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阿富汗:一個歷史上註定悲劇的國家

文 | 安娜(暨南大學,歷史研習社社員)

從《追風箏的人》和《群山回唱》說起

這兩本小說都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Khaled Hosseini)所寫,對阿富汗的風土人情、社會各階層人士都有著細緻入微的描寫。筆者作為一個單純的讀者在看完《群山回唱》和《追風箏的人》後內心百感交集,久久不能釋懷,於是忍不住再度拿起,這次帶著點歷史的眼光。這兩本書可以說是出色的阿富汗社會史料,涉及阿富汗的民族、高文盲率、地緣政治、畸形經濟、宗教、恐怖主義等多方面問題,下面就讓我們從阿富汗的歷史入手,來看看阿富汗是怎樣變成這個「每平方英里有一千個悲劇的地方」(《群山回唱》)。

  1. 1919——1929改革,絕非曇花一現

1919年,阿富汗從英國手中獨立後,阿曼努拉(1919—1929在位)發起了長達十年的全方位改革。這個雄心勃勃的領導人以土耳其的凱末爾為榜樣,希望將阿富汗改造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國王阿曼努拉(1919—1929在位)

阿曼努拉於1923年4月9日對外宣布了阿富汗第一部憲法,這部憲法基本上不受宗教制約,規定非穆斯林也擁有同等權利,並確認阿曼努拉是擁有絕對權力的君王,國家的政權建設將以君主為中心。在經濟上,政府迴避了地區的地方首領的傳統角色,頒布了一個官僚稅收機制,並進行財產普查,為了節省資金,阿曼努拉廢除陳舊的閑職,取消對皇室和部落首領的親戚的津貼。

普遍教育,抑或強迫教育,被確立為一個原則:所有國民,不論男女都要接受教育。新的初等和高等學校被建立起來,包括外語學校,其目標是為阿富汗培養一批新的精英階層,第一所女校出現,男女同校的學校亦建立起來。在其它社會領域他也大力向西方學習。相對於傳統的穆斯林太陰曆法,西方的太陽曆被推行,貨幣單位被統一命名為阿富汗尼,他還發起了龐大的建築工程,來自歐洲的建築師為他建造了皇宮、國會大廈、凱旋拱門、電影院、電車線、咖啡館和私人別墅。

這些改革在占人口一小部分的知識分子和城市居民中贏得了支持,但毫不出人意料地遭到了守舊分子和大部分農村人口的反對,阿曼努拉的很多改革措施觸犯到了傳統社會和宗教的敏感部位,並直接威脅到阿富汗大部分地區的部落領導人的權力。他在嘗試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體系的時候並沒有妥善的安置他們,而且他也沒有成功地建立一支忠誠而強大的軍隊。

他的態度過於急躁,想法也未免太過單純。1927年,阿曼努拉與王后索羅亞出訪歐洲,王后穿著西方服飾,摘去面紗並裸露胳膊,這在阿富汗掀起軒然大波。阿曼努拉回國後不顧支持者的警告,毅然發起新一輪改革,宣布他很快就要頒布一部新的更加自由的憲法,並在政府僱員中實施一夫一妻制,擴大女性的教育權利,喀布爾的男女都要穿著西方服飾,廢除童婚習俗,禁止婦女戴面紗和深閨制度等等,這招致了對他的瘋狂批判,阿曼努拉以嚴厲鎮壓作為回應,導致了不可避免的暴力衝突,並愈演愈烈。1929年1月,阿曼努拉不得不下台。

▲流亡海外的阿曼努拉,再也沒有回到他的達魯拉曼王宮

儘管阿曼努拉的改革以失敗告終,但這並不代表著阿富汗停止了發展的步伐,經過這場改革風波的阿富汗已經跌跌撞撞地被推上了現代化的軌道。在之後將近五十年的時間裡,阿富汗從未停止對於建設一個與世界接軌的現代化國家的追求。阿曼努拉失敗的改革實際上是一個開始而遠非終結。這位年輕的君主(他在成為國王時不過27歲)以為自己能成為一個豐年的收穫者,但他只是埋了一顆種子而已。

2.1931——1978,緩慢而堅定的發展

阿曼努拉黯然退位後,阿富汗經歷了一段動蕩時期,到1931年,納迪爾·沙憑藉其軍事才能、行政能力和決斷力將阿富汗重新安定下來。同年,納迪爾·沙依據1923年阿曼努拉的文件頒布了一部新憲法,這部憲法進一步發展了議會的結構和職能,促進了司法制度的世俗化發展。雖然學校被置於一個教士委員會的審查之下,但是原來的學校重新開學,更多的學校也被建立起來。他大力改善國家經濟和穩定金融,促進項目投資,1931年,第一家公私合營的銀行建立,私人企業生機勃勃地發展起來。他在外交上小心翼翼地維持平衡,為阿富汗贏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1933年11月8日,納迪爾·沙被刺殺,其19歲的長子穆罕默德·扎希爾(1933—1973在位)於當天宣布即位,但國家其實是由他的兩個叔叔哈希姆和扎西·馬茂德共同治理。在哈希姆掌權時期,阿富汗安全地在二戰中保持了中立,為戰後的發展保存了元氣,1946年,扎西·馬茂德取代哈希姆擔任首相,他任職期間大力推動政治自由化和民主化。

1949年選舉出的議會中有一半的議員具有改革思想,因而該屆議會被稱為「自由議會」,與此同時,政治黨派逐漸活躍,自由刊物紛紛出現,對政府的尖銳批評也日益增多,最終引起了當局的警覺,並在1951年強制關閉了學生組織,於1952年關閉非官方報紙,逮捕學生領袖,該年選舉出的新議會更傾向於傳統,這標誌著政治自由化的嘗試的失敗。

1953年,穆罕默德·達烏德上台。在他統治的十年里有著令人稱道的經濟、教育、工程和世俗化發展,他藉助來自國外的資金和技術扶持,發展擴大了阿富汗教育體系,初級學校在很多鄉村設立起來,在地方城市還設置了高中,不過政治變革並不在他的日程上。

此後的十年,即1963—1973年,是阿富汗的君主立憲時代,1964年,新憲法頒布,國家的政治生活持續活躍,學生的力量越來越大。優素福致力於建立完善的民主政府,但並不成功,整個國家體制依然不成熟且政黨成立的立法程序一直沒有通過。

不能忽視的是阿富汗有著自己獨有的矛盾。阿富汗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普什圖人為主體民族,其它民族包括塔吉克人、哈扎拉人、烏茲別克人等,普什圖人主要分布在南方和東南方,其他少數民族主要在北方。部落在佔總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地區發揮重要作用,它不僅存在於游牧社會中,還存在於定居的農業社會中,在城市裡也有影響。絕大數阿富汗人為穆斯林,其中大部分都為遜尼派,什葉派主要限於哈扎拉人,後者為蒙古人後裔,社會地位低下,備受歧視。因此,阿富汗存在著深刻的民族、部落和教派矛盾。

▲阿富汗主要民族分布示意圖

但是在進步的號角聲中,這些如定時炸彈一般的社會深層次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反而還有日益緊張之勢。隨著時間的推移,政治體制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再加上揮之不去的低效率和腐敗,以及高層不斷的相互傾軋,都給阿富汗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1973年,前首相達烏德發動政變,宣稱阿富汗進行共和革命,由自己擔任總統兼首相。在他統治的五年里阿富汗執行獨裁統治,並和蘇聯關係惡化,達烏德沒能為自己爭取足夠多的支持者,終於在一系列複雜而殘酷的政治鬥爭後,於1978年的四月革命中喪命,阿富汗的全面動蕩開始了。

3.1978—至今,深淵

在四月革命中取得政權的人民民主黨的內部矛盾逐漸凸顯,1979年9月,人民民主黨領導人之一阿明發動軍事政變,處死另一位領導人塔拉基,隨後蘇阿關係惡化。1979年,蘇聯佔領喀布爾,處死阿明,扶植卡爾邁勒上台。阿富汗的十年抗蘇運動開始。

▲蘇軍入侵阿富汗

十年的動亂釀成了很大的政治惡果:軍隊政黨化、國家伊斯蘭化、政權空心化,阿富汗滑向了地方割據混戰、原教旨主義勢力大肆抬頭、中央政府失去權威與能力的危險境地。

惡性情況在蘇聯撤軍後加劇,各派勢力圍繞政權進行了長期的鬥爭,整個國家陷入內亂。各大抵抗組織之間的矛盾公開化,這些矛盾涉及意識形態、部落、民族、教派及領袖個人的爭權奪利。各個組織開始了不停的廝殺。內戰的血腥程度甚至超過蘇聯佔領時期,因為城市第一次成為戰場,阿富汗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

最終,成立於1994年的「塔利班」勝出。「塔利班」政權奉行原教旨主義,大力推行國家伊斯蘭化和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嚴格執行沙里亞法,禁止了一切娛樂,廢除了女性的工作權利,使阿富汗的衛生和文教事業陷於癱瘓,且該政權對於外國的援助始終懷有敵意,多年戰爭造就了成千上萬流離失所的難民,整個國家千瘡百孔。

雖然在911事件後,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但是隨後建立的新政權完全由美國扶持且中央政府缺少資金資源,腐敗橫行,只能控制喀布爾及周邊地區,新政權選舉出的第一任總統卡爾扎伊甚至被人取笑為「喀布爾市長」,而且恐怖活動並沒有因為塔利班的倒台而平息,相反有愈演愈烈之勢。

與國家的衰敗成反比的是畸形的毒品經濟。戰爭使得本來就脆弱的農牧業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很多農民不得不改種收益更高適應性更強的罌粟。據聯合國毒品控制和犯罪預防辦公室2009年6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阿富汗罌粟種植面積在2001—2008年間增長約20倍,鴉片年產量增長超過40倍,達到7700噸。

美國主導著阿富汗的重建工作,但是完全出於自己的利益考慮。美國的目標不是將阿富汗重建為一個民主現代的獨立國家,而是使她成為親美國的、受美國控制的、以美國的政權組織形式運作的傀儡國家。美國的著眼點完全在於自己全球霸權的實現,至於所謂的「重建」工作對於阿富汗的政治經濟能有多大的推動並不在考慮範圍內。

結 語

阿富汗曾被形容為是夾在「兩個大磨盤中的一顆小穀粒」,這顆小穀粒曾經如此努力地謀求過發展,但很可惜,由於自身和外部的原因失敗了。以小部分城市知識分子和精英階層為主導的改革一方面操之過急,另一方面沒有堅實的群眾根基。受過西方教育的上層人士往往忽略阿富汗是一個傳統的農牧業佔主導的國家、地形封閉、西方文化侵染不夠、受過教育的人少得可憐、有90%的人不識字、大部分人口居住在農村的事實,急於求成,俗話說得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老百姓不支持是很自然的事情,並且保守勢力會猛烈地回擊。

阿富汗空中閣樓式的改革儘管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就像沒有根基的大廈註定會倒塌一樣,這些成果在幾十年的戰火中煙消雲散。

遺憾的是,經歷了這麼長時間的改革,整個國家依然沒有建立一個完整成熟的現代國家體制。改革空有現代化的殼沒有現代化的芯。改革者們一心嚮往西方式的經濟、科技強大,卻有意無意地忽略西方式的政治、社會和文化體制,同時與底層脫離,況且在中央對地方實行有效控制前,即掃清地方部落和宗教勢力、建立穩定強大的中央政府之前就開展波及範圍和力度如此之大的改革其實是不切實際的。

而且外界勢力對於阿富汗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阿富汗從國外獲得了很多支援,但一方面在內政上不得不受制於人,來自外國的武裝干涉儘管能夠結束塔利班的統治並暫時維持秩序,但對於這個國家的長期發展明顯是不利的。

參考文獻:

1.沙伊斯塔·瓦哈卜、巴里·揚格曼:《阿富汗史》,楊軍、馬旭俊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

黃民興:《中東歷史與現狀十八講》,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2.彭樹智主編,王鐵錚、黃民興等著:《中東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

3.閆偉、姚大學:《論阿富汗民主化進程及其特徵》,《西非亞洲》,2009年第12期。

4.劉青建:《阿富汗重建失效之分析》,《西亞非洲》,2008年第10期。

5.賈春陽、楊柳:《阿富汗問題三十年(1979~2009):地緣政治、民族與宗教》,《南亞研究》,2009年第4期。

推薦閱讀:

枕頭的出現是必然的嗎?
歷史的歷史——20世紀法國史學史(一)
【史圖館】古埃及曆代疆域變化5 帝國的危機與瓦解
1900多年前的驚天浩劫,龐貝人被火山定格在死亡的瞬間!

TAG: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 | 世界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