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蒙特梭利變身之一 精神胚胎

上一期節目給大家介紹了蒙特梭利幫助十六個貧民窟的孩子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變身為小淑女小紳士。今天我們來講講蒙特梭利究竟是怎麼樣做到的。

首先我來給大家介紹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精神胚胎。

什麼是精神胚胎呢?我們常常說孩子是一張白紙,我們怎麼畫,孩子就是什麼樣。但蒙特梭利告訴我們這是錯誤的觀點。一個人的怎麼說話怎麼辦事,其實很大程度上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有了雛形。這個雛形,就是蒙特梭利所說的精神胚胎。

我們都知道什麼是胚胎。精子和卵子相遇的那一刻,一個受精卵就誕生了。這個受精卵在媽媽的子宮裡面長啊長,就成了一個胚胎。胚胎髮育的過程是很有規律的。幾乎所有的胚胎都在第二個月的時候開始長腦子,第三個月的時候長出手腳,第四個月可以分辨性別,第六個月開始長肺臟。這個過程絕對不會亂。雖然發育的過程很相似,但是最後長成什麼模樣,卻可以千差萬別。除非整容,否則王寶強不會變成黃曉明。這是因為胚胎自身攜帶有個體獨特的遺傳密碼DNA。這些DNA在受精卵的時候就已經形成,跟我們的指紋一樣終身不變。

總結一下,胚胎的特點有兩個,一個是從生命的開始就攜帶自己的遺傳密碼,一直到生命結束都不改變。第二個就是胚胎的發育具有一定的規律。

那麼精神胚胎是不是也有這兩個特點呢?

人的精神是由大腦決定的。具體來說,是由大腦細胞決定的。

現代科學發現,一個新生兒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擁有了一個成年人所有的大腦細胞。這些大腦細胞的體積,形狀和位置會發生改變,但是數量並不會增多。這符合胚胎的第一個特點:從生命的開始就攜帶自己的遺傳密碼,終身不變。

既然新生兒擁有所有的腦細胞,為什麼他們不能像一個成年人一樣的走路說話思考呢?這就涉及到腦細胞的發育了。在剛出生的時候,大腦細胞是孤立存在的,就好像一台台剛剛製作好的手機。那些手機堆在工廠里,根本不能發揮任何作用。這些手機經過複雜的銷售途徑到了每個人的手裡,插上了手機卡,加入了信號網路,開始接受和發送手機信號。這個時候,一台手機才真正成為交流的重要工具。

大腦細胞也是這樣,只有在形成一個網路之後,才能發揮作用,讓一個人思考說話和活動。

我們來看看這個網路是怎麼樣形成的吧。從出生開始,所有的大腦細胞都在努力長大,並且伸出大量觸角。到了一歲的時候,大腦細胞的體積增大了一倍。到了三歲,大腦的體積就達到了成年人的80%。昨天晚上,我女兒拿出一把軟尺來測量身高,我們順便就量了一家人的頭圍。兩歲兒子的頭圍是50厘米,快四歲的女兒頭圍51厘米,爸爸的頭圍是53厘米,媽媽的頭圍是56厘米(如果扣除頭髮的影響,大概是54厘米左右)。我們的身體比孩子大幾倍,可以輕鬆抱起他們。但是我們的頭卻只比他們大一點點。

大腦細胞不但會長大,而且還會慢慢移動,並且伸出觸手和別的腦細胞手牽手。觸手牽在一起的地方,科學上稱為「突觸」。這些突觸就是腦細胞之間交流信息的地方。一個腦細胞可以和幾十到幾百個腦細胞牽手。它們就形成了超級複雜的腦細胞網路,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手機信號網路或者電腦網路都要複雜得多。在0-3歲期間,腦細胞以驚人的速度形成突觸。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擁有的突觸數量比一個成年人還要多一倍。我兩歲的兒子有時候會獨自一個人不停地說話,前一秒鐘在說恐龍,下一秒就變成了吃雪糕,接下來頭一偏,自個兒笑地開心,然後又唱起歌來。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他腦子裡面突觸太多。裝著恐龍信息的腦細胞可能和裝著雪糕信息的腦細胞連在一起了。恐龍細胞一活動,就把雪糕細胞給激活了。兩三歲孩子沒有什麼邏輯性,就是因為他們的腦細胞網路實在太亂。

那我兒子長大以後會不會還是把恐龍和雪糕連在一起呢?不會。在他的生活經驗里,恐龍和雪糕的聯繫是很少的。慢慢的,他的恐龍細胞和雪糕細胞之間的突觸就會消失。帶著雪糕信息的細胞會和別的腦細胞產生連接,比如說冰箱和雪糕店。他想到雪糕的時候,不會去找恐龍,而是去冰箱或者雪糕店。就這樣,孩子變得越來越有邏輯性,他的神經網路也就變得越來越清晰。等到十幾歲的時候,一個人的突觸減少了將近一半,那些沒有邏輯性關聯的突觸大部分消失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腦細胞網路就慢慢形成了。

在這個腦細胞發育形成神經網路的過程中,人和人之間的差別越來越明顯。舉個例子吧,股神巴菲特從小就知道撿大款用過的高爾夫球,然後轉手倒賣。11歲就買了人生中第一張股票。到了四十幾歲,巴菲特已經成了股神。我11歲的時候還在唱「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現在馬上就四十歲了,還是股市門外漢。聽我媽說我十個月大就開始說話,而且還說的很清晰,這一點直接秒殺愛因斯坦。不過在經商方面,我就是坐了火箭也追不上巴菲特了。為啥,我出生的那一刻就決定了我不是炒股的料,因為我根本沒有多少炒股細胞啊。

現在我們知道擁有什麼樣的腦細胞在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是確定的,這些腦細胞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這個人以後能不能成為股神。就好像在受精卵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這個人能不能長成黃曉明的模樣。

我們也知道腦細胞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在成長,直到形成穩定的神經網路。那麼腦細胞形成網路的這個過程是不是像胚胎髮育一樣有著特定的規律呢?

蒙特梭利告訴我們,的確有這樣的規律存在。蒙特梭利曾經寫到「我和孩子打交道超過四十年時間。我接觸過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階層的孩子。然而,不管是皇族的孩子,還是貧民窟的孩子,他們全都依照著相同的自然規律發育著。」 (「My experience of over forty years with children of all races, of different religions, belonging to the most divergent social strata - from royal palaces to the worst slums - has shown me that the child obeys in his developments to natural laws which are identical for all.」)

人類所有的活動,包括吃喝拉撒睡,都是由腦神經調控的。一個孩子的活動能力就能反應他大腦的發育情況。比如說,剛出生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閉著眼,只能看到20-40厘米遠,也就是大概吃奶的時候剛好能夠看到媽媽的臉。三個月大的寶寶可以聽到媽媽的聲音並且轉頭去找媽媽。這個時候逗弄孩子,就能聽到他們發出世界上最美妙的笑聲。接下來,孩子們會翻身,坐起,站立,和走路。我們有一個簡便的說法,「一視二聽三抬頭,四握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十捏周歲獨站穩。」可見這個發育規律有多明顯了。

當然了,睜眼,翻身,站立,走路,說話這些活動是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感受到的,我們還可以給他們定量分級。經常看到朋友圈裡發各種孩子圖片,都是「孩子的第一個翻身」 「今天一口氣走了十步!」或者「終於開口叫媽媽了!」

不過還有很多精神活動,比如說孩子的情緒反應,學習能力,和心理活動,可就不那麼容易被我們看到了。朋友圈裡面就會經常看到這樣的提問,「兩歲娃非要自己穿襪子,穿不上就大哭,怎麼哄都止不住,求解!」「孩子三歲了,要不要報興趣班?」「孩子又在幼兒園打人!今天挨老師批評,我都快崩潰了!」雖然精神發育的過程更加複雜,但其實也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只要家長們肯花些時間好好學習,就能體察到孩子精神活動的細微差別,在家庭教育方面就會變得更有信心,孩子也能更加順利地成長。

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一個人擁有一個什麼樣的大腦,其實在出生那一刻就決定了。這個大腦也會按照自然的規律發育,形成一張相對穩定的神經網路,也就決定了這個人會擁有什麼樣的精神生活。蒙特梭利把這個現象稱為「精神胚胎」。

可能有的家長聽到這裡會覺得有一點喪氣。既然什麼都是天註定,我們做家長的還在這裡白費什麼精力呢?早知道他沒有什麼音樂細胞,我為啥還要逼著孩子去學鋼琴?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真的起不到作用嗎?其實並非如此。相反的,家長的作用是相當的大的。家長們不能決定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樣,但是他們決定了孩子的成長環境。巴菲特擁有再多的經商細胞,如果他爸媽每天黑著臉逼他好好念書,不許倒騰什麼高爾夫球,不許沾惹股票,估計巴菲特也不一定能成為股神。就好像一粒橡樹種子是落到大海里還是落到土壤里,一個人的成長環境至關重要。

接下來,我們就會說到蒙特梭利另外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有準備的環境」。

究竟什麼是「有準備的環境」?孩子們在這樣一種環境中會怎樣成長呢?請聽下一期節目「孩子的蒙特梭利變身之有準備的環境」。

好了,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歡迎大家加我的微信 ikids885,加入我們的蒙特梭利愛之旅。


推薦閱讀:

有一個發育遲緩近似腦癱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
《神奇大腦》:變成天才的有效方式
小孩腦袋睡成扁平型,是否影響大腦發育?
25歲大腦停止發育,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自己再聰明一些嗎?
扁頭真的智商低嗎?

TAG:蒙特梭利 | 儿童心理 | 大脑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