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線圍成的鍋把兒 —— 那些不同尋常的國界(二)

繼續補充一些上一篇 (鏈接: 知乎專欄) 沒有提到過的狹地。

1. Kongo Central 中剛果省

剛果民主共和國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在中文中的簡稱是 剛果(金),「金」代表首都金沙薩 Kinshasa 的名字。這是為了和剛果河北岸的 剛果共和國 區別。後者簡稱 剛果(布),「布」是指 首都 布拉柴維爾 Brazzaville 。英文中,也常常把 剛果(金) 簡寫為DRC。

剛果(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1970-1991)中全名是 剛果人民共和國 (Peoples Republic of the Congo) ,還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所以在有段時間裡,人民共和國 和 民主共和國 是 在剛果河南北兩岸對峙著的,也算是一種神奇的政治景觀吧。

上一篇中主要談到了DRC東南部的內陸部分,這裡要說的 Kongo Central 中剛果省則是DRC的西部沿海省份

如圖,Kongo Central 就是剛果(金) 靠海的這個細長條地帶。因為這個省的存在,DRC才有了二十幾公里長的海岸線,成為了世界上 海岸線長度/土地面積 比值最小的國家,每平方公里土地只能分到不到8厘米的海岸線 (雖然我覺得採用coastline/ sqrt{landarea}  這樣的指標更合理一些)。

非洲大陸種種思路清奇的國界劃分,源頭總是殖民主義,中剛果省 也不例外。

歐洲人到來之前,如今 剛果河口及附近海岸地區,屬於一個黑人王國—— Kingdom of Kongo 剛果王國。十五世紀末期,葡萄牙人來到這片沿海地區,並在十七世紀早期開始著手侵吞剛果。雖然此後的半個世紀里,剛果人在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之間合縱連橫,還曾經單獨打敗過葡萄牙軍隊,無奈歐洲人船堅炮利,近半個世紀後,剛果河口地區最終淪為殖民地和附庸國。

葡萄牙人的殖民風格是,只佔沿海部分,見好就收。所以雖然葡萄牙佔領了從今天 Gabon 加彭 到 Angola 安哥拉 之間廣大的沿海地帶,但沿著剛果河向上游去的剛果內陸地區,因為河水湍急和熱帶病肆虐的關係,就被敬而遠之了。

歐洲對非洲大陸內陸的殖民其是由探險家開路的。到了19世紀中期,非洲大陸那些探險家的聖地,像 尼羅河源、尼日河源、乞力馬扎羅山、撒哈拉沙漠腹地、卡拉哈姆沙漠等等都已經被歐洲人踏足,只有剛果腹地依然是一個謎團。

所以,探險家Henry Stanley和 比利時國王Leopold II 一拍即合,從1879年開始逆剛果河向腹地探險。Leopold II 為Stanley提供資金,而Stanley則會將「剛果自由邦」的旗幟插遍剛果河兩岸,算是幫Leopold II進行了領土聲明。此外,Stanley 每到一處還連蒙帶騙地和當地酋長簽署一些對方看不懂的割地條款,這使得河流兩岸在 歐洲的「法律」上,成為了剛果自由邦的土地。

如圖,這樣一來便形成了一個沿著剛果河分布的條形國家「剛果自由邦」,而海岸地區,則仍然屬於葡萄牙等傳統殖民帝國控制的土地。

再後來,1884年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進一步劃定,剛果河口南北兩側葡萄牙、法國的勢力範圍順延海岸線向內陸延伸,而葡萄牙和法國領地中間相夾的剛果河流域土地則屬於「剛果自由邦」,實際上是Leopold II的私人領土。這樣的劃界方式,使得剛果自由邦雖然面積很大,與海洋的聯繫卻只有河口地區的一小塊土地。而獨立後的剛果(金)則完全繼承了剛果自由邦的領土範圍。

這樣的畫界方法,也使中剛果省把葡萄牙的舊殖民地 安哥拉 分為兩個部分,南部是安哥拉的主要部分,北部則是重要城市 Cabinda 卡賓達的所在地。剛果(金)曾經試圖說服安哥拉把 卡賓達 劃撥給自己,但因為 Cabinda 不到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擁有安哥拉2/3的石油產量,安哥拉理智地拒絕了剛果(金)。

2. Croatia 克羅埃西亞

在今天的地圖上,克羅埃西亞濱海地帶的國土沿著 Adriatic 亞得里亞海伸展,把波黑 (Bosnia and Herzegovina) 國土幾乎完整地包裹了起來。

然而 波黑 並不是一個內陸國——注意黑框中的細節:

在兩爿克羅埃西亞的領土之間,有一段狹窄的海岸線屬於波黑,其唯一的港口城市Neum也在里。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劃定這部分海岸的國界呢?

十五世紀以後,今天的波黑和克羅埃西亞西部沿海地帶都成為了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但鄰近的沿海的狹地和島嶼卻主要屬於海上強國 Rugusa Republic (拉古薩共和國) ,此外還有一些離島屬於 威尼斯共和國 (Republic of Venice)。威尼斯當時大概是地中海上的霸主,相比之下拉古薩的土地人口都少了許多,但至少在 亞得里亞海 還是能和威尼斯抗衡的。不過當時這些海洋強國嚮往的都是星辰大海,戰艦和商船(很多情況下是同義詞)就是移動的國土,他們反而對陸地領土並不太在意。

但十七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因為大(li)局(bu)考(cong)慮(xin),把今天克羅埃西亞西部的整個沿海地帶割讓給了威尼斯。這樣一來,在Neum一帶,Venice 威尼斯 和Rugusa 拉古薩 居然接壤了,成為了陸上鄰國。

拉古薩 發現,自己和威尼斯海上尚且能夠一戰,可如果威尼斯人從路上攻打過來,憑藉自己那點戰略縱深可招架不住。所以,拉古薩 就主動把自己國家北部的Neum地區 (其實還有南部的Sutorina) 割讓給了Ottoman帝國,算是設立了一個緩衝帶。

大約一個世紀之後,威尼斯控制下的亞得里亞海東岸 和 拉古薩 都逐漸成為了歷史。這片土地作為一個整體,從此開始被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帝國、奧匈二元帝國,乃至後來的南斯拉夫,輪流統治。然而除了南斯拉夫王國(Kingdom of Yugoslavia)統治時短暫的十年,Neum 原本出於緩衝目的的劃界方式卻沒有變過。1992年,南聯盟劇變,克羅埃西亞、波黑分別獨立,原本一國內部的行政邊界也重新成為了國界。

而這裡的國界走向,是早在五百年前就被 奧斯曼帝國 定好了的。

據說因為這段海岸線的位置實在過於委屈,所以波黑放棄了她的領海主張。

上圖紅點標記的城市就是 克羅埃西亞 在這一區域的中心城市,Dubrovnik 杜布羅夫尼克

城裡住著很多名人——

比如:

Source: YouTube

其實 Dubrovnik 就是 Game of Thrones 權利的遊戲 的外景拍攝地,Kings Landing 君臨城的大部分場景都是在這裡取景。當然圖中那座城堡是CG特效,城裡也沒有發生過什麼「人造地質次生災害」。但這個依山臨海的城市是真心悅目呢:

source: wikipedia

3. Fergana Valley 費爾干納盆地

並不知道為什麼Fergana Valley要被譯成盆地,但這裡倒的確是典型的盆地環境。它形似口袋,四面環山,僅在西部打開了一個狹窄的口子(見圖)。

盆地面積不算很大,兩萬多平方公里。但有三個國家的領土在這裡犬牙交錯。烏茲別克(Uzbekistan)佔據盆地的中央腹地,盆地的西部及出口屬於塔吉克(Tajikistan) ,而盆地東、北、南三面的山前緩坡,則屬於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這一地區還有不少分屬於各個國家的飛地。

中國距離這裡也很近,翻一座山頭就到了(圖東南角):

雖然行政邊界不太友好,但費爾干納盆地對這三個中亞國家卻都是至關重要的領土。

塔吉克 雖然只擁有盆地西側,全國第二大城市 Khujand 苦盞 及 前十大城市中的另外三個城市(Istaravshan, Konibodom科尼博多姆, Isfara 伊斯法拉)都集中在這一區域。吉爾吉斯斯坦僅佔有盆地的邊緣,國內第二大城市 Osh奧什 (東側紅點) 和 第三大城市 Jalal-Abad 也都在這裡。

烏茲別克設在這裡的三個行政區,Namangan 納曼干, Andijan 安集延 和 Fergana 費爾干納,以全國4.2% 的土地面積,集中了全國人口的 28% (2015年)。這裡集中了 烏國 的十幾個城市,但因為國家體量龐大,相比之下盆地的重要性反而沒有那麼突出。但烏茲別克首都Tashkent 塔什干,也即整個中亞最大的城市,距離盆地也並不算遠(圖中左上部的紅點)。

在費爾干納,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和塔吉克三個族群其實處於混居狀態,但這種崎嶇的國界劃分給三國帶來不少麻煩。比如,因為盆地與外界的聯繫的平原道路被塔吉克的 Khujand 苦盞 把持,烏茲別克和盆地內部的聯繫只能依靠唯一的一條山地公路。

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更為悲慘——如果不想繞路到烏茲別克的話,想從盆地駕車到兩國首都(Bishkek 比什凱克 和 Dushanbe杜尚別) 的話必須翻越海拔5,000米的高山。塔吉克翻山還只有一條公路可走,每到冬季還會被大雪封鎖道路。

那麼,為什麼要採用這麼糾結的劃界方式呢?

那是因為老大哥的智慧吧。

4. Southeast Alaska 阿拉斯加狹地

這大概是西半球看起來「最流氓」的國家邊界了。阿拉斯加州向東南伸出的這條走廊,佔盡了這裡最優良的島嶼、海灣和陸岬,阿拉斯加的州府Juneau 朱諾 也隱藏在其中一個峽灣中。這條狹地還佔據了這片地區所有的海岸線,使得加拿大的 British Columbia 省 和 Yukon 育空地區 在這裡沒有任何出海口。

Source: CIA

(順便說一下,British Columbia在大陸的標準譯名應該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英屬哥倫比亞屬於不規範的翻譯)

Source: Alaskas Inside Passage

這條走廊的形成也是帝國之間博弈的結果。最早來到這片地區的非原住民其實是俄國人,大約17世紀他們就在此活動了。那時,從現在的 Alaska 阿拉斯加 到 Vancouver Island 溫哥華島,甚至現在的 俄勒岡 Oregon 州都分布著俄帝國建立的居民點,整個地區被稱為「Russian America 俄屬北美」

但在大英帝國和美國在不斷西進拓張領土的同時,俄國人並沒有深入北美大陸內地,反而有收縮的勢頭。在1824年和1825年,俄羅斯帝國與美國和大英帝國分別簽訂協議,把俄屬北美的範圍限定在北緯54°40以北的沿海地區和島嶼,和今天的阿拉斯加州範圍一致。

當然,因為俄帝國和英帝國之間協議在具體詞句上模糊不清,這份協議還引起了領土紛爭。後來俄國人怕和英國人對抗,就把俄屬北美賣給了美國,俄/英之間在這一區域的領土爭議也就成為了英/美之間的糾紛。不列顛哥倫比亞和英國則認為,這裡至少應該留幾個出海口給自己(綠線,不列顛哥倫比亞主張,紅線,英國主張),而美國則認為從海岸線直到和海岸線平行的山脊都應該是自己領土(藍線)。

Source: Quora

1903年,領土爭議最終被國際仲裁解決,其結果比較偏向於美國,如黃線所示。美國不僅佔據了全部的海岸線,還在大陸上保留了20公里左右的領土縱深(黃線)。

加拿大人至今耿耿於懷呢。

5. Grand Popo, Benin 貝南

這大概是整個非洲大陸乃至東半球歷史上最流氓的畫界方法了。

Togo 多哥 和 Benin貝南 過去同為法國殖民地,現在是西非的一對好基友,兩國的陸地邊界雖然顯瘦,但畢竟在非洲還算正常 (不正常的參見最西端的甘比亞,地圖上為粉紅色):

但放大看兩國沿海部分的邊界,是這樣的:

納尼 ?

貝南深入多哥海岸的這部分叫做 Grand Popo (大波波?), 奈及利亞的 Lagos 拉各斯 興起之前,還是幾內亞灣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Grand Popo 所在的這條走廊,較窄的地方只有700米左右寬,卻佔據了20公里長的海岸線。

Grand Popo 土地面積倒是不大,但這道海岸同樣享有20公里領海和200公里經濟專屬區,多哥因此是虧了一些。不過據說附近捕魚的大都是中國漁船,這兩個國家似乎對海洋資源多一點還是少一點也並不是很在意。

Grand Popo 其實處於 兩國的界河 Mono River 沖刷堆積成的沙堤上。也因為這條沙堤阻隔的原因,界河在這裡不得不平行於海岸方向向東西方向流去。這或許是促成這種劃界方式的原因吧。

推薦閱讀:

中國人去非洲也能輕鬆種出一片菜地:這是種族天賦啊!
近期中非衛生合作快訊 (20160812)
被遺忘的非洲
漂在西非:非洲傳統手工業漁民之困

TAG:旅行 | 非洲 | 国际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