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黑客帝國》三部曲

春節期間重看了一遍《黑客帝國》三部曲。

這真是一部讓人情感複雜的作品:1999 年上映的第一集堪稱科幻電影史上的頂尖傑作之一,而當年的沃卓司機兄弟(之後變成姐弟現在變成姐妹)豪言說他們早就構思了完整的三部曲,讓我等科幻迷的期待值衝破雲霄。但當 2003 年中第二集、年底第三集上映,評論只算差強人意。當然不乏有科幻迷認為三部曲講了一個完整而精彩的故事,但從當時的票房和過去十多年人們對這部電影的記憶看,它確乎沒有像《星球大戰》《異形》一樣成為影視上最具影響力的經典之一。

這次重看,我試著從創作者角度反推一個問題:它的第二集、第三集到底做錯了什麼,以至於未能延續第一集的鋪就的通向神作的軌道?

一部並不足夠恰當但有對照意義的作品是 EVA:同樣驚艷,同樣晦澀—— 和 Matrix 一樣,EVA 是一部硬核作品。通常,硬核作品並不容易取得大眾成功,能在取得大眾成功的 99% 是那些從立項時就瞄準大眾的作品,絕不設置學習壁壘,絕不挑戰觀眾審美和預期,只在大眾喜歡的地方下足筆墨,做到驚喜和驚艷,比如成龍和迪士尼。但硬核的 EVA 創造了大眾意義上的、持久的成功,不得不說這裡面大有玄機。當它和 Matrix 放在一起考量時,就更令人感慨,至少在 Matrix 動畫版發布後、Matrix 第二集上映前,它都有非常大的可能像 EVA 一樣成為一部經久不衰的硬核 IP。

先來說 Matrix。

即使今天重看,Matrix 第一集仍然是好到令人咋舌。它有「高概念」:未來世界大多數人成了機器豢養的電池,醉生夢死於虛擬世界。這本身已經是一個很不錯的科幻故事的切入點,格外難得的是它能上能下:向上走,它讓觀眾思考我們身處的世界的真實與虛幻,向下走,人被機器統治本來就是個擊中大眾恐懼點的有趣幻想。

與此同時,它還有完整的故事、高潮迭起的講述、令人應接不暇的視覺奇觀。故事、敘述和視覺這三件事既是一件事,也是三件事:有的時候故事很好,但講述節奏讓人昏昏欲睡,有的時候故事和節奏都不錯,但缺乏讓人頭皮發麻的視覺奇景,對於好萊塢大片也是缺了點什麼。當這三者被融洽結合時,觀眾感受到的是極致的爽快。特別是電影后半段,叛徒出現、救墨菲斯、跟史密斯決鬥、Neo 復生... 每段都維持著緊張感但保持著劇情的順暢推進,觀眾不會齣戲思考為什麼這裡要安排一場戰鬥,而且幾乎每一段都有讓人難忘的視覺效果:一樓槍戰、子彈時間、直升機砸高樓、懸停子彈……

對於看不懂這部電影背後哲思的觀眾,它是一部 100 分的作品。對於有意願由此展開腦洞的觀眾,它是 100 分上面再加 100 分。

於是,雖然成本只有 6300 萬美元,但 Matrix 第一集取得了全球 4.63 億美元票房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為後面的作品積蓄了大量的能量——人們想展開自己的腦洞,又期待兩位導演用更高級的故事超越自己——用今天的話說,一個 IP 誕生了。

於是 Matrix 第二集的票房是極其驚人的:北美 2.8 億美元,年度第 4,全球 7.4 億美元,年度第 3。但第二集無疑是傷害性的,它沒有像指環王系列一樣每集票房更高,而是在第三集票房大幅縮水:北美 1.39 億,全球 4.27 億。

問題出在哪兒?

第二集開始,首先的問題是戰鬥的奇觀感喪失了:第一集驚艷的中國功夫在這集沒有絲毫創新、電腦動畫部分過多且讓人很容易識破,甚至宣傳時號稱要打造史上最炸裂飆車戲的逆行戲也沒讓人大呼過癮。

如果說這還可以接受,真正致命的是,第二集根本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它只是在為第三集鋪墊世界觀。所以這一集的全部劇情就是:打、找先知、打、找造匙人、打、找架構師、打…… 每找到一個人,都是一大通大多數觀眾聽不懂在說什麼的機鋒。自始至終,觀眾很難被賦予真正的目標代入,在這樣的出離感下,本就不精彩的打戲根本沒有緊張感。

荒木飛呂彥曾經總結過,一部作品有四種構成,按重要性排列是:角色、故事、世界觀、主題。荒木接著說:「在『基本四大構成』中,僅憑『角色』和『世界觀』這兩者之中的一項就可以使一部漫畫成立。也有職業漫畫家曾經說道『漫畫不需要故事』,確實,說的極端一點,我認為創作沒有故事的漫畫是完全可能的。」

也就是說,如果能塑造出讓人瘋狂喜愛的角色,哪怕他們做的事情(故事)本身平淡一些,觀眾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這基本就是今天大行其事的偶像和真人秀的邏輯。在某種程度上,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很多時候故事很弱但觀眾們不以為忤。

Matrix 第二集幾乎是沒有樹立起任何角色的,那為什麼它致力於打造世界觀,也沒有取得成功呢?

一部分原因是它對世界觀的陳述不是很好懂。回顧第一集,它交代設定借用了兩人之口,一個是墨菲斯,一個是先知。墨菲斯的解釋是非常好懂,且是視覺化的。雖然先知說的話有點繞,但即使看不懂,也沒關係。但第二集但所有設定,都來自於先知、法國人 Merovingian 和架構師這三口嘴炮,雖然說的挺有意思,但超越大眾能/願意理解的範疇——或許是為了給第三集留有懸念,第二集的設定交代本身就夠含糊其辭了,導演甚至沒想給出清晰的結論,反而讓觀眾開始猜疑:錫安是不是也是虛擬世界?這雖然是個不錯的懸念,但,相信大多數觀眾的耐心也就到此為止了,他們不在乎那麼多,他們只覺得導演在扯淡,然後他們不想看了。

另一部分原因,正如荒木飛呂彥所說,世界觀是可能撐起一部作品的,但前提是:這世界觀要極其有趣。指環王也好、哈利波特系列也好,很多時候單集故事並不算非常飽滿,比如指環王第一集和最近的《神奇動物在哪裡》,但光是展示這個世界裡的千奇百怪,也讓人看得目眩神迷,讓觀眾有探索其中的強烈樂趣。Matrix 第二集雖然在揭示世界觀,但,既沒有超越第一集想像力,也沒有給出更多有趣的細節。

它並非做不到。只要把 Animatrix 里的一些故事挪到這裡就好了。即使過去了十多年,Animatrix 里的好幾則故事,特別是渡邊信一郎的《偵探》,仍然令人難忘。說真的,如果弄幾個 Neo 和 Trinity 穿越到 Matrix 不同世界裡尋找線索,肯定比騎摩托什麼的更讓觀眾爽到——無論是硬核觀眾,還是大眾。

順便說一句,Matrix 第一集給人的感覺是好品味(服裝、墨鏡、二手未來設計),到第二集,好品味突然變怪了:大量的橡膠裝讓人擔心哥倆 SM 太多了,守護天使 Seraph 和造匙人土氣的中式打扮也沒法讓我們這些中國觀眾領情。甚至被寄予厚望的幽靈兄弟也沒創造新的酷感,只讓人記住了厚厚的粉底也蓋不住他們臉上的粉刺... 總之,審美的從酷到怪,對大眾也是一種挑戰。

當然,第三集在一定程度上是個回暖。它首先創造了新的視覺奇觀:飛船飆車、高達大戰哨兵、Neo 和史密斯的「界王拳」... 其次它重新擁有了故事的完整性:錫安保衛戰和 Neo 的獻祭。如果不改故事框架的話,把第二集和第三集融合到一起,刪掉其中並不必須的部分,它更像完整的一集。

但是,問題依然是存在的。首先,它並不是大眾意義上的 happy ending。其次,大多數人還是不知道它在說什麼。不知不覺間,導演姐弟玩了一次偷梁換柱:在大多數觀眾以為他們在探討人與科技、真實與虛幻時,他們卻已經跳到另一個問題上去了。第三集在講哲學意義上的自由意志,這既是一個大多數人不願意思考的問題,也是一個很難在電影里充分闡述的話題。十四年後的今天,幾乎沒有人把 Matrix 和自由意志這兩件事畫上等號,這也算一種意圖的失敗吧。

當然,我們可以說,EVA 是同樣晦澀的,大多數觀眾可能同樣沒看懂它究竟想說什麼,但為什麼 EVA 成功了呢?

我沒法給出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說到底,我沒法說因為具備了什麼充分必要條件,它註定會成功。

概率上本應如此:大多數成功都是小概率的。正如我最近看的其他幾本書里講的:美國起義軍能戰勝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英國海軍,是小概率事件;美國人在費城起草的憲法,本以為不久之後就需要修正,卻沒想到用到今天,也是個小概率事件;Pixar 作為動畫製作公司,能夠上市並取得持續不斷的成功,也是小概率事件。

試圖以小概率事件梳理世界的因果,似乎是徒勞的。

但 EVA 作為一部作品,並沒有犯 Matrix 第二集和第三集的那麼多錯誤,也是個不爭的事實。

在時不時陷入晦澀和給人整個故事似乎頗有深奧之處的感受之外,它有對大眾而言足夠清晰的故事主線,有極其成功的角色塑造,有在當時極其新鮮的世界觀,有綿延不絕的想像力和驚喜感... 簡單說,EVA 從來不是難看的作品,對於小學生,它是華麗的機器人與使徒的精彩戰爭,對於中學以上年齡的人,它(至少)是色而不淫的多位美少女的舞台。

在主幹達到很高水準之後,有兩件事升華了 EVA 的成功。

第一件,是它幾乎重新定義了當時日本動漫觀眾的審美。或說,它符合當時人們對於美的訴求的口味變化。告別了 1980 年代那種粗曠的、男性氣息過重的美感,EVA 採用了更為中性、更為細膩、更為可愛的審美。在此之後,以萌為中心的宅向美學崛起了,綾波麗、明日香各自代表的女性角色也開枝散葉蔚為大觀。

第二件就是它的硬核部分。因為它並不易懂,又似乎富有深意,所以它能夠被反覆看下去。如果有全世界被重複觀看次數最多的動畫列表,EVA 無疑是名列前茅的。任何一部可以被反覆挖掘的作品都是幸福的,因為它有了更大的被解讀、被傳播的可能性。

說回來,相比 Matrix,EVA 勝在主體品質上。如果 Matrix 能保持第一集的水準——無論故事完整度、角色有趣度、世界觀的新鮮感、視覺創造力、審美品位——它也會像 EVA 一樣,80% 滿足大眾趣味,20% 滿足硬核趣味。決定成敗的是那 80%,有望將作品升華為神作的是剩下的 20%。當它們被本末倒置,觀眾的反應就變成了那句話:你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欺騙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欺騙一小部分人,但你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

但是,寫到最後我還是需要承認,所有這種分析都是一種刻舟求劍。創作從來不是拼湊一二三四五。最終你能做出一部 Matrix 還是 EVA,重點並不是你在什麼原則指引下工作,而是你內心中有多少故事、多少角色、多少趣味、多少工具供你選擇。相比拍攝第二、三集 Matrix 前夜生活過於豐富、資金也過於充沛的沃卓斯基兄弟,拍完《藍寶石之謎》後失戀又跌入人生谷底的庵野秀明在那四年里鬱結的種種心事,才是最終構成差異的根本原因吧。


推薦閱讀:

解密《新世紀福音戰士:Q》十四年空白(10)——消失的第二使徒(1):使徒的統一特徵
Neon Genesis Evangelion 07 人類的造物
Neon Genesis Evangelion 26 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

TAG:黑客帝国电影 | 新世纪福音战士EV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