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智能醫學影像分析的前沿與挑戰 | 硬創公開課

雷鋒網按:本文整理自雅森科技高級演算法研究員楊士霆,在雷鋒網硬創公開課上的演講,主題為「智能醫學影像分析的前沿與挑戰」。

楊士霆,畢業於台灣長庚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博士班,主攻醫學影像處理與應用。研究領域涉及醫學影像處理,生物醫學資訊,醫用光學,類神經與模糊理論,功能性磁振造影,醫學物理與生醫統計。曾在台灣林口長庚醫院,寧波杜比醫療負責影像演算法開發工作,現任職於北京雅森科技發展公司,擔任高級演算法研究員。

公開課視頻如下:

117期:智能醫學影像診斷的前沿與挑戰 | 硬創公開課 - 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page/z0367i06eg0.html?start=371

以下為雷鋒網整理的演講主要文字內容(關注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醫療科技微信公眾號「AIHealth」,回復「117」下載完整PPT):

本次公開課主要分為四部分:

一是醫學成像的概念及其類型與方式,以及人工智慧及深度學習等技術的介紹;

二是深度學習如何應用於醫學影像處理等醫療領域;

三是深度學習目前遇到的困難與需要突破的方向;

最後是總結。

醫學影像與人工智慧

近三十年的醫學成像,是一種實用性及創新概念的革命,主要包括兩個部分:

一是硬體發展的突飛猛進,包括MR、CT等硬體的發展,這些成像技術讓我們得到了很好的影像;

二是複雜數學工具的利用,通過這些方式可以對醫學影像進行重建、分析與處理,從而得到清晰可見的醫學圖像。

這兩個部分造就了成像上的進展。

醫學成像主要分為兩個形態:

一是結構性圖像,它主要可以得到組織的結構性特徵,但無法看到生物有機代謝的情況;

二是功能性圖像,它可以提示代謝的衰變與下降,或功能性的疾病。

相比結構性圖像,功能性圖像的空間解析度較差。

我們可以透過不一樣的介質來形成圖像,結構性成像包括:

X-ray,如血管攝影和電腦斷層,它可以看到組織結構;

聲音的方法,如超聲成像;

熒光,它可以用來探討組織和細胞的形狀與結構;

磁場,如核磁共振,它可以看到腦組織和身體器官的結構;

光學,比如眼底圖像,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它可以偵探到身體的結構,幫助診斷。

功能性圖像有:

光子,如用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可以看到代謝狀況,不過沒法看到組織結構;

正子,如正子斷層掃描,它加上一些醫學藥物的應用,可以看到代謝情況,看到腫瘤和病灶;

血氧水平,如fMRI功能性磁共振;

電流活動,下中圖是腦波圖的方法,透過腦波圖,拓撲到腦部對應位置,可以看到活動狀態下腦部電流改變的狀況;

磁場,與腦波圖類似,通過腦磁圖的方法,用磁場偵探微弱電流,可以感應出大腦中的功能性差異。

關於人工智慧,我們一直聽到它將對日常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而如今,計算機已經可以像人類一樣準確地處理圖像與視頻,甚至比人類表現還要好。這些突破主要來自深度學習。

關於深度學習,可以理解為它是機器學習的一個分支,其主要目的是模擬更高層次抽象思維。

深度學習主要是建構大量的抽象層,幫助將一些輸入的訊號映射到更高層的表現方式。例如,處理圖像中,輸入的特徵可以是每個像素,可以計算像素的強度,它可能是一組邊緣,也可能是特定的輪廓與區域。透過這些方式可以讓深度學習去達到我們的目的。

深度學習主要有非監督與半監督特徵學習,它會分層進行特徵提取。

在醫學成像中,要做到精準診斷,對疾病進行評估,需要:

一藉助影像設備獲取圖像,由於近幾年影像設備的進步,它在診斷上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二是解讀醫學圖像。現在主要依靠醫師完成,但有一些問題需要克服,比如主觀性,醫師的經驗和訓練不同,在看醫學圖像時有不同方式的解讀與定義;另外醫師的經驗不同,對同一組資料的解讀有較大的差異;而且醫師會疲勞,從而導致解讀的錯誤。

三是檢測出異常。

四是將想量測的位置進行量化,比如術前術後,讓醫師評估手術前後的差異時,要針對圖像做量化,透過前後數據的差別,協助醫師判斷手術是否成功。

上面提到的四個主要問題,都可以通過深度學習的方式來促進診斷,即將需要治療的地方做明確的辨識,輔助醫師做更有效地診斷,找到病灶。

深度學習在醫學影像上的應用

接下來要講解深度學習技術在醫學影像上的應用。目前醫學影像領域的主要處理內容有:

CAD,即計算機輔助診斷,醫師可以據此評估病人的治療情況,以及術前術後的差別等。輔助診斷也可以通過圖像分析的方法,找到腫瘤和癌症病灶。

圖像分割,主要是對身體的組織做明確的分割。

圖像配准與圖像融合,這兩者可以一起講。我們知道,圖像有結構性與功能性之分,後者圖像空間解析度差,可以看到組織的代謝情況,但不知道位於組織中的位置。所以需要影像配准與融合,將不同類型的圖像結合在一起,一個提供清晰的結構,一個提供代謝情況,這樣可以了解到組織與器官的病變。

影像導引治療。它可以分成兩類,一是影像導引手術,比如做開腦手術時,癲癇病人會不自主地出現放電異常抽動,用藥物抵制可能沒效果,這就要在大腦中植入電極,而這樣就需要引導的方法,將電極放到正確位置上。二是放射手術治療,即放療,它需要對腫瘤的位置做評估,因為放射線可以殺死癌細胞,也可能殺死正常細胞,所以要引導將放療固定在正確的位置,這也就需要醫學圖像的應用。

最後是醫學資料庫的搜尋與獲取,即如何從資料庫中檢索出想要的數據,這些可以通過深度學習的方法處理。

我們為什麼要在醫學圖像上使用深度學習的方法呢?因為圖像有不同形態,來自不同的組織,而如前所述,深度學習可以進行分析與處理,讓一些人為誤差得到調整。通過深度學習提取最主要的特徵,它也可以對疾病分類,做圖像分類與分割。

接下來講講深度學習的臨床應用。

上圖中的案例是全自動淋巴結檢測。左邊是縱隔的淋巴結,右邊是腹部淋巴結。可以看到,圖像標定出來的位置中,其實淋巴結有很大的差異,比如形狀與位置不一定,它與周圍的組織也非常類似。

過去傳統的圖像處理,是透過電腦斷層圖像,取得3D的立體影像,然後做影像上的處理分析與應用。比較新的方法是増強式3D Haar特徵,建立整體完整的檢測器,透過scanning window檢測淋巴結。

但傳統方法表現不佳,主要是維度上的限制。

在前兩年的一篇論文中,有人透過深度學習的方式自動檢測淋巴結。做法是,首先通過隨機森林分類器RF,檢測出大概位置並做標定;然後將標定出來的淋巴結,根據矢狀面、橫切面、冠狀面、三維角度,互相正交結合,創建出2.5維的空間投影立體特徵。接下來,透過HOG特徵提取方法,對空間投影圖像進行向量特徵截取。然後通過SVM訓練方法,將取得的特徵做加強和訓練,然後自動檢測出淋巴結位置。

用深度學習的方法做分割,在2015年的一篇文章也有展現。它主要利用卷積神經網路CNN,自動將大腦灰質、白質、腦脊髓翼自動分割,從而分析大腦的病變。

這篇論文中利用深度學習將不同的病人的資料做分割,精確度都不錯。

具體來說,作者用CNN將不同類型的MRI圖像,做有效分割,精確分割灰質、白質、腦脊髓翼。

他們通過CNN,將圖像分成一塊塊patch,然後對完整圖像做學習,訓練與分類。

上面這個研究是海馬回的分割。研究表明,海馬回主要與記憶有關。上圖是用手標定的海馬回的位置,可以看出與淋巴結一樣,它與臨近組織很相近,分割有一定難度。

在2015年的一篇論文中,就有作者通過CNN,用2D patches、三平面patches,以及改良式3D patches的方法,將海馬回進行深度學習,從而分割。左邊是還沒處理的情況,右是明確定位了海馬回的位置。

在光學圖像上,這裡的例子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檢測。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眼部疾病,視網膜血管也會有所改變。上面中間的圖是正常情況,右邊是患者圖像。

所以,在一些研究中用CNN的方法,針對眼底圖像進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辨識。已經可以判斷嚴重的情況。

另外還有深度學習在細胞檢測中的應用。比如2013年的一篇論文,主要是胸部癌症細胞的檢測,標定的是細胞癌症,通過max-pooling CNN,針對胸部組織圖像做有絲分裂的分析。結果顯示,精確度達到了將近9成。

上圖就是針對組織圖像的分析,得到的有線分裂的情況。

另外,還有個很好玩的例子。CNN除了做圖像識別,還可以將3T MRI圖像透過CNN網路,重建出類7T MRI的圖像。所謂T是指特斯拉,即磁場感應強度。我們醫學中常見的核磁機器是1T和1.5T,而7T是磁場強達7特斯拉,這種設備昂貴,需要很多的費用,但7T圖像的性噪比強。所以,研究中想通過深度學習將3T變7T圖像。

上圖可以看出,左邊3T圖像中,腦部邊緣有些模糊,但處理過後的右圖變得清晰了。這是用低成本的方法做重建。

智能醫學影像分析的挑戰

以上就是深度學習在醫學影像上的應用案例。那深度學習在應用當中,還有哪方面的挑戰呢?

目前論文的實驗,主要是探討結構效度的評估,一般是在實驗架構的基礎上,評估CNN配合哪一個patch,哪些在實驗中是好是壞。但沒有思考,在實際使用深度學習的過程當中,表現是否如預期想的那麼好。

使用模型當中,也常常選擇很多不一樣類型的特徵去訓練,這個過程中怎麼樣找出好的有效特徵?另外,在建構深度學習模型中,如何透過那麼多參數做調整。這些都是深度學習的挑戰。

另外,想要發展一個有效的深度理論學習模型,要基於經驗資料,去調試與評估網路的效果,這也是主要挑戰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要評估與測量模型複雜的程度,比如:

一是深度學習過程中有神經元的概念,那到底要多少數量?到底要多少patch?

二是還要考慮計算單元的形態,要放置多少的隱藏層、卷積層?這部分是深度學習要思考的。

三是考慮到模型的架構和拓撲的結構,怎麼樣將CNN與不同類型的機器學習模型,做互相的結合與比較?

四是是怎麼樣有效地將模型產生與建立起來?

最後是學習中效率問題。深度學習早在80年代就有所發展,但由於計算機的限制,其發展也並不如意。最近計算力的進步才將機器學習的機制建立起來。回過頭來看,到了如今的情況,硬體越來越好,那怎麼樣讓學習效率做更有效的分配或調整呢?怎麼樣將學習效率調整到比較好的階段,達到很好的結果?這都是深度學習的挑戰。

另外,也需要採集數據的量到底需要有多大?聽到了很多大數據的概念,但MR圖像可能是128*128維度,也有很多的訓練。大的數據量的分析與統計都會影響到大數據分析與學習。怎麼樣做權衡和評估的一個挑戰。

我們需要融合經驗資料,建構深度的理論學習模型,以取得好的評估效果。要做到這些,我們就需要定義一個理論策略,通過這個策略,去評估、調試模型。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常規化的機制。即最簡單的輸入-隱藏-處理-輸出訓練模型。但我們如何調整順序,使得對模型的調試更加明確、更加常規化,也是值得探討的地方。

我們在做深度學習的過程中,有個很一致的概念:我們都希望多放些層,或者減少內容。有時候,可能需要多一些特殊的加成層。但如何明確定義這個概念,使其常規化,也是我們要挑戰的目標。

另一個挑戰是:我們在做深度學習的過程中,最常使用的是非深度學習的架構。那我們要怎樣評估這個架構,找出一個好方法呢?

最後,是關於計算效率。我們先前也有提到,機器效能和數據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計算效率。如何取得平衡點,是之後的深度學習研究中很好的一個研究方向。

我們做一個最簡單的總結:深度學習主要用來做什麼?

深度學習有很大的潛力,能分析大量資料,通過學習給出分析結論和答案。所以其應用廣泛,不僅是在醫學影像領域,在其他領域也有很大的貢獻。並且在我們分析大數據時,深度學習可以為我們提供精簡信息。深度學習的可發展性還是非常大的,還有很多東西值得去挑戰,值得大家一起去探討。

在2016年RANA會議上,深度學習、智能學習非常熱門,醫生們意識到深度學習可以輔助診斷,甚至能幫他們找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並且最近的一些會議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深度學習、智能分析的龐大市場和發展潛力

我相信,深度學習在智能醫學影像分析中一定有很大的價值。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推薦閱讀:

PS教程-通過海綿工具凸顯圖片中的人物
載入選區與儲存選區
《Fully Convolutional Instance-aware Semantic Segmentation》論文筆記
1.16【OpenCV圖像處理】卷積邊界處理

TAG:医学影像 | 图像处理 | 人工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