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Gear | 近看adidas 3D Runner 這雙炒至3000美元的跑鞋
3D列印在這幾年經歷著猶如過山車式的發展,整個15-16年3D列印技術從前期的不成熟跨越進入成熟階段。各行各業似乎都能找到3D列印材料的身影,這其中自然包括我們熟知的跑鞋行業。
那些3D列印跑鞋們
adidas在2015年10月推出了第一雙3D列印跑鞋Futurecraft 3D,不過它仍然是實驗室級別的產品;Nike雖然至今沒有實質性的進展推出,但也承認為了改變過去幾十年的製鞋工藝,現在正在大力的研發3D列印技術;而Under Armour則是在去年3月正式推出了旗下的第一雙3D列印跑鞋UA Architech。
另一家跑鞋巨頭NewBalance在2016年4月正式發售了一雙3D列印跑鞋Zante Generate。仍然在活躍在運動裝備領域的Reebok在16年10月份推出了3D列印跑鞋Liquid Speed。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各樣並不知名的廠商在生產著各種各樣的3D列印跑鞋。
廠商們的不遺餘力給3D列印畫上了一丟丟神秘的色彩,所以目前已有的3D列印跑鞋售價不菲。adidas Futurecraft 3D有價無市,UA Architech叫價299美元限量96雙,Zante Generate則是400美元一雙,Liquid Speed限量300雙售價189.5美元。
3D列印跑鞋能夠帶給我們什麼?是不同於普通跑鞋的腳感?還是更為出色的使用壽命?還是只是為了體驗一次改變世界的製鞋工藝?
好像也都不是,當我們把3D列印跑鞋穿在腳上時,在尋找的似乎還是它與普通跑鞋之間的相似之處。包括上述在內的大部分3D列印跑鞋,他們的製作過程仍然是以中底為主,這也是整雙跑鞋上少數幾個能夠用上3D列印材料的地方。
近看3D Runner
我們拿到的這雙adidas 3D Runner也正是如此,這雙在2016年12月正式發售的3D列印跑鞋,似乎可以代表著adidas在3D列印跑鞋製程上的重要一步。相比於最初的Futurecraft 3D,這雙3D Runner是完完全全消費級的產品,售價333美元。
3D Runner在外觀設計上延續了過去adidas Ultra BOOST的造型,在拿到的第一時間就能明顯的分辨出,這屬於adidas在過去兩年里最為火爆的跑鞋。3D Runner採用了全黑式的配色,多了幾分神秘感,adidas還為這雙3D Runner配置兩雙不同配色(黑色、橙色)的鞋墊,以滿足不同的搭配。
雖說是3D列印跑鞋,但3D採用主要還是集中於中底部分,特殊的中底結構與常規的BOOST中底有著明顯的差別。由於3D列印材料的重量不可控,這雙3D Runner的重量達到了372克,不過上腳之後鞋重似乎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明顯。
3D Runner的鞋面是在Ultra BOOST上熟練使用的PRIMEKNIT鞋面,透氣網孔達到了驚人的尺寸,上腳之後很像是給雙腳穿上了網眼絲襪的感覺。鞋面的設計仍然是一體成型的設計,這讓3D Runner能夠像襪子一般始終包裹著雙腳。
但是3D Runner在鞋口和鞋舌位置的設計偏緊,上腳之後對腳背的壓迫相當明顯。另外,3D Runner去除了過去在Ultra BOOST上的鞋面支撐結構,屬於是完全無支撐的設計。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中底材料過重,需要在其它方面儘可能的減重。
在3D Runner的後跟位置也使用了全新的3D列印材料,雖然相比過去使用的TPU材料穩定性略差,但是3D列印材料的應用卻改變了過去刻板的粘合與縫合工序,實現與中底的一體化,保證更加出色的包裹和支撐。
3D Runner實著體驗
說到底3D Runner最為引人矚目的還是這塊全掌的3D列印中底,完全不同於以往的中底設計。
這塊中底的手感十分堅硬,有種石頭的感覺,用手按壓很難去按動。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在3D Runner的中底上看不到額外的支撐設計,因此它的硬度足以支撐雙腳在中短距離下的踩踏。上腳之後的3D Runner表現呈現了不同的狀態,腳踩上去中底中規中矩,不軟不硬反饋稍稍明確,但還是能夠感覺到這塊3D列印中底的硬度。
adidas在2015年推出的那雙Futurecraft 3D跑鞋,它的3D列印中是由adidas和3D列印公司Materialise一同研發的,在製造過程中藉助了Materialise認證的方法將TPU材料使用激光燒結進行結構重組,在保證中底的強度和耐用性的同時提高中底的靈活性。
所以可以確定是當初那雙Futurecraft 3D的消費級產品3D Runner也是採用相同的中底製作方法。中底結構呈X型,並且從外向內不規則形的分布。在這種工程化3D網路結構內部針對不同的受力區域提供了不同的網格密度,高受力區增加網格密度,在低受力區則降低網格密度。
其實這種結構的靈感還是來源於我們在跑步時雙腳落地時受力分析。我們簡單的嘗試了3D Runner的路跑體驗,由於前後掌的落差達到15mm,所以落地時前掌會有一點明顯的踏空感,這就要求你對雙腳具備強有力的控制力。
而中底的在低速的慢跑過程中,中底的回彈效果對於BOOST只能算是一般,由於3D列印材料本身的硬度導致這塊這塊中底的緩衝並不能達到BOOST的級別,所以整個路跑過程對於3D Runner來說,並不友好。
回到3D Runner本身,adidas為它的中底配置了一塊Continental馬牌橡膠大底,這在Ultra BOOST上已屬標配。
3D Runner在12月已經於東京、紐約的一些限量門店發售,雖然官方售價定在了333美元,不過這雙有著潮鞋版潛質的新科技跑鞋在ebay上已經炒到了3300+美元。即使有著出色的性能,如此之少的產量如此之高的售價仍然只是少數人擁有的特權。
推薦閱讀:
※雙腳不能承受之重 ASICS Kayano 23深度評測
※5歲起開始練鐵人三項,14歲時集齊七大洲馬拉松,現正衝擊冬奧自由式滑雪資格,她永不等待明天……
※誰動了我的晶元?
※被囚禁的銀龍魚和宅在家中的你
※跑步是獨處,也是交流
TAG:阿迪达斯adidas | 跑步 | 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