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從零開始認識畢加索?(1)
對畢加索的了解,可以回想到小學美術課上看到的和平鴿和鬥牛造型。簡潔流暢的線條,一氣呵成地勾勒出動物的輪廓。在後來的審美經歷中,一直不太明白這些繪畫大師心念所求的目標是什麼。近一個月來,通過對現代藝術史的簡單認識,了解了西方近現代繪畫史的粗略脈絡。一些疑問也有了逐漸清晰的答案和可以琢磨的依據,對於如何觀看這些繪畫作品也有了從作品本身出發的新視角。
1、畢加索之前
1839年攝影術誕生,這一新技術對處於工業時代的傳統繪畫的衝擊不言而喻。19世紀60年代,以莫奈、雷諾阿、德加等為代表的印象派,衝破傳統古典主義和日漸矯揉造作的浪漫派對繪畫藝術的既有追求,尋求繪畫區別於科技的獨特魅力,開創出對光影、色彩和造型的執著追求。
到了八九十年代,塞尚、梵高、高更等人進一步打破了繪畫中的寫實規範,融入更多個人主觀感受以色彩和造型表現作者的情緒情感。他們發展出不同於印象派早期強烈追求捕捉光的瞬息變化,而更注重畫家本人在情感與繪畫技法形式上的表現融合。繪畫開始擺脫傳統藝術規則的束縛,朝著自由開放的現代藝術邁進(「從客觀描繪到轉向主觀表現」)。在19世紀的最後幾年,伴隨著瀰漫開來的世紀末情懷,科學上X射線、放射性與電子的發現,為即將迎來新世紀的人們打開了一扇認識世界的新大門。
在個體直覺、經驗感受與傳統法則、秩序的較量和平衡中,身處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畫家們面對前所未有的自由與解放,在既熟悉傳統又掙脫傳統的境況下需要重建新秩序。此時,任何有別於西方傳統藝術法則的新奇元素,都有可能成為藝術家們盡情發揮的材料。從中東伊斯蘭藝術形式到非洲原始藝術,再到遠東中國日本的藝術形式,都成為這一時期西方繪畫藝術的養料。1905年,野獸派出現,深受塞尚影響的馬蒂斯等人通過個人情感與色彩的激烈交融,創造出驚世駭俗的繪畫作品。在野獸派的畫筆下,繪畫已經不再是對自然客觀物體的再現式描摹,繪畫全然成為真正的創作。在馬蒂斯的眼裡,人物、樹木和風景沒有了差別,它們都是組成畫面的線條和色塊。主張表現個人情感的馬蒂斯,並非如猛獸一般在繪畫中肆意妄為,他在色彩與線條的交錯中尋找一種平衡和秩序,使得繪畫越來越具有裝飾性意義。
而比馬蒂斯年輕12歲的畢加索,此時也正在法國觀察和探索著能夠突破傳統繪畫法則的新技法與新觀念。
2、少年畢加索
1881年10月25日,畢加索在西班牙馬拉加市出生。母親瑪麗亞·畢加索是充滿熱情與活力的猶太裔義大利人,父親唐·若塞是個多情傷感、有點神經質並且熱愛藝術的西班牙人。不得不說,畢加索的繪畫天賦因襲了身為美術教師和博物館館長的父親的才氣和教養。在十九世紀末,衰落動蕩的西班牙,社會生活艱難不安。然而,繪畫卻成為少年畢加索最熱衷的生活。在父親的引導下,畢加索對西班牙引以為傲的現實主義繪畫傳統有了深刻認識,並開始接觸到「現代主義」的浪潮。
1895年,畢加索一家從拉科魯尼亞來到巴塞羅那,畢加索進入巴塞羅那美術學校讀書。這時,畢加索已確信無疑自己要以繪畫作為終生職業。但是學校的課程不能滿足他的需要,畢加索已經具備了作為一個成熟畫家的獨特風格。(畢加索曾說他14歲時就畫得像拉斐爾一樣好了)
1896年4月,畢加索的《第一次聖餐》在巴塞羅那全市美術展覽會上展出。
1897年,具有印象派畫風的《科學與仁慈》(也叫《最後的時光》)在馬德里美術展覽會開幕時展出並獲獎。
(《科學與仁慈》不僅從某一角度體現了當代的時代精神,也是畢加索的藝術邁入被社會公認的優秀行列的首要標誌。)
1897年秋,畢加索移居馬德里,並進入聖費爾南多美術學院深造。在學校他很少去上課,他更喜歡去學校畫室,更喜歡去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從繪畫現場和名作從吸取營養。16歲的畢加索已經逐漸感到社會,尤其是美術界,流行的風氣都是與他的理想、願望格格不入的。他所嚮往的並非是單純的追求榮譽和財富,而是全心全意地、真誠地熱愛美術本身。這一時期,畢加索在繪畫練習中,儘可能地變換各種畫風和技巧,儘可能反映多種題材。
1898年,美西戰爭在西屬殖民地菲律賓和古巴分別展開,歷時三個月,以西班牙戰敗而告終。畢加索在這年春天得了猩紅熱,從馬德里回到巴塞羅那療養。直到6月,朋友巴拉勒斯·曼努爾邀請畢加索到他家鄉塔里哥那縣(Tarragona)的荷爾達(Horta)繼續休養。在這將近十個月的休假中,畢加索不僅盡情領略了西班牙淳樸濃郁的民間風情和大好風光,而且還增強他對自由創作的嚮往,堅定了他將藝術創作與勞動大眾現實生活結合起來的決心。
1899年,畢加索回到巴塞羅那,與聚集在這裡的現代派青年藝術家們在「四隻貓俱樂部」經常交流。畢加索在這時就已顯露出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近乎瘋狂的勤奮。他「以爆發般的熱情從事寫生,不挑時間地點」。但是西班牙恪守傳統、沉悶不安的環境,是追求自由、開放的畢加索不能忍受的。在1900年10月,畢加索和朋友卡薩赫馬斯(Casagemas)、巴拉勒斯·曼努爾一起來到了當時歐洲的藝術中心——巴黎。他們此行是帶著觀光和旅行的意味,因為畢加索的那幅《科學與仁慈》正在巴黎萬國博覽會西班牙展廳展出。
3、藍色時期(1901—1905)
剛到巴黎的畢加索,對這個自由而浪漫的藝術之都充滿了激情。但是,他一定看到了貧苦百姓的絕望和呻吟,發現在這座城市光彩亮麗的背後所隱藏的衰敗和掙扎。他認識了猶太裔法國青年詩人馬克思·雅各布(Max Jacob),在其引領下開始接觸巴黎蒙馬特區人們的貧苦生活。在這一時期,畢加索開始用後來經常出現的悲觀主義來思考人生。最直接的影響恐怕是1901年2月,朋友卡薩赫馬斯在巴黎克利西(Clichy)街的一家咖啡館殉情自殺。這一事件讓畢加索在很長時間裡都處於低落的情緒中。
《卡薩赫馬斯的葬禮》(後改為《招魂》)畫面以陰鬱的藍色為主調,「與畢加索當時主題的暗淡或抑鬱的情感非常調和。」從這裡開始了他的「藍色時期」。
這一時期,他欣賞瑞士畫家史太因林(Alexandre Steinnlen,1859-1923)的作品,多取材當時法國的現實社會生活,諷刺上層社會的荒淫生活;法國畫家吐魯斯·勞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的作品,以簡練的線條,鮮明的色調,描繪巴黎下層社會的日常生活。他接受國際畫壇各種思潮的洗禮,又與它們保持距離,從現實生活尋找靈感,保持對繪畫藝術的純粹追求。
他在作品中,更多反映舞女、工人、雜技演員及其他窮人的生活。多用藍色和其他暗色來繪畫,畫中人物多數是無表情的、僵直的、虛弱的、瘦小的、乾枯的。
《自畫像》1901,布上油畫,80x60cm,巴黎畢加索美術館藏
《丑角及其伴侶》(又名《兩個街頭賣藝人》),1901,布上油畫,73x60cm,普希金美術館藏
《藍色房間》1901,布上油畫,51x62cm,華盛頓菲利普收藏館藏(這幅畫2007年被科學家用紅外線成像技術掃描後發現圖像之下還有一副帶領結男子的肖像畫。)
《彈吉他的老人》The Old Guitartist,1903,布上油畫 122.9 x 82.6 cm,芝加哥藝術協會藏
《生活》(又名《人生》)La Vie,1903,布上油畫,197x129cm,克里夫蘭美術館藏(Cleveland Museum of Art)
1904年4月,畢加索在巴黎定居下來。他在蒙馬特的拉維南街(Ravignan)十三號找到了一件簡陋的畫室。這幢被馬克思·雅克布稱為「洗衣舫」(Bateau Lavois)的公寓是巴黎窮藝術家們(有畫家、雕塑家、詩人和作家)的聚居之地。畢加索的好友馬克思·雅克布(Max Jacob)、紀堯姆·阿波利納爾(Guillaume Apolliraire,1880-1918)都在這裡有房間和工作室。
(關於蒙馬特和「洗衣舫」可以閱讀《畢加索時代的蒙馬特高地》[法]讓-保爾·克萊斯佩勒,劉娟譯/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2)
在眾多朋友中,詩人紀堯姆·阿波利納爾是畢加索最為知心、關係最為密切的,同時也是畢加索創立立體主義的堅強支持者。美國人列奧·斯坦因(Leo Stein)和加特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兄妹,德國收藏夾、美術評論家威廉·吳德(Wilhelm Uhde)都是畢加索作品的重要收藏者。
4、粉紅色時期(1905-1906)
在「洗衣舫」,畢加索認識了費爾南德·奧莉維葉(Fernande Olivier)。她成為畢加索在巴黎的第一位模特,也是他今後七年的情人。奧莉維葉的出現,給畢加索清苦的生活注入了鮮活的氣息,帶來了明亮的色彩。隨著兩人同居生活、荷蘭蜜月之後,感情不斷濃郁和深厚起來。他們雖然經濟上仍然窮迫,但是精神上是愉悅和歡樂的。
lActeur (The Actor),1905,布上油畫, 196.2 x 115.3 cm,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從1905年的作品《演員》一畫中,藍色與其他暗色逐漸減少,增加了玫瑰色和粉紅色,給人以清新、歡暢的感覺。
《踩球少女》1905,布上油畫,146x97cm,普希金美術館藏
《雜技演員一家和猴子》Acrobats Family with a Monkey,1905,水粉、水彩、彩粉、拼貼畫,104x75cm,哥德堡藝術博物館藏
《雜技演員一家》Famille de saltimbanques,1905,布上油畫,213x229cm,華盛頓國家畫廊藏
Boy with a Pipe,1905,私人收藏
《坐著的裸女》(未找到準確的圖片)是畢加索的創作從充滿悲哀的氣氛轉向明朗和清新的標誌。這一時期,畢加索作品的題材有所變化,表現手法也有所不同。幽雅單調的線條取代了以前沉重的扭曲形態,用輕快的色彩來賦予形象不斷精鍊、簡潔而強烈的特徵。
上面這幅,名為《Saltimbanques et acrobates》,作於1905
《La belle Hollandaise》,1905,紙上水粉, 77.1 x 65.8 cm,昆士蘭美術館
為什麼要認識畢加索?歡迎參加《觀看之道》讀書會
針對人群:
初一及以上人群;
特別建議符合以下特徵人士參與:
對美術、視覺形象欣賞及藝術發展史有興趣並有進一步學習願望者;
大中小幼教育工作者;
年輕的父母親;
---------------------------------------------------------------------
怎麼從零開始認識畢加索?(2)
怎麼從零開始認識畢加索?(3)怎麼從零開始認識畢加索?(4)
「觀看」畢加索有什麼心得?(「觀看之道」觀後感一)
推薦閱讀:
※寫給吃瓜群眾的西方繪畫找北指南(九):課後作業分析參考
※畫家劉野:她們有少女的外表,而靈魂早已衰老。|張小玉
※《馬奈夫婦》背後:揭秘德加與馬奈的塑料花兄弟情誼
※觀看之道|變動中的形象_四月:包豪斯Bauhaus
※voice|1流明_遙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