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孩子興趣來教育,還是根據目標進行填鴨式教育?

作者:陳世欣

中國的學校提倡背誦、刷題、考試,這種灌輸模式也被稱為「填鴨式的教育」。

我的理解「填鴨式的教育」的核心意思是被動式教育,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都必須接受。

而興趣教育,則是需要孩子的主動積極心態去接受教育。

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如果隨孩子興趣,用自己所喜歡的學習方式接受教育,我們會學的更好嗎?

當然,不管是基於主動還是被動的教育,從教育手段來說,肯定都是以一個結構化清單化的技能知識傳授模式的。

我們先分析下「不喜歡」的原因。

不喜歡某個領域可能是知識不夠造成的

每一個領域的教育是個立體的、體系化的。有時候一個碎片化的知識點,孩子不喜歡,但是一旦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圖景,孩子會很喜歡。核心是如何用正確有趣的教育方式,避免枯燥無趣的教育方式。不斷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不喜歡某個學科也許是教學方法造成的

如果孩子一開始顯得對某個學科表示沒興趣甚至不喜歡,可以去了解為什麼,不斷嘗試調動其興趣的各種方法。不喜歡某個學科也許是教學方法造成的。

在《第56號教室的奇蹟》書中講到了美國洛杉磯的一個班級的孩子是如何被老師調動起來,對數學、地理感興趣,也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不喜歡某個學科也許是不喜歡某個老師造成的

有的老師孩子們都喜歡,有的老師卻不是。孩子往往不喜歡某個老師,進而變成不喜歡老師教授的學科。

為何笨辦法最有效?

我們所有人在學生時代幾乎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在自己成績不佳,某個科目學不好的時候,會抱怨老師,抱怨課程安排,抱怨作業布置,總結起來就是:「要是能按我喜歡的方式來我絕對分分鐘成為學霸。」

不只是在學生中,在老師和家長的中同樣廣泛存在這類觀念,即學生/子女在他們所喜愛的環境以及教育方式下學習,學習效果會更好。但是事實是不是真的這樣呢?我們來看看相關的研究。

通常來說,在教育領域裡,學習方式引起的關注和研究非常的多,雖然學習方式很難準確的定義,但是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學習方式是由認知,情感,和心理特性組成的,從而影響這個人與他/她周圍環境的交互。

理論上來說,每個人對於不同知覺模塊(視覺,聽覺,動覺等)的信息接收程度不同,每個人都會尋找出最適合自己與外界信息交互的方式,從而能達到信息接收,處理的最大化。

另外,一個人對於信息接收程度的多少,很大情況下都取決於這個信息是不是通過這個人喜歡的學習模塊來獲得,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在喜歡學習條件和環境下就會學的好」。

舉例來說,一個「視覺學習者」通常會被認為在圖像模塊,比如圖標,地圖,視頻等學習因素下學的更好,而「聽覺學習者「則更容易在對話,講課中吸取知識。根據學習方式理論(learning style theory),一個」視覺學習者「需要通過看,記錄,寫來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同理,對於」聽覺「學習者,則需要通過聽和說來使學習效率最大化。對於」動覺「學習者,一個能與學習材料相接觸,可以進行身體上的交互的環境是最有效的。

一個2006年的研究招募了一群學生來探究他們學習方式的偏好是不是與他們記憶力測試的成績相聯繫。

在實驗中,被試學生需要完成三個的記憶力測試,測試包含了圖片,故事,可接觸的幾何模型等因素。

實驗中的圖片記憶測試,內容為向被試展示一副的抽象的勾線畫,30秒鐘之後圖像被移走,被試則需要根據記憶畫出之前看到過的圖畫。

而聽覺記憶測試,則是講一個短故事大聲的讀給被試,在故事結束後被試需要盡最大的可能複述聽到的故事內容。

動覺測試則由10個不同形狀的幾何模型組成,另外還有一塊板,可以將模型嵌入,在第一階段,被試會被蒙住眼睛,然後需要摸索著將這些模型嵌入板中,完成的時間會被記錄。

被試首先需要使用起慣用手(比如右手),在完成之後,用另外一隻手再完成一次,最後再用雙手完成一次。成功3次之後,蒙眼的布會被取下,被試需要根據記憶盡最大可能畫出之前的板和幾何模型。

根據之前提到的學習理論,那些喜歡通過」視覺「方式學習的學生應該在圖片部分表現更好,」聽覺「學生則在故事部分更優秀,」動覺「學生則在模型部分表現更佳。

在完成實驗之後,這些學生還會完成一個關於他們學習方法偏好的自我測評。

但是在分析被試學生的測試結果後,卻發現這些學生在不同模塊的測試成績與他們自我測評中的學習方式偏好並沒有相關性

另外,研究人員還探究了學生是根據什麼信息來填寫學習方式偏好問卷的,結果發現被試學生在回答學習偏好問卷時所採用的並不是如我們想的那樣根據特定的模塊(視覺,聽覺,動覺)來決定偏好,而是根據自己以往的學習經驗,喜好,對自己的信心,內容趣味性等因素來決定自己的偏好。

總結來說,我們的學習偏好對我們的學習成績並沒有很顯著的影響,另外,在教育領域中有非常多關於學習偏好方式的量表,很多教育者或者家長希望通過量表來獲得學生/子女的學習偏好信息,希望因材施教,一個2008年的元分析研究表明了沒有足夠證據證明這些量表的結果在教育應用方面的有效性。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多模塊,多方面的學習者,並不是特定偏好某一模塊的學習者,我們會根據學習材料,學習環境的不同來調整我們的學習方法,從而獲得更好的效果。

不過,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學習內容和材料包含了各種知覺要素,比如視覺,聽覺,動覺的話,那麼這類內容的學習效果肯定是比只包含單一要素的內容要好很多。

總結下,研究表明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效果會更好」,也就是說,過度的追求「個人興趣和愛好」的學習方式在並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成績,反而可能耽誤孩子的發展。這也解釋了為何學校都不是以興趣導向的方式來運營。

孩子會自主根據所需要的學習的內容和形式來形成學習模式,在越「笨」(沒有過度包裝)的學習要求和方式下,孩子形成了固化模式後,學習效率就越高。

我提倡用背誦默寫《新概念英語》1-4冊這樣的笨辦法學習英語。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育機構往往利用孩子畏難心理和家長的焦躁情緒,不斷把學習內容進行趣味化包裝,互動性轉換,學習效率很低。這種模式啟蒙可以,但是對孩子長久來說,對形成自主的高效學習模式而言是毒藥。

如果真的希望把興趣發展為專業,還是要經歷枯燥的刻意訓練

如果要把一件開始有興趣做好的事情堅持下去並做到極致,其中也有大量枯燥無趣的刻意訓練過程,也需要孩子克服完全以興趣為導向的思維。

如果你有興趣,我們可以一起討論興趣教育,加微信號1025792036備註「興趣教育」我拉你入樂創教育群,已經有900多個家長在樂創父母群里了。

免費申請在線試聽:百萬父母俱樂部-讓孩子自主高效學習

推薦閱讀:

權威!兒童健康發展標準表、身體發育(運動能力)篇
經典國學常識80題(含答案),一定要讓孩子掌握!(一)

TAG:学习兴趣 | 儿童教育 | 兴趣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