瘦也是一樣)

不是用善去滅惡,或者用惡去滅善,是善惡本來就是不存在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題外話:這僅僅是證得空性,佛法不是斷滅法,空性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性也是什麼都有。這方面涉及更深,先不說了。


遠離相對,超越二元,看似究竟高拔,但於真實的身心之煩惱解脫,又有何干呢。


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

一曰 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二曰 一切諸有悉為苦毒

三曰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四曰 一切有形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


題主十分善於思考。所以樂於說說個人的拙見。

虛實陰陽好壞對錯善惡正面負面高低貴賤美醜等等觀念都是二元對立的觀念。

你提到,虛實的本質是什麼?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拿波粒二象性來說,就是

空就是波(虛)的狀態,色就是粒子(成像了、實)的狀態。

任何形而上學科都會告訴你:這個世界的初始狀態是「一」。

空和色他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能量波疊加而成。由於有了客體(觀察者)的存在,所以一個本來混沌(一)的宇宙,被客體自身的知能體能拆分成了客體眼中的「虛」與「實」,「色」與「空」等等。

正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當你悟到了這一點,你就想要嘗試去超越二元對立的視角來看問題了。

舉例:比如人長濕疹的問題,婚外戀的問題,孩子離家出走的問題,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等等等,去試著超越一個維度看或者多角度看問題,妳就不會局限在一個角落。人生將會更加廣闊。


只要是理解,必然落在意根,和佛教最終追求背道而馳。

消泯二元對立,即是禪宗的明心見性,不是邏輯思維的結果,是禪定的結果。而這裡的禪定也是六祖大師所說的「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

禪是活潑潑的,不是如木石般毫無反應。

有人問:「如何是定?」趙州禪師云:「不定。」學人云:「為什麼不定?」師云:「活物、活物。」


朋友,就我個人的經驗,最好不要把佛教當作哲學或是類比於哲學來探究,要不然會很難明白釋迦摩尼佛到底想說什麼的。

朋友首先要明白,釋迦摩尼佛創立佛教的初衷是——讓眾生離苦得樂,其所說的各種法,各種修行的法門,都是為了這個初衷而服務的,所以佛教所追求的並不是什麼「無二元對立的世界」,學佛就是為了」離苦得樂「。

釋迦摩尼佛之所以提出「不二」、「空性」的觀點,是他在思考——人生為什麼苦?苦從什麼地方而來?——這些問題時,漸漸深入人的內在後發現的,不僅是人,甚至我們人類生存所依賴的世界,也是如此的。而佛教「離苦得樂」的關鍵,也是來源於此。

不過佛說的「不二」、「空性」,也不是能通過字面來理解的,只要你是用邏輯去推測的,就肯定不對。因為這些世間人所認為的所謂「佛教的觀點」的源頭,來自於「佛性」的「不二」、「空性」,但「佛性」實際不是能用世間人的概念、言語、邏輯來說明的,因為到了那個地方,這些東西都將失去作用,其最終是通過體悟而來的。舉個例子吧,比如一個人從小到大,他從來沒有吃過任何甜的東西,比如糖、木糖醇、甜的水果等等,這時無論你如何用語言文字來描述「甜」是什麼味道,他都不可能真正的知道,最多只能去想像;但是如果你給他吃顆「糖」,你不用多說什麼,他自然知道「甜」是什麼味道。不過「佛性」的這顆糖,並不存在於世間人的「娑婆世界」,要想吃到,只能靠「悟「。

朋友如果真正的想了解」佛法「的真諦,只能通過實實在在的佛教修行,吃了釋迦摩尼佛給的這顆糖,才能領悟的,要不然無論你如何在語言文字上去探究,都將是言說戲論,當不了真的。當然,我說以上這些,不是希望朋友對佛教感到更為迷惑,只能說,有的東西,是討論不出來的,你只有吃過才會明白。

希望我的回答,對於朋友了解佛教有所幫助。


無二元對立是因為你無論往那一元去偏執、停住都是錯的、苦的。

如:心和物、有和無、善和惡……

佛曰:離相 放下……

只有無二元對立,你才能圓融、隨緣自在!


是這樣嗎?男女 陰陽 天地 對錯 是非 都是二元對立 但這些概念都是靈魂在藉助人身的感受

而這些概念或者感受都是虛妄的 如果你失去人身就沒有了二元對立 不知是不是這個道理

就像坐禪 非動非靜 才能達到境地 先有雞是錯的先有蛋也是錯的 雞和蛋是一個物體的兩面 不能說代表雞的正面先有 代表蛋的反面後有 一體兩面


無二元對立的世界即是二元對立。

因為當我們分別「這是」二元、「這不是」二元、當下即進入二元對立的世界。

真正的無二元對立是「離一切妄相」分別妄想、連「有無」都不會產生。

譬如你看到一個女學生戴耳機坐在捷運的博愛座。進入二元對立分別之後、開始評斷這女生的行為。

於是產生「她為什麼坐在老人才能坐的座位」、「或許她有苦衷」、「小孩子就是這樣」等等分別想法。

真正無分別對立看到這樣狀況連起心動念都不會發生。

然而當旁邊出現一個老人、開口請你幫忙找位子的時候、你看了看四週都沒位子於是去問了女學生、看可不可以讓座給旁邊這個老人幫了忙。雖然造了善業、心裡仍無所住動了念也不執著。

無二元對立不是什麼事都別作。正如同「不可思議」不是「不能思議」。


用語言思考就有二元對立,但觀察不會。


沒有看佛經說一下我自己理解的二元世界

時空中存在有二層世界一是物質 一位精神,物質世界屬於外在的像人的外表一樣,每個人都不會完全一樣雖有共同點但更多的是不同。而物質上的追求大多數人都是一樣的,因起容易發現與滿足,但是其事物的本源是精神世界的不同,精神世界不會顯現 但是非常不一樣,一個人的內心是無窮無盡的可以容納下整個物質世界,但是人們愛給自己劃圈把內心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去追尋物質世界,探尋開發精神世界更困難也更精彩,人不要只注重外在的物質方面要觀察他的內心是怎樣的,可以大如星海也可能小如介子。

物質與精神屬於兩層世界,人是處在兩者之間的,人之所以區別與動物可能就是開發了精神世界,兩者各自存在但是對人來說又相互影響,人看到物質會在精神世界映照出另外一種事物,他可能與物質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精神世界的產物大多源於物質世界的拓展,人的感情大多受外在的物質影響,但是真正讓人產生感情的還是人自己的精神世界,外在的並不能直觀的產生這種感覺,比如看到不喜歡的事物,精神世界會產生排斥,但就事物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同或者錯誤,所以讓人感到高興或者悲傷的外在事物並沒有錯,真正決定的還是精神世界。

對於個體而言,物質與精神並存,多接觸讓人開闊的物質能夠激發精神世界,古人追求 風雲 山泉也就不足怪了。對於外在客觀物質保持認識,真正的追求還是精神之獨立,能做到脫離物質影響也就接近天道了,精神世界最後的歸宿是道的運行。


推薦閱讀:

小時候每天堅持念經,生活得踏實快樂,能感受到智慧加持。為什麼現在就無法堅持禮佛、念經呢?整日煩躁不安
佛如何修心?
為什麼那麼多人說凈土宗是邪宗?如何修習才如法?
以前玩弄過別人的感情,現在被別人玩弄,感情各種不順,因果報應吧,要念什麼佛經才能贖罪?
釣魚提問?

TAG: | 修佛 | 佛的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