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性別(外一則)
來源:原文為刊載於National Geographic January 2017 Special Issue: Gender Revolution 第14~17頁的兩則短文。基於排版上的考慮,本譯文刪去了原文中的插圖( 但會盡量保證原文的完整性)。
重新定義性別
下面的辭彙表是諮詢 Eli R.Green(賓夕法尼亞 Widener 大學人類性學研究中心)和 Luca Maurer(紐約伊薩卡學院LGBT教育、聯絡與服務中心)後擬定的。他們合著了跨性別者教育工具箱 一書。
無性別 (agender) :指一個人的性別認同既非男性亦非女性,或自己認為不擁有任何性別認同。
兼性 (androgynous) :指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的性別特質,或形容一種非傳統的性別表達。
順性別 (cisgender) :指一個人的自我性別認同與其出生時的生理性別相一致(有時縮寫為"cis")。
性別二元論 (gender binary) :指一種非此即彼的主張——認為性別應當基於一個人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來判定,非男即女,而非連續的性別認同與表達光譜。性別二元論對無法歸入這種非此即彼分類法的人群而言是有局限性並且值得商榷的。
性別常規 (gender conforming) :指個人的性別表達與社會文化對該性別的預期相符。在這種意義下,男性應當表現得男性化,且女性應當表現得女性化。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順性別者都是性別常規的,同時,亦非所有跨性別者都是非性別常規的。(例如,一名跨性別女性可以具有非常女性化的性別表達。)
性別不安 (gender dysphoria) :指對跨性別認同的醫療診斷。該診斷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纂發行的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簡稱DSM-5)所定義。但是,DSM-5 將性別不安列為診斷標準在跨性別社群中存在爭議,因為這個診斷暗指跨性別是一種精神疾病而非合理的性別認同。不過,由於在美國接受或提供相關診療需要正式的診斷,在 DSM-5 中保留性別不安也確實讓一些通常情況下無緣醫療照護的人得到了必要的幫助。
性別表達 (gender expression) :指一個人的外在性別呈現,通常包括個人風格、衣著、髮型、妝容、首飾、嗓音和肢體語言。性別表達通常被劃分為男性化、女性化和兼性。所有人都有性別表達,這個表達可以與個人的性別認同一致,也可以與之不同。
流動性別 (genderfluid) :指一個人的性別認同在男性和女性間切換,或其性別認同/表達停留在性別光譜上的某個位置。
性別認同 (gender identity) :指一個人對自身性別的內在感知,也就是這個人自身所認同的性別。
性別信息 (gender marker) :指個人官方記錄(如出生證明或駕駛證)上的指定性別(男性、女性或其他)。跨性別者的個人證件上顯示的性別信息則是他們的出生時的生理性別。僅在部分國家和地區,跨性別者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修改個人證件上的性別。
非性別常規 (gender nonconforming) :指一個人的性別表達和社會文化對該性別的語氣不相符。比如,「不夠男性化」的男性或是「不夠女性化」的女性。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跨性別者都是非性別常規的,亦非所有非性別常規人士都是跨性別者。順性別者也有可能表現出非性別常規。非性別常規常會不準確地與性取向相混淆。
性別酷兒 (gender queer) :泛指這樣的性別認同:非男非女,介於男女之間,不局限與傳統男女觀念,或是多種性別認同的組合。
間性人 (intersex) :這是一個涵蓋性術語,指的是基因、外生殖器、生殖系統或是性激素不符合典型生理男性或生理女性構造的個體。「間性」與「跨性別」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獨立的概念,但很多人會將它們混淆。陰陽人 (hermaphrodite) 這個相對更讓人熟悉的概念,現在過時而又冒犯。
LGBTQ:是幾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女同性戀者 (lesbian) 、男同性戀者 (gay) 、雙性戀者 (bisexual) 、跨性別者 (transgender) ,性別酷兒 (queer) 和性別存疑 (questioning) ,有時也寫作 LGBT 和 LGBQ。注意:LGBTQ 不是「非異性戀者」 (nonheterosexual) 的同義詞,因為這錯誤地將跨性別歸類為性取向。
非性別二元論 (nonbinary) :性別認同與表達的光譜觀點,通常基於對性別二元論假設(性別是基於出生時指定性別的男性/男人/男性化/和女性/女人/女性化這樣嚴格非此即彼的構成)的拒斥。相關術語包括「無性別」 (agender) 、「雙性別」 (bi-gender) 、「性別酷兒」 (genderqueer) 、「流動性別」 (genderfluid) 和「泛性別」 (pangender)。
人稱代詞:(在英文中)最常見的人稱代詞有「他」 (he) 、「她」 (she) 和「他們」 (they) 。最近出現了幾種較為中立且不包含性別指向的代詞,如「zie」和「per」。使用肯定他人性別認同的人稱代詞來稱呼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在使用人稱代詞前,最好問清楚對方傾向於用哪種。
青春期抑制治療 (puberty suppression) :指通過抑制性激素以暫緩青少年青春期發育的醫療過程。這樣做是為了有目的地推遲第二性徵(諸如乳房發育,睾丸變大,面部毛髮生長,身體脂肪重分配,嗓音變化等)的發展。抑制治療允許年少的跨性別者有更多的時間來決定是否採取激素介入治療,並能減緩伴隨青春期而來的焦慮不安。
酷兒 (queer) :一個涵蓋性術語,指代非異性戀者和非順性別者。在過去,這個詞被認為屬於冒犯性用語;現在一些人主張這個詞的中立性,但也有人依然認為這個詞包含貶義。
性取向 (sexual orientation) :個人被他人吸引的感覺。一個人能被同性、異性或雙性吸引,也能不因為性或性別而被吸引。部分人從未感覺到性吸引,他們被歸類為無性戀。性取向關乎被他人所吸引的感覺(外在),而性別認同是堅實的自我感覺(內在)。
跨性別 (transgender) :有時縮寫為「trans」,形容詞,描述性別認同與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不一致的人。可以指代一系列的認同,包括跨性別男性(自我認同為男性,但出生性別為女性),以及跨性別女性(自我認同為女性,但出生性別為男性)。
變性 (transexxual) :舊術語,指代已經接受激素或手術干預,以求讓身體與自身性別認同更一致的跨性別者。雖然這個辭彙還在被使用,但「跨性別」 (transgender) 已逐漸成為更常用的選擇。
幫助家庭討論性別
當談論性別和性相關話題時,家庭該從何入手?這篇指南取材自美國兒科學會的育兒網站 HealthyChildren.org。
性別認同:當孩子學會說話以後,大多數孩子會表達自己的性別認同:男孩或女孩,而這個表達往往會和他們出生時的生理性別相一致。然而,在有些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性別認同卻不是那麼清晰。兩歲左右時,孩子會意識到男女的生理差異。四歲前,大多數兒童會建立起穩定的性別認同。在這一時期,兒童還會學會性別角色對應的行為——即一般所謂「男孩該做的事」和「女孩該做的事」,這體現在玩具、衣服、活動和朋友的選擇上。
父母該怎麼做:所有兒童都應當有機會嘗試不同的性別角色和玩耍方式,從而保證他們的成長環境能反映性別角色的多樣性和機遇的開放性。
當孩子的興趣和能力與社會期望不同時,他們常常面臨歧視與欺凌。父母自然會想讓孩子能融入社會。但當孩子的表現不符合社會或你個人的期望時,應該幫助他們挖掘自己獨特的潛在,而非迫使他們適應潮流或傳統的性別行為。
對於有的孩子而言,認同為另一個性別可能只是暫時的,也可能是永久的。部分非性別常規兒童長大後會成為跨性別者(持續地認定自身為與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不同的性別),有的則不會。究其原因,科學家認為這個過程可能包含了生理和社會影響的雙重因素。此外,沒有證據指向父母的教育方式或者童年創傷。
養育非性別常規兒童所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我們無法斷言孩子以後會有什麼樣的認同。父母需要讓孩子在家裡感受到安全和父母的愛,並能得到無條件的接受。研究認為,性別是與生俱來的;沒有辦法依靠外部干預來改變。
性取向:性別認同一般在童年早期就會明確,而性取向(關乎個體會愛上或受吸引的對象)則會顯露得晚一些。研究認為,性取向和性別認同一樣是不可改變的。
當青少年進入青春期時,父母和子女一樣會感受到焦慮。許多父母覺得和孩子談關於「性」的話題意味著對性行為的認可,但事實恰好相反:對性知識有充分了解的青少年發生早期性行為的可能性反而更低。談論「性」這個話題時,父母不應羞於討論自己的價值觀,而應當向孩子開誠布公地解釋自己的信念和持有這種想法的理由。
許多非性別常規兒童長大後成為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他們往往面臨著來自他人的欺凌以及心理健康的問題。性別和性相關的問題是引發青少年自殺行為的一大主因。
父母該怎麼做:為人父母最重要的角色乃是對子女理解、尊重和支持。不居高臨下評判孩子,以平等姿態與孩子相處,更能獲得子女的信任,讓你能更好地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當子女向你公開自己的認同時,父母應當作出肯定、積極的回應。父母要意識到性別認同和性取向是不可改變的,但孩子看待性別認同和性取向的方式會隨著他們更多了解自己而發生改變。
父母應當關注孩子有沒有出現焦慮、安全感低、抑鬱和自卑的情況。幫助你的孩子抗擊不公正待遇。不要低估孩子可能面臨的社會壓力和欺凌。言明基於性別認同和性取向的冒犯和玩笑不可容忍。
對父母和監護人而言,養育一個非性別常規的孩子並不容易,因為他們要應對其中的不確定性,協調與學校、兄弟姐妹和親戚的關係,還要學會和周圍的一切相處。這裡列出一些可以為非性別常規兒童的父母和家庭提供幫助的組織:Family Acceptance Project,familyproject.sfsu.edu; Gender Spectrum,genderspectrum.org; PFLAG,pflag.org。
翻譯:@一揮 ,@洛韻染
審校:@洛韻染
推薦閱讀:
※我們得重新與這個世界產生關聯——米爾克和他的朋友們
※愛上女裝的自己?頗具爭議的Autogynephilia(1)
※除了是葯娘,我們還可以是什麼?
※作為一個醜陋的mtf該怎麼讓自己平衡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