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芬蘭的教育改革

負責芬蘭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的官方機構發布信息稱,芬蘭官方並沒有發布任何關於「廢除學校科目教學」的聲明。本次芬蘭核心課程改革提出了「現象教學法」,旨在培養學生跨學科整合的能力。對此新概念的歪曲和誤解致使很多人誤以為芬蘭將徹底打破學科界限,廢除學校科目教學。

  而追溯本次傳言的源頭髮現,廢除學校科目教學只是芬蘭個別地區和學校為了響應「現象教學法」進行的嘗試,而非官方發布的教育改革決策。芬蘭的教育制度下,具體的地方及學校課程是可以由當地教育部門和學校在國家核心課程框架內製訂。

  芬蘭本次改革到底改了什麼?風靡芬蘭的「現象教學法」概念又是什麼呢?

芬蘭新課程改革:培養學生橫向跨學科能力 並非廢除分科教學

  2016芬蘭教育改革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橫向能力與跨學科學習能力。在課程大綱中增加「基於現象(主題)的教學」,即圍繞學生感興趣的某一現象或主題調配師資,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對學生綜合能力和跨學科融合能力的強調一度受到外界廣泛關注與討論,以致出現對其本義的歪曲和誤解。

  跨學科融合能力並不意味著對分學科教育的全面否定,而是鼓勵學生在學科之間尋找、發現問題,並利用學科間的相互整合進行問題解決。

那麼,本次課改的內容是什麼呢?

  首先,此次改革弱化了學科內容的界限,更加著重強調通識教育在中小學中的權重。在通識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將越來越強調整合與主題(現象)性教學,7-9年級課程中收入了更多的選修課。

  其次,改革更加強調了學習環境與策略、指導、個性化的重要性,還強調了評價作為學習輔助手段的重要性。與改革前的課程體系相比,新核心課程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改革:

1、橫越(必要)能力

  新核心課程引入了解決跨課程問題的新方法:橫越能力。這項能力涵蓋了從創新創業到日常生活技能的七項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學會學習與思考的能力;文化能力、互動和表達能力;管理日常生活、照顧自己與他人的能力;多元識讀能力;信息技術能力;工作生活和創業能力;參與、影響和構建可持續發展未來的能力。據悉,這七大能力將貫穿於1-2年級、3-6年級和7-9年級三個學習階段的課程體系之中,所有學科都將涉及這七大能力。

2、多元識讀能力

  多元識讀能力也是新引入的一部分,與改革前的核心課程最主要的不同在於,多元識讀能力與橫越能力貫穿在整個新核心課程改革之中。

  比如,改革前的核心課程會根據不同的學科和學生的年齡,將信息能力細化為具體的學習內容。而在新核心課程改革中,信息能力方面的問題作為一個整體,不再進行拆分,僅在三個學習階段為適應學習者的發展而呈現不同的內容,從而保障了學生獲取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

3、多學科學習模式(基於現象的教學)

  基於現象的教學在新核心課程中佔據重要地位,這種多學科的學習模式,或者準確地說,在英國《獨立報》有失偏頗的文章發表後,主題教學的問題吸引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這種多學科的學習模式也被視為新核心課程改革的主導思想。新核心課程改革指出,學生應該有機會每年參與至少一個基於現象的項目,並能夠從不同學科的角度研究同一主題。

4、校外資源利用能力

  芬蘭在此次課程改革中,大大增加了學生能夠參與學習過程的機會,進一步強化了所謂的「第三空間」:把校外學習帶入校園,以支持和激勵學生。

教育改革成效:推行現象教學法

  「現象教學」是芬蘭新的國家課程中出現的新概念,即事先依據一些源於學生生活的現象,確定一些學習或研究主題,然後圍繞特定的主題,將橫向的不同學科知識融入到新的課程模塊,並以這樣的課程模塊為載體實現跨學科教學。這些主題可以是「歐洲地理認知」、「古埃及的歷史」、「生活中水的不同形態」等。如基於「歐洲地理認知」這一主題所編排的課程模塊,將同時涉及地理、數學、歷史、社會文化、語言、政治和經濟制度等跨學科的知識。

  依照國家課程規定,「現象教學」的具體開展,一般是從小學到初中每個年級,在保留傳統學科教學的基礎上,同時在學年之中專門安排一個或多個學習階段,每個學習階段一般為幾個周,在特定的學習階段內集中開展學科融合式的「現象教學」,至於在每學年中具體安排幾個這樣的學習階段,由各地各學校自主決定。

  以「古希臘歷史」這個主題為例,傳統的教育方法,給你幾本書,了不起再拉學生去參觀一下希臘,寫篇文章,就結束了。

  來看看「現象教學法」是怎麼做的:

  1.詢問學生的興趣,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是對以雅典城邦、斯巴達為代表的文化歷史感興趣的,另一組則是對以希臘神話、奧林匹斯等神話故事著迷的;

  2.在兩個組內,讓孩子自由討論產生組長,產生想要研究的話題;

  3.彙報想要研究的話題,考慮具體的方法、路徑和形成方案,制訂學習時間表;

  4.教師提供指導和資源支持;按規定時間,學生交付學習的發現成果報告,並與大家進行分享,學生互相評分,教師僅充當裁判,評分包括自評20%,他人評分80%。

  「現象教學法」的施行,一方面,學生能夠充分利用閑暇時間,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掌握各種技能;另一方面,因為不再是被動為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不受限制地在各學科中尋找問題的答案,不僅開拓了知識的領域範疇,更在無形中進行了跨學科能力的訓練。在實施「現象教學法」3年後,芬蘭教育部對6萬名學生進行了回訪,是否對於這種新的教學方法感到滿意。大部分學生態度積極,甚至希望更多的互動教學,徹底告別傳統的知識灌輸,而變成主動的學習能力提升。

教育改革成效:個別地區開始擺脫分科教學的嘗試

  跟隨著8月課改的進程,芬蘭各地也積極開始行使自主權進行教育變革。2016年11月14日,芬蘭赫爾辛基地區個別學校正式下發通知,正式廢除小學和中學階段的課程式教育,轉而採取實際場景主題教學

  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該學校的孩子們就不用再上單獨的數學課、物理課、化學課,地理課等等等等;他們的課程將是類似「多角度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或者「如何在咖啡館進行日常工作」這樣貼近現實,更有助於理解這個世界運作規律的主題式教學。

  進行廢除分科教育的嘗試,也是對芬蘭本次課改「跨學科融合」主題的呼應。其實,在人類認知世界和認識現象的過程中,最自然和本能的方式並不是將學科分離進行認知,而是融合多個學科共同去發現和解答一個存在疑惑的現象。比如,孩子在好奇世界大戰歷史時,在他們的小腦袋裡產生疑問的流程普遍是這樣的:

  1.先問起因,為什麼會爆發世界大戰

  2.再問有哪些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值得深入研究

  3.再問有哪些地方,可以深入了解這場戰爭的方方面面

  4.再聯繫現實,看結果,為什麼今天的歐洲是這樣,人口比例是這樣,經濟實力是這樣,二戰在其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發現了沒有?這其中包括了史實研究、地緣政治、人物傳記、地理變遷、國情、統計學、經濟學、數據分析等等內容。這顯然和僅從歷史課本上讀幾十頁文章,是截然不同的。

  目前,廢除學科教育的政策並沒有在芬蘭境內大範圍的實施,畢竟分科教學有助於單一學科知識的集中學習,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因為解決實際問題和培養人才的需要而邏輯使然的結果。但是,赫爾辛基學校對於廢除分科教學的嘗試無疑為世界教育行業開闢了學科融合的發展前景。因為不同學科所要傳達的知識與能力不可避免地有交叉和重疊之處,學科整合或融合式課程有助於學習者將割裂的知識進行更好地關聯,有助於學習者更好地掌握融會貫通能力,使分科課程由分離、僵化、封閉,走向融合、靈活、開放。


推薦閱讀:

一部機器導致的革命 (原創)
世界的統一規律(我的見解)?
既然英語四六級考試更多考的是應試技巧,那為什麼國家不把它改革成純考英語水平?
師德對一所學校發展意味著什麼?
如何看待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中对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论述?

TAG:教育 | 儿童教育 | 教育改革 |