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的淵源|儒學辨義 論語 八佾篇第三 5
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釋義:先生說:「夷狄這些民族即使有君主,也不如華夏無君主。」
大家一定對孔子說的這句話耳熟能詳,每當華夷之辨必會引用。早在夏商時期,華夷之說就已出現。到了春秋時期,由於天下紛亂,夷狄邊民大量進入中原,華夷之辨則更加激烈,於是孔子就提出了這句著名的論斷。之後歷代,華夏中原與夷狄外族之間的衝突征伐不斷,以致華夷之辨持續了兩千餘年仍不絕於耳。
時至今日,某些學者和公眾大號更是將華夷之說推向新的高度,其將視野延伸到全世界,除我泱泱中華,盡皆蠻夷。而且言之鑿鑿、正義凜然,振臂一呼,應者雲集。
何謂夷狄?夷狄是對蠻夷戎狄的簡稱,蠻夷戎狄是古代對四方各民族的稱呼,東方曰夷、西方曰戎、南方曰蠻、北方曰狄。而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之國則稱華夏或諸夏。華夏與蠻夷戎狄語言不通、風俗不同、文化各異。由於古代中原在經濟與文化方面較為先進,且飽受周圍各族侵擾,因此中原之民對蠻夷戎狄之落後部族較為鄙視。不過別光跟著別人鄙視,我們還是先來看看這蠻夷戎狄到底是怎麼回事吧。
東夷
夏商時期,夷分布在今山東、安徽、江蘇北部一帶。由於善用弓箭,因此稱為夷。據考,夷其實就是遠古時代華人始祖之一神農炎帝的部族。炎帝姓姜,是陝甘一帶古羌人的一支。羌從羊,即牧羊人之意。炎帝率部族從陝西東遷至山東一帶,發展農業,修養生息。之後夷族被同是來自西部古羌的軒轅黃帝部族所擊敗,只好向北、南兩個方向遷移。移居黑龍江、吉林地區的一支與肅慎族等東北亞諸族相融合,肅慎族的後裔即女真族,再後來即為滿族。向南遷移的則與當地的南方土著居民相融合,成為百越諸族。另外還有蚩尤的九黎部族,也屬於炎帝一脈,在河北涿鹿之戰失敗後,余部向南遷移至江西一帶,史稱三苗。秦漢之後由於中華一統,則改將日本、朝鮮、台灣稱為東夷。
西戎
戎是古代對中國西部各民族的統稱,分布在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山西、河北、河南西部一帶。因西方諸族善用刀兵,故稱為戎。西戎最初的部族都是古羌人,據說其發源地在新疆若羌縣,傳說其祖先居住在昆崙山。華人始祖伏羲出生在今甘肅天水,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炎帝和黃帝。軒轅黃帝姓姬,為華夏族始祖,其部落為有熊。黃帝率部落東征,與炎帝部落爭奪中原沃土,最終黃帝獲勝,入主中原。夏族從此即成為中原地區佔據主導地位的民族,這也就是後世將中原諸國稱為諸夏的由來。
商湯與周文王姬昌同為黃帝之後,均為夏族後裔。夏商周三朝的主要部落都是黃帝一脈的夏族分支。夏族長期統治中原地區,被迫南遷的東夷諸部則開拓了中國南方的疆域,這種夏夷南北分立的格局數千年來基本穩定。
西戎諸族主要包括西羌、党項、西夏等,其中党項與西夏的後裔現今多遷至四川省境內,即現在的羌族。隨著中國古代版圖的擴展,新疆、西藏後來也成為了戎的一部分。而現在有人甚至把西亞和歐美都視為了西戎,這麼說也過於牽強了。
南蠻
蠻是古代對中國南方各民族的統稱,分布在今雲南、湖南、湖北西南、貴州東部、海南一帶。由於南方濕熱,常與蟲蛇為伍,因此稱為蠻。上面說的東夷後裔遷至這些地區,與當地土著居民相融合,形成了現在的南方各少數民族。後來則將越南等南亞諸國也稱為南蠻。
北狄
狄是古代對中國北方各民族的統稱。由於當時北方游牧民族多以狩獵為生、以烤肉為食,故稱為狄。最早的狄族也是炎帝的後裔,西周時期周成王將今山東省高青縣南部賜予狄族部落作為封地,在那裡建立了狄國。後來狄國被滅,人民四散,但其民仍沿用狄姓。其後則將分布在今山西東南、河北北部一帶的部族稱為狄。再後來則將匈奴、東胡、鮮卑、契丹、突厥、遼、金、蒙古、女真諸族稱為北狄。到現在有人甚至把俄羅斯也說成北狄了。
綜上所述,當今漢族的主體其實就是夏族與東夷,漢族的祖先都來自古羌人,或者說都來自西戎。按照近年來人種基因圖譜的研究成果來說,漢族人的Y染色體60%以上均為東亞-南亞基因O,可見漢族人幾乎都是以古羌人為祖先的東亞黃種人。北方人由於長期與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接觸融合,因此混入了少量的東北亞基因C,如此則形成了中國北方人與南方人一定的體貌差異。但總體來說漢族人真可謂是同宗同源,同為炎黃子孫。
解釋了這些,我想大家應該能看出,所謂的華夷之辨其實最初不過是古羌人本族內部矛盾,所謂蠻夷戎狄本都是與華夏民族同出一源的兄弟姐妹,只因夏族佔了中原,成了王者,就把同族的其它分支視為了異族。直到西周,由於夏桀後裔在北方建立的多民族聯盟匈奴開始威脅中原,戎狄的定義才加入了外族的影子。
我們再回來看論語的這句話,其歷來有兩種說法。其一,夷狄即使有君主也不如華夏無君主的時候講文明懂禮貌。其二,夷狄尚有君主,不像華夏都無君主了。後解語法不通,且春秋時期周天子雖名存實亡,但也不能說是無君,更不能說亡國,並且各諸侯國也都有國王,怎麼能說無君呢?因此學者大多同意前解。
從這句話的主旨來看,孔子是有一定的民族主義情節的,他想表達的正是他所推崇的禮,因華夏是禮儀之邦,於是就有了文化優越感。他認為即使周朝已經天下大亂、禮崩樂壞,也比夷狄那些在君主管理之下的國家要文明。
華夷之辨曾經有過三層標準:地域之分、種族之分、文化之分。蠻夷戎狄最初的判定標準是地域,但這個概念存在相對性,今天我稱霸中原,則四方之民就被稱為蠻夷,如果明天你稱霸中原,我又變成蠻夷了。加之人口流動、遷移不斷,一個民族可能出現在很多地方。因此只按地域來分華夷就失去了實際意義。
按種族來分的話則又陷入了種族主義,而且剛才說過,周之前中原幾乎就沒有外族入侵,種族之分無從談起。周以後匈奴、東胡等部族崛起,才真正開始了漢族抵禦外族入侵的歷史。不過漢文化一直以來就不崇尚種族主義,韓愈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可見禮儀與文化才是古人們討論華夷的基礎。
以文化分華夷其實就是文化民族主義,文化是真正能使一個民族或群體產生凝聚力的根源。「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這句話可以說是文化民族主義的代表。當人們敵視他國或外來文化的時候,總會搬出這句話來對抗和貶低對方,甚至產生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樣的觀念來。
以文化來區分人類群體本來無可厚非,但其目的應該是便於彼此之間的學習借鑒,而不應該用來分別貴賤和黨同伐異。這種文化民族主義在外族入侵、烽煙四起的時候尚情有可原,在和平時期就沒必要對外來文化總是充滿敵意了。更何況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家的文明也在飛速發展,有些早已走到了我們前面,我們還總舉著幾千年前的成績單在那趾高氣揚有意義嗎?
尤其是近來世界格局風雲變幻,一些人似乎又看到了硝煙的影子,於是開始大聲吆喝起中華民族優越論,聲稱只有我華夏文化才是世界文明的曙光,其它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垃圾。美其名曰為中華文化正名,但言辭極端、藐視眾生,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勢。其數萬粉絲更是被忽悠得熱血沸騰、群情激奮,而且對其崇拜得是五體投地。
這只是我看到了的一部分,想來中國也許還有很多類似的極端文化民族主義者。似乎是由於國人過去對文化的極度自卑才造成了現在的極端自負。弘揚民族文化是好事,但是過了頭、極端化就成了一種病,暫且叫做文化狂躁症。最大的問題是這種人不但不認為自己有問題,反而還抨擊其他沒跟著一起瘋的人無知和弱智,於是那些缺乏分辨力的吃瓜群眾就很容易的被洗了腦。
自媒體時代,這種文化病的傳播力是相當大的。我在這裡花筆墨寫這些,是想提醒大家,當你看到了這樣的人寫的某篇大作,還是要保持頭腦清醒一些,別被希特勒式的極端言論蠱惑了心智。
今天,雖然世界上出現了一些民族主義的逆流,但全球化的大潮並沒有退去,平等和博愛仍舊是文明社會的標誌。中國之所以稱為文明古國,也是因為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都是追求大同與仁愛。
無論是有地域之分的國家或城鎮居民,還是以種族來分的不同人群,亦或是以文化區分的民族與個人,都是地球上的公民,都是宇宙中的生靈。不論人類發生過多少戰爭和矛盾,人們終將會明白,人與人之間就像中華的黃帝與炎帝,打來打去其實都是一家人。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