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是「毒」,也是「葯」

寫這篇東西可以算是一時興起,起因是在微博上看見有人吐槽某些公眾人物在知乎的評價:

我基本上認同這個評價,這個簡單總結對於那些在接受這些人言論時不加任何質疑思辨的人來說,真是一語中的,非常精確。其他幾位被點評的人沒看見有啥反應,倒是武志紅老師饒有興味地轉了這條微博,並且評論說「知乎上的,都是大神」。姑且不論他這番話究竟是正話還是反話,不過「毒藥」這個表述倒是令我聯想起了心理學界里好幾位精神分析學派及其衍生學派的前輩,基本上也都處於毀譽參半的狀態,認同他們的人認為他們就是拯救心靈的良藥,否定他們的人則一口將其怒斥為毒害無辜者心靈的猛毒。享受此待遇的包括並且不限於弗洛伊德、榮格、海靈格等等一系列大家。

我倒是覺得,對心理動力學用「毒藥」這個比喻其實是一種非常深刻地巧合。各種心理動力學的治療技術,都繞不開挖掘過去創傷記憶這一環。在挖掘過去的創傷體驗的時候,被挖掘的人往往要再次體驗到早已被自己壓抑到潛意識深處的痛苦,甚至可能要面臨自我徹底破碎的危險,但心理動力學的常見觀點都會認為,只有直面了傷痛,才談得上解決和處理。對於一個可能幾十年都在小心翼翼壓制著內心中危險的大炸彈,或者幾十年如一日辛辛苦苦維持著一個雖然虛假但好歹還算完整的自我的人來說,當內心的陰影得到釋放的這一刻,既是自己最為痛苦的時候,也是自己最為脆弱無助的時候。這個時候的一絲處理不當,所造成的傷害將遠遠超過過去已經有應對機制的痛苦。而這,就是心理動力學「毒」的一面:它深入你內心,挖掘你最不願意被人察覺的陰影,並將它釋放。如果在這個時候,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它所釋放出的破壞力,就會像《神奇動物在哪裡》中令巫師們聞風喪膽的「默默然」一樣,不僅害己,而且害人。

一些使用了心理動力學相關技術的「工作坊」、「靈修課程」中,屢屢傳來學員精神失常或是自殺的新聞。正是由於挖掘了陰影之後,「導師」並沒有為那些學員「包紮治療」,而是任由他們心靈的傷口暴露在空氣中,甚至在上面還要撒上一把鹽。如此簡單粗暴的挖掘和破壞,自然不可能有任何治療效果,只會帶來更糟糕的破壞和傷害。

但是正如在戰場上臭名昭著的化學武器芥子氣,它的衍生物卻變成了重要的白血病化療藥物一樣,心理動力學的技術雖然看似危險,然而在心理健康程度高,又踏實掌握了相關理論的諮詢師手中,它就能成為化解深重情結,解決嚴重心理障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軀體障礙的利器。

注意,這個前提是:專業諮詢師,踏實掌握了相關理論,同時自身心理程度較高,沒有明顯的尚未解決的心理障礙。這幾個條件,可以說是缺一不可。這也正是我反對任何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在一開始就去閱讀心理動力學或者精神分析的理論書籍的原因,同時也是我所學習的意象對話技術堅決反對任何人在沒有經過課堂培訓之前擅自根據理論書籍的介紹給自己或他人進行意象對話的原因——開膛破肚在嚴格控制環境衛生嚴格消毒的手術室里由經過專業訓練的醫生護士操作,這叫做手術,是治病救人的;但要是在露天的荒郊野外,操作的人既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甚至連消毒都不懂得,這就害死人了。

誠然,武志紅老師所寫的文章雖然還不至於到了讓門外漢丟了性命的程度,但是懷揣著「反孝道」情結的武老師筆下的文章,不得不說確實有著極強的情緒喚起。而被文章開頭這段微博里列舉的幾位公眾人物,無一不是有著強大的情緒喚起能力的,也難怪會在知乎這樣一個一直以「理性思辨」為榮的地方遭到長期批判了。

經過神經生理學家們的研究,人的各種情緒不再被當做一種不成熟的,或者動物本能的衝動,更多被認為是一個人的快速反應系統,一個必不可少的決策中樞。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能夠完全放棄理性的思考和質疑,特別是在那些情緒訴求極為強烈的言論面前,理性的思辨就更加不可或缺。特別在武志紅老師的書里,大段的文章都是在闡述問題的表現和問題的來源,然而如何應對問題只有寥寥幾行字,如何解決問題更是乾脆省略,只讓讀者自己去尋找自己適合的解決之道。這種不啻於直接下刀子開膛破肚的文章內容,若是讀者本身有一定心理學功底素養,懂得理性思辨自我反省,那麼也算得上是動個手術有助健康。然而若是讀者本身心理狀態並不好,也沒有系統學習過心理學的一些基礎知識,更談不上有多少理性思辨的基礎,這種文章幾乎是徹底打破了他們本來維繫自己的一線幻象,卻並不給任何的重建和包紮治療,令他們赤裸裸暴露在痛苦之中。因此,不管是在知乎還是在微博還是在豆瓣上,也有很不少的一批人,認為武志紅的書只談問題不談解決,他讀完書以後反而變得更痛苦了,因此對武志紅懷恨在心。

正如有毒的附子、何首烏在經過炮製後在中醫師手中就變成了常規藥材,而生吃附子首烏單方的基本上都中毒送醫急救了,那些既談及過往精神創傷,又帶有強大情緒訴求的文字,同樣既可以是毒,也可以是葯。而取決於把它們變成「毒」還是「葯」的,正是每個讀者自己在面對這些文字的時候,頭腦中不曾停歇的理性思辨。也只有理性思辨,能夠擔得起這些文字的「炮製」過程,讓它們去毒留精,成為一味能夠治療心靈的藥材。再結合不斷的自我反思和分析,以及來自其他學派的理論知識對照,才能夠真正成為改善自己心理健康的良藥。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