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叢樓】魔在身外,愛在心中——《魔女之家 艾蓮日記》輕小說評論
似乎是我們的第一篇輕小說評論。
------------------------------------------------
艾蓮。
小薇。
屏幕前的我們。
誰才是真正的魔女?
一部優秀作品的背景故事要麼是空白一片,要麼複雜而動人。不知各位老讀者是否還記得很久以前的那篇《愛在身外,魔在心中》。文中評論的那部優秀的Freegame發布後不久,作者就出版了一部半同名小說,人氣同樣不差。多虧了這本小說,粉絲們總算可以知道作者心中的主角是什麼樣子的了。今天,就讓我們一同看看這本《魔女之家 艾蓮日記》。(以下簡稱《日記》)
《日記》最與眾不同之處當屬文風。作為一部偏恐怖的小說,能給人如此清爽的感覺(從不突然嚇人)實屬不易。全書除人物心理,從不做多餘描述,總能點到為止(比話多的米蘭不知高到哪兒去了┐(T.T ) ( T.T) ノ)。這很好地保證了本作能迎合當代年輕人對閱讀速度的要求,不至使人因文字而厭煩。
詳略得當是寫文的基本要求,有簡略之處則必有詳盡之點。作者正是在關乎人物性格的細節上傾注了不少心血。人物的衣著、家中的飾物都成了映照人心的鏡子。對這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小說,如此設計可謂高明之至——人物真實的心理和真實的性格得到了展現,人物就能變得豐滿和鮮活,而在《日記》這種人物中心鋪墊性敘事小說中,性格、心理揭示遠比其他描寫重要。
如果說上述的細節描寫是詳略得當的典型代表之一面,那《日記》中大篇幅的直接心理描寫就是可稱之為「過度描寫」的另一面。本作的心理描寫與《物語系列》的雜亂(非貶義)不同,人物思維是連貫而清晰,不需讀者費大力氣思考的。人想問題的方式與性格有關,所以大篇幅的心理描寫可強有力地間接反映人物性格。《日記》的心理描寫雖然是過度的,但其中,蘊含了作者完整、清晰、準確地傳遞人物那強烈的思想感情的願望。拜此所賜,《日記》的心理活動成為了一條隱性劇情線——文中人物的心理波動帶動讀者現實中的感情,令讀者,將那隻存在於人物腦中的非實存的意識認作真實發生的故事。想想我們閱讀過的優秀劇情類小說,能與書中人一同緊張,一同悲泣,一同歡笑不正是看小說的美妙之處嗎?這,是艾蓮的日記,也是我們的日記。
既然是以人物為中心的作品,那麼除了心理描寫,人物出場時間的比率也得有所設計。《日記》在這方面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重點突出且穩定。具體而言,主角非常突出——既然是「艾蓮日記」,那就把艾蓮寫個痛快。讀者在本書中永遠也不會忽視艾蓮這個小女孩。而相應的,配角們被極力地邊緣化,他們總像戴著一層面紗,讓人無法繪製出具體形象(難道不是因為只有主角有插畫?)
雖說配角們被擱在了一邊,但各人的特徵還是比較明顯的。他們的性格從始至終沒有變化,「陌生感」十足(參見維·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這樣一來,配角們的功能性大大增強——他們個個都是Flag。每一次與主角的互動都能推動故事向較合理的方向發展,促使主角的心境發生變化,最終迫使其進入迷霧之森。這樣設計就避免了這個缺少情節的故事變成無聊的日常,保證了作品的吸引力。
本作情節雖弱,人物的命運卻非常引人關注。玩過遊戲又怎樣?小說中的世界夠你守上三天三夜。
《魔女之家》系列蘊含的元素可謂多樣。世界上眾多的離奇之事竟然發生在了一個人身上,此不可謂不離奇;但重重怪誕之中既有鋪墊,又有承接,全文情節毫不混亂。
不得不說,小說情節上呈現優點都因有遊戲作基礎。但小說中解釋遊戲細節的部分真是令人驚嘆。二者無一處抵牾充分說明了作者設計遊戲時的細心和創作小說時的認真(不像川原礫)。
環境方面。作者總是寥寥幾筆就交代完畢。《日記》中,環境最重要的功能依然是反映一言不合就感情外化的主角心理。其基本功能則是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天氣等背景信息——為考據黨提供了珍貴的一手資料。
誇了這麼久,米蘭必須澄清,《日記》並非完美無缺。其大篇幅的心理描寫確實會讓部分趕時間的讀者不快,這同時也不符合輕小說的標準,但即使跳過也請您不要放棄讀完這部作品。
她的故事還將繼續
而她,已零落成泥。
(可以致郁,也可以治癒)
(可以天真,也可以邪惡)
(可以優雅,也可以……)
後記
1、《日記》沒有歐美傳統故事的正義必勝或驚心動魄,有的只是邪惡的美
2、電影《戀愛中的莎士比亞》(《莎翁情史》)的女主與《日記》中的小薇同名,前者並不幸福。這難道僅是一個巧合?
推薦閱讀:
※寫在人生邊上
※兔子和刺蝟的故事
※怎麼評價「Head First」編程系列叢書?
※不讀東野圭吾是本世紀最大的浪費與遺憾
※如何評價孑與2的《大宋的智慧》這本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