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優化結構」的裁員就不是裁員了嗎

滴滴這個公司發明了很多委婉的說法,被uber入股20%非要按投票權和經濟權分開說,這次裁員過千人又說是優化結構的調整,真的是將中文的博大精深運用到了極致。

十年前加拿大有一個很小而美的企業叫pivotal,做企業軟體的,公司以高福利著稱,吃不完喝不完的飲料零食,市中心辦公室樓頂還可以打高爾夫,技術員工上線做個簡單的調試通過後就沒事幹了,打冰球,乒乓球,籃球,什麼球都行,應有盡有。

然而這個小而美公司突然有一天開始瘋狂招人,一口氣招了有200多人,都不知道是為啥就在招,沒準你只是大街上走錯門闖進去或是monster上隨便一投簡歷,就能被KPI壓身的HR招進公司。這公司的員工也不明白怎麼回事,幾個月後才知道——用來充估值的,因為一家叫CDC software的公司要收購他們,員工多,估值自然就高。

CDC是什麼公司呢? CDC叫 china.com,就是中華網,收購pivotal一看我艹這公司太臃腫了,於是做了「優化結構」的大量裁員,可是那一波招人再裁員帶來的人心惶惶已經不可逆了,最後pivotal退出了歷史舞台,中華網也瀕臨破產。

企業在擴張期的時候為了追求速度,追求增長,追求高估值,總是會過量招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人招進來, 或是通過併購的方式擴充團隊, 畢竟像instagram那樣10個人10億美金,或是whatsapp那樣40人190億美金屬於少數,尤其在中國。 我相信如果不是中華網要收購而是salesforce或者oracle之類的,就不會在意表面上盤子的大小。 事實上SAP後來收購business objects的時候就是沖著產品去收的。

地推為前期發展核心的團隊,早期的時候為了市場份額,同時又能更加獲得資本的認可,一石二鳥讓他們敢於放開手腳瘋狂擴張。uber一個城市只需要幾個人就可以運作,而滴滴是集團軍作戰,當年百姓網幾十員工就能做到的事,58和趕集都把自己搞成了勞動密集型企業。雖然最後獲勝的依然是表面盤子夠大,讓資本覺得too big to fail的公司, 但是這個結構非常不健康。好在越來越理性的當下,不計成本地低效發展應該是過去式了,也是時候還掉之前的債了。

「優化」的背後是一是狡兔死走狗烹,過河拆橋,二是不再打算兌現招人時籠絡人心的說辭,決定抵賴了。然而在這樣一個生意場上,當初的設計就不是為了跟你白頭偕老的,被優化的人就像被兌換掉的棋子一樣,當下唯一的貢獻就是將棋盤的盤面變得更加簡單。

如果你不幸被裁掉了,你更應該想一下你做的是不是技術含量較低拼苦力的工作,這種重複勞作體力活職位必然是率先被砍掉的,優化一定不會涉及到技術人才。


推薦閱讀:

滴滴順風車的一次遭遇,沒法一笑了之?
Uber開年不利,滴滴「全球化」有機會了?
如何評價滴滴發布的智慧交通戰略產品「交通大腦」?
在滴滴出行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首汽進入互聯網+轉型快車道,成功還需過三關

TAG:滴滴出行 | 暴力裁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