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與不相信里的因果
那麼你對佛陀所講述出來的「因果法則」是什麼態度呢?一般來說,人們對此有兩種主要的態度:相信佛陀所說,或是不相信佛陀所說。
為什麼人們會對一樣事物持有「相信」或「不相信」的不同態度。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尚且沒有對那個事物眼見為實,故而我們對那尚未親見之事物,只能採取「相信」或「不相信」的態度。譬如說,諸根健全的人能夠親見到太陽的東升西落,這變成了一個可以被直接觀察到的客觀事實。對於我們已然親見的客觀事實,並不需要持有「相信」或者「不相信」的態度,而是能夠直接地表達為「知道」。這種建立在如實知見之上的「知道」是非常有價值的。然而誠如各位所知,一位先天目盲的人,他並不具備能力去親見太陽的運作軌跡,於是他只能在心智上選擇「相信」或是「不相信」這件事,他無法在真正意義上「知道」太陽是東升西落這一客觀事實。同樣地,對於「生命存在過去世」這件事,有些人選擇「相信」,有些人則選擇「不相信」。他們之所以持有這些態度,也正是因為尚未有能力辨析查證到過去世。
簡言之,人們對於自己尚未親見之事物,會選擇「相信」或「不相信」的態度,而對於已然親見之物,則持有「我知道」的態度。我知道火焰是灼熱高溫的。為什麼我知道?因為我直接地觸摸過。倘若我沒有親自體驗過火焰,那麼我只能選擇「相信火焰是灼熱的」或是「不相信火焰是灼熱的」,而不能說「我知道火焰是灼熱的」。
「相信」是一種很有趣的狀態,有時候你對一些人,就是會產生很強烈的信任。如果你的福德不錯,那麼你相信的對象正好也是具備正確知識和見解的人;相反地,如果你的福德不佳,那麼你會堅定地相信一些持有錯誤見解的人。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持有正確的見解,他們持有邪見。然而持有邪見的人們,有時也會被很多人所相信,於是外道也能夠擁有很多的追隨者。
「相信」或是「不相信」一個對象,這本身就是一個「果」,而這個「果」的「因」是在過去被種下的。譬如有一位禪修者,在正確而系統地修習止禪培育出深厚的禪那定力之後,在此定力的支持下修習觀禪,通過觀照名色法的緣起而辨析其過去世,發現在其過去的某一世,身為一位比庫僧人,而他當時持有一些錯誤的觀點,因這觀點,他與一位聖者發生了爭執。這樣的行為為他種下了不善業之「因」,而帶來的「果」則是使得他的下一世投生到了中東國家。在這個案例中,投生為持有邪見的中東人是「果」,而其「因」則是過去世中因錯誤觀點的堅信以及對聖者的不敬。
一些人知道佛陀的修道事迹。在佛陀尚未覺悟四聖諦之前,我們稱其為菩薩。菩薩的最後一世乃是古印度釋迦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菩薩在證悟四聖諦之前,進行了六年的極端苦行。一些人因為不了解其中原委,而說「正是因為這六年的苦行,奠定了基礎,使得六年之後菩薩得以證悟四聖諦,成為佛陀」,這是不正確的觀點。事實上,菩薩遭受六年苦行之苦乃是「果」,其「因」是:在菩薩過去世的某一世乃是婆羅門的男子,當時正好有一位佛陀出現在世間。他的一位好朋友邀請他一起去拜見佛陀,而他卻表示出質疑與不敬,說道:「佛陀哪是那麼容易成就的,我為什麼要去見那個禿子?」這便是不善業的「因」,而相應的不善業的「果」則以六年極端苦行之苦的形式在菩薩的最後一世成熟了。
一個在今生樹立其正確見解(因)的人,其未來世也容易再次相信那些正確的見解,並尊敬那些持有正確見解的人(果)。同樣地,一個今生堅信邪見的人,在其未來世也容易再次地相信那些錯誤的見解、追隨持有邪見的人。
這樣一來,你就明白為什麼你相信的對象,你的親朋好友卻不一定相信了。這樣不同的「果」,源自於他們各自在其過去世里造下了不同的「因」。當對一些人堅信了一些在你看來頗為費解的事物時,你應當明白,這是一個「果」的展現,這份堅信背後都有著過去的「因」。
推薦閱讀:
※泰國四面佛、佛牌、古曼童和南傳佛教有關係嗎?
※手帳(一)
※關於佛教的派別
※非同非異:今生與來世的關係
※輪迴是什麼?
TAG:上座部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