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忽略的,正是別人渴求的

最近,關於聚合支付的消息很多:

各收單非銀行支付機構:

根據人民銀行總行《關於開展違規「聚合支付」服務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規定,現對我省各收單非銀行支付機構「聚合支付」業務提出以下自查整改要求:各收單非銀行支付機構與聚合技術服務商開展業務合作的,應嚴格遵守銀行卡收單業務規定,切實承擔收單主體責任,不得將商戶資質審核、受理協議簽訂、資金結算、收單業務交易處理、風險監測、密鑰管理等業務外包;不得允許聚合技術服務商以大商戶模式入網。請各單位於2月20日前,將本單位與聚合技術服務商業務合作情況、業務模式、技術方案和業務流程以及是否入網等情況報送人民銀行。

這裡面,對聚合支付供應商提出了一些限制,明確能做的和不能做的。簡單的說,就是將聚合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區分開來。於是,梯隊便變成了這樣:

  • 銀行

  • 銀聯等清算組織

  • 第三方支付

  • 聚合支付

這也沒辦法,銀行、清算組織、第三方支付都需要資質,聚合支付更多程度定位的是系統服務商。但是這幾年,越來越多的聚合支付廠商進入,一些廠商都開始干著壓紅線的事情,甚至進行「二清」,這個是人行明確規定不能碰的。這兩年,金融監管開始越來越嚴,前幾年的放羊監管,現在開始補窟窿。

在這裡,我不想談聚合支付的事情,反正人行發文這是很早就料到的。我想說的是,聚合支付給我們展示出來的一些東西,一些擁有支付牌照的公司所忽略的東西。

第一點,我想說的是產品接入。

支付是很多場景需要的,線上和線下,但是支付接入,從來都是繁雜的。各個支付提供商標準不一樣,每一次對接,從產品形態、介面、開發、入網、聯調、驗收等,都需要很長很複雜的流程。但是,卻沒有看到各個廠商有優化的想法。聚合支付的蓬勃發展,正好映射出支付產品的無力。

舉個例子,PING++提出的「7行代碼接入支付」,這大概就是最大的挑釁了。放眼望去,哪個支付產品提供過這麼方便的接入?別和我說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個代替不了全部,看過太多的產品,介面文檔沒人看懂,產品流程一片混亂,完全不把用戶體驗考慮在內。看一個公司的產品如何,先看接入文檔和手冊。

第二點,我想說的是產品種類。

支付產品無非就是掃碼、快捷、網關網銀、賬戶等幾種,但有多少能夠完全做好?舉個例子,積分、卡券優惠等,很簡單的附加權益,我沒看到很多比較好的產品。整體交互更是一塌糊塗。支付其實是很純粹的,只是我們賦予了很多的規則。有很多做得很好的體驗,卻不是支付公司做出來的,比如Apple Pay,是供應廠商做出來的。仔細想想,我覺得也就只有掃碼支付,能夠稍微拿得出手。

第三點,我想說的是結算對賬。

支付主要功能就是搬錢,在不同的主體之間搬錢,負責結算和對賬這等苦活累活。結算對賬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看了太多,對賬從來沒對平,結算從來沒實現系統化,能手工處理的,絕不主動推系統自動化。提供給用戶的賬單,提供給商戶的對賬結算單,一團糟。有人調侃,做財務和會計的,盡量少去支付公司,那絕對是大坑,呵呵噠。

最後,我想說的是公司的性質。

支付公司,更多的應該是科技驅動型的公司,只有不斷在技術上突破,保證系統的穩定、健壯、可擴展,才能更好支持業務。運營人工處理,短時間內能夠解決問題,但是長期,無法讓公司業務快速發展。只有技術驅動,才能保持良好的運轉模式。

這些,很多有支付牌照的機構都在忽略,曾經躺著賺錢,現在行情不好,沒有思考如何去做產品,只想著賣牌照。而很多沒有牌照的公司,一直在努力,更多的想通過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商戶和用戶的需求,贏得屬於自己的優勢。正因為他們沒有支付牌照,只能更加深耕支付的本質,更多為用戶思考。

你正在忽略的,正是別人渴求的!


推薦閱讀:

2017 年支付行業的涅槃重生
「收單第三方機構繞過銀聯」是怎麼做到的?在獲得收單資格的最初,收單機構不就必須接入銀聯繫統嗎?
個人能申請支付介面嗎?
第三方支付興起的這三年,銀聯是這樣生存的
支付、清算、結算,究竟有何區別?

TAG:聚合支付 | 第三方支付 | 支付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