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圈有多黑暗?其實「黑暗」來自深處。
01-29
最近timeline上老被推這個問題:微博圈有多黑暗? - 李怡的回答 - 知乎 一看,喲,我們行業的故事,遂寫下不一樣角度的觀點。這題大家都從微博、微博大V角度回答,我的角度是從背後的本質:市場營銷需求來看的。大家要知道微博、大V圈這麼黑都是為了什麼,當然是錢。
推薦閱讀:
可錢從哪來呢?微博有一部分是上市表現,有一部分是品牌付費購買廣告(包括粉絲通、信息流、粉條、熱門合作等);而大V、KOL(意見領袖)則幾乎完全來源於品牌付費購買。
品牌到KOL之間,還有一個部分叫代理商,也就是廣告公司agency。社交營銷公司叫social agency,伴隨微博、blog、微信崛起於2011年左右。品牌自己那麼多P事兒忙不過來,營銷的事兒就要交給agency代理商,來負責出內容和購買媒介。大致的鏈條是這樣的:品牌主→代理商→大V or 微博所以這圈這麼黑的根本原因還是來自前面兩個環節,沒有前面兩個環節的貢獻,後面的大V、微博等媒體也沒錢可賺。所以那才是源頭。
1.先說代理商agency。簡單的說,social agency的收費方式有兩種,①是按照人力工時收人頭費,也就是我雇了很多聰明人給你出謀劃策,想策略想創意,幫你來吸引消費者達到品牌目標,你就要給我錢。這個時候,媒介費用我基本就如實報給你。比如某大V 5W一條,我就讓你5W 一條,因為我的agency fee諮詢費收足了。②是靠媒介賺錢,說白了我的人工費沒法收到那麼多,所以大V報價5W,我報給你10W。或者我簽了一個年度的KOL,然後拚命塞給你。微博、微信的硬廣資源也一樣。你可能要問了,那為毛要選第二種呢?那不是欺騙么?誒少年,我會這樣回答:首先11、12年,②收費方式最泛濫,因為本土廣告公司人員素質相對沒那麼高,收不了那麼高的諮詢費。隨著時間推移,現在絕大多數公司都是①②收費方式混合了,能宰一筆就宰一筆....原因是什麼,因為媒介收費來錢真的快。這就養肥了大家提到的那些KOL、大V和微博...互相包庇、聯合開公司、刷粉刷數據那當然不在話下。即使是現在,也只有少數公司能做到只用①收費模式,那必須要硬實力,招平均月薪10K以上的人。這對agency老闆來說,斂財還是難了點。畢竟情懷,哪有錢重要呢?或者說,情懷和錢我都要,所以我①②是結合的。還有個原因就涉及到:
2.品牌主。品牌主是出錢者,他們就沒有一點問題?那不可能。首先會出錢進行social media marketing的大多數也是大企業,甚至國外企業。他們有超前意識,但也有大公司束縛 —— 註定不可能靈活對待廣告公司。首先是事務纏身,social marketing只佔營銷預算的小部分,不太可能專職了解social知識,對KOL、媒介費用和內容創意的比例就有點不聞不問。其次,你上班是為了什麼?一定不是企業的壯大而是自己更牛B更掙錢不是。品牌的brand manager也如此。所以涉及到媒介購買、KOL採購核心利益時,甲方也懂,但牽涉關係太多,不可能完全掃蕩。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助於保證自己的位置,只要agency能出來幾個好內容,上面開心就可以。相對而言,我們現在看到越有靈活度和主人公意識的企業,social做的越好。比如:互聯網企業和初創企業,他們甚至都在組建自己的in-house團隊。總結一下:整個產業鏈的上游,品牌主、乙方代理商都有自己的考量,他們與KOL甚至微博的利益鏈是有關聯甚至綁定的。所有你看到的大V使壞、抄襲、嘩眾取寵全部都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曝光,證明自己有足夠的商業價值,最後換來甲乙方的青睞,也就是真金白銀。
這種事情本質上是行業不成熟的表現,不過話說回來,中國現在有幾個行業是成熟的呢?於我,我更期待倚靠創意策略,產出優質內容吸引受眾的時代,不管產出者是代理商、KOL、媒介還是品牌自己。社交媒介怪現象層出不窮,最終污染的還是普通人的信息輸入.....也就是你我每天打開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看到的那些話題,可惜。推薦閱讀:
※作為今日頭條的深度用戶,你對今日頭條有什麼建議?
※從台網聯動到台網融合,微博踏上了怎樣的風口?
※明星使用社交媒體的正確姿勢
※一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