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概念也離不開具體經歷嗎?

文/@具身思考 姚腦師

愛情是個永恆的話題。我們因愛而生,為愛而活,隨愛離去。愛讓我們生活熱情,卻測不出溫度。愛讓我們神魂顛倒,卻診斷不出疾病。愛是擁抱的溫暖,是寄出的信,還是夜晚的夢?愛作為一個抽象概念,她在大腦中是怎樣產生意義的呢?

一部分研究者認為愛作為一種抽象概念,在大腦里只能用抽象的符號來代表(如【love】)。但我們在這篇文章討論過為什麼大腦光靠抽象符號是不能有效的產生意義的。另一些研究者則認為大腦需要和現實經歷相聯繫,才能有效的建立抽象概念(見這篇文章看具體的概念和經歷的關係)。

抽象概念如何才能和現實經歷聯繫起來呢?目前學界有三種假說,即大腦可能通過1.隱喻/2.內在情感/3.情景經歷來給抽象概念賦予意義。而愛,以這三種方式和經歷聯繫起來,對我們又有什麼啟發呢?

1. 隱喻(metaphor)假說

大腦可能通過隱喻的方式用具體的感官和運動經歷來賦予抽象概念意義。我們的日常用語中,我們經常將好和壞在空間的維度上來表達。例如「高大上」是好的,「矮低俗」是不好的。我們對時間概念的理解竟也是和身體的運動緊密聯繫起來的。

Boroditsky和Ramscar(2002)想知道大腦是怎麼理解「時間」這個抽象概念的。他們想出一個模稜兩可的問題:

下周三的會議向前調了兩天。那會議是在哪天開?

理論上說,你的回答可以是「下周五」也可以是「下周一」。「下周三向前」可以是向未來前進兩天(下周五),也可以是向現在前進兩天(下周一)。

作者們肚子餓了,下餐廳吃午飯。到了餐廳,他們發現那裡有大約70號人排了長長一隊。作者們靈機一動,不如我們就問那些排隊的人那個模稜兩可的問題:

通知說下周三的會議向前調了兩天。你覺的這指的是哪天?

把排隊人的回答收集了以後,他們懵了。

回答「下周五」和「下周一」的比率根本不是50/50。更奇怪的是,這個比率還隨著排隊人在隊伍中的相對位置而變化!越是站在前排的人越容易回答「下周五」。而越是剛剛進入隊伍的人越容易回答「下周一」(見下圖)。

他們發現,對「下周三向前兩天」這個時間的理解其實是隨著身體向前運動而不斷變化的。越是前排的人,在隊伍中前進的越多,就越容易將「下周三向前兩天」理解為向未來前進兩天。而剛剛加入隊伍的人還未經歷多少向前的運動,則傾向於將「下周三向前兩天」理解為向現在前進兩天。這個實驗說明了大腦可能是以身體向前運動的經歷來隱喻時間向前進的概念。雖然這個實驗只考慮到時間這個概念,但是我們不難想像其他的抽象概念是可能通過隱喻借用具體經歷來產生意義

2. 情感(emotion)假說

除了通過隱喻的方式,一些抽象概念也可能是以內心的情感經歷來具身化的。我們知道具體的物體是可以根據他們的物理體積分出大小的。比如說「大海」和「地球」,就比「細菌」和「米飯」要大。Sereno和同事們(2009)發現大物體的名字如「大海」要比小物體的名字如「細菌」識別起來快。我們理解文字的時候需要激活相關的經歷。在激活這些物體的視覺經歷的時候,由於大的物體發出低頻的視覺信息在大腦視覺皮層中處理比較快,因此大物體的名字識別起來也比較快。大家看下圖:

具體的物體的大小可以和視覺經歷聯繫起來。相比之下,抽象概念在時空中不存在,它有沒有大小呢?從直覺上來講,「信任」和「永遠」就感覺比「痕迹」和「謙卑」要大。同一個概念比如「想法」,在不同的語境下也可大可小。比如我們有的時候說「我喜歡遠大的想法」,有的時候說「我的想法微不足道」。那大腦是如何代表抽象概念的大小呢?

大家體驗一下,我們在理解「信任」和「永遠」的時候有沒有一種心潮澎湃,情感被喚醒的感覺?相比之下,理解「痕迹」和「謙卑」所喚醒的情感強度就差得多。也許抽象概念的大小可能是用情感的強度(emotional arousal)來具身化的。越是能喚起情感的概念,我們主觀上就越覺得是大的概念。越是讓人平靜如水的概念,相比之下就感覺比較小。

為了測試這個想法,我和我的同事們 (2013) 選了一組直覺上意思大的抽象字(如「永遠」)和一組直覺上意思小的抽象字(如「痕迹」)來比較它們的識別的速度。我們發現和具體的字一樣,大概念識別的速度要比小概念要快。但是這個大小的差異沒有辦法用視覺信息處理的速度來解釋。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大概念識別速度快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其喚醒的情感強。相比之下,大的具體物體雖然也能喚醒情感(如「大海」),但是它和物體的大小對識別速度的影響是相對獨立的(請看下圖)。這個實驗說明了大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情感強度的大小來理解抽象概念的大小那麼除了隱喻具身的假說外,我們發現抽象概念也可以通過內心情感的經歷來賦予意義

3.n情景(situation)假說

情景具身假說認為抽象概念的意義是由相關聯的事件和情境來產生的。

就拿「民主」來說吧,說起民主大家會想到什麼呢?大家可能會聯想到,投票表決,少數服從多數,各種競選活動,國旗,競選黨對罵,媒體報道,等等。這些聯想的情景單個來看都各有各的意義。一旦把他們都結合起來,民主這個概念就顯得有血有肉了。

為了證明這個假設,Barsalou 和 Wiemer-Hastings 準備了一些具體字(如樹,磚頭,鉛筆,照相機),一些抽象字(如自由,發明,真理),還有一些半具體半抽象的字(如烹飪)。他們找了一組被試讓他們在1分鐘內聯想每個物體/概念都有什麼特徵。

大家自己可以試一下:先花一分鐘聯想下「磚頭」都有什麼特徵,再花一分中想一下「自由」有什麼特徵

他們發現越是具體的概念,被試越容易回答相關的物理特徵(見下圖中的「實體」)。拿「磚頭」來說,你可能回答紅色,硬,四方形等等。越是抽象的概念,被試越容易回答有關情景和內心感受的特徵(見「情景」和「內心感受」)。拿「自由」來說,你可能回答很快活,自己做主,旅行,睡到自然醒等等。這個實驗雖然很小,但是展示了一些抽象概念可能是用相關的情景來賦予意義的

4. 大腦是怎麼理解愛的?

我們討論了抽象概念可以由隱喻的方式借用具體的經歷,可以來源於內心的情感經歷,也可以聯繫到相關的情景。這三種方式並不互相排斥的,因此大腦對「愛」這個抽象概念的學習和理解也很有可能是非常的多元化。

比如說,我們可以借用已有的具體的經歷來嘗試理解愛。比如跑過馬拉松的朋友可以用馬拉松的經歷來理解愛的長度。我們可以用味覺上的酸甜苦辣,平時生活中經歷的喜怒哀樂來模擬愛的陰晴圓缺。我們也可以觀察和學習各種浪漫的情景(比如通過電影或文學作品)來體驗愛的意義。

愛這個抽象概念和具體經歷緊密聯繫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呢?

1. 就像宇航員上天前在地球體驗失重環境一樣,愛也是可以通過各種具體的體驗來學習和模擬的。

2. 愛是可以漲經驗升級的,每一次愛的經歷都會賦予愛新的意義。

3. 每個人由於經歷不同,對愛的理解也大相徑庭。所以愛並沒有什麼絕對的對錯。

你們覺得呢?

參考文獻

為什麼沒有身體的大腦是無法思考的?

認知主義的缺陷 - 為什麼計算機代替不了人腦?

Barsalou, L. W., & Wiemer-Hastings, K. (2005). Situating abstract concepts. In D. Pecher & R. Zwaan (Eds.), Grounding cognition: The role of perception and action in memory, language, and thought (pp. 129–163).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roditsky,nL., & Ramscar, M. (2002). The roles of body and mind in abstract thought.PsychologicalnScience, 13(2), 185-189.

Kousta,nS.-T., Vigliocco, G., Vinson, D. P., Andrews, M., & Del Campo, E. (2011).nThe representation of abstract words: Why emotion matters. Journal ofn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0(1), 14–34.

Sereno, S. C., O』Donnell, P. J., & Sereno, M. E. (2009). Size matters: Bigger is faster.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2(6), 1115–1122.

Yao, B., Vasiljevic, M., Weick, M.,nSereno, M. E., O』Donnell, P. J., & Sereno, S. C. (2013). Semantic Size of Abstract Concepts:nIt Gets Emotional When You Can』t See It. PLoS ONE, 8(9),ne75000.

---------------------------------------------------------------------------------------------------------------------------

謝謝您的閱讀!

請關注專欄 具身思考 跟姚腦濕學習具身認知和大腦思考

請關注專欄 行為與認知神經科學 看一票雞血青年熱情科普動物和人類的行為和大腦

推薦閱讀:

用不同姿勢打開抑鬱症·1:抑鬱症?或近或遠
《連接組》閱讀筆記①
人類嗅覺退化了嗎?
關於學習外語的一點隨便亂談
突觸可塑性:陳述性記憶形成的細胞機制

TAG:认知科学 | 大脑 | 神经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